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地共栖三种鼠耳蝠食性差异及其生态位分化 被引量:6
1
作者 胡开良 杨剑 +1 位作者 谭梁静 张礼标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7-181,共5页
2005年9—11月在贵州省安龙县笃山乡暗河村,分析了共栖同一山洞3种鼠耳蝠的形态特征和食性。在体型上,华南水鼠耳蝠体重为(4.46±0.53)g,前臂长为(34.63±1.45)mm;毛腿鼠耳蝠体重为(5.15±1.76)g,前臂长为(35.20±1.07)... 2005年9—11月在贵州省安龙县笃山乡暗河村,分析了共栖同一山洞3种鼠耳蝠的形态特征和食性。在体型上,华南水鼠耳蝠体重为(4.46±0.53)g,前臂长为(34.63±1.45)mm;毛腿鼠耳蝠体重为(5.15±1.76)g,前臂长为(35.20±1.07)mm;西南鼠耳蝠体重为(10.94±0.87)g,前臂长为(45.21±1.15)mm。3种鼠耳蝠的体重两两之间差异显著,西南鼠耳蝠与另外2种鼠耳蝠的前臂长相比两两之间差异显著。在食物组成上,华南水鼠耳蝠主要捕食近水面活动的双翅目及其幼虫,体积百分比和频次百分比分别为79.7%和100%;毛腿鼠耳蝠主要捕食双翅目和小型鞘翅目,体积百分比分别占59.6%和28.8%,频次百分比分别为91.3%和80.1%;西南鼠耳蝠的食物组成主要为近地面或在地表活动的鞘翅目步甲科和埋葬虫科昆虫,体积百分比和频次百分比分别为80.8%和100%;3种鼠耳蝠食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同地共栖3种鼠耳蝠除了形态结构上出现差异,食物组成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据此,推测3种鼠耳蝠可能采取不同的捕食生境和捕食策略,从而导致捕食生态位分离,避免出现激烈竞争,使得3种近缘鼠耳蝠能够同地共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性 同地共栖种 生态位 鼠耳蝠
下载PDF
多效唑对盐胁迫下大蒜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旭昊 王颖 谭梁静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2-44,共3页
为了解多效唑对盐胁迫下大蒜幼苗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采用不同浓度多效唑(200 mg/L、400 mg/L和600 mg/L)研究了盐(0.8%NaCl)胁迫下大蒜(Allium sativumL.)发芽成苗及其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00 mg/L PP333+0.8%NaCl处理株高最低,为5... 为了解多效唑对盐胁迫下大蒜幼苗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采用不同浓度多效唑(200 mg/L、400 mg/L和600 mg/L)研究了盐(0.8%NaCl)胁迫下大蒜(Allium sativumL.)发芽成苗及其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00 mg/L PP333+0.8%NaCl处理株高最低,为5.83 cm;0.8%NaCl处理的株高最高(对照除外,11.84 cm),为13.18 cm;600 mg/L PP333+0.8%NaCl和200 mg/L PP333+0.8%NaCl处理的株高分别为7.26 cm和8.49 cm;但根冠比却是400 mg/L+0.8%NaCl处理最大,为5.98,0.8%NaCl处理最小,为1.19;幼苗叶片叶绿素总含量、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根系活力较对照均有显著差异。多效唑根施处理能显著降低大蒜幼苗的株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效唑 大蒜 盐胁迫 根施 生长效应
下载PDF
短嘴金丝燕回声定位叫声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斌 马建章 +5 位作者 陈毅 谭梁静 刘奇 沈琪琦 廖庆义 张礼标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3,共6页
