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和放射解剖学危险因素 被引量:16
1
作者 谭华桥 李明华 +2 位作者 朱悦琦 李永东 方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62-567,共6页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ACoAA)破裂的临床和放射解剖学危险因素。方法从前瞻性建立的脑动脉瘤数据库中收集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经CTA、MRA和(或)DSA确诊的ACoAA患者。根据动脉瘤状态,入选患者分成ACoAA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收集动脉瘤破...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ACoAA)破裂的临床和放射解剖学危险因素。方法从前瞻性建立的脑动脉瘤数据库中收集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经CTA、MRA和(或)DSA确诊的ACoAA患者。根据动脉瘤状态,入选患者分成ACoAA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收集动脉瘤破裂可能的临床和放射解剖学危险因素,并作单因素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51例ACoAA患者入选研究,其中131例为ACoAA破裂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破裂组患者年龄明显小于未破裂组(P<0.01),<60岁患者和伴有高血压患者比例远高于未破裂组;破裂组动脉瘤平均最大直径大于未破裂组(P<0.01),最大直径≥3 mm比例远高于未破裂组;破裂组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对称(缺如、发育不良)比例远高于未破裂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高血压病史、动脉瘤最大直径≥3 mm和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是ACoAA破裂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高血压病史、动脉瘤最大直径≥3 mm和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是ACoAA破裂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未破裂ACoAA是否积极干预的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危险因素 血管变异
下载PDF
肠系膜上动脉分支栓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谭华桥 倪才方 +1 位作者 丁乙 刘一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445-448,共4页
目的 观察明胶海绵栓塞肠系膜上动脉 (SMA)分支后肠壁缺血改变程度 ,探讨最佳可栓塞动脉级别、最大可耐受栓塞范围以及栓塞剂颗粒的大小。方法  2 0只犬随机分为 4组 ,采用 3F微导管以明胶海绵 (GEF)作为栓塞材料超选择栓塞肠系膜上... 目的 观察明胶海绵栓塞肠系膜上动脉 (SMA)分支后肠壁缺血改变程度 ,探讨最佳可栓塞动脉级别、最大可耐受栓塞范围以及栓塞剂颗粒的大小。方法  2 0只犬随机分为 4组 ,采用 3F微导管以明胶海绵 (GEF)作为栓塞材料超选择栓塞肠系膜上动脉分支。A、B两组分别采用直径 5 0 0~ 1 0 0 0μm ,1mm× 2mm的GEF颗粒在SMA二级分支末梢段水平栓塞。C、D两组分别采用 1mm× 2mm的GEF颗粒在 2、3支毗邻的SMA二级分支末梢段水平栓塞。术后 2d处死动物 ,取栓塞动脉供血相应肠段及系膜 ,测量其长度 ,并行大体观察和病理学检查。结果 栓塞技术成功率 1 0 0 %。A组肠壁呈重度缺血坏死性改变。B组肠壁各层未见缺血性改变。C组肠壁各层呈现轻度缺血性改变。D组肠壁缺血呈移行改变。A、B两组栓塞范围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B组与C组、C组与D组间栓塞范围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GEF作为栓塞剂 ,其大小应控制在 1mm× 2mm左右 ,栓塞部位最好选择在末级动脉弓前一级分支末梢 ,最大栓塞范围为相互毗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胶海绵 肠系膜上动脉 消化道出血 介入治疗 动物实验 栓塞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周围型颅内动脉瘤17例 被引量:13
3
作者 谭华桥 周育苗 +4 位作者 方淳 朱悦琦 李永东 李明华 罗祖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79-285,共7页
目的报道血管内介入治疗周围型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和临床经验,探讨介入治疗策略。方法 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术治疗17例周围型颅内动脉瘤(男7例,女10例,平均年龄52.1岁),1例为偶然发现的血流相关性动脉瘤,16例为蛛网膜... 目的报道血管内介入治疗周围型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和临床经验,探讨介入治疗策略。方法 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术治疗17例周围型颅内动脉瘤(男7例,女10例,平均年龄52.1岁),1例为偶然发现的血流相关性动脉瘤,16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3例伴有脑实质内血肿,1例伴发脑室内出血,1例为偶然发现的其它部位动脉瘤破裂。