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Y60回声探测仪在青海湖鱼类资源量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1
作者 谭细畅 史建全 +4 位作者 张宏 陶江平 杨建新 祁洪芳 李新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65-872,共8页
2006年8月16-18日通过使用回声探测仪(Simrad公司EY60型,200kHz换能器)对青海湖的鱼类资源进行了探测评估.结果表明: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水平分布具不均匀性,有小型鱼群聚集现象;在不同的设定分区,鱼类密度在0.168-12.8... 2006年8月16-18日通过使用回声探测仪(Simrad公司EY60型,200kHz换能器)对青海湖的鱼类资源进行了探测评估.结果表明: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水平分布具不均匀性,有小型鱼群聚集现象;在不同的设定分区,鱼类密度在0.168-12.8ind./1000m3之间,均值为1.16ind./1000m3;布哈河口鱼类较为密集,密度最大值为12.8ind./1000m3.初步估算青海湖裸鲤达可捕规格(体长大于20cm)个体数量为6.5×107ind.,95%置信度区间为35.6×107-118.4×107ind.,应用资源密度体积法估算青海湖裸鲤的可捕资源量约为15275t.探测实验还证实,EY60回声探测仪在青海湖中进行鱼类资源评估时探测效果良好,分析软件Sonar5可以对鱼类个体自动识别、计数,便于进行鱼类资源量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湖 回声探测 鱼类资源量 评估 EY60
下载PDF
东湖放养鱼类时空分布的水声学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谭细畅 夏立启 +2 位作者 立川贤一 谢平 常剑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85-590,共6页
2 0 0 0年 ,用鱼探仪逐月对东湖鱼类的空间分布进行探测的结果表明 :东湖鱼类主要分布在 1 5m以下的水层 ,1 5m以上与 1 5m以下水层的鱼类密度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此外 ,东湖中不同区域的鱼类密度分布亦有显著性差异。统计分析显示 ,... 2 0 0 0年 ,用鱼探仪逐月对东湖鱼类的空间分布进行探测的结果表明 :东湖鱼类主要分布在 1 5m以下的水层 ,1 5m以上与 1 5m以下水层的鱼类密度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此外 ,东湖中不同区域的鱼类密度分布亦有显著性差异。统计分析显示 ,这种水平分布差异与水深、离岸距离等因素没有明显的相关 ,可能主要由群聚行为引起。由不同月份群聚程度不一致 ,推测水温的变化可能会影响鱼类的群聚行为。污水排放对鱼类空间分布也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湖 放养鱼类 时空分布 水声学研究 鱼类资源量
下载PDF
基于水声学探测的两个广东鲂产卵群体繁殖生态的差异性 被引量:24
3
作者 谭细畅 李新辉 +3 位作者 林建志 周东华 高翔 李嘉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756-1762,共7页
2006年4~5月利用SimradEY60型分束回声探测仪对珠江西江江段罗旁及青皮塘广东鲂产卵场中的繁殖群体进行水声学探测。在人工标定及渔获物统计的基础上,对广东鲂的回声信号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广东鲂在两个产卵场都有明显的聚群行为,... 2006年4~5月利用SimradEY60型分束回声探测仪对珠江西江江段罗旁及青皮塘广东鲂产卵场中的繁殖群体进行水声学探测。在人工标定及渔获物统计的基础上,对广东鲂的回声信号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广东鲂在两个产卵场都有明显的聚群行为,但在罗旁产卵场的聚群规模明显比青皮塘产卵场的大,频次更多。两个产卵场中广东鲂的繁殖生态行为存在明显差异,在青皮塘江段洄游的速度(均值0.24m/s)也低于罗旁的(均值0.61m/s);另外,在两个产卵场广东鲂的数量动态变化上存在差异。产卵场生境的差异性是导致广东鲂繁殖生态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维护产卵场生境特征对保护广东鲂种群具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鲂 产卵群体 繁殖生态 水声学探测
下载PDF
梯级水坝胁迫下东江鱼类产卵场现状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谭细畅 李跃飞 +2 位作者 李新辉 李捷 王超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43-449,共7页