2012年6月,对湖南省石门县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神景洞短嘴金丝燕的回声定位叫声进行研究,在黑暗山洞内使用录音仪器录制其自由飞行状态的声音后使用声音软件进行分析。短嘴金丝燕捕食归巢时,快速飞入洞口,在洞内有光区域不发声,到达... 2012年6月,对湖南省石门县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神景洞短嘴金丝燕的回声定位叫声进行研究,在黑暗山洞内使用录音仪器录制其自由飞行状态的声音后使用声音软件进行分析。短嘴金丝燕捕食归巢时,快速飞入洞口,在洞内有光区域不发声,到达洞内黑暗区域后开始发出回声定位叫声,且飞行速度减慢。声音分析结果表明其回声定位叫声为双脉冲组的噪声脉冲串型(noiseburst),组内脉冲间隔很短[(6.6±0.42)ms],组间脉冲间隔较长[(99.3±3.86)ms],两者差异显著(P<0.01)。对比第一、第二脉冲声音参数发现,主频和脉冲时程差异不显著,第一、第二脉冲主频分别为(6.2±0.08)kHz和(6.2±0.10)kHz(P>0.05);脉冲时程分别为(2.9±0.12)ms和(3.2±0.17)ms(P>0.05);最高和最低频率差异显著,第一、第二脉冲最高频率分别为(20.1±1.10)kHz和(15.4±0.98)kHz(P<0.01),最低频率分别为(3.7±0.12)kHz和(4.0±0.09)kHz(P<0.05);第一脉冲频宽((16.5±1.17)kHz)宽于第二脉冲((11.4±1.01)kHz)(P<0.01);且第一脉冲能量[(32.5±0.60)dB]高于第二脉冲[(35.2±0.94)dB](P<0.05)。另外,短嘴金丝燕在黑暗山洞内的回声定位叫声还包含了部分超声波,最高频率可达33.2k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嘴金丝燕 回声定位叫声 超声波 脉冲组
下载PDF
圈养条件下犬蝠对陌生食物首次取食行为的研究
4
作者 杨剑 周善义 +6 位作者 巩艳艳 洪体玉 张光良 谭梁静 陈毅 陈柏承 张礼标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7-192,共6页
动物在觅食过程中,尝试取食陌生食物会给其带来潜在的风险或是利益。许多动物在首次遇到陌生食物时,不会立即对其进行取食,甚至感到恐惧而避开,这是动物应对陌生食物和环境的一种恐新行为(neophobia)。2010年10—12月,对广东省四会市圈... 动物在觅食过程中,尝试取食陌生食物会给其带来潜在的风险或是利益。许多动物在首次遇到陌生食物时,不会立即对其进行取食,甚至感到恐惧而避开,这是动物应对陌生食物和环境的一种恐新行为(neophobia)。2010年10—12月,对广东省四会市圈养条件下的犬蝠Cynopterus sphinx取食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实验中犬蝠首次面对陌生食物(苹果)刺激时表现出2种不同的行为,14只实验个体中,6只在首次面对陌生食物时直接对其进行取食,定义其为探索者(explorer);而另外8只对陌生食物表现出了恐新行为,定义其为恐新者(coward)。在人为施加的环境压力下,恐新者经过反复试探,首次成功取食陌生食物后才接纳陌生食物。雌雄个体间(Mann-Whitney U test:雌性31.3 min±8.5 min,n=6,雄性122.8 min±16.2 min,n=5,U=721.0,P<0.001)及亚成体与成体间(Mann-Whitney U test:亚成体20.9 min±10.9 min,n=3,成体72.9 min±9.7 min,n=11,U=901.0,P<0.001)在首次取食行为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雌性和亚成体个体更易于接受陌生食物。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犬蝠对陌生食物首次取食的这2种行为差异各自有其生态学意义,探索者的行为利于拓宽取食食物源,以应对野外多变的环境;而恐新者的行为可防止摄入过多有毒或营养过剩的食物。雌性倾向于探索陌生食物,可能与其在种群中的繁殖地位有关;亚成体积极探索陌生食物的行为则体现出其取食经验上的缺乏,同时也利于将陌生食物引入种群食谱中。行为的多样性利于种群繁衍,本文探讨了2种取食策略各自的利弊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蝠 陌生食物 首次取食 恐新行为 探索行为
下载PDF
澳门翼手类物种多样性调查 被引量:13
5
作者 黄继展 谭梁静 +6 位作者 杨剑 陈毅 刘奇 沈琪琦 徐敏贞 邓耀民 张礼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3-132,共10页
2009~2012年,对澳门翼手目(蝙蝠)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捕捉到10个物种,属5科8属,其中包括澳门原来记载的2个物种,即蹄蝠科的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和蝙蝠科的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本研究新增加8个物种,即狐... 