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问题·主题·课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以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论”课程为例
1
作者 谭天美 吴佳颖 《高教论坛》 2024年第8期116-120,共5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理论课教学从现成理论出发,游离于其产生与发展的实践,造成“教学法的颠倒”,不符合知识产生的规律。“问题·主题·课题”探究教学模式通过采取“知识怎么得来便怎么教学”的做法,力图...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理论课教学从现成理论出发,游离于其产生与发展的实践,造成“教学法的颠倒”,不符合知识产生的规律。“问题·主题·课题”探究教学模式通过采取“知识怎么得来便怎么教学”的做法,力图扭转当前教学问题意识不强、教学主题缺乏聚焦、实践课题研究不深的困境。“问题·主题·课题”探究教学模式以问题为逻辑起点,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核心,通过模拟和还原知识产生的过程,以求达到对学科“是什么”和“怎么做”的高级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探究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论
下载PDF
校本教研主体互动的缺失与回归 被引量:23
2
作者 谭天美 范蔚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9-84,共6页
工具理性膨胀和科技理性控制以及由此导致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使当前校本教研主体得不到应有关注,校本教研实效不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教研主体及其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校本教研应是以教师为主体使其走... 工具理性膨胀和科技理性控制以及由此导致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使当前校本教研主体得不到应有关注,校本教研实效不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教研主体及其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校本教研应是以教师为主体使其走向自由和自觉的交往互动过程。校本教研主体互动是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助推器,是加强教研主体间相互理解和提升校本教研实效的基本策略。主体互动理性确立、主体互动空间达成、主体互动行为协调是实现校本教研主体互动的基本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本教研 主体互动 互动理性 生活世界 教研自由
下载PDF
高校校园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初探 被引量:17
3
作者 谭天美 刘燕群 欧阳修俊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6-129,共4页
高校作为人才培育和文化传承场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彰显学校精神,还是学生家国情怀建构之所,具有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形成归属感、关怀感和使命感等独特价值。高校校园符号层文化为此提供&q... 高校作为人才培育和文化传承场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彰显学校精神,还是学生家国情怀建构之所,具有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形成归属感、关怀感和使命感等独特价值。高校校园符号层文化为此提供"物质基础",使得归属感、关怀感和使命感拥有"触手可及"的现实材料;制度层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学生的行为与思想以形成爱国情怀;观念层文化凝聚师生民族团结和优化人才培养理念,营造团结互助的学习氛围以维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中华文化校园符号化,学校仪式呈现制度化,民族团结教育观念化,是高校校园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校园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浅议视觉文化方法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被引量:1
4
作者 谭天美 《教育导刊(上半月)》 2014年第9期76-78,共3页
对视觉文化的理解存在文化和方法两种视角,文化视角强调视觉文化的文化特性,方法视角强调视觉文化理解过程的能力获得,特别是对美的习得。通过分析语文的学科视觉文化特性,我们发现视觉文化的理解过程和语文教学目的实现过程在目标上存... 对视觉文化的理解存在文化和方法两种视角,文化视角强调视觉文化的文化特性,方法视角强调视觉文化理解过程的能力获得,特别是对美的习得。通过分析语文的学科视觉文化特性,我们发现视觉文化的理解过程和语文教学目的实现过程在目标上存在一致性——对美的追求。运用视觉文化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品性是实现语文教学美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视觉引导—文化解读—价值发现—审美培养"这一视觉文化方法的逻辑,能够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理解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正确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方法 语文教材 语文美育教学
下载PDF
人文价值教育理念在拼音教学中的渗透 被引量:1
5
作者 谭天美 《广西教育》 2012年第1期41-42,共2页
小学语文新课标与人文价值教育的契合,拼音教学与人文价值教育的关联,使人文价值教育理念在拼音教学中的渗透成为可能。在拼音教学中通过静坐、歌谣、活动、游戏和教材插图等方式,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价值教育,可取得既教书又育人的良... 小学语文新课标与人文价值教育的契合,拼音教学与人文价值教育的关联,使人文价值教育理念在拼音教学中的渗透成为可能。在拼音教学中通过静坐、歌谣、活动、游戏和教材插图等方式,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价值教育,可取得既教书又育人的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拼音教学 人文价值教育理念
下载PDF
校本教研生态失衡的根源探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范蔚 谭天美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7-30,共4页
基于共生理论,审视当前校本教研生态,认为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自上而下的线性教研思维是导致校本教研生态失衡的根源。依照共生原理,锤炼专业化的教研共生单元,探寻校本教研有效实施的共生关系,营造有利于校本教研运行的共生环境,是形... 基于共生理论,审视当前校本教研生态,认为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自上而下的线性教研思维是导致校本教研生态失衡的根源。依照共生原理,锤炼专业化的教研共生单元,探寻校本教研有效实施的共生关系,营造有利于校本教研运行的共生环境,是形成互依、互惠、协同、合作的共生型校本教研生态的合理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教学研究 校本教研 教研生态