东江作为珠江流域重要支流之一,是香港地区以及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重要水源.鱼类不仅是河流生态系统重要组成也是其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生物.目前东江已经修建了一系列水坝,基于东江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维持和管理的需要,有必要了解河流中... 东江作为珠江流域重要支流之一,是香港地区以及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重要水源.鱼类不仅是河流生态系统重要组成也是其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生物.目前东江已经修建了一系列水坝,基于东江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维持和管理的需要,有必要了解河流中鱼类产卵场的现状.据此,2010年3-10月对东江古竹江段的鱼苗(卵)进行了连续采集,目前鱼苗种类已鉴定到26种(属),主要优势种类为鰕鯱(63.0%)、赤眼鳟(16.8%)、尼罗罗非鱼(9.7%)、大眼鳜(2.0%)等;调查期间古竹江段鱼苗(卵)径流量初步估算为11.4×108尾(颗),东江鱼类主要繁殖期为4-9月.与东江历史资料及西江江段鱼类繁殖现状相比较,东江鱼类产卵场功能极度退化,不仅鱼类产卵规模已明显下降,并且东江古竹江段鱼苗中洄游性种类缺失;本次调查证明东江龙川江段原有的四大家鱼产卵场已经消失;通过典范对应分析分析表明,东江江段鱼类产卵繁殖对水文生态因子的响应程度较低,说明东江江段水文节律受梯级水坝影响程度大,偏离了鱼类产卵繁殖的生态需求.尼罗罗非鱼在东江古竹江段有暴发性繁殖现象,东江已经面临外来种的严峻威胁,分析认为梯级水坝的修建是导致罗非鱼暴发性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目前东江鱼类产卵场现状,建议把鲢、鳙及广东鲂列入增殖放流的品种目录,加强人工增殖放流;从贯通鱼类洄游通道及修复产卵场的需求上考虑,建议在东江各水坝上补建鱼类过鱼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产卵场 东江 梯级水坝 胁迫 古竹段
下载PDF
西江肇庆江段鱼类早期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32
5
作者 谭细畅 李新辉 +4 位作者 陶江平 李捷 王超 罗建仁 赖子尼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7-40,共4页
2006年5~7月对西江肇庆江段鱼苗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月17日及6月1日前后该江段有苗汛发生,鱼苗密度平均值为0.83尾/m3,最大值为7.9尾/m3;鱼苗密度昼夜分布有显著性差异(n=26,P<0.01),夜间的密度比白天的高;鱼苗的种类... 2006年5~7月对西江肇庆江段鱼苗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月17日及6月1日前后该江段有苗汛发生,鱼苗密度平均值为0.83尾/m3,最大值为7.9尾/m3;鱼苗密度昼夜分布有显著性差异(n=26,P<0.01),夜间的密度比白天的高;鱼苗的种类在昼夜分布上也有明显差异,四大家鱼鱼苗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夜间;鱼苗的分布具空间差异性,近岸的鱼苗密度高于江中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江 鱼类早期资源 时空分布
下载PDF
珠江江段赤眼鳟早期发育形态及其补充群体状况 被引量:11
6
作者 谭细畅 李跃飞 +3 位作者 王超 李捷 庞世勋 李新辉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09-613,共5页
2007年4~11月在珠江肇庆江段进行鱼苗采样,监测该江段赤眼鳟补充群体状况,同时对人工繁殖的赤眼鳟胚胎及鱼苗进行培育、观察,并详细描述了其中13个发育期的形态特征。赤眼鳟早期发育的主要特征是:身体较短,出膜时体长约4.3mm;... 2007年4~11月在珠江肇庆江段进行鱼苗采样,监测该江段赤眼鳟补充群体状况,同时对人工繁殖的赤眼鳟胚胎及鱼苗进行培育、观察,并详细描述了其中13个发育期的形态特征。赤眼鳟早期发育的主要特征是:身体较短,出膜时体长约4.3mm;鳔一室期开始,腹部黑色素为一纵列,并在臀鳍形成期后逐渐消失;肌节数为11+15+15=41对。2007年珠江肇庆江段赤眼鳟的繁殖期主要在7~9月,其中以9月10日规模最大,单位时间采集量高达1.8×10^4尾;数据分析表明赤眼鳟的产卵繁殖对江段水文变化有明显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眼鳟 早期发育 补充群体 珠江
下载PDF
广东鲂的胚后发育 被引量:10
7
作者 谭细畅 李跃飞 +2 位作者 庞世勋 李新辉 赖子尼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1-115,共5页
2007年6-7月,在西江肇庆江段收集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亲鱼,通过人工催产、干法授精获得受精卵。随后对其胚后发育进行连续观察,拍照并详细描述各发育期形态。广东鲂胚后发育的主要特征是:身体较为透明,头部背面色素最多时... 2007年6-7月,在西江肇庆江段收集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亲鱼,通过人工催产、干法授精获得受精卵。随后对其胚后发育进行连续观察,拍照并详细描述各发育期形态。广东鲂胚后发育的主要特征是:身体较为透明,头部背面色素最多时达7-8个 听囊前后色素蔓延成明显的色素花 腹部前端逐渐形成葫芦状的色素花纹,该花纹在腹鳍芽出现后逐步淡化、消失 尾长占全长的比例较大,从孵出期时的31%逐渐增加到臀鳍形成期时的46% 鳔一室期后,鱼苗身体肌节数为43对左右,其中尾部肌节数19对以上。经过24d的生长和发育,鱼苗各鳍条基本形成,形态与成鱼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鲂 胚后发育 鱼苗
下载PDF
青皮塘产卵场广东鲂繁殖群体的水声学探测 被引量:8
8
作者 谭细畅 李新辉 +4 位作者 陶江平 赖子尼 罗建仁 李捷 王超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85-790,共6页
