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人名的字调修辞
被引量:
7
1
作者
谭德姿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6-36,共1页
关键词
命名方法
平仄
人名
字调
修辞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柳的文化蕴含
被引量:
3
2
作者
谭德姿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6年第2期7-9,共3页
柳,一向为我国人民所珍爱,所称颂。晋代陶渊明文士风雅,酷爱垂柳,人称五柳先生。宋代范希朝任振武节度使,功业卓著,边城百姓广植杨柳,誉称“甘棠”树,以表彰其政绩。春色斑烂被誉为花红柳绿;倩女妩媚被称为柳眉柳腰;绝处逢生,被唤作柳...
柳,一向为我国人民所珍爱,所称颂。晋代陶渊明文士风雅,酷爱垂柳,人称五柳先生。宋代范希朝任振武节度使,功业卓著,边城百姓广植杨柳,誉称“甘棠”树,以表彰其政绩。春色斑烂被誉为花红柳绿;倩女妩媚被称为柳眉柳腰;绝处逢生,被唤作柳暗花明;婉曲折绕被喻为柳遮花隐。生生不息被称之杨柳般顽强,随处扎根……柳之与风,与花、与水、与岸,千姿百态勾勒出格调清新的风景画;柳之对人、对世、对心、对意千音万声弹奏出深沉丰富的世态风情调。柳者,留也。于语言化石之上留下了传统文化不灭的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蕴含
柳絮
杨柳
杨花
传统文化
色调
垂柳
颠狂
语言化石
残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游语言修辞八法
被引量:
4
3
作者
谭德姿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0-71,53,共3页
关键词
语言修辞
导游语言
旅游者
岗位
风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花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
2
4
作者
谭德姿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83-87,共5页
考察花的文化意蕴,有利于揭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方面,语言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上形成其丰富的意蕴,在传统题材的底布上,借助比喻象征,绘制其独特的意象;而这长期形成的象征意象,约定俗成,深入人心,为人们所谙熟和共识,以致任何一个评论...
考察花的文化意蕴,有利于揭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方面,语言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上形成其丰富的意蕴,在传统题材的底布上,借助比喻象征,绘制其独特的意象;而这长期形成的象征意象,约定俗成,深入人心,为人们所谙熟和共识,以致任何一个评论家都不会想到要将它们特别指出来。这属于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对中国的广大读者来说是很自然的。但是若对此不了解,那就很可能使外国读者产生严重的误解。另一方面,语言又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民族文化丰富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意蕴
《红楼梦》
传统文化
语言与文化
集体潜意识
人格象征
牡丹
东方女性
象征意象
时间观念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朱熹论教学
被引量:
2
5
作者
谭德姿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69-73,共5页
杏坛执教达50余年的朱熹,其卓越的教学实践凝结着他对教学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学不可不讲”,只有讲,才能够梳理脉络,化深为浅,活跃思路,相互激发,挖掘潜语,引导学生思考。对应教师的讲,学生要静听寻脉,虚心求知,孜孜以求...
杏坛执教达50余年的朱熹,其卓越的教学实践凝结着他对教学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学不可不讲”,只有讲,才能够梳理脉络,化深为浅,活跃思路,相互激发,挖掘潜语,引导学生思考。对应教师的讲,学生要静听寻脉,虚心求知,孜孜以求。他认为“深知方有透解”,朱子分析了讲学中的种种弊病,究其根源是知不深,解不透。而要深知,对教材必须精熟、面全、主一、明辨。朱子认为“讲学须能致思”,须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宏观控制教学语言的用量及着力点,重视并用好质疑法,并因材施教、适时而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朱子语类》
口语教学
教学语言
教学实践
邓艾民
教学针对性
学生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主体
读书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被引量:
3
6
作者
谭德姿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6期96-99,共4页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感培养谭德姿一、问题的提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同志,大都有这样的体会:教学信道出现短路,阻力往往来自留学生的语感贫乏。笔者前段接受任务,给攻读唐宋文学的日本硕士研究生开设《现代汉语口语和写作》课,这种...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感培养谭德姿一、问题的提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同志,大都有这样的体会:教学信道出现短路,阻力往往来自留学生的语感贫乏。笔者前段接受任务,给攻读唐宋文学的日本硕士研究生开设《现代汉语口语和写作》课,这种感觉尤其突出。教学中学生因声母中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感培养
对外汉语教学
第二语言学习
关联词语
理性意义
教学中
“把”字句
语言知识
留学生
言语主体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通喻刍议
被引量:
1
7
作者
谭德姿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1年第2期46-51,共6页
六十年代,钱钟书先生提出了“通感”一说,并指出这是“古代的批评家和讲修词学的人似乎都没有拈出”的一种“描写手法”(见《文学评论》62年第一期)。钱先生的通感说,对于修辞学的深入研究很有意义,已逐渐为语言学界所重视。本文准备就...