2009~2012年,对澳门翼手目(蝙蝠)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捕捉到10个物种,属5科8属,其中包括澳门原来记载的2个物种,即蹄蝠科的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和蝙蝠科的东亚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本研究新增加8个物种,即狐蝠科的犬蝠(Cynopterus sphinx)和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鞘尾蝠科的黑髯墓蝠(Taphozous melanopogon),菊头蝠科的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以及蝙蝠科的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普通伏翼(P.pipistrellus)、普通长翼蝠(Miniopterus schreibersi)和南长翼蝠(M.pusil-lus)。另外,通过野外录音和分析,并与已发表物种声音特征比较核对,发现菊头蝠科和蹄蝠科各一种,前者可能是泰国菊头蝠(R.siamensis)或者中菊头蝠(R.affinis),后者可能是果树蹄蝠(H.pomona)或者三叶蹄蝠(Aselliscus stoliczkanus)。本文对已捕捉10种蝙蝠的分布、形态特征和回声定位叫声特征进行报道,同时对其种群数量和保护现状进行了讨论。保护蝙蝠栖息生境(洞穴、古老建筑和蒲葵树等)对保护澳门蝙蝠物种多样性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类(蝙蝠) 物种多样性 分布 回声定位叫声 澳门
下载PDF
扁颅蝠和褐扁颅蝠体表寄生革螨的宿主选择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光良 唐占辉 +7 位作者 洪体玉 杨剑 曾玉 谭梁静 刘奇 陈毅 沈琪琦 张礼标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1-26,共6页
该文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行为实验,研究了扁颅蝠(Tylonycteris pachypus)和褐扁颅蝠(T.robustula)与其体表寄生革螨(雷氏巨刺螨(Macronyssus radovskyi)及拟雷氏巨刺螨(M.pararadovskyi))之间的关系。在野外自然条件下,雌性扁颅蝠的体表... 该文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行为实验,研究了扁颅蝠(Tylonycteris pachypus)和褐扁颅蝠(T.robustula)与其体表寄生革螨(雷氏巨刺螨(Macronyssus radovskyi)及拟雷氏巨刺螨(M.pararadovskyi))之间的关系。在野外自然条件下,雌性扁颅蝠的体表寄生革螨负荷量与宿主健康指数呈正相关(Spearman:rs=0.55,P<0.01,n=24),而在雄性扁颅蝠以及雌、雄褐扁颅蝠中则无相关性(P>0.05)。室内原宿主感染实验发现,扁颅蝠和褐扁颅蝠体表寄生革螨均明显倾向于选择各自的雄性宿主,扁颅蝠雌、雄性感染率分别为(42±12)%和(58±12)%(t=3.6,df=31,P<0.01);褐扁颅蝠雌、雄性感染率分别为(37±11)%和(63±11)%(t=6.1,df=26,P<0.001)。用扁颅蝠体表寄生革螨(拟雷氏巨刺螨)对扁颅蝠与褐扁颅蝠交叉感染后发现,寄生革螨明显选择其原宿主扁颅蝠,扁颅蝠与褐扁颅蝠感染率分别为(71±13)%和(29±13)%(t=9.1,df=29,P<0.001)。以上结果表明,扁颅蝠和褐扁颅蝠的体表寄生革螨负荷量与宿主身体状态无明显相关性,而对宿主性别表现不同偏好;扁颅蝠的体表寄生革螨对宿主表现明显的专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颅蝠 褐扁颅蝠 革螨 雷氏巨刺螨 拟雷氏巨刺螨 宿主选择
下载PDF
云南西双版纳蝙蝠咬合力及生态位分化 被引量:4
7
作者 谭梁静 孙云霄 +7 位作者 刘奇 彭兴文 张琴 刘会 梁捷 彭真 何向阳 张礼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9-145,共7页
咬合力与动物咀嚼系统的形态特征以及食物硬度有关,是评价动物取食行为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于2012年4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对食果、食蜜和食虫3种食性的12种蝙蝠咬合力进行研究,使用咬合力探测仪测量蝙蝠手持状态下的咬合力,分析不同食性... 咬合力与动物咀嚼系统的形态特征以及食物硬度有关,是评价动物取食行为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于2012年4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对食果、食蜜和食虫3种食性的12种蝙蝠咬合力进行研究,使用咬合力探测仪测量蝙蝠手持状态下的咬合力,分析不同食性蝙蝠咬合力的差异,并与其体型(体重、前臂长、头长)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3种食性蝙蝠的咬合力存在显著差异,食果蝙蝠咬合力最大,其次为食蜜蝙蝠,食虫蝙蝠咬合力最小;但是去除体重因素的影响之后,不同食性蝙蝠的咬合力则差异不显著。