下载PDF
论乡村教育振兴的逻辑 被引量:1
7
作者 谭天美 崔海波 《教育导刊》 2024年第3期52-58,共7页
乡村教育振兴作为教育改革的特殊形态,具有其独特的内在逻辑,对其逻辑的审思是保障乡村教育振兴实践正确、合理、有效的基础。乡村教育振兴的逻辑体系包括作为逻辑起点的乡村教育目标正确性,作为逻辑推理的乡村教育振兴过程合理性,作为... 乡村教育振兴作为教育改革的特殊形态,具有其独特的内在逻辑,对其逻辑的审思是保障乡村教育振兴实践正确、合理、有效的基础。乡村教育振兴的逻辑体系包括作为逻辑起点的乡村教育目标正确性,作为逻辑推理的乡村教育振兴过程合理性,作为逻辑判断的乡村教育振兴结果有效性,即要回答乡村教育振兴过程中“培养什么样的乡村儿童”“实现什么样的乡村教育理想”“达到什么样的乡村教育振兴效果”三个应然逻辑问题。遵循乡村教育振兴的应然逻辑能够有效避免乡村教育振兴目标的主观性、内容的空洞化、效应的想象化,并顺利将乡村教育振兴“正确·合理·有效”的应然逻辑转化为“真实·科学·可靠”的实践逻辑,进而推动乡村教育朝着“为了乡村学生发展”“聚焦乡村社会未来”“关注学生实际变化”的合逻辑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振兴 逻辑审思
下载PDF
基于就业导向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构——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丘林 谭天美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57-59,共3页
构建基于就业导向的小教本科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目的在于使专业理论知识积累更加深厚,教育教学技能更加娴熟,并增强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分析小教本科专业特点及办学现状,提出基于就业导向的小教本科专业实践课程体... 构建基于就业导向的小教本科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目的在于使专业理论知识积累更加深厚,教育教学技能更加娴熟,并增强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分析小教本科专业特点及办学现状,提出基于就业导向的小教本科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包括:小学教师基本职业训练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社会实践课程,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课程,综合科研训练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教育 本科专业 实践课程体系 就业导向
下载PDF
论校史教材在课改中的地位与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欧阳修俊 谭天美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80-83,共4页
校史教材在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课程、学校、教师和学生四个层面。具体表现为,对学校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校本课程资源的丰富;对学校精神的镌刻和校园文化的钩沉;对教师校本教研能力的提升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校史教材作为... 校史教材在课改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课程、学校、教师和学生四个层面。具体表现为,对学校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校本课程资源的丰富;对学校精神的镌刻和校园文化的钩沉;对教师校本教研能力的提升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校史教材作为育人材料还能够促成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实现学生的校园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史教材 校本课程 学校精神 文化认同
下载PDF
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误区与突破路径——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丽萍 谭天美 《钦州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72-76,共5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不仅是对一线中小学教师,更是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此,高师院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精品课程建设应立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建设高品质课程体系,以教学目标、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不仅是对一线中小学教师,更是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此,高师院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精品课程建设应立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建设高品质课程体系,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实践活动、写作指导、评价方式的改革为切入点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师范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师院校 师范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科学研究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教师专业伦理知识体系建构
11
作者 谭天美 童雨欣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37,共8页
教师专业伦理是教师在从事学习专业、学科专业及教授专业过程中所结成的基本关系与应该遵守的基本精神、规范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素养。教师专业伦理知识体系的形成应基于教师的全专业属性与伦理学理论,从纵横两向搭建教师专业伦理知识... 教师专业伦理是教师在从事学习专业、学科专业及教授专业过程中所结成的基本关系与应该遵守的基本精神、规范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素养。教师专业伦理知识体系的形成应基于教师的全专业属性与伦理学理论,从纵横两向搭建教师专业伦理知识体系建构的分析框架。教师专业伦理的知识体系具有强整体性,由教师学习专业伦理、教师学科专业伦理、教师教授专业伦理三个核心知识单元构成,每个知识单元又包括伦理精神、伦理规范、伦理关系及伦理素养四个基本维度。全面构建以“全专业属性”为导向的教师专业伦理知识体系,能在提高我国师德建设实效性的同时,加快教师专业化建设,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把我国建设成教育强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专业伦理知识体系 教师全专业属性 学习专业伦理知识 学科专业伦理知识 教授专业伦理知识
下载PDF
课程与文化的双向互变发展论
12
作者 欧阳修俊 谭天美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年第1期41-43,共3页