六十年代,钱钟书先生提出了“通感”一说,并指出这是“古代的批评家和讲修词学的人似乎都没有拈出”的一种“描写手法”(见《文学评论》62年第一期)。钱先生的通感说,对于修辞学的深入研究很有意义,已逐渐为语言学界所重视。本文准备就建立在通感理论上的一种特殊比喻类型作些探讨,以就教于修辞学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范畴
通感
特殊比喻
钱钟书
修辞学
拟物
喻体
六十年代
听觉
视觉形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竹与国人传统的审美意识
8
作者
谭德姿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7年第5期1-2,共2页
竹,作为禾本科多年生植物,杆劲节坚,不畏风暴;绿叶猗猗,翠筠离离;虚心而直,孤根以挺。故久为国人所喜爱所推崇,凝结着国人传统的审美意识。 竹,向被国人视为美的事物。所谓美的事物,“是指人们所憧憬、所理想的东西,是适应人们的爱好、...
竹,作为禾本科多年生植物,杆劲节坚,不畏风暴;绿叶猗猗,翠筠离离;虚心而直,孤根以挺。故久为国人所喜爱所推崇,凝结着国人传统的审美意识。 竹,向被国人视为美的事物。所谓美的事物,“是指人们所憧憬、所理想的东西,是适应人们的爱好、能在心里唤起强烈的共呜、同感的东西,是人们渴望把它归为己有或与它成为一体的东西,或者说是能使人衷心悦乐、使人感受到生命的价值的东西。”竹所引起的五官感觉的方方面面,牵动着人们的联想,增强着人们的审美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识
郑燮
美的事物
离离
自况
文人
苏轼
衰草
畏风
五官感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语境在修辞中的作用
9
作者
谭德姿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104-109,共6页
语境,成为现代修辞研究中引人注目的课题。早在三十年代,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便创见性地提出了题旨情境说,并将适应题旨情境提到修辞“第一义”的高度。五十年代王德春撰文《使用语言的环境》,指出分析言语环境是建立修辞学的基...
语境,成为现代修辞研究中引人注目的课题。早在三十年代,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便创见性地提出了题旨情境说,并将适应题旨情境提到修辞“第一义”的高度。五十年代王德春撰文《使用语言的环境》,指出分析言语环境是建立修辞学的基础,对语体、修辞方法、文风和风格等修辞领域的研究都要以分析言语环境为基础。许多修辞专著把适应具体语境视为修辞的重要原则,不少人呼吁建立语境学,以深入探讨语境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境学
修辞效果
言语环境
具体语境
适应题旨情境
陈望道
语言手段
表达手段
三十年代
表达效果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贴切新颖的比喻——学习艾青诗歌语言札记
10
作者
谭德姿
《当代修辞学》
1982年第2期34-36,共3页
比喻是语言形象化的手段之一,是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巧妙地运用比喻,可以使文学作品出神八化、熠熠闪光。作家秦牧说:"美妙的比喻简直象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学习艾青诗歌语言,俯拾皆是的正是这样的比...
比喻是语言形象化的手段之一,是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巧妙地运用比喻,可以使文学作品出神八化、熠熠闪光。作家秦牧说:"美妙的比喻简直象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学习艾青诗歌语言,俯拾皆是的正是这样的比喻。艾青笔下的比喻,画虎象虎,绘龙似龙,略加点染,栩栩传神,具有相当的精确度;艾青笔下的比喻,匠心独运,构思巧妙,神采飞动,浮想联翩,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贴切、新颖是艾青诗歌比喻运用的两大特点。首先谈贴切。所谓贴切,是指语言形式和它所反映的事物形象的统一。比喻用得好,关键在贴切,即喻体和本体之间要确有共同之点。唐钺的《修辞格》中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画面
喻体
艾青诗歌
诗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选择奇问——奇问辞格的下位别支
11
作者
谭德姿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53-57,共5页
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问,是思维的前提和向导。人们的思维活动反映到语言上,便有疑问句的存在。所以,一般的疑问句总是有疑而问,等待作答的。各种结构格式的疑问句,包括特指的、是非的、选择的、反复的,概莫能...
