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7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黄海 谭三春 +3 位作者 左新河 金劲松 赵焰 丁勇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0年第22期2395-2399,2483,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7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2月11日—3月12日入住于湖北省中医院的72份COVID-19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情况不同将其分为中药1组30例、中药2组28例、西医组15例,观察3组患者... 目的回顾性分析7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2月11日—3月12日入住于湖北省中医院的72份COVID-19病历资料,根据治疗情况不同将其分为中药1组30例、中药2组28例、西医组15例,观察3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药物治疗情况、入院和出院时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舌象特点、临床恢复时间、核酸阴性率、肺部CT变化、平均住院日、转重率、病死率及出院前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计数(LYM)、中性粒细胞计数(NEU)、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PCT)水平。结果3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基本生命体征、合并疾病情况、肺炎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72例患者入院时中医证型分布:邪犯肺卫证6例(8.3%)、寒湿阻肺证24例(33.3%)、湿热壅肺证27例(37.5%)、疫毒闭肺证15例(20.8%);苔薄白8例(11.1%)、苔薄黄24例(33.3%)、苔白腻18例(25.0%)、苔黄腻18例(25.0%);出院时中医证型分布:肺脾气虚证37例(50.7%)、气阴两虚证28例(28.8%);苔薄白27例(37.5%),苔薄黄18例(25.0%),苔白腻11例(15.5%),苔黄腻11例(15.5%);中药1组、中药2组分别与西医组相比,体温复常时间、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日均明显缩短(P均<0.05),核酸转阴率高(P均<0.05),转重率低(P均<0.05),CT好转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WBC、LYM明显升高(P均<0.05),hs-CRP、IL-6明显降低(P均<0.05),NEU、PCT则无显著改变(P均>0.05);中药1组咳嗽、腹泻/腹胀/纳差消失时间长于中药2组(P均<0.05),余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COVID-19入院时寒湿阻肺型与湿热壅肺型较为常见,苔色多黄,出院时以肺脾气虚多见,苔色多由黄转白,而中医辨证治疗能够显著提高COVID-19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医证候 中医药治疗
下载PDF
巨刺法结合热敏灸治疗面瘫倒错现象32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天颖 周仲瑜 谭三春 《针灸临床杂志》 2013年第9期42-44,共3页
目的:观察巨刺法结合热敏灸治疗面瘫恢复期倒错现象32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巨刺法结合热敏灸治疗面瘫恢复期的倒错现象。结果:32例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痊愈8例(25%),显效18例(56.25%),有效4例(12.5%),总有效率为93.75%。结论:巨刺法结... 目的:观察巨刺法结合热敏灸治疗面瘫恢复期倒错现象32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巨刺法结合热敏灸治疗面瘫恢复期的倒错现象。结果:32例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痊愈8例(25%),显效18例(56.25%),有效4例(12.5%),总有效率为93.75%。结论:巨刺法结合热敏灸是治疗面瘫恢复期倒错现象的有效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瘫 倒错 巨刺法 热敏灸
下载PDF
试论针灸以“和”为贵思想
3
作者 洪亚群 王华 谭三春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6期69-70,共2页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和”(毹)起初指音乐和谐,如《老子》中的“音声相和”,后被逐渐引申,如许慎《说文解字》日:“和,相应也。从口禾声,户戈切。”“和,调也。”《周易·乾卦》指出:“乾道变化,各正...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和”(毹)起初指音乐和谐,如《老子》中的“音声相和”,后被逐渐引申,如许慎《说文解字》日:“和,相应也。从口禾声,户戈切。”“和,调也。”《周易·乾卦》指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总之,“和”是指事物间的一种和谐而统一的秩序,“保合太和”即是最高的和谐。“和”思想对针灸医学有重要的意义,在针灸临床治疗中尤为突出,本文试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及气血五方面作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原理 调和阴阳 调和气血
下载PDF
围刺滞针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验案一则 被引量:3
4
作者 邹圣勤 谭三春 潘红玲 《亚太传统医药》 2016年第18期89-90,共2页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对其详细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治疗上多采用封闭疗法,必要时行手术治疗。潘红玲主任医师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究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疾病多年,运用...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对其详细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治疗上多采用封闭疗法,必要时行手术治疗。潘红玲主任医师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究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疾病多年,运用围刺滞针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封闭疗法 潘红玲主任医师 围刺滞针法
下载PDF
“胃不和则卧不安”针灸治验体会 被引量:14
5
作者 刘良生 谭三春 《湖北中医杂志》 2012年第7期64-65,共2页
失眠,又称“不寐”、“不得卧”、“目不暝”,轻者表现为人睡困难或寐而易醒,重者常彻夜难眠。笔者以“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为指导,运用针灸以和胃安神为治则治疗失眠取得良效。现报道如下,以飨读者。
关键词 失眠 针灸疗法 胃不和则卧不安
下载PDF
红外热像技术在中医经络研究中的应用概述 被引量:21
6
作者 周仲瑜 余乐 +3 位作者 韦丹 黄伟 刘一然 谭三春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289-2291,共3页
为介绍10年来红外热像技术在中医经络中的研究近况,文章选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查找2003年至2013年国内相关文献,对其中有效文献进行分析。共获得有效文献24篇,围绕红外热像技术用于人体腧穴的温度分布特征以及对称性的观察,中... 为介绍10年来红外热像技术在中医经络中的研究近况,文章选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查找2003年至2013年国内相关文献,对其中有效文献进行分析。共获得有效文献24篇,围绕红外热像技术用于人体腧穴的温度分布特征以及对称性的观察,中医诊断中望诊和色诊理论的验证,腧穴在不同生理状态下温度的变化,经络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以及临床治疗中红外热像技术对疾病的诊断和疗效的评价等5个方面的研究近况做一综述。笔者认为红外热线技术作为一种研究针灸理论及临床的方法,具有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像 经络 综述 针灸