蝙蝠咬合力与体重、前臂长、头长均呈显著正相关。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体重是影响蝙蝠咬合力的主要因素,食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咬合力产生影响,食蜜蝙蝠吻部延长,头长上的特化导致其咬合力的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合力 体重 食蜜蝙蝠 食果蝙蝠 食虫蝙蝠
下载PDF
狐蝠科3种蝙蝠舌长度及结构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谭梁静 周善义 +4 位作者 刘奇 陈毅 沈琪琦 赵娇 张礼标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8-344,共7页
为探讨旧大陆食果和食蜜蝙蝠的食性类型不同是否造成其取食器官舌长度及结构的差异,本研究以2种食果蝙蝠犬蝠(Cynopterus sphinx)和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i)以及1种食蜜蝙蝠长舌果蝠(Eonycteris spelaea)为研究对象,比较了这3... 为探讨旧大陆食果和食蜜蝙蝠的食性类型不同是否造成其取食器官舌长度及结构的差异,本研究以2种食果蝙蝠犬蝠(Cynopterus sphinx)和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i)以及1种食蜜蝙蝠长舌果蝠(Eonycteris spelaea)为研究对象,比较了这3个物种间舌的差异。犬蝠、棕果蝠和长舌果蝠伸入直径为2 cm试管的最大舌长度L1(包括伸入试管的吻部和吻部以外的舌长)分别为(29.19±0.52)mm、(35.05±0.82)mm、(49.34±1.64)mm;伸出吻端外部的舌长L3分别为(16.25±0.53)mm、(19.25±0.79)mm、(31.88±1.56)mm;与体重转换后的最大舌长度,即转换L1分别为(8.57±0.17)mm/g1/3、(7.90±0.27)mm/g1/3、(12.41±0.40)mm/g1/3;与体重转换后的伸出吻端外部的舌长,即转换L3分别为(4.77±0.16)mm/g1/3、(4.34±0.22)mm/g1/3、(8.01±0.38)mm/g1/3;与体重转换后的解剖舌长分别为(5.56±0.16)mm/g1/3、(5.35±0.14)mm/g1/3、(6.65±0.38)mm/g1/3。此5个参数种间比较均差异显著,食蜜类的长舌果蝠的5个参数均显著长于食果类犬蝠和棕果蝠的相应参数。通过比较3种蝙蝠的舌结构发现,长舌果蝠的舌尖尖细且具有毛刷状丝状乳头结构,舌面及两侧凹槽较多;犬蝠和棕果蝠的舌尖钝圆,舌面乳头和凹槽较少而平缓。本文结果表明,旧大陆食蜜蝙蝠与食果蝙蝠在舌长度和舌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可能与捕食行为的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长度 舌结构 食蜜蝙蝠 食果蝙蝠 捕食行为 食性差异
原文传递
广东省发现南蝠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毅 刘奇 +5 位作者 谭梁静 沈琪琦 陈振明 龚粤宁 向左甫 张礼标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7-291,共5页
2006年9月19日和2012年11月21日分别于广东省乳源县大桥镇东学仙洞(24°58.1'N,113°11.0'E,海拔559 m)和文刀洞(24°56.5'N,113°6.3'E,海拔440 m)各采集到1号雄性和1号雌性蝙蝠标本,经鉴定为南蝠(Ia ... 2006年9月19日和2012年11月21日分别于广东省乳源县大桥镇东学仙洞(24°58.1'N,113°11.0'E,海拔559 m)和文刀洞(24°56.5'N,113°6.3'E,海拔440 m)各采集到1号雄性和1号雌性蝙蝠标本,经鉴定为南蝠(Ia io),为该种首次在广东省发现。本文给出了此2只蝙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及其相关测量数据,对其回声定位信号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与海南及贵州的标本进行了对比。标本保存于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蝠 翼手目(蝙蝠) 广东省 回声定位叫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