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问,是思维的前提和向导。人们的思维活动反映到语言上,便有疑问句的存在。所以,一般的疑问句总是有疑而问,等待作答的。各种结构格式的疑问句,包括特指的、是非的、选择的、反复的,概莫能外,总是提出质疑点,要求并期望给予答复或予以证实的。当疑问句运用于积极修辞,则往往醉翁之意不在酒,它不再以提问求答为基本目的,而通常是藉助疑问句型来表达着意强调或充分肯定的某种语意。于是,产生了设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疑问句
积极修辞
结构格式
思维活动
修辞效果
选择问
下位
语言运用
疑问点
语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色彩词与语言美
12
作者
谭德姿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4年第2期86-91,共6页
大千世界充满色彩:碧绿的树、鲜红的花、黄澄澄的土地、蓝湛湛的大海……正是这些色彩把宇宙打扮得万紫千红,绚丽多姿。很难设想,世界一旦失去了色彩会变得何等单调、乏味和枯燥,色彩是构成自然美的要素。反映到语言里,提供色彩信息的...
大千世界充满色彩:碧绿的树、鲜红的花、黄澄澄的土地、蓝湛湛的大海……正是这些色彩把宇宙打扮得万紫千红,绚丽多姿。很难设想,世界一旦失去了色彩会变得何等单调、乏味和枯燥,色彩是构成自然美的要素。反映到语言里,提供色彩信息的是色彩词。巧妙运用色彩词也会大大增强语言的艺术美。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3卷145页)。因此,色彩的表现一向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绘画中讲求“随类赋彩”,就是指按被描绘对象的不同特色,分别给以恰切的色彩的表现。狄德罗在《论绘画》中说过:“素描描出人物的形式,颜色给他们这种生气勃勃的神情,使他们栩栩如生,优良的素描师并不缺乏,善于着色的大师却是少有。”这不仅说明了色彩的重要,也提示了色彩表现的难度。从语言角度,讲求色彩的表现,就得用准、用好色彩词。李重华的《贞一斋诗说》中说:“物有声即有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彩词
语言美
色彩信息
语言形象化
马克思恩格斯
美感效果
色彩表现
随类赋彩
艺术魅力
颜色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常用修辞格
被引量:
1
13
作者
谭德姿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0年第3期77-84,共8页
一、关于比喻(一)明喻、暗喻、借喻的联系与区别三种比喻都是建立在两种事物或现象具有共同特征的基础上,都是根据类似联想产生的。它们的区别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明喻说“什么象什么”,表明二者的相似关系。
关键词
书物
主要作用
修辞格
结构相
密切关系
比喻
联系与区别
红领巾
本体
事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谈比喻的喻解
被引量:
10
14
作者
谭德姿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0年第2期67-74,共8页
比喻的构成,通常认为包括三个部分:(一)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二)喻体,即作比的事物;(三)喻词,即居于本体、喻体之间,表示二者关系的词语,如象、似、仿佛、宛如、譬如、是等。但我们在对比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只把比喻分为本体、喻...
比喻的构成,通常认为包括三个部分:(一)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二)喻体,即作比的事物;(三)喻词,即居于本体、喻体之间,表示二者关系的词语,如象、似、仿佛、宛如、譬如、是等。但我们在对比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只把比喻分为本体、喻体、喻词是不够的,比喻除了这三种基本成分之外,往往还有其它成分。请看下面的例句: ①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象一般。(鲁迅:《故乡》) ②全国农村中,新的社会主义群众运动的高潮就要到来。我们的某些同志却象一个小脚女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母亲
比喻词
喻体
本体
太行山
作用
二者关系
鲁迅
过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漫话诗歌朗诵
15
作者
谭德姿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78年第2期63-69,共7页
剧场归来,漫步在沉寂的街头,心头仍被股股热浪冲撞着:朗诵会上,朗诵者那声情并茂的表演,依然活跃在眼前;那燃着激情的诗句,仍旧回荡在耳边……。“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在推倒祸国殃民的“四人帮”,掀掉压在我们心上的大石头之...