动脉瘤位于小脑上动脉1例,脉络膜前动脉1例,大脑前动脉8例,小脑后下动脉4例,大脑后动脉3例。囊性动脉瘤9例,夹层动脉瘤7例,假性动脉瘤1例。所有动脉瘤均为小动脉瘤,2例梭形夹层动脉瘤缺乏明确瘤颈,15例为窄颈,其中5例体-颈比≤2,10例体-颈比〉2。结果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11例弹簧圈栓塞患者中7例囊状动脉瘤完全闭塞,1例囊状动脉瘤和2例夹层囊状动脉瘤不全闭塞,1例夹层囊状动脉瘤瘤颈残留;6例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同时栓塞患者中5例完全闭塞,1例不全闭塞、载瘤动脉部分闭塞。术后3例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其他患者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为0分14例,2分1例,4分2例。术后6~9个月血管造影和临床随访显示,11例弹簧圈栓塞患者中7例动脉瘤仍保持完全闭塞,3例不全闭塞,1例瘤颈残留患者复发;6例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同时栓塞患者中5例动脉瘤仍保持完全闭塞,1例载瘤动脉再通。末次随访显示14例保持m RS评分0分,1例保持4分不变,2例m RS评分有明显改善。结论对于外科手术治疗较困难的周围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选择何种血管内介入治疗策略取决于动脉瘤部位、性质、形态、血管入路迂曲程度和载瘤动脉供血区功能重要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下载PDF
肝门部胆管癌的CT与MRI对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谭华桥 周晓峻 章士正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58-261,共4页
目的:评估CT与MRI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CT与MRI检查且为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CT与MRI表现,比较两种检查手段对病灶的显示情况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结果:16例肝门部胆管癌CT与MRI均表现为肝内... 目的:评估CT与MRI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CT与MRI检查且为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CT与MRI表现,比较两种检查手段对病灶的显示情况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结果:16例肝门部胆管癌CT与MRI均表现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的扩张,其中14例肝门部见软组织肿块,2例MRI见胆管壁增厚呈鼠尾状改变,4例门脉受累,6例CT发现淋巴结肿大。CT与MRI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及对病灶的显示无明显差异。结论:CT与MRI是检查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手段。MRI在显示肝门部肿块的大小、范围及沿胆管壁浸润方面比CT优越,尤其对早期肝门部胆管癌诊断更具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新型实验性颈内动脉虹吸段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5
作者 谭华桥 李明华 +6 位作者 朱悦琦 方淳 王珏 吴春根 程英升 谢剑 张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期44-48,共5页
目的建立用于测试颅内支架性能的颈内动脉虹吸段动物模型。方法使用快速原型及脱蜡技术建立6只颈内动脉虹吸段约束装置。手术暴露并游离6只犬双侧颈总动脉。左侧颈总动脉近端暂时性夹闭,远端结扎并沿结扎点近侧切断。右侧颈总动脉远端... 目的建立用于测试颅内支架性能的颈内动脉虹吸段动物模型。方法使用快速原型及脱蜡技术建立6只颈内动脉虹吸段约束装置。手术暴露并游离6只犬双侧颈总动脉。左侧颈总动脉近端暂时性夹闭,远端结扎并沿结扎点近侧切断。右侧颈总动脉远端暂时性夹闭,近端结扎并沿结扎点远侧切断。左侧颈总动脉近侧段穿过塑型装置,并与右侧颈总动脉远侧游离段端端吻合。术后1、2周、1个月血管造影,视觉评估虹吸段模型形态,血管通畅,吻合口狭窄及附壁血栓形成情况。结果所有实验犬均能耐受手术,无一只死亡或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建模平均手术时间90min。术后1、2周、1个月血管造影,显示虹吸段模型空间结构与其人体原形高度相似,2例发生吻合口狭窄,1例吻合口附壁血栓形成。所有模型虹吸段随访中均保持通畅。结论采用体外约束装置,手术建立虹吸段模型切实可行,该模型具有高度可重复性、可靠性,可用于测试神经血管内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颈内动脉 颈总动脉 动物模型
下载PDF
由Waugh-型多阴离子与稀土离子构筑的超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及表征 被引量:1
6
作者 谭华桥 王恩波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CAS 2010年第3期233-235,239,共4页
