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的致密砂岩储层CO_(2)驱油研究进展
1
作者 余涛 李琦 +2 位作者 谭永胜 陈博文 胡海翔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6-159,共14页
随着致密砂岩储层CO_(2)-EOR项目的不断增加,亟需对CO_(2)与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在孔隙介质中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但室内实验难以观察到CO_(2)与流体在孔隙通道中的动态过程,而分子动力学模拟则可以弥补传统实验和数值方法的不足。为此... 随着致密砂岩储层CO_(2)-EOR项目的不断增加,亟需对CO_(2)与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在孔隙介质中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但室内实验难以观察到CO_(2)与流体在孔隙通道中的动态过程,而分子动力学模拟则可以弥补传统实验和数值方法的不足。为此,围绕该方法在CO_(2)-EOR研究中的2大重点——界面行为与受限空间运移行为,对包括萃取、溶胀、降黏、降低界面张力、最小混相压力、润湿性等6个方面界面行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结合前人对CO_(2)与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在受限空间中运移行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分子动力学在致密砂岩储层CO_(2)-EOR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结果表明:①分子动力学能够很好地将CO_(2)萃取原油中—轻烃组分的过程进行可视化,建议根据原油实际组分构成分析CO_(2)的萃取能力,从而弄清CO_(2)萃取原油中各组分的优先顺序及效率;②有关CO_(2)分子对原油溶胀降黏作用的研究,大多数成果中的原油组分体系较为单一,建议根据实际储层的原油组分,系统探讨高温高压条件下CO_(2)的溶胀降黏作用;③对于CO_(2)与油水两相之间界面张力的研究更多是在体相中进行展开,而在纳米受限空间界面行为的研究还有待完善;④有关地层水在孔隙壁面的润湿性研究,对不同因素之间的协同效应影响润湿性的机理尚不明确。结论认为,随着量子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计算性能的日益强大,该方法可以在更大尺度上进行复杂体系的计算,以其为基础的油藏、页岩油气藏CO_(2)-EOR机理等研究将会取得较大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CO_(2)驱油 致密砂岩储层 溶胀降黏 界面张力 最小混相压力 界面行为 受限空间流动
下载PDF
海上CO_(2)地质封存监测现状及建议 被引量:8
2
作者 李琦 李彦尊 +4 位作者 许晓艺 李小春 刘桂臻 于航 谭永胜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共12页
海上二氧化碳(CO_(2))地质封存是中国应对滨海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中国沿海地区工业发达、碳源丰富,近海盆地具有良好的储盖层物性和圈闭特征,封存潜力巨大,目前中国首个海上C... 海上二氧化碳(CO_(2))地质封存是中国应对滨海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中国沿海地区工业发达、碳源丰富,近海盆地具有良好的储盖层物性和圈闭特征,封存潜力巨大,目前中国首个海上CO_(2)地质封存示范工程已在南海珠江口盆地正式启动。CO_(2)监测作为CCUS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CO_(2)地质封存的全生命周期,是确保封存工程安全性和合理性的必要手段。然而,中国海上CO_(2)地质封存技术处于起步阶段,海上监测任务颇具挑战。文章回顾了国际上海上CO_(2)地质封存的相关代表性研究工作以及示范项目案例,对监测指标、技术、监测方案等进行分析,提出海上CO_(2)地质封存监测技术筛选优化方法和监测建议,旨在为中国海上CO_(2)地质封存示范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海上CO_(2)地质封存 海洋环境风险 安全监测 监测技术
下载PDF
高锰酸钾对虎斑乌贼胚胎和幼体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谭永胜 刘建勇 徐彬晓 《水产养殖》 CAS 2011年第1期12-15,共4页
采用静水试验法研究了高锰酸钾对虎斑乌贼胚胎和幼体的毒性作用。试验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对虎斑乌贼胚胎24h和48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64.150、50.433mg/L,安全浓度为9.3513mg/L。高锰酸钾对虎斑乌贼幼体的24h、48h半致死浓度(LC50)分... 采用静水试验法研究了高锰酸钾对虎斑乌贼胚胎和幼体的毒性作用。试验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对虎斑乌贼胚胎24h和48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64.150、50.433mg/L,安全浓度为9.3513mg/L。高锰酸钾对虎斑乌贼幼体的24h、48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5343、0.4897mg/L,安全浓度为0.1234mg/L。虎斑乌贼在胚胎期与幼体期对高锰酸钾的敏感性强度为:幼体期>胚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锰酸钾 虎斑乌贼 毒性作用 半致死浓度 安全浓度
下载PDF
产品创新评价工具的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谭永胜 刘姝慧 《美术大观》 2011年第7期151-151,共1页
一、产品创新的评价方法类型 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方向,存在着多种创新的评价方法和工具,选择何种评价方法和工具取决于对创新考虑的角度。当具体考虑到产品的创新评价时,存在着以下三种类型的方法:间接测量(indirect measurement)... 一、产品创新的评价方法类型 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方向,存在着多种创新的评价方法和工具,选择何种评价方法和工具取决于对创新考虑的角度。当具体考虑到产品的创新评价时,存在着以下三种类型的方法:间接测量(indirect measurement),综合测量(global judg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工具 产品创新 间接测量 方法类型 创新评价
下载PDF
反应磁控溅射法制备TiO_2薄膜
5
作者 谭永胜 龚恒翔 方泽波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07年第8期44-46,50,共4页
采用反应磁控溅射法在不同条件下制备了TiO2薄膜样品,研究了衬底温度、氧分压、溅射压强等生长条件对薄膜结构特性的影响.得到了反应磁控溅射法制备锐钛矿相TiO2薄膜的最佳沉积条件,并对薄膜的表面形貌进行了测量.