剧场归来,漫步在沉寂的街头,心头仍被股股热浪冲撞着:朗诵会上,朗诵者那声情并茂的表演,依然活跃在眼前;那燃着激情的诗句,仍旧回荡在耳边……。“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在推倒祸国殃民的“四人帮”,掀掉压在我们心上的大石头之后,八亿人民思想感情的潮水,冲开了久被禁锢的闸门,一泻千里,奔涌而来。要说埋在心底的话,要唱发自内心的歌!谁不想用“止不住的欢欣的泪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魅力
工农兵
诗歌朗诵
现实生活
特写镜头
演员
深入生活
节奏
战士
舞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质朴 含蓄 个性化——学习电影《閃閃的紅星》对話語言札記
16
作者
谭德姿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75年第2期83-86,共4页
彩色故事影片《闪闪的红星》是在毛主席革命文艺思想光辉照耀下,学习革命样板戏经验产生的我国社会主义银幕上一颗闪闪的红星。这颗“红星”之所以闪闪发光,是因为它成功地塑造了无产阶级少年英雄潘冬子的典型形象,具有饱和着血肉感情...
彩色故事影片《闪闪的红星》是在毛主席革命文艺思想光辉照耀下,学习革命样板戏经验产生的我国社会主义银幕上一颗闪闪的红星。这颗“红星”之所以闪闪发光,是因为它成功地塑造了无产阶级少年英雄潘冬子的典型形象,具有饱和着血肉感情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成就。而质朴、含蓄、富有个性特点的对话语言的巧妙运用,是取得这样的艺术成就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成就
毛主席
红军
重要因素
少年
母亲
性格
个性化
对话语言
社会主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名的字调修辞
被引量:
7
1
作者
谭德姿
出处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6-36,共1页
关键词
命名方法
平仄
人名
字调
修辞
分类号
H15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柳的文化蕴含
被引量:
3
2
作者
谭德姿
出处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6年第2期7-9,共3页
文摘
柳,一向为我国人民所珍爱,所称颂。晋代陶渊明文士风雅,酷爱垂柳,人称五柳先生。宋代范希朝任振武节度使,功业卓著,边城百姓广植杨柳,誉称“甘棠”树,以表彰其政绩。春色斑烂被誉为花红柳绿;倩女妩媚被称为柳眉柳腰;绝处逢生,被唤作柳暗花明;婉曲折绕被喻为柳遮花隐。生生不息被称之杨柳般顽强,随处扎根……柳之与风,与花、与水、与岸,千姿百态勾勒出格调清新的风景画;柳之对人、对世、对心、对意千音万声弹奏出深沉丰富的世态风情调。柳者,留也。于语言化石之上留下了传统文化不灭的印记。
关键词
文化蕴含
柳絮
杨柳
杨花
传统文化
色调
垂柳
颠狂
语言化石
残月
分类号
I206.09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导游语言修辞八法
被引量:
4
3
作者
谭德姿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0-71,53,共3页
关键词
语言修辞
导游语言
旅游者
岗位
风景
分类号
H151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花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
2
4
作者
谭德姿
出处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83-87,共5页
文摘
考察花的文化意蕴,有利于揭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方面,语言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上形成其丰富的意蕴,在传统题材的底布上,借助比喻象征,绘制其独特的意象;而这长期形成的象征意象,约定俗成,深入人心,为人们所谙熟和共识,以致任何一个评论家都不会想到要将它们特别指出来。这属于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对中国的广大读者来说是很自然的。但是若对此不了解,那就很可能使外国读者产生严重的误解。另一方面,语言又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民族文化丰富的信息。
关键词
文化意蕴
《红楼梦》
传统文化
语言与文化
集体潜意识
人格象征
牡丹
东方女性
象征意象
时间观念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朱熹论教学
被引量:
2
5
作者
谭德姿
出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69-73,共5页
文摘
杏坛执教达50余年的朱熹,其卓越的教学实践凝结着他对教学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学不可不讲”,只有讲,才能够梳理脉络,化深为浅,活跃思路,相互激发,挖掘潜语,引导学生思考。对应教师的讲,学生要静听寻脉,虚心求知,孜孜以求。他认为“深知方有透解”,朱子分析了讲学中的种种弊病,究其根源是知不深,解不透。而要深知,对教材必须精熟、面全、主一、明辨。朱子认为“讲学须能致思”,须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宏观控制教学语言的用量及着力点,重视并用好质疑法,并因材施教、适时而言。
关键词
朱熹
《朱子语类》
口语教学
教学语言
教学实践
邓艾民
教学针对性
学生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主体
读书法
分类号
B244.7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被引量:
3
6
作者
谭德姿
出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6期96-99,共4页
文摘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感培养谭德姿一、问题的提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同志,大都有这样的体会:教学信道出现短路,阻力往往来自留学生的语感贫乏。笔者前段接受任务,给攻读唐宋文学的日本硕士研究生开设《现代汉语口语和写作》课,这种感觉尤其突出。教学中学生因声母中卷...
