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谭文淼:创新课堂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1
作者 谭文淼 《教育家》 2016年第46期10-13,共4页
恩格斯曾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教师在课堂上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激活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就会绽放出创新的思维之花。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中... 恩格斯曾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教师在课堂上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激活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就会绽放出创新的思维之花。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我们人人都懂,且天天在做。但要真正创新课堂提问以激活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心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思维 教学手段 激活思维 玛蒂尔德 课堂提问
下载PDF
浅谈新课程环境下班级德育序列的形成 被引量:1
2
作者 谭文淼 王卫星 《教师》 2009年第12期5-6,共2页
新课程环境下的班级德育工作应该科学化、序列化、规范化,要充分发挥德育功能在培养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和素质:好胜心强,乐于表现自己,不怕他人嫉妒和诽谤,性格和谐发展,关心社会,敢为天下先... 新课程环境下的班级德育工作应该科学化、序列化、规范化,要充分发挥德育功能在培养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和素质:好胜心强,乐于表现自己,不怕他人嫉妒和诽谤,性格和谐发展,关心社会,敢为天下先,大胆果断、刚直不阿、敢说敢为,有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有不知疲倦的探索精神和力求第一的求胜信念,有紧跟时代节拍的广博知识,有挥洒自如的卓越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课程 班级 德育 序列
下载PDF
《短歌行》教学设计
3
作者 谭文淼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66-68,共3页
【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全文,梳理文意。2.正确理解诗人的“忧”,感悟诗人的豪情,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3.学习本诗比兴、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深入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 【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全文,梳理文意。2.正确理解诗人的“忧”,感悟诗人的豪情,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3.学习本诗比兴、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深入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歌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积极进取 艺术手法 建功立业 教学重点 诗人
下载PDF
谈谈绝句
4
作者 谭文淼 《教育家》 2016年第47期64-65,共2页
绝句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最精粹的诗体,形式短小,节奏明快,流传广泛,百代不易。绝句的名称始于南北朝,是由联句而来的。联句,是每人各作诗一至数句,几个人所作的诗连缀为一篇,或是有人先作而无人续作,或是有人续作而未成,这样,原先某人所... 绝句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最精粹的诗体,形式短小,节奏明快,流传广泛,百代不易。绝句的名称始于南北朝,是由联句而来的。联句,是每人各作诗一至数句,几个人所作的诗连缀为一篇,或是有人先作而无人续作,或是有人续作而未成,这样,原先某人所作的四句被称为“绝句”或“断句”,由此可知,绝句的“绝”,就是“断绝”或“截取”的意思。绝句最初是因为联句未成而得名,后来渐渐发展为一种诗体—五言或七言四句两韵的小诗。到了隋代,绝句这一诗体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律化的绝句。如“杨柳青青著地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律绝 平仄 律诗
下载PDF
郁达夫的秋天与秋天的郁达夫——《故都的秋》最值得教的地方
5
作者 谭文淼 《教育家》 2016年第40期66-67,共2页
《故都的秋》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名篇。从结构上,这篇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限向往和深深眷念;中间主体部分又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来描述故都纷繁多姿的清... 《故都的秋》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名篇。从结构上,这篇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限向往和深深眷念;中间主体部分又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来描述故都纷繁多姿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故都的秋
下载PDF
构建新课程环境下的和谐班级
6
作者 谭文淼 《教师》 2009年第7期24-25,共2页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执政党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和谐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造就出社会需要的各种和谐发展的人,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执政党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和谐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造就出社会需要的各种和谐发展的人,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应该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呼唤和谐教育,构建和谐班级,这是新课程对学校班级建设管理提出的新的课题要求、理念及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班级 课程环境 和谐发展的人 十六届四中全会 教育才能 不可分割 社会需要
下载PDF
运用新的课程理念,构建“互动”教学模式
7
作者 谭文淼 《教师》 2008年第24期108-109,共2页
在实施新课程的这一年多里,我们的语文课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尊重,教师也有了更为自由的发挥空间。根据我个人对新课程的粗浅理解和用心探索,构建了“互动式五步教学模式”。
关键词 教学模式 课程理念 “互动” 新课程 语文课 互动式 学生 教师
下载PDF
实现高效课堂教学——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的教学为例
8
作者 谭文淼 《湖南教育(中旬)(B)》 2009年第6期46-46,共1页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教师采用各种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充分体验求知的过程,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和谐、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 《装在套子里的人》 课堂教学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教师 学生
下载PDF
显性课程中的潜在教育因素——浅谈语文教师的非言语行为
9
作者 谭文淼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3期12-13,共2页
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环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在显性课程的实施中,语文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时刻都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 非言语行为 显性课程 语文教师 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环境 潜移默化
下载PDF
整合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10
作者 谭文淼 《教育信息技术》 2009年第3期62-63,共2页
整合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迁移能力,让学生在比较中鉴赏作品;有利于灵活地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在课堂上拓宽思维;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愉悦中求同存异;有利于省时高效地实现教... 整合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迁移能力,让学生在比较中鉴赏作品;有利于灵活地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在课堂上拓宽思维;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愉悦中求同存异;有利于省时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思考中张扬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 鉴赏作品 资源共享
下载PDF
走过青春道道坎
11
作者 谭文淼 《中学生百科(高中语数外)》 2010年第5期1-1,共1页
作为一个班级很需要有班魂,因为它能使整个班级凝聚起来,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班魂所在,班风所存。班魂是一个班的本质,是内涵。所以,我在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都会非常重视班魂的确立。
关键词 《走过青春道道坎》 中学 作文 谭文淼
原文传递
文章著心曲,师者传道术
12
作者 谭文淼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第6期1-1,共1页
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云:“文所以载道也。”写作应是吐作者胸中丘壑的一种创造性行为。人之思想丈量天地万物,耳闻之、目遇之,皆有所得。森罗万象,百法纷凑。思想无边无垠,故作者于文中的“道”也就姿态万千,或见乎悲欢离合之... 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云:“文所以载道也。”写作应是吐作者胸中丘壑的一种创造性行为。人之思想丈量天地万物,耳闻之、目遇之,皆有所得。森罗万象,百法纷凑。思想无边无垠,故作者于文中的“道”也就姿态万千,或见乎悲欢离合之情,或穷于格物致知之理,存乎修齐治平之大道,也传于一花一叶之微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性行为 天地万物 格物致知 姿态万千 无边无垠 修齐治平 周敦颐 师者
原文传递
全国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规律分析及备考策略
13
作者 谭文淼 《高中生(高考)》 2017年第4期4-5,共2页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2017年的考试大纲将过去的“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改为了“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将“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改为了“评价作品表...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2017年的考试大纲将过去的“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改为了“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将“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改为了“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此外,增加了“理解”层级。在“理解”层级下有两点说明:“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阅读 文学类 备考策略 命题规律 课标 文学形象 艺术魅力 审美取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