关键词 TIO2薄膜 反应磁控溅射 沉积条件
下载PDF
非晶Er2O3高k栅介质薄膜的制备及结构特性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方泽波 谭永胜 +2 位作者 朱燕艳 陈圣 蒋最敏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57-360,共4页
采用高真空反应蒸发法在未加热的p型Si(100)衬底上实现了非晶Er_2O_3高k栅介质薄膜的生长.俄歇电子能谱证实薄膜组分符合化学剂量比.X射线衍射、反射式高能电子衍射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测量表明,不但原位沉积的薄膜是非晶结构,而且... 采用高真空反应蒸发法在未加热的p型Si(100)衬底上实现了非晶Er_2O_3高k栅介质薄膜的生长.俄歇电子能谱证实薄膜组分符合化学剂量比.X射线衍射、反射式高能电子衍射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测量表明,不但原位沉积的薄膜是非晶结构,而且高真空700℃退火30min后样品仍保持了良好的非晶稳定性.原子力显微镜检测显示高真空退火有利于改善薄膜的表面形貌.退火后,Er_2O_3薄膜获得了平整的表面.电容一电压测试得到薄膜的有效介电常数为12.6,EOT为1.4nm,在1MV/cm时漏电流密度为8×10^(-4)A/cm^2.这些特征表明非晶Er_2O_3薄膜是一种较好的高k栅介质候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K栅介质 Er2O3薄膜 反应蒸发
下载PDF
CO_(2)地质封存盖层密闭性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陈博文 王锐 +4 位作者 李琦 周银邦 谭永胜 代全齐 张瑶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5-99,共15页
CO_(2)地质封存是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减排温室气体的关键技术之一。大规模CO_(2)注入地层容易出现泄漏问题,尤其是通过盖层的泄漏,包括毛细管泄漏、盖层水力破裂和沿盖层既有断层的泄漏等。因此,盖层密闭性评价对CO_(2)地质封存长期... CO_(2)地质封存是应对全球性气候变化、减排温室气体的关键技术之一。大规模CO_(2)注入地层容易出现泄漏问题,尤其是通过盖层的泄漏,包括毛细管泄漏、盖层水力破裂和沿盖层既有断层的泄漏等。因此,盖层密闭性评价对CO_(2)地质封存长期安全稳定性的预测至关重要的。通过对密闭机理、影响因素、破坏模式等影响CO_(2)地质封存盖层密闭性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发现盖层密闭机理包括毛细管封闭、水力封闭和超压封闭,影响盖层密闭性的主要因素有盖层岩性、盖地比特征、盖层厚度、盖层岩石力学性质和封存压力,进而对CO_(2)注入过程中盖层密闭性的破坏模式进行评价,并对盖层密闭性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一些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盖层密闭性 突破压力 破裂压力
下载PDF
页岩气水平井分布式光纤温度监测高效反演解释方法 被引量:4
8
作者 罗红文 向雨行 +6 位作者 李海涛 李颖 谭永胜 庞伟 张琴 马欣 刘畅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5-121,共7页
为突破页岩气水平井产出剖面和有效人工裂缝参数快速智能评价技术瓶颈,采用improved dichotomy(ID)算法建立页岩气水平井分布式光纤温度监测(DTS)数据反演模型,实现页岩气水平井产出剖面和每一簇有效人工裂缝参数的高效定量解释,最终形... 为突破页岩气水平井产出剖面和有效人工裂缝参数快速智能评价技术瓶颈,采用improved dichotomy(ID)算法建立页岩气水平井分布式光纤温度监测(DTS)数据反演模型,实现页岩气水平井产出剖面和每一簇有效人工裂缝参数的高效定量解释,最终形成页岩气水平井分布式光纤温度监测高效反演解释方法。对1口现场页岩气水平井的实测DTS数据进行解释分析,根据DTS数据识别诊断出69条有效人工裂缝。裂缝半长解释结果表明:该井裂缝扩展延伸极为不均,平均有效支撑裂缝半长为61.21 m,部分压裂段内存在明显的优势裂缝,裂缝半长大于120 m;反演模拟的温度剖面与实测DTS数据拟合较好,产出剖面反演解释结果与现场PLT测试产量较为吻合,单压裂段流量最大偏差仅为0.096×10^(4)m^(3)/d,验证了反演解释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出剖面解释 分布式光纤测温 人工裂缝参数 反演模型 页岩气水平井 improved dichotomy(ID)算法
下载PDF
ZnO∶Tb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方泽波 朋兴平 +2 位作者 谭永胜 何志巍 王印月 《稀有金属》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02-504,共3页
用RF磁控反应共溅射法在Si( 111)衬底上制备出了铽 (Tb)掺杂的ZnO透明导电薄膜。研究了溅射中Tb掺杂量对ZnO薄膜的结构、电学和光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最佳沉积条件下我们制备出了具有良好c轴取向 ,电阻率降低到 9.3 4× 10 ... 用RF磁控反应共溅射法在Si( 111)衬底上制备出了铽 (Tb)掺杂的ZnO透明导电薄膜。研究了溅射中Tb掺杂量对ZnO薄膜的结构、电学和光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最佳沉积条件下我们制备出了具有良好c轴取向 ,电阻率降低到 9.3 4× 10 - 4Ω·cm ,且可见光段 ( 4 0 0~80 0nm)平均透过率大于 80 %的ZnO∶Tb新型透明导电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 RF溅射 透明导电薄膜