在常规水溶液中,通过Waugh-型多阴离子[MnIVMo9O32]6-与稀土离子Nd3+的反应,得到了由[MnIVMo9O32]6-与{Nd(H2O)6}3+单元构筑的新型三维超分子化合物:[(CH3)4N]2Nd[HMnMo9O32]·6H2O(1)。同时还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 在常规水溶液中,通过Waugh-型多阴离子[MnIVMo9O32]6-与稀土离子Nd3+的反应,得到了由[MnIVMo9O32]6-与{Nd(H2O)6}3+单元构筑的新型三维超分子化合物:[(CH3)4N]2Nd[HMnMo9O32]·6H2O(1)。同时还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热重以及单晶X射线衍射等对该化合物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ugh-型多金属氧酸盐 稀土 单晶结构
下载PDF
机械性经皮血栓清除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谭华桥 倪才方 丁乙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2001年第6期339-342,共4页
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治疗血栓的方法,由于其血栓清除时间短,且无溶栓潜在大出血等缺点,故在国内外广泛用于治疗血透通道、冠状动脉、肺动脉、下肢动静脉、TIPS血栓等。本文简要介绍机械性血栓清除术常用装置类... 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治疗血栓的方法,由于其血栓清除时间短,且无溶栓潜在大出血等缺点,故在国内外广泛用于治疗血透通道、冠状动脉、肺动脉、下肢动静脉、TIPS血栓等。本文简要介绍机械性血栓清除术常用装置类型及原理、临床应用、影响疗效相关因素和并发症,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一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性放射学 血栓切除 血栓形成 机械性经皮血栓清除术
下载PDF
椎体成形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谭华桥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2000年第4期222-224,共3页
近年来,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已用于临床治疗椎体塌陷性病变,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就其适应证、禁忌证、技术方法和疗效以及并发症作一综述。
关键词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并发症 适应证 禁忌证
下载PDF
胃肠道神经鞘瘤和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对照研究 被引量:29
9
作者 邢伟 谭华桥 +3 位作者 俞胜男 吴小凤 孙益芳 邱建国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38-542,共5页
目的研究胃肠道神经鞘瘤的螺旋CT表现,并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进行对照分析。资料与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神经鞘瘤12例及GIST3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螺旋CT表现,并对其螺旋CT表现加以比较。CT影像资料由两名具有丰富经... 目的研究胃肠道神经鞘瘤的螺旋CT表现,并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进行对照分析。资料与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神经鞘瘤12例及GIST3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螺旋CT表现,并对其螺旋CT表现加以比较。CT影像资料由两名具有丰富经验的高年资放射科医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肿瘤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增强模式、强化程度、肿瘤与黏膜接触面溃疡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q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良性GIST最大直径小于胃肠道神经鞘瘤和恶性GIST(P<0.05)。胃肠道神经鞘瘤(83.3%)和良性GIST(80%)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而恶性GIST(84%)多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良性GIST与恶性GIST肿瘤形态之间差异有显著性。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良、恶性GIST均可呈腔内生长、腔外生长、腔内外生长,其生长方式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神经鞘瘤和良性GIST增强模式、强化程度与恶性GIST肿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GIST溃疡(28%)比胃肠道神经鞘瘤(25%)和良性GIST(20%)更常见,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神经鞘瘤CT上多表现为圆形、卵圆形/扁圆形的匀质肿块,强化不明显或呈轻度强化,该表现类似于良性GIST,但与恶性GIST影像学表现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间质瘤 神经鞘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犬颈内动脉虹吸段动脉瘤的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朱悦琦 李明华 +3 位作者 谢剑 谭华桥 程英升 王建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2-308,共7页
