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抗2-16防治油菜菌核病效果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谢长举 阮宣斌 +4 位作者 程家兴 曾洪梅 石义萍 张克诚 林德火斤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1999年第3期118-120,共3页
利用农抗2┐16防治油菜菌核病效果良好。在油菜盛花期喷施农抗2┐16水剂100、150倍液,对油菜菌核病防效分别达82.6%和78.1%,其防效高于40%治萎灵可湿性粉剂(900g/hm2)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利用农抗2┐16防治油菜菌核病效果良好。在油菜盛花期喷施农抗2┐16水剂100、150倍液,对油菜菌核病防效分别达82.6%和78.1%,其防效高于40%治萎灵可湿性粉剂(900g/hm2)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0g/hm2),低于36%粉霉灵悬浮剂(1500ml/hm2)。喷施农抗2┐16,能有效地减轻主茎发病,降低病情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抗2-16 生物防治 油菜菌核病
下载PDF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和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谢长举 卢灿坤 潘学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6年第S2期63-65,68,共4页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和防治技术研究谢长举,卢灿坤,潘学锋(安徽省植保总站,合肥230031)(安徽省泗县植保站)(安徽省霍邱县植保站)80年代以来,小麦纹枯病发生日趋严重,目前已成为生产上一个重要病害。在小麦纹枯病的发生...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和防治技术研究谢长举,卢灿坤,潘学锋(安徽省植保总站,合肥230031)(安徽省泗县植保站)(安徽省霍邱县植保站)80年代以来,小麦纹枯病发生日趋严重,目前已成为生产上一个重要病害。在小麦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方面,我们做了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纹枯病 防治技术 纹枯病菌 防治指标 病的发生 病株率 病害流行 流行速率 防病增产效果 产量损失率
下载PDF
茶树益微对茶树生长发育和茶叶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汉鹄 韩宝瑜 +9 位作者 章正和 汪命龙 陶汉之 李家仁 胡淑霞 高旭晖 谢长举 马万里 黄安智 房国斌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5年第1期15-22,共8页
茶树益微(TBM:Teabeneficialmicrobes)是从茶树上分离筛选出的一种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在茶芽膨大期每公顷喷施150g,有明显增加新梢密度、长度、伸育速率、展叶数、叶面积、叶片厚度和百芽重的效果,... 茶树益微(TBM:Teabeneficialmicrobes)是从茶树上分离筛选出的一种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在茶芽膨大期每公顷喷施150g,有明显增加新梢密度、长度、伸育速率、展叶数、叶面积、叶片厚度和百芽重的效果,益徽处理的新梢叶片净光合强度增加30%以上,叶片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紧密,内含物质充实,比叶重增加10%。大田一二轮芽各施2次,三四轮芽各施1次,春、夏、秋茶增产20%-65%,其中春茶中的雨前茶产量、产值分别增长>29%和26%,其效果明显优于广谱增产菌微生态制剂,茶树益微加微量营养元素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益微 微生态制剂 生长发育 产量 茶树
下载PDF
长绒棉黑根腐病的发生与为害
4
作者 崔星明 谢长举 《新疆农业科学》 CAS 1981年第3期31-31,共1页
近几年,阿克苏地区长绒棉上出现一种病情发展很快的成片青枯死亡的病害。此病对长绒棉生产危害十分严重。经分离培养和镜检确定,此病系菌物界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的一种真菌〔Thielaviapsis basicola(Berk et Br.)Ferf.〕寄生... 近几年,阿克苏地区长绒棉上出现一种病情发展很快的成片青枯死亡的病害。此病对长绒棉生产危害十分严重。经分离培养和镜检确定,此病系菌物界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的一种真菌〔Thielaviapsis basicola(Berk et Br.)Ferf.〕寄生所引起。将病菌接种于长绒棉幼苗,经5天(17—20℃)即开始发病。我们将此病初步定为长绒棉黑根腐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绒棉 海岛棉 分生抱子 黑根腐病
下载PDF
苹果应用增产菌技术
5
作者 谢长举 《农林科学实验》 1992年第2期29-30,共2页
关键词 苹果 增产菌 栽培
下载PDF
麦种“三拌”技术及其效果
6
作者 谢长举 张玉 《中国植保导刊》 1993年第4期3-5,共3页
淮北地区小麦病虫发生种类多,常年为害较重。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气候的变化,多种病虫交错发生,病虫为害逐年加剧。单一的防治措施,已不能解决复杂的病虫为害。为此,我们从病虫发生的实际出发,在总结前几年拌种经... 淮北地区小麦病虫发生种类多,常年为害较重。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气候的变化,多种病虫交错发生,病虫为害逐年加剧。单一的防治措施,已不能解决复杂的病虫为害。为此,我们从病虫发生的实际出发,在总结前几年拌种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小麦“两药一菌”(甲基异柳磷、粉锈宁和增产菌)三项混合拌种技术,即“三拌”技术。通过多年试验示范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锈宁 甲基异柳磷 相对防效 秆黑粉病 八十年代 生产水平 散黑穗病 实践证明 禾谷类 苗齐
原文传递
安徽省来安县小麦梭条花叶病的病原鉴定和防治 被引量:2
7
作者 侯庆树 程兆榜 +3 位作者 周益军 李长远 谢长举 孙文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79-84,共6页
近年来安徽省来安具发生一种呈典型梭条花叶病症状的小麦病害,用病叶进行一系列抽提,制得病原初提纯制剂。经紫外扫描测定为标准的核蛋白吸收曲线,最大吸收值在260nm处,A260/A280为1.27,Amax/Amin为1.16。电镜观察病原为线状病毒颗粒,... 近年来安徽省来安具发生一种呈典型梭条花叶病症状的小麦病害,用病叶进行一系列抽提,制得病原初提纯制剂。经紫外扫描测定为标准的核蛋白吸收曲线,最大吸收值在260nm处,A260/A280为1.27,Amax/Amin为1.16。电镜观察病原为线状病毒颗粒,宽12—13nm,长度分布在100nm—600nm之间,1000nm以上颗粒所占比例较少。提纯病毒制剂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见到36.8kd的模糊蛋白带,但最易出现的是29kd和27kd二条明显的带。病原与小麦梭条花叶病毒抗血清起阳性反应。仪发现侵染小麦,并通过土壤传播,最后鉴定该病病原为小麦梭条花叶病毒,并对该毒源病毒外壳蛋白组分易于降解成较小的产物和不同分离物致病力关系提出讨论。同时在来安引种3165等抗病良种并结合其它措施进行防治,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梭条花叶病 防治 病原鉴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