下载PDF
用射频溅射技术在硅衬底上制备In掺杂ZnO薄膜 被引量:4
10
作者 朋兴平 谭永胜 +2 位作者 方泽波 杨映虎 王印月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01-704,共4页
以金属锌(Zn)和金属铟(In)为靶材采用射频反应共溅射技术在硅(100)衬底上沉积了In掺杂ZnO薄膜。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探针、四探针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分别对样品的结构、表面形貌、导电类型、电阻率和发光特性进行了分... 以金属锌(Zn)和金属铟(In)为靶材采用射频反应共溅射技术在硅(100)衬底上沉积了In掺杂ZnO薄膜。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探针、四探针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分别对样品的结构、表面形貌、导电类型、电阻率和发光特性进行了分析表征。测试结果表明,实验中制备出的ZnO薄膜具有高度的c轴择优取向和小压应力(0.74GPa),薄膜表面平整。样品为n型导电,电阻率为1.6Ω·cm。在室温光致发光谱测量中,首次观察到位于415~433nm的强的蓝紫光双峰发射,发光双峰的半峰全宽约为400meV。讨论了In掺杂对薄膜发光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薄膜 In掺杂 光致发光谱 射频反应共溅射
下载PDF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谭永胜 马和平 《当代医学》 2011年第5期121-124,共4页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是发生在股骨头及一定解剖部位的"骨坏死",是由多种潜在因素造成股骨头滋养血管损伤的结果,它的确切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尚不十分清楚.流行病学调查:在美国每年大约...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是发生在股骨头及一定解剖部位的"骨坏死",是由多种潜在因素造成股骨头滋养血管损伤的结果,它的确切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尚不十分清楚.流行病学调查:在美国每年大约有1~2万发病人群.我国尚无具体统计数据,但有研究者估计可能每年达4~5万左右[1].一般认为,ANFH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是由于创伤、应用激素、过度饮酒、血液系统疾病、减压病等各种原因导致股骨头局部滋养血管损伤,进而使骨质缺血、变性、坏死、骨小梁断裂及股骨头塌陷,发生髋关节功能障碍所致[2-3].国内外尚无较成熟的治疗方案.目前治疗ANFH的方法有多种,如:骨科治疗、介入治疗、骨移植术、股骨头置换术、中药治疗等.本文查阅国内外近年来文献,综述ANFH的多种治疗方法及治疗进展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治疗方案 髋关节功能障碍 流行病学调查 ANFH 血液系统疾病 股骨头置换术 血管损伤
下载PDF
产品中曲面连续形态的语义解读
12
作者 谭永胜 《艺海》 2011年第6期73-74,共2页
曲面连续常用于工程机械领域或计算机辅助设计之中,用于描述曲面之间的过渡行为。本文根据自然和人造物中的曲面连续形态给人的视觉刺激,试图从语义学的角度,从其纯粹抽象的形态中寻找出其形态语义。
关键词 形态 曲面连续 语义
下载PDF
靶控输注等效剂量的丙泊酚或依托咪酯对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谭永胜 郁万友 +1 位作者 吕洁 王琦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第32期42-43,45,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靶控输注等效剂量的丙泊酚或依托咪酯对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了解各药物的临床效应,为临床麻醉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外科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年龄(20~60)岁,分为丙泊酚组(P组,n=30),依托咪酯组(E... 目的通过观察靶控输注等效剂量的丙泊酚或依托咪酯对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了解各药物的临床效应,为临床麻醉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外科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年龄(20~60)岁,分为丙泊酚组(P组,n=30),依托咪酯组(E组,n=30)。麻醉诱导前分别靶控输注两种药物,两组患者药物浓度为靶控输注等效剂量下的血药浓度。P组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2μg/m L,E组依托咪酯血浆靶浓度为0.3μg/m L。记录诱导前两组基础值(T0),输注后1 min(T1)、3 min(T2)、7 min(T3)、10 min(T4)时的HR、MAP、CO、SV、SVR。结果与T0比较,P组患者在靶控输注后HR、MAP明显降低(P〈0.05),E组患者在靶控输注后HR、MAP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较E组在T3、T4时HR、MAP降低明显(P〈0.05);在T3、T4时,P组CO、SV、SVR与E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P组CO、SV、SVR总体趋势明显低于E组(P〈0.05)。结论靶控输注依托咪酯用于全麻诱导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较丙泊酚轻微,麻醉诱导使用依托咪酯能够起到稳定心血管系统功能和降低麻醉危险性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依托咪酯 血液动力学 靶控输注