目的建立一种犬颈动脉虹吸段(CS)动脉瘤模型,并观察12个月以测试新型Willis颅内覆膜支架系统的机械性能;评价植入支架在弯曲段血管内的组织学反应。方法通过外科手术方法建立12只犬24枚颈动脉直段侧壁囊性动脉瘤(A组),和12只犬12枚CS动... 目的建立一种犬颈动脉虹吸段(CS)动脉瘤模型,并观察12个月以测试新型Willis颅内覆膜支架系统的机械性能;评价植入支架在弯曲段血管内的组织学反应。方法通过外科手术方法建立12只犬24枚颈动脉直段侧壁囊性动脉瘤(A组),和12只犬12枚CS动脉瘤(B组)。每枚动脉瘤行1枚覆膜支架植入治疗。以血管造影方法评价支架植入即刻,1、3、6和12个月随访动脉瘤闭塞、支架内漏、支架成角、载瘤动脉是否通畅及再狭窄率等情况。支架段血管行光镜和扫描电镜检查,评价动脉瘤腔内血栓形成,内膜增生和内皮化情况。结果B组中,支架植入即刻血管造影显示2枚动脉瘤存在轻度内漏,3枚支架存在轻度成角现象;12个月时随访,内漏均消失,1支载瘤动脉发生闭塞,3支载瘤动脉有轻度狭窄(<50%)。A组中,1支载瘤动脉闭塞,2支载瘤动脉轻度狭窄(<50%)。电镜检查所有支架内均有新生内膜形成,动脉瘤腔内均充满血栓。B组动物,12个月时才完成完全内皮化过程,内皮细胞排列与血流动力学方向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结论应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犬CS动脉瘤方法学上可行。与直段血管相比,弯曲段血管内覆膜支架植入后,支架内皮化时间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支架 颅内动脉瘤 动物模型 颈动脉虹吸段
下载PDF
糖尿病足溃疡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8
11
作者 朱悦琦 程英升 +2 位作者 李明华 谭华桥 赵俊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稳定和重复性好的犬糖尿病足溃疡模型,为干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血管内介入操作提供合适的模型。方技选用毕格犬6只,实验组(n=4)静脉注射四氧嘧啶,对照组(n=2)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均行左下肢压迫器植...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稳定和重复性好的犬糖尿病足溃疡模型,为干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血管内介入操作提供合适的模型。方技选用毕格犬6只,实验组(n=4)静脉注射四氧嘧啶,对照组(n=2)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均行左下肢压迫器植入,同时手术结扎左侧股动脉,3—5d后除去压迫装置。监测两组用药前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PG2h)、体质量和饮食的变化。术后1周和4周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血管情况;4周后处死动物,行溃疡周围组织学检查。结果实验组模型制备成功,用药后FPG和PG2h均明显升高(P〈0.05),体质量下降,饮食明显增加;而对照组FPG、PG2h、体质量和饮食用药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即刻两组溃疡形态无明显差异;术后4周对照组溃疡基本痊愈,实验组基本不愈合。DSA显示术后1周两组无明显差异;4周时,对照组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形成,而实验组新生侧枝血管不丰富。组织学检查实验组可见大量坏死组织伴炎细胞浸润。结论该法制备的犬糖尿病足溃疡模型方法简单,成功率高,可以为干细胞移植基础研究以及临床介入血管内操作的研究提供稳定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糖尿病足 溃疡 干细胞移植 血管内介入
下载PDF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段颈内动脉动脉瘤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孙贞魁 李永东 +4 位作者 李明华 谭华桥 王武 罗七一 程英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63-268,共6页
目的评价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段颈内动脉(ICA)动脉瘤的柔顺性和疗效。方法31例患者33枚颅段ICA(CICA)动脉瘤患者接受Willis覆膜支架治疗。根据血管造影表现,分为完全栓塞和不完全栓塞。术后第1,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1次随访复查并收集... 目的评价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颅段颈内动脉(ICA)动脉瘤的柔顺性和疗效。方法31例患者33枚颅段ICA(CICA)动脉瘤患者接受Willis覆膜支架治疗。根据血管造影表现,分为完全栓塞和不完全栓塞。术后第1,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1次随访复查并收集最初及最终造影结果、死亡率、致残率及最终临床结果等数据。结果42枚覆膜支架中41枚顺利通过ICA并成功释放,成功率97.6%(95%CI:93%~102%)。术后即刻造影显示,23例患者中25枚为完全栓塞,占78.1%(95%CI:63%~93%);7例患者7枚动脉瘤为不完全栓塞(21.9%)。随访血管造影示27例患者共31枚动脉瘤,其中29枚完全栓塞,占93.5%(95%CI:84%~103%);2例为不完全栓塞(6.5%),其中2例患者出现轻度支架内狭窄。临床随访显示15例患者痊愈,14例症状改善。结论初步结果显示,Willis覆膜支架治疗CICA动脉瘤有效且具有良好的柔顺性,但仍需长期随访及大样本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颈内动脉 支架