原文传递
光波疗法治疗致密性髂骨炎30例 被引量:2
7
作者 黄海 谭三春 徐建果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48-49,共2页
目的:观察光波疗法对致密性髂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致密性髂骨炎患者30例,采用威伐光治疗仪局部照射,疗程1周,1个月后随访。采用VAS评分和BASFI功能指数评定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患者VAS评... 目的:观察光波疗法对致密性髂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致密性髂骨炎患者30例,采用威伐光治疗仪局部照射,疗程1周,1个月后随访。采用VAS评分和BASFI功能指数评定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患者VAS评分、BASFI指数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随访,患者VAS评分、BASFI指数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波疗法治疗致密性髂骨炎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波疗法 致密性髂骨炎 非甾体抗炎止痛药
原文传递
艾灸疗法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非接触式诊疗模式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25
8
作者 陈霞 黄伟 +26 位作者 刘保延 王华 何丽云 赵宏 岗卫娟 韦丹 丁德光 潘红玲 王洁钰 滕金艳 毛慧芳 谭三春 许辛寅 姚敏 刘思敏 李艳 王芹 刘一然 余乐 沈沉 王佳捷 程燕 詹明明 郑易炜 宋爱群 周仲瑜 景向红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27-1033,共7页
目的:建立移动互联网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灸法非接触式医患互动诊疗模式,观察该模式在疫情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43例一线医护人员及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149例[医学观察期18例,轻型(寒湿郁肺证)17例,普通型(寒湿阻肺证)24... 目的:建立移动互联网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灸法非接触式医患互动诊疗模式,观察该模式在疫情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43例一线医护人员及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149例[医学观察期18例,轻型(寒湿郁肺证)17例,普通型(寒湿阻肺证)24例,恢复期(肺脾气虚证)90例],建立移动互联网络新冠肺炎灸法非接触式医患互动诊疗平台,依托该平台远程指导患者隔物灸贴治疗。一线医护人员及新冠肺炎医学观察期穴取足三里、气海、中脘;轻型(寒湿郁肺证)及普通型(寒湿阻肺证)穴取合谷、太冲、足三里、关元;恢复期(肺脾气虚证)穴取大椎、肺俞、膈俞、足三里、孔最。每日1次,每次40 min,干预10 d。观察干预后临床一线医护人员感染率及新冠肺炎患者症状、心理状态改善情况。结果:隔物灸贴干预10 d后医护人员“0”感染,43例一线医护人员中有33例出现症状及心理不适,以腰酸背痛、睡眠差及焦虑症状居多,治疗后症状、心理状况改善有效率为78.8%(26/33),痊愈率为36.4%(12/33),心理状况改善有效率为58.3%(14/24),痊愈率为37.5%(9/24);149例患者中有133例出现症状及心理不适,治疗后症状、心理状况改善有效率为81.2%(108/133),痊愈率为34.6%(46/133),心理状况改善有效率为76.5%(52/68),痊愈率为57.4%(39/68)。结论:互联网模式下隔物灸贴技术运用于防治新冠肺炎具备可行性,不仅对患者咳嗽、乏力等症状和心理状态具有改善作用,且可能对一线医护人员起到未病先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灸法 隔物灸贴 移动互联网络
原文传递
Study on metabolic intensity value changes of points on the face using thermal chromatography technology 被引量:1
9
作者 余乐 周仲瑜 +4 位作者 韦丹 黄伟 刘一然 谭三春 韩丑萍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CSCD 2015年第5期290-294,共5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metabolic intensity value of points on the face before and after needling bilateral Hegu (LI 4) in healthy people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association between Hegu (LI ...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metabolic intensity value of points on the face before and after needling bilateral Hegu (LI 4) in healthy people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association between Hegu (LI 4) and face/mouth. Methods: A total of 45 healthy college students were selected in this study. Using medical thermography and Pennes bio-heat transfer model, the infrared thermograph images on the face before and after needling bilateral Hegu (LI 4) were collected to observe the distribution of metabolic intensity value on the face before acupuncture and changes in these values after needling bilateral Hegu (LI 4). Results: Before acupuncture, Cuanzhu (BL 2) had the maximal metabolic intensity value. Its mean value was (0.71±0.23) W. Quanliao (SI 28) had the minimal metabolic intensity value. There were no left-righ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s in metabolic intensity values. After needling bilateral Hegu (LI 4), the metabolic intensity values of most points on the face were increased. Kouheliao (LI 19) obtained the maximal increase: 0.35 W on average; and Yangbai (GB 24) obtained the minimal increase: 0.08 W on average. Conclusion: Points on both sides in healthy people have good symmetry in metabolic intensity value. After needling bilateral Hegu (LI 4), the metabolic intensity values of points on the face were increased, especially points around the lips, which accords with the pathway of the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n the head and face. This provided some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egu (LI 4) and face/mou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int Hegu (LI 4) Acupuncture Therapy Specificity of Acupoints Research on Acupoint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