课程与文化这两个概念的两种存在状态,使课程与文化之间存在四种不同的相互影响方式。即静态意识形态下文化对课程的影响和课程对文化的影响以及动态意识形态下文化对课程的影响和课程对文化的影响;通过分析认为,课程与文化始终保持在&q... 课程与文化这两个概念的两种存在状态,使课程与文化之间存在四种不同的相互影响方式。即静态意识形态下文化对课程的影响和课程对文化的影响以及动态意识形态下文化对课程的影响和课程对文化的影响;通过分析认为,课程与文化始终保持在"静态"与"动态"之间循环,维持课程与文化的双向互变性,让课程与文化在互变中循环,在循环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 文化 状态 双向互变
下载PDF
实践取向的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建设初探
13
作者 谭天美 张鹏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136-139,153,共5页
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取向是指以解决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问题为出发点,以提升道德素养为价值目标,始终关注道德的实践过程和实践成果,注重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的实践养成。主要意涵所指为"为了... 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取向是指以解决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问题为出发点,以提升道德素养为价值目标,始终关注道德的实践过程和实践成果,注重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的实践养成。主要意涵所指为"为了思想道德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思想"、"在行动中提升道德"。据此,从实践视角审视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建设,并从道德实践机制、道德实践课程、道德实践阵地三个方面分析当前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取向 大学生党员 思想道德建设 道德素养
下载PDF
“大思政课”背景下高中跨学科研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以“拥抱自然”主题跨学科研学活动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吕迅喜 谭天美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2024年第1期57-61,共5页
跨学科研学活动是提升“大思政课”教学的新渠道和新载体,它能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实现场域与素养的拓展、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现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教师可根据“大思政课”建设的要求,结合本土优势资源以及本校实践,预设研学主题,... 跨学科研学活动是提升“大思政课”教学的新渠道和新载体,它能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实现场域与素养的拓展、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现教育立德树人的功能。教师可根据“大思政课”建设的要求,结合本土优势资源以及本校实践,预设研学主题,构建研学框架,设计研学内容,提出研学任务。在具体活动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明确主题和任务,领悟学科核心素养的互融互通,又要注重实践与融合,推动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行合一,还要引领内化与升华,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凝魂聚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 跨学科研学活动 高中地理 高中思想政治 核心素养
下载PDF
新内生发展视角下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
15
作者 邱晓敏 谭天美 《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第15期1-4,9,共5页
推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应有之义。在新内生发展视角下,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包括内容转型、实践转型和主体转型三大层面,其行动逻辑涉及资源、参与、认同和赋权四大要素。为促进民族地区基... 推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应有之义。在新内生发展视角下,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包括内容转型、实践转型和主体转型三大层面,其行动逻辑涉及资源、参与、认同和赋权四大要素。为促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内生发展,应坚持“技术驱动、用户参与”以动态优化资源管理,建立“数据驱动”测评机制以反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打造“数字化校园升级版”以促进人技融合实践认同,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系统以赋能教育数字化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教育数字化转型 新内生发展 民族地区
下载PDF
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的回顾与省思 被引量:17
16
作者 谭天美 欧阳修俊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4-72,共9页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实现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和实践路径。系统回顾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总体情况,有助于为该领域未来研究提供必要的知识图谱。综括而言,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经历了政策制定的前期准备、政策实施...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实现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和实践路径。系统回顾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总体情况,有助于为该领域未来研究提供必要的知识图谱。综括而言,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经历了政策制定的前期准备、政策实施的初期推进和政策推进的后期修正三个阶段。学术界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涉及基本内涵、理论投射、文化境遇、评价指标、制度体系、师资配置、供给保障、信息化建设、核心问题与解决对策十大主题,不仅形成了丰硕成果,也切实有效推动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但现有研究亦呈现出理论关注有余而实践经验总结不足、文化价值探讨颇丰而政策价值测度欠缺、信息化建设的“技术”研究丰富而“实践”研究不够等暂时性问题。新时代城乡教育一体化研究可立足全面乡村振兴的大背景,积极探索“十四五”规划中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政策,总结建党百年来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经验,探索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教育振兴衔接的政策与路径,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助推城乡教育信息化一体化建设,并以乡村学校发展为重心积极探索五育融合、家校社共育的乡村温馨学校建设,以迈向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育 城乡教育一体化 义务教育 教育信息化 教育公平