关键词
语感培养
对外汉语教学
第二语言学习
关联词语
理性意义
教学中
“把”字句
语言知识
留学生
言语主体
分类号
H195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通喻刍议
被引量:
1
7
作者
谭德姿
出处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1年第2期46-51,共6页
文摘
六十年代,钱钟书先生提出了“通感”一说,并指出这是“古代的批评家和讲修词学的人似乎都没有拈出”的一种“描写手法”(见《文学评论》62年第一期)。钱先生的通感说,对于修辞学的深入研究很有意义,已逐渐为语言学界所重视。本文准备就建立在通感理论上的一种特殊比喻类型作些探讨,以就教于修辞学界。
关键词
感觉范畴
通感
特殊比喻
钱钟书
修辞学
拟物
喻体
六十年代
听觉
视觉形象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竹与国人传统的审美意识
8
作者
谭德姿
出处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7年第5期1-2,共2页
文摘
竹,作为禾本科多年生植物,杆劲节坚,不畏风暴;绿叶猗猗,翠筠离离;虚心而直,孤根以挺。故久为国人所喜爱所推崇,凝结着国人传统的审美意识。 竹,向被国人视为美的事物。所谓美的事物,“是指人们所憧憬、所理想的东西,是适应人们的爱好、能在心里唤起强烈的共呜、同感的东西,是人们渴望把它归为己有或与它成为一体的东西,或者说是能使人衷心悦乐、使人感受到生命的价值的东西。”竹所引起的五官感觉的方方面面,牵动着人们的联想,增强着人们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
审美意识
郑燮
美的事物
离离
自况
文人
苏轼
衰草
畏风
五官感觉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语境在修辞中的作用
9
作者
谭德姿
出处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104-109,共6页
文摘
语境,成为现代修辞研究中引人注目的课题。早在三十年代,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便创见性地提出了题旨情境说,并将适应题旨情境提到修辞“第一义”的高度。五十年代王德春撰文《使用语言的环境》,指出分析言语环境是建立修辞学的基础,对语体、修辞方法、文风和风格等修辞领域的研究都要以分析言语环境为基础。许多修辞专著把适应具体语境视为修辞的重要原则,不少人呼吁建立语境学,以深入探讨语境的新领域。
关键词
语境学
修辞效果
言语环境
具体语境
适应题旨情境
陈望道
语言手段
表达手段
三十年代
表达效果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贴切新颖的比喻——学习艾青诗歌语言札记
10
作者
谭德姿
出处
《当代修辞学》
1982年第2期34-36,共3页
文摘
比喻是语言形象化的手段之一,是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巧妙地运用比喻,可以使文学作品出神八化、熠熠闪光。作家秦牧说:"美妙的比喻简直象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学习艾青诗歌语言,俯拾皆是的正是这样的比喻。艾青笔下的比喻,画虎象虎,绘龙似龙,略加点染,栩栩传神,具有相当的精确度;艾青笔下的比喻,匠心独运,构思巧妙,神采飞动,浮想联翩,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贴切、新颖是艾青诗歌比喻运用的两大特点。首先谈贴切。所谓贴切,是指语言形式和它所反映的事物形象的统一。比喻用得好,关键在贴切,即喻体和本体之间要确有共同之点。唐钺的《修辞格》中说:"
关键词
文学
画面
喻体
艾青诗歌
诗人
分类号
H05 [语言文字—语言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选择奇问——奇问辞格的下位别支
11
作者
谭德姿
出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53-57,共5页
文摘
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问,是思维的前提和向导。人们的思维活动反映到语言上,便有疑问句的存在。所以,一般的疑问句总是有疑而问,等待作答的。各种结构格式的疑问句,包括特指的、是非的、选择的、反复的,概莫能外,总是提出质疑点,要求并期望给予答复或予以证实的。当疑问句运用于积极修辞,则往往醉翁之意不在酒,它不再以提问求答为基本目的,而通常是藉助疑问句型来表达着意强调或充分肯定的某种语意。于是,产生了设问。
关键词
选择疑问句
积极修辞
结构格式
思维活动
修辞效果
选择问
下位
语言运用
疑问点
语意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色彩词与语言美
12
作者
谭德姿
出处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4年第2期86-91,共6页
文摘
大千世界充满色彩:碧绿的树、鲜红的花、黄澄澄的土地、蓝湛湛的大海……正是这些色彩把宇宙打扮得万紫千红,绚丽多姿。很难设想,世界一旦失去了色彩会变得何等单调、乏味和枯燥,色彩是构成自然美的要素。反映到语言里,提供色彩信息的是色彩词。巧妙运用色彩词也会大大增强语言的艺术美。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3卷145页)。因此,色彩的表现一向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绘画中讲求“随类赋彩”,就是指按被描绘对象的不同特色,分别给以恰切的色彩的表现。狄德罗在《论绘画》中说过:“素描描出人物的形式,颜色给他们这种生气勃勃的神情,使他们栩栩如生,优良的素描师并不缺乏,善于着色的大师却是少有。”这不仅说明了色彩的重要,也提示了色彩表现的难度。从语言角度,讲求色彩的表现,就得用准、用好色彩词。李重华的《贞一斋诗说》中说:“物有声即有色,
关键词
色彩词
语言美
色彩信息
语言形象化
马克思恩格斯
美感效果
色彩表现
随类赋彩
艺术魅力
颜色词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常用修辞格
被引量:
1
13
作者
谭德姿
出处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0年第3期77-84,共8页
文摘