下载PDF
应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脑池段动脉瘤的临床对照研究和长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10
13
作者 朱悦琦 李明华 +5 位作者 方淳 王武 张培蕾 程英升 谭华桥 王建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5-280,共6页
目的复杂性颈内动脉脑池段动脉瘤(ICA-CSA)治疗难度很高。本研究通过与弹簧圈填塞治疗疗效比较,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ICA-CSA的可行性。方法19枚和17枚ICA-CSA分别使用Willis覆膜支架植入(A组)和弹簧圈(B组)填塞治疗。即刻和随访血管... 目的复杂性颈内动脉脑池段动脉瘤(ICA-CSA)治疗难度很高。本研究通过与弹簧圈填塞治疗疗效比较,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ICA-CSA的可行性。方法19枚和17枚ICA-CSA分别使用Willis覆膜支架植入(A组)和弹簧圈(B组)填塞治疗。即刻和随访血管造影评价动脉瘤复发,内漏和载瘤动脉狭窄情况。Kaplan-Meier生存分析曲线比较两组治疗动脉瘤的无复发率和载瘤动脉无再狭窄率。结果A组中,13枚ICA-CSA植入支架,即刻造影完全闭塞,有5枚ICA-CSA存在少量内漏;B组中,7枚ICA-CSA弹簧圈填塞即刻达到完全和次完全闭塞,8枚达到大部填塞,2枚部分填塞。在两组中各发生1例急性血栓形成,1例弹簧圈填塞后发生再出血。A组随访造影显示16枚ICA-CSA完全闭塞,2支载瘤动脉有轻度狭窄。Kaplan-Meier曲线分析表明术后18个月两组病例中分别有93.3%和50%动脉瘤治疗后无复发,分别有87.5%和100%载瘤动脉无狭窄。临床症状随访研究表明A组和B组病例中神经症状完全恢复分别为9例和9例,明显改善分别为3例和5例,无改变分别为2例和2例,恶化进展分别为1例和0例。结论应用Willis覆膜支架植入治疗复杂性ICA-CSA是一种可行的血管内治疗方法,但是对于载瘤动脉极其弯曲和重要侧支覆盖风险的情况下,覆膜支架技术不能作为第一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覆膜支架 动脉瘤 脑池段
下载PDF
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进展性脑卒中15例 被引量:9
14
作者 封灏 谭华桥 +4 位作者 方淳 严烁 徐霁充 韩洪杰 马林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65-769,共5页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卒中(SIP)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5例SI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46~83岁;前循环病变10例,后循环病变5例。根据脑梗死溶...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卒中(SIP)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5例SI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46~83岁;前循环病变10例,后循环病变5例。根据脑梗死溶栓(TICI)治疗后血流分级评价血管再开通情况。术后1周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残障程度。结果 15例SIP患者均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病情进展期6 h内干预14例,15 h后干预1例。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脑血管造影显示所有病变责任血管均开通(TICI 3级)。所有患者术后7 d平均NIHSS评分为3.5±3.6,与术前8.3±4.4相比显著降低(P<0.05),提示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临床随访1~18个月,平均5.3个月。病情稳定,均无死亡,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无再发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等发生;m RS评分0分12例(80%)、2分2例、4分1例。结论在严格选择筛选病例前提下,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大血管闭塞或狭窄所致SIP安全有效,可改善缺血症状,促进患者相应功能障碍恢复,不增加出血或低灌注综合征风险。但远期疗效仍需扩大样本远期随访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介入治疗
下载PDF
经足背-足底或足底-足背动脉环逆行腔内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朱悦琦 赵俊功 +6 位作者 李明华 谭华桥 王建波 刘芳 程英升 王珏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5-190,共6页
