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致病菌检出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韦东 范吉文 +5 位作者 郑明辉 凌杜华 张宇婧 钟锦涛 谭炜浩 瞿东滨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67-871,共5页
目的:分析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致病菌谱及影响致病菌检出率的因素,为提高致病菌检出率、规范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9年1月南方医院骨科学科脊柱骨科诊断为脊柱内固定手术后深部感染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致病菌... 目的:分析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致病菌谱及影响致病菌检出率的因素,为提高致病菌检出率、规范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9年1月南方医院骨科学科脊柱骨科诊断为脊柱内固定手术后深部感染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致病菌检出种类及检出率,探讨年龄、性别、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感染类型(早发性及迟发性感染)、取样时间(初次手术后至样本收集的时间)、取样前抗生素干预与否、抗生素干预时间(取样前抗生素治疗的天数)等因素对致病菌检出率的影响。结果:符合纳入标准89例患者中,38例血培养或切口组织培养阳性,检出率为42.7%,其中单一病原菌31例,混合感染7例。共培养出47株病原菌,革兰氏阳性细菌26株,革兰氏阴性菌20株,真菌1株。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3株,27.7%)、大肠埃希菌(8株,17.0%)、表皮葡萄球菌(5株,10.6%)、铜绿假单胞菌(5株,10.6%)。感染类型(P=0.002)、取样时间(P=0.044)及抗生素干预(P<0.001)均影响致病菌的检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抗生素干预时间对检出率无影响(P<0.05)。结论: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致病菌检出率为42.7%,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迟发性感染更易培养出致病菌,抗生素干预及取样时间均可影响致病菌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内固定术 深部感染 致病菌 检出率
下载PDF
胸椎旁神经阻滞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陈韦东 谭炜浩 +5 位作者 钟锦涛 杨斌 陈志敏 马纯玲 瞿东滨 郑明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114,共4页
胸椎旁神经阻滞术(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是将局麻药注入椎旁间隙进而产生同侧节段性躯体和交感神经阻滞的技术[1,2]。TPVB应用于脊柱、胸腹部急慢性疼痛的镇痛主要与胸椎旁间隙(thoracic paravertebral space,TPVS)的解... 胸椎旁神经阻滞术(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是将局麻药注入椎旁间隙进而产生同侧节段性躯体和交感神经阻滞的技术[1,2]。TPVB应用于脊柱、胸腹部急慢性疼痛的镇痛主要与胸椎旁间隙(thoracic paravertebral space,TPVS)的解剖结构有关。TPVS为位于胸椎两旁的楔形间隙,如图1所示[3],内含脂肪组织、脊神经根、肋间神经、胸神经背支、交通支、交感神经链和肋间动静脉等结构,其内侧界由椎体、椎间盘和椎间孔构成,向内经椎间孔与硬膜外间隙相连,外侧在肋横关节附近逐渐变细并延续为肋间隙。前缘为胸膜,后缘为肋横突上韧带,不同节段的上下边界由肋骨头、肋骨颈、横突以及肋横突韧带等分隔。关于TPVS的尾端边界有较大争议,部分学者认为腰大肌是TPVS的下边界[4],但其他研究发现注射剂可通过膈肌的内侧和外侧弧状韧带向腰丛和腹腔神经节扩散,并不存在尾端边界[5]。至今,还没有TPVS头端边界的相关描述。现将椎旁神经阻滞技术的种类、适应证和禁忌证、并发症等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旁神经阻滞术 超声引导 神经刺激仪 压力测量法
下载PDF
胸椎旁神经阻滞术穿刺深度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韦东 钱蕾 +7 位作者 瞿东滨 贺善礼 李泽宇 谭炜浩 钟锦涛 杨航 欧阳钧 郑明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45-548,共4页
目的观察横突、肋横突外侧韧带与脊神经之间的毗邻关系,为提高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术的安全性及阻滞效能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18具标本胸椎节段,取椎板外侧缘和同名脊神经根的十字交点作为测量的起点,分别测量T112共12个节段... 目的观察横突、肋横突外侧韧带与脊神经之间的毗邻关系,为提高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术的安全性及阻滞效能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18具标本胸椎节段,取椎板外侧缘和同名脊神经根的十字交点作为测量的起点,分别测量T112共12个节段脊神经与横突下后缘中点、肋横突外侧韧带下缘中点之间的距离。根据"3个一组"原则,12个节段共分为4组,记为T13组、T46组、T79组及T1012组,对不同组别的脊神经-横突间距、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脊神经-横突间距:平均为(16.13±5.59)mm,T112总体呈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T5节段最大,为(18.88±5.78)mm,T5向上或向下节段逐渐减小,T1节段为(16.62±3.67)mm,T12节段为(9.76±3.75)mm。自上而下4组的脊神经-横突间距分别为(17.50±4.67)、(18.19±5.62)、(16.92±5.28)及(12.00±4.42)mm,T1012组相比T13组(P<0.01)、T46组(P<0.01)、T79组(P<0.01)有统计学差异。(2)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平均为(17.67±3.76)mm,自上而下4组的间距分别为(16.95±3.82)、(17.55±3.89)、(17.81±3.83)及(18.30±3.43)mm,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了解脊神经-横突间距、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利于估算椎旁神经阻滞的安全穿刺深度,以提高阻滞效能,避免脊神经损伤及全脊髓麻醉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旁神经阻滞术 超声引导 穿刺深度 应用解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