一、关于比喻(一)明喻、暗喻、借喻的联系与区别三种比喻都是建立在两种事物或现象具有共同特征的基础上,都是根据类似联想产生的。它们的区别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明喻说“什么象什么”,表明二者的相似关系。
关键词
书物
主要作用
修辞格
结构相
密切关系
比喻
联系与区别
红领巾
本体
事物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谈比喻的喻解
被引量:
10
14
作者
谭德姿
出处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0年第2期67-74,共8页
文摘
比喻的构成,通常认为包括三个部分:(一)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二)喻体,即作比的事物;(三)喻词,即居于本体、喻体之间,表示二者关系的词语,如象、似、仿佛、宛如、譬如、是等。但我们在对比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只把比喻分为本体、喻体、喻词是不够的,比喻除了这三种基本成分之外,往往还有其它成分。请看下面的例句: ①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象一般。(鲁迅:《故乡》) ②全国农村中,新的社会主义群众运动的高潮就要到来。我们的某些同志却象一个小脚女人。
关键词
毛泽东
母亲
比喻词
喻体
本体
太行山
作用
二者关系
鲁迅
过程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漫话诗歌朗诵
15
作者
谭德姿
出处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78年第2期63-69,共7页
文摘
剧场归来,漫步在沉寂的街头,心头仍被股股热浪冲撞着:朗诵会上,朗诵者那声情并茂的表演,依然活跃在眼前;那燃着激情的诗句,仍旧回荡在耳边……。“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在推倒祸国殃民的“四人帮”,掀掉压在我们心上的大石头之后,八亿人民思想感情的潮水,冲开了久被禁锢的闸门,一泻千里,奔涌而来。要说埋在心底的话,要唱发自内心的歌!谁不想用“止不住的欢欣的泪水”、
关键词
艺术魅力
工农兵
诗歌朗诵
现实生活
特写镜头
演员
深入生活
节奏
战士
舞台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质朴 含蓄 个性化——学习电影《閃閃的紅星》对話語言札記
16
作者
谭德姿
出处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75年第2期83-86,共4页
文摘
彩色故事影片《闪闪的红星》是在毛主席革命文艺思想光辉照耀下,学习革命样板戏经验产生的我国社会主义银幕上一颗闪闪的红星。这颗“红星”之所以闪闪发光,是因为它成功地塑造了无产阶级少年英雄潘冬子的典型形象,具有饱和着血肉感情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成就。而质朴、含蓄、富有个性特点的对话语言的巧妙运用,是取得这样的艺术成就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艺术成就
毛主席
红军
重要因素
少年
母亲
性格
个性化
对话语言
社会主义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人名的字调修辞
谭德姿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0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柳的文化蕴含
谭德姿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6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导游语言修辞八法
谭德姿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5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花的文化意蕴
谭德姿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朱熹论教学
谭德姿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谭德姿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5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通喻刍议
谭德姿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竹与国人传统的审美意识
谭德姿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论语境在修辞中的作用
谭德姿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贴切新颖的比喻——学习艾青诗歌语言札记
谭德姿
《当代修辞学》
198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选择奇问——奇问辞格的下位别支
谭德姿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色彩词与语言美
谭德姿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常用修辞格
谭德姿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试谈比喻的喻解
谭德姿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0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漫话诗歌朗诵
谭德姿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7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质朴 含蓄 个性化——学习电影《閃閃的紅星》对話語言札記
谭德姿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7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