下载PDF
PbTe(111)薄膜的分子束外延生长及其表面结构特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海飞 陈耀 +3 位作者 徐珊瑚 鄢永红 斯剑霄 谭永胜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19-425,共7页
采用分子束外延(MBE)方法在Ba F_2(111)衬底上直接外延生长了Pb Te薄膜。反射高能电子衍射(RHEED)实时监控的衍射图样揭示了Pb Te在Ba F_2(111)表面由三维生长向二维生长的变化过程。转动对称性的研究结合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DFT)... 采用分子束外延(MBE)方法在Ba F_2(111)衬底上直接外延生长了Pb Te薄膜。反射高能电子衍射(RHEED)实时监控的衍射图样揭示了Pb Te在Ba F_2(111)表面由三维生长向二维生长的变化过程。转动对称性的研究结合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DFT)的计算揭示了在富Pb及衬底温度(Tsub)为350°C的生长条件下,得到的Pb Te(111)薄膜具有稳定的(2×1)重构表面。Pb Te(111)-(2×1)表面覆盖Te膜后,通过300°C的退火处理,重构表面可完全复原,这为大气环境下Pb Te薄膜表面结构的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重构 DFT RHEED 转动对称性 PbTe薄膜
下载PDF
腹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危险因素及盐酸帕洛诺司琼、盐酸托烷司琼疗效的观察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谭永胜 郁万友 +1 位作者 吕洁 王琦 《北方药学》 2014年第12期47-48,共2页
目的:比较围术期盐酸帕洛诺司琼、盐酸托烷司琼预防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并分析腹腔镜手术下性别与术后恶心、呕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90例(男女各45例),按照不同预防用药情况... 目的:比较围术期盐酸帕洛诺司琼、盐酸托烷司琼预防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并分析腹腔镜手术下性别与术后恶心、呕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90例(男女各45例),按照不同预防用药情况及危险因素(性别)进行分组。在手术结束前半小时分别静脉滴注盐酸帕洛诺司琼0.25mg(A组,男女各15例)、托烷司琼5mg(B组,男女各15例)、生理盐水5ml(C组,男女各15例),三组患者中所有男性患者(D组,45例)、三组患者中所有女性患者(E组,45例)。观察所有患者术后24h内的恶心、呕吐情况。结果:术后24h恶心、呕吐发生率A、B两组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恶心、呕吐发生率D组低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帕洛诺司琼、盐酸托烷司琼均可预防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但两种药物之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是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心 呕吐 帕洛诺司琼 托烷司琼 腹腔镜手术
下载PDF
日本苫小牧CO_(2)海底地质封存监测技术分析及其启示 被引量:2
16
作者 许晓艺 李琦 +2 位作者 谭永胜 刘桂臻 李霞颖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4,共12页
海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排温室气体CO_(2)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愿景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海沉积盆地封存潜力巨大,2022年中国首个CO_(2)海底地质封存示范工程已在南海珠... 海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排温室气体CO_(2)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愿景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海沉积盆地封存潜力巨大,2022年中国首个CO_(2)海底地质封存示范工程已在南海珠江口盆地咸水层中正式启动。日本苫小牧咸水层封存项目作为迄今为止亚洲最成功的海底封存项目,其CO_(2)封存监测工作为我国离岸封存项目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参考及技术指导。文章全面回顾了苫小牧CCS项目案例情况,对项目执行、场地监测内容及布点、监测设施及技术、监测结果等进行分析,总结苫小牧CCS项目的成功经验,以及陆—井—海结合一体化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监测体系,旨在助力中国海上CO_(2)封存项目顺利运行,确保海洋生态环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海底地质封存 苫小牧CCS项目 安全风险 海底地震 海洋环境 陆海统筹监测