下载PDF
近二十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13
17
作者 谭天美 欧素菊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22-34,共13页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体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新途径,也是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新突破。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期刊文献,运用Citespace和中国知网计量工具,梳理了我国近二十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脉络。研究内容主...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体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新途径,也是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新突破。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期刊文献,运用Citespace和中国知网计量工具,梳理了我国近二十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脉络。研究内容主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育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制度的嫁接、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与教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队伍建设与教育文化场域营造等。研究呈现内容丰富、视角多元、以质性研究方法为主等特点。研究认为,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与教学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法律和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具身认知等内容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知识图谱
下载PDF
基于工作坊学习的教师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以《教育学》课程为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谭天美 欧素菊 《高教论坛》 2020年第8期38-41,共4页
在建构主义学习论视域下,基于工作坊学习的《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本,采用“行动+体验”的教学实施过程和多元的评价方式,是使师范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穿梭中获得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教学改革尝试,是对单一的理论讲授式传... 在建构主义学习论视域下,基于工作坊学习的《教育学》课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本,采用“行动+体验”的教学实施过程和多元的评价方式,是使师范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穿梭中获得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教学改革尝试,是对单一的理论讲授式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革新。工作坊学习模式通过确定主题、设计任务、创设工作坊、体验式活动、坊间成果交流、集中总结评价等环节展开,而理念革新、师资建设、产教研融合等方式是促进工作坊学习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努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坊学习 教师教育 建构主义学习
下载PDF
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发展转向与进展路向 被引量:2
19
作者 谭天美 陈冠融 《继续教育研究》 2019年第6期53-56,共4页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工作,教师培训工作面对发展机遇,同时也需要直面现实问题,以期在日后的发展中取得更大的突破。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促进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基于...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工作,教师培训工作面对发展机遇,同时也需要直面现实问题,以期在日后的发展中取得更大的突破。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促进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基于当下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出现的师资导向到课程导向、理论导向到实践导向、外生需求导向到内生需求导向的新时代发展转向,分析存在的培训内容重复、培训评价无序、培训管理模式化等普遍问题,找到其在顶层设计、课程内容、课堂模式、专业实践自觉等方面出现的进展新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培训 教师发展 教师培训新转向
下载PDF
校本教研主体互动的意涵、价值与结构生成 被引量:3
20
作者 谭天美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1年第3期69-73,共5页
近年来,校本教研作为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中小学日渐受到重视。校本教研主体互动是以教师为核心的多元主体之间,通过语言、符号、动作等媒介进行对话交流、相互协作、共同分享经验、共同研究教学问题,主体之间相互... 近年来,校本教研作为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中小学日渐受到重视。校本教研主体互动是以教师为核心的多元主体之间,通过语言、符号、动作等媒介进行对话交流、相互协作、共同分享经验、共同研究教学问题,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发生积极作用的交互过程。校本教研主体互动有利于主体参与校本教研的意识唤醒,是促成校本教研主体间合作的重要保障,也是教研主体自身发展的有效动力。校本教研主体互动的结构由互动情境、互动目的、互动主体、互动关系、互动载体等基本要素构成,并以“教”“研”“训”为主要载体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本教研 主体互动 多元主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