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床药师运用PDCA循环法对内分泌科患者抗菌药物的合理性使用与管理的实践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曾燕 晏瑜洁 +4 位作者 谭慧龙 蒋文艳 熊巨良 钟少文 李明娟 《中国药事》 CAS 2023年第5期588-595,共8页
目的:探究PDCA循环管理的运用对降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及联合用药的影响,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运用PDCA循环法对内分泌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干预,利用医院HIS信息系统回顾性抽取邵阳学院附属... 目的:探究PDCA循环管理的运用对降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及联合用药的影响,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运用PDCA循环法对内分泌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干预,利用医院HIS信息系统回顾性抽取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2019-2021年)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人数占比、住院患者平均使用抗菌药物疗程等,在临床药师干预跟踪后,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数据进行对比。结果:经过PDCA循环管理后,内分泌科室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从实施前(2019年)的41.17%,经干预后下降至(2021年)39.17%;使用强度从实施前的43.76 DDDs,经干预后下降至32.07 DDDs;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人数占比从干预前的41.97%,下降至干预后的24.73%;人均使用抗菌药物天数从实施前的21.17天,经干预后下降至17.17天;以上数据干预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DCA循环法对患者的用药进行管控可降低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减少抗菌药物的联用,缩短使用疗程,PDCA循环法的干预有利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药师 PDCA循环法 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
下载PDF
稀土上转换纳米发光材料在诊疗一体化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谭慧龙 朱洪辉 熊巨良 《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4期47-54,共8页
随着纳米材料研发领域的突破,具备独特上转换发光性质的稀土上转换纳米发光材料开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并在集成多模式诊断及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作为集成平台在诊疗一体化领域的天然优势逐渐得到展现。本文简单介绍了稀土上转换... 随着纳米材料研发领域的突破,具备独特上转换发光性质的稀土上转换纳米发光材料开始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并在集成多模式诊断及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作为集成平台在诊疗一体化领域的天然优势逐渐得到展现。本文简单介绍了稀土上转换纳米发光材料的基本性质,重点综述了稀土上转换纳米发光材料在医学成像领域(光学成像、磁共振成像及联合成像等)及肿瘤治疗领域(光动力治疗、光热治疗及联合治疗等)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实现诊疗一体化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上转换纳米发光材料 诊疗一体化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基于小分子的锌离子荧光分子探针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敏 谭慧龙 +2 位作者 刘治国 王维 曾文彬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655-1667,共13页
锌离子在生物体的大脑活动、基因转录和免疫功能等生理、病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选择性识别和检测锌离子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荧光检测法在选择性、灵敏度、实时原位监测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应用荧光法检测胞内Zn2+是近年来... 锌离子在生物体的大脑活动、基因转录和免疫功能等生理、病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选择性识别和检测锌离子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荧光检测法在选择性、灵敏度、实时原位监测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应用荧光法检测胞内Zn2+是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文中按照三种不同的荧光作用机制(光诱导电子转移、分子内电荷转移和荧光能量共振转移)进行分类和总结,介绍了近10年来锌离子荧光分子探针的研究进展,概述了各类型重要荧光探针的设计、性能及其生物应用,评述了探针的结构和检测性能之间的关系,最后展望了锌离子荧光探针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离子 荧光 探针 小分子
原文传递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重症感染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4
作者 谭慧龙 王双英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0期75-77,共3页
回顾性分析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重症感染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潜在危险因素,为重症感染患者应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提供安全性参考。方法 对2020年1月-2022年6月因重症感染入住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并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回顾性分析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重症感染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潜在危险因素,为重症感染患者应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提供安全性参考。方法 对2020年1月-2022年6月因重症感染入住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并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3天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用药情况、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相关信息,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回顾性分析共纳入患者60例,其中22例患者应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后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占比36.67%),38例患者未见明显异常(63.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年龄、血肌酐、血清白蛋白和抗细菌药物联用情况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及血肌酐水平是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重症感染患者应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时应重点关注血清白蛋白及血肌酐水平,动态调整抗感染方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重症感染 凝血功能障碍
下载PDF
替加环素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5
作者 蒋文艳 熊巨良 +2 位作者 曾燕 谭慧龙 李美秀立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6期55-58,共4页
探讨替加环素诱导纤维蛋白原降低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替加环素治疗的所有患者,将药物治疗期间测得的FIB值以2.0 g·L-1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两组,纤维蛋白原降低病例分为A组( FI... 探讨替加环素诱导纤维蛋白原降低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替加环素治疗的所有患者,将药物治疗期间测得的FIB值以2.0 g·L-1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两组,纤维蛋白原降低病例分为A组( FIB <2.0 g·L-1),纤维蛋白原未降低的病例为B组(≥2.0 g·L-1)。结果 最终纳入研究患者共 42 例,其中纤维蛋白原降低20 例,纤维蛋白原未降低 22 例, 47.6% 的患者出现纤维蛋白原降低。单因素分析两组数据资料发现,两组患者的年龄、ALT、药物疗程、剂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基础纤维蛋白原水平、AST、TBIL、Cr四个因素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p = 0.009)是替加环素降低纤维蛋白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和年龄、ALT、药物治疗疗程、剂量有关,而年龄是替加环素诱导纤维蛋白原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加环素 纤维蛋白原 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