目的评价经足背-足底(transdorsal-to-plantar,TDP)或经足底-足背(transplantar-to-dorsal,TPD)动脉环逆行腔内成形技术,治疗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8例踝下闭塞性病变患者共8条患肢,行传统腔内成形技术失败后接受TDP... 目的评价经足背-足底(transdorsal-to-plantar,TDP)或经足底-足背(transplantar-to-dorsal,TPD)动脉环逆行腔内成形技术,治疗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8例踝下闭塞性病变患者共8条患肢,行传统腔内成形技术失败后接受TDP或者TPD逆行腔内成形技术治疗。所有患者临床症状,足背或者足底动脉搏动评分和踝-臂指数(ABI)术前术后均行比较。随访内容包括疼痛缓解,伤口愈合,肢体挽救及靶血管的再狭窄。结果经TDP或者TPD逆行腔内成形技术在8例患者中的5例(62.5%)获得成功。足部疼痛明显改善,动脉搏动评分和ABI指数从术前的0.60±0.55和0.32±0.20分别上升至术后的2.40±0.55和0.75±0.12(P<0.01)。12个月随访结束时,视觉疼痛评分从术前的7.40±1.14改善至2.20±1.48(P=0.002)。2例难愈性溃疡患者术后1例完全愈合,1例明显缩小。所有手术成功患者均未接受截肢。随访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显示1条靶血管再狭窄。结论经TDP和TPD动脉环逆行腔内成形技术治疗常规腔内成形术失败的糖尿病足部缺血患者是可行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肢体缺血 足缺血 球囊成形 内膜下成形 糖尿病
下载PDF
氨基酸功能化多钼酸盐[(Gly)2(H2O)2Cu]K3[Al(OH)6Mo6O18]·7H2O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丁 谭华桥 +4 位作者 陈维琳 陈利民 庞敏 王恩波 林晖 《分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3-167,共5页
在常规条件下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氨基酸功能化的多金属氧酸盐化合物[(Gly)2(H2O)2Cu]K3[Al(OH)6Mo6O18].7H2O,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热重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对其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该晶体属于三... 在常规条件下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氨基酸功能化的多金属氧酸盐化合物[(Gly)2(H2O)2Cu]K3[Al(OH)6Mo6O18].7H2O,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热重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对其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ī空间群,晶胞参数a=0.810 53(16)nm,b=1.139 4(2)nm,c=1.824 7(4)nm,α=93.96(3)°,β=92.89(3)°,γ=108.90(3)°,V=1.585 8(5)nm3,Z=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 多金属氧酸盐 晶体结构
下载PDF
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6
17
作者 陆靖 李永东 +5 位作者 李明华 孙贞魁 谭华桥 王武 顾斌贤 陈元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11-717,共7页
目的评估无对比剂3.0T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6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前行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D-TOF-MRA)检查。对每枚动脉瘤,用3D-TOF-MRA决... 目的评估无对比剂3.0T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6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前行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D-TOF-MRA)检查。对每枚动脉瘤,用3D-TOF-MRA决定患者适合的治疗方法,包括经或不经球囊/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治疗、外科夹闭、保守治疗。3D-TOF-MRA术前治疗计划与DSA最终决策的动脉瘤实际治疗方式相比较判定其临床治疗价值。结果以动脉瘤为基础评估对颅内动脉瘤检测的准确性为96.9%,敏感度为97.6%,特异度为93.1%,阳性预测值(PPV)为98.8%,阴性预测值(NPV)为87.1%。依椐3D-TOF-MRA工作位上动脉瘤的解剖特点可以准确地制定术前治疗计划,其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9%、94.0%、100%、100%、74.4%。结论无对比剂3D-TOF-MRA在检测颅内破裂动脉瘤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并且可以有效、准确地制定适合的动脉瘤术前治疗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氨基酸功能化Dawson型多阴离子[P_2Mo_(18)O_(62)]^(6-)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丁 谭华桥 +3 位作者 陈维林 林晖 李阳光 王恩波 《分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27,共5页