下载PDF
论艺术设计多学科合作实验平台的系统设计 被引量:5
17
作者 叶剑虹 孙德明 谭永胜 《实验室科学》 2012年第5期170-172,共3页
多学科合作在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现。以艺术设计实验中心为例,对多学科合作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多学科合作实验教学课程设置、跨专业的实验室整合与开放、实验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艺术设计... 多学科合作在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现。以艺术设计实验中心为例,对多学科合作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多学科合作实验教学课程设置、跨专业的实验室整合与开放、实验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艺术设计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 艺术设计 实验教学 系统设计
下载PDF
氯胺酮对幼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海马糖原合酶激酶-3β活性的影响
18
作者 郑学杰 戴泽平 +4 位作者 朱美芳 唐宁 鲁卫华 谭永胜 谢灵燕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氯胺酮对幼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和海马糖原合酶激-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GSK-3β)活性的影响。方法:健康月龄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1组(C4组)、对照2组(C21组)、氯胺酮4 d组(K4组)、氯胺酮21 d组(...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氯胺酮对幼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和海马糖原合酶激-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GSK-3β)活性的影响。方法:健康月龄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1组(C4组)、对照2组(C21组)、氯胺酮4 d组(K4组)、氯胺酮21 d组(K21组),每组10只。K4、K21组腹腔注射氯胺酮40 mg/kg,随后每隔15 min追加1/2首剂量,共追加3次,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各组于给药后1、2、3、4、18、19、20、21 d行水迷宫试验,并于末次水迷宫实验结束后1 h断头取脑,应用免疫组化测海马GSK-3β的含量。结果:K4组与C4组比较,K4组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K4组海马神经元中GSK-3β密度增加与C4组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K21组与C21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光镜下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结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腹腔注射氯胺酮可导致幼龄大鼠早期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可能和海马区GSK-3β活性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海马 GSK-3Β 学习记忆
下载PDF
心脏手术后的认知功能障碍
19
作者 谭永胜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09年第3期266-270,共5页
关键词 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心脏手术后 POCD 神经心理测验 冠状动脉旁路 检测结果 风险因素 老年患者
下载PDF
沁端区块煤层气开发方案研究
20
作者 李朋 鲁杰 +3 位作者 张磊 谭永胜 何日升 陈羽羽 《非常规油气》 2015年第4期45-52,共8页
通过基础地质特征、开发层系划分、开采井井型确定、井网优选、合理井距计算等要素分析,对沁端区块煤层气开发方案进行研究。沁端区块主力煤层为3号和15号,区块地质构造简单,煤储层非均质性较弱,两套煤层流体性质、压力系统一致、生产... 通过基础地质特征、开发层系划分、开采井井型确定、井网优选、合理井距计算等要素分析,对沁端区块煤层气开发方案进行研究。沁端区块主力煤层为3号和15号,区块地质构造简单,煤储层非均质性较弱,两套煤层流体性质、压力系统一致、生产能力相仿,可作为一套开发层系,适合采用水平井开采,井网部署可参照五点布井法。通过开发层系划分,优选的开采井型、井网及井距的分析,设计出4种开发方案,根据国内现有的开采技术水平,并通过数值模拟,对4种开发方案的累计产气量、采收率、经济效益等进行预测和评价,确定145口直井和20口水平井两种井型搭配投入生产,总支出较少且采收率较高,最终采收率达可42.25%,整体利润较大,是沁端区块煤层气最佳的开发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井网部署 井距 开发方案 井型确定 经济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