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碱改性ZSM-5分子筛及其甲醇芳构化性能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君华 谢锦印 +2 位作者 张丹 刘琳 邢锦娟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8-345,共8页
利用乙酸钠和柠檬酸钠对ZSM-5分子筛进行脱硅改性处理,并通过XRD、SEM、NH_(3)-TPD、^(27)Al MAS NMR、吡啶吸附红外光谱和N2吸附-脱附等表征手段对ZSM-5分子筛结构、酸量、比表面积及孔体积等物化性质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碱改性使... 利用乙酸钠和柠檬酸钠对ZSM-5分子筛进行脱硅改性处理,并通过XRD、SEM、NH_(3)-TPD、^(27)Al MAS NMR、吡啶吸附红外光谱和N2吸附-脱附等表征手段对ZSM-5分子筛结构、酸量、比表面积及孔体积等物化性质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碱改性使分子筛的孔径增加且形成合适的微-介孔结构,同时,使L酸量和B酸量明显降低。当乙酸钠溶液浓度为0.5 mol/L时,改性的分子筛在形成大量介孔结构的同时具有合适的B/L值,使催化剂的寿命延长并展现出最优的催化性能。与微孔ZSM-5相比,使用寿命由20 h延长到74 h,芳烃最高产率从20.97%提高到4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SM-5分子筛 碱改性 介孔 甲醇芳构化
下载PDF
Si-TiO_(2)负载V_(2)O_(5)催化甲醇一步氧化法制二甲氧基甲烷的研究
2
作者 谢锦印 田甜 张丹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6-139,共4页
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不同Si掺杂量的Si-TiO_(2)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得Si-TiO_(2)/-V_(2)O_(5)催化剂,利用XRD、H_(2)-TPR、NH_(3)-TPD、UV-Vis对催化剂的性质进行表征,研究了Si掺杂改性对催化剂钒氧物种分散性和氧化还原性、催化剂表... 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不同Si掺杂量的Si-TiO_(2)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得Si-TiO_(2)/-V_(2)O_(5)催化剂,利用XRD、H_(2)-TPR、NH_(3)-TPD、UV-Vis对催化剂的性质进行表征,研究了Si掺杂改性对催化剂钒氧物种分散性和氧化还原性、催化剂表面酸性以及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硅掺杂改性后改善了催化剂表面钒氧物种的分散性,提高了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使催化剂具有更加适宜的酸性,提升了甲醇氧化制二甲氧基甲烷(DMM)的反应性能。Si掺杂量为3%的3Si-TiO_(2)/V_(2)O_(5)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反应性能,此时甲醇转化率为58.5%,DMM的选择性高达9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掺杂二氧化钛 钒钛催化剂 甲醇氧化 二甲氧基甲烷
下载PDF
2-氨基苯并咪唑缩对甲基苯甲醛席夫碱的合成及缓蚀性能
3
作者 卢爽 刘琳 +2 位作者 谢锦印 武亚琪 邢锦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20195-20199,共5页
采用静态失重、极化曲线、交流阻抗(EIS)方法测试席夫碱自组装膜在3.5%(质量分数)NaCl溶液中对铜的缓蚀作用,考察了浓度和时间两个因素。结果表明,当浓度为15 mmol/L,组装时间为14 h时,合成的缓蚀剂缓蚀性能较好,缓蚀率可达99.89%。表... 采用静态失重、极化曲线、交流阻抗(EIS)方法测试席夫碱自组装膜在3.5%(质量分数)NaCl溶液中对铜的缓蚀作用,考察了浓度和时间两个因素。结果表明,当浓度为15 mmol/L,组装时间为14 h时,合成的缓蚀剂缓蚀性能较好,缓蚀率可达99.89%。表面形貌分析结果表明,席夫碱化合物在铜表面形成簇状物质。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席夫碱通过咪唑环和C=N键垂直吸附于金属表面。光学接触角测量结果表明,缓蚀剂表面不易被浸润,疏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席夫碱 自组装膜 拉曼光谱 原子力显微镜
下载PDF
2-氨基苯并噻唑与苯并三氮唑复配体系对Cu的缓蚀性能 被引量:6
4
作者 卢爽 任正博 +1 位作者 谢锦印 刘琳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77-584,共8页
采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在Cu表面制备缓蚀膜。通过电化学方法分别测试2-氨基苯并噻唑(ABT),苯并三氮唑(BTA)单独存在和复配后的性能,考察了复配缓蚀剂的配比和浓度两个因素的影响。通过动力学,并结合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 采用分子自组装技术在Cu表面制备缓蚀膜。通过电化学方法分别测试2-氨基苯并噻唑(ABT),苯并三氮唑(BTA)单独存在和复配后的性能,考察了复配缓蚀剂的配比和浓度两个因素的影响。通过动力学,并结合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拉曼光谱(RAM)和光学接触角(CA)分析,探讨了缓蚀机理;通过计算协同参数S来衡量ABT和BTA协同效应的强弱。结果表明,当总浓度为20 mmol/L,各自比例占50%时,缓蚀率可达96.34%。两种缓蚀剂同时存在物理吸附(分子间作用力)和化学吸附(孤对电子和金属空轨道结合形成配位化合物),且在铜片表面形成致密且有序的保护膜。同时,经ABT-BTA组装的Cu表面的接触角较大,表面粗糙度较小;ABT比例为50%时,S=25.32,在此条件下协同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2-氨基苯并噻唑 苯并三氮唑 自组装膜 协同效应 缓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