在常规条件下,以质子化的L,D-组氨酸修饰Dawson型多阴离子[P2Mo18O62]6-,得到了一对新型的氨基酸功能化的多金属氧酸盐化合物:H4(L-HC6H9N3O2)2[P2Mo18O62].20.5H2O(1),H4(D-HC6H9N3O2)2[P2Mo18O62].20.5H2O(2).并用单晶X射线衍射,紫外... 在常规条件下,以质子化的L,D-组氨酸修饰Dawson型多阴离子[P2Mo18O62]6-,得到了一对新型的氨基酸功能化的多金属氧酸盐化合物:H4(L-HC6H9N3O2)2[P2Mo18O62].20.5H2O(1),H4(D-HC6H9N3O2)2[P2Mo18O62].20.5H2O(2).并用单晶X射线衍射,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元素分析(Elemental Analysis)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wson型多阴离子 组氨酸 晶体结构
下载PDF
血管内再通治疗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大动脉闭塞初步效果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永亮 马林 +5 位作者 谭华桥 方淳 封灏 徐霁充 严烁 韩洪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10-816,共7页
目的评估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大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初步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市同济医院采用血管内再通治疗的15例亚急性和慢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再通成功率、... 目的评估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大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初步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市同济医院采用血管内再通治疗的15例亚急性和慢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再通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15例患者中13例(86.7%)成功再通。术中发生末梢栓塞事件7例(症状性3例,无症状性4例),血管夹层1例,术后出现支架取栓相关脑出血1例。术后所有患者均存活,未发生高灌注综合征。出院时13例成功再通患者中12例症状好转,1例无明显改善;2例再通失败患者中1例症状恶化,1例无明显改善。术后13例获血管造影随访平均5.8个月,1例并发夹层再通失败患者病变段再闭塞,12例成功再通患者中1例支架内再狭窄,其余11例均无血流动力学意义上再狭窄。14例获临床随访平均5.6个月,12例成功再通患者中除1例支架内狭窄再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外,均无再发卒中及TIA,90 d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示功能良好;2例再通失败患者90 d m RS评分示功能恶化。结论严格筛选患者基础上采取血管内开通术治疗非急性期颅内大动脉闭塞是可行、安全的,近期内能改善患者脑缺血症状,降低卒中再发率,但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大动脉 亚急性/慢性血管闭塞 血管内再通术 可行性和安全性
下载PDF
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及中长期随访 被引量:4
20
作者 孙文萍 方淳 +3 位作者 李明华 朱悦琦 谭华桥 王珏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1年第3期175-178,共4页
目的评价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VSCAs)的有效性及稳定性。方法 19例患者(20枚VSCAs)接受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对其中9枚动脉瘤使用单纯弹簧圈栓塞,9枚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枚使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根据DSA表现,将... 目的评价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VSCAs)的有效性及稳定性。方法 19例患者(20枚VSCAs)接受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对其中9枚动脉瘤使用单纯弹簧圈栓塞,9枚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枚使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根据DSA表现,将栓塞程度分为完全栓塞、次全栓塞和部分栓塞。术后进行中长期随访并收集DSA及临床结果。结果所有VSCAs均获成功栓塞。术后即刻DSA显示,20枚VSCAs中5枚为完全栓塞,9枚为次全栓塞,6枚为部分栓塞。1~2年随访DSA示20枚VSCAs均完全栓塞,未发现动脉瘤复发及弹簧圈脱出、移位。临床随访显示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及神经系统缺血症状。结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VSCAs有效、稳定;中长期随访证实次全及部分栓塞的患者可发展为完全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颈内动脉 颅内动脉瘤 弹簧圈 栓塞 治疗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