2006年4—5月利用Simrad EY60型分束回声探测仪对青皮塘广东鲂产卵场的繁殖群体进行定点横向探测及航行垂直探测。在人工标定及同步渔获物统计的基础上,对广东鲂的回声信号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广东鲂在青皮塘产卵场有明显的聚集、逗... 2006年4—5月利用Simrad EY60型分束回声探测仪对青皮塘广东鲂产卵场的繁殖群体进行定点横向探测及航行垂直探测。在人工标定及同步渔获物统计的基础上,对广东鲂的回声信号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广东鲂在青皮塘产卵场有明显的聚集、逗留行为,其游动速度(均值0.24m·s-1)低于其他鱼类(均值0.49m·s-1);广东鲂繁殖个体目标强度的范围为-33.8^-52.3dB,均值为-42.2dB;4月27日—5月1日,广东鲂在青皮塘的聚群过程约经历了4d;初步估算5月1日青皮塘产卵场广东鲂繁殖群体数量为9.8×104 ind,资源量约48t。实验证明,采用定点探测的方式对广东鲂繁殖群体研究是行之有效的,采集到的广东鲂回声信号特征明显,容易判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鲂 繁殖群体 水声学探测
下载PDF
珠江肇庆江段鲤早期发育形态及其补充群体状况 被引量:7
9
作者 谭细畅 李新辉 +4 位作者 林建志 李跃飞 毕晔 李捷 王超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5-129,共5页
于2006年2—7月在珠江肇庆江段进行鱼苗采样,监测该江段鲤早期资源状况,同时对人工鱼巢中鲤的胚胎进行培育、观察。结果表明:鲤鱼苗出膜时,发育期已达眼黑素期,胚胎发育时序较一般鱼类提前,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鳔一室期,鱼苗体长为7.5... 于2006年2—7月在珠江肇庆江段进行鱼苗采样,监测该江段鲤早期资源状况,同时对人工鱼巢中鲤的胚胎进行培育、观察。结果表明:鲤鱼苗出膜时,发育期已达眼黑素期,胚胎发育时序较一般鱼类提前,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鳔一室期,鱼苗体长为7.5 mm,胸鳍基部无色素,身体肌节数为36对左右;孵出后第25 d,鳍条完全形成,出现少量鳞片,基本具备成鱼的特征。2006年肇庆江段鲤产卵期主要在2月初至4月下旬,有多批次的产卵,鲤总鱼苗径流量初步估计为2.39×106尾。同时,对珠江肇庆江段鲤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及其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 早期发育 补充群体
下载PDF
西江肇庆段鱼苗群落结构组成及其周年变化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谭细畅 李跃飞 +6 位作者 赖子尼 罗建仁 李新辉 林建志 周东华 高翔 苏少芳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7-31,共5页
2006年1~12月,对西江肇庆段的鱼苗进行了周年采集,已鉴别的鱼苗40种(属),隶属于7目、14科;其主要优势种为鲴类(33.9%)、广东鲂(29.1%)、赤眼鳟(11.6%)、鲮(9.1%)、(6.1%)、鳊(2.9%);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鳙)的比例仅占4.01%,鱼苗... 2006年1~12月,对西江肇庆段的鱼苗进行了周年采集,已鉴别的鱼苗40种(属),隶属于7目、14科;其主要优势种为鲴类(33.9%)、广东鲂(29.1%)、赤眼鳟(11.6%)、鲮(9.1%)、(6.1%)、鳊(2.9%);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鳙)的比例仅占4.01%,鱼苗集中出现在4~9月,其它月份鱼苗种类及数量均很少。对比历史资料,西江鱼苗群落结构已有显著性改变,其中四大家鱼资源已严重衰退;应该加强西江四大家鱼产卵场的监测与保护,并在增殖放流中增加其鱼苗比例。分析了西江中23种常见鱼苗的丰富度与水温、断面流量的相关关系,以期为生态保护和水文调节提供基础性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江 鱼苗 群落 周年变化
下载PDF
三峡库首鱼类分布格局的水声学探测评估(英文) 被引量:14
11
作者 谭细畅 常剑波 +1 位作者 陶江平 李新辉 《生态科学》 CSCD 2008年第5期329-334,共6页
2007年4月19-24日,应用EY60回声探测仪三峡水库库首区域的鱼类分布格局进行了水声学探测。研究发现:三峡大坝坝前至巫山干流江段鱼类分布不均匀,密度范围为0.718~37.46ind./1000m3,均值为3.117 ind./1000m3;鱼类主要分布的区域为支流... 2007年4月19-24日,应用EY60回声探测仪三峡水库库首区域的鱼类分布格局进行了水声学探测。研究发现:三峡大坝坝前至巫山干流江段鱼类分布不均匀,密度范围为0.718~37.46ind./1000m3,均值为3.117 ind./1000m3;鱼类主要分布的区域为支流河口及码头等位置,其中船闸通道位置密度最高;垂直分布上鱼类主要分布在30~60m的水层。分析认为,三峡库首区域鱼类的分布可能与浮游生物的丰富度有关。另外本文分析了三峡库区探测中鱼类个体目标强度的分布及信号过滤,以便下一步水声学探测研究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 水声学探测 鱼类分布
下载PDF
长洲水利枢纽鱼道功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谭细畅 陶江平 +1 位作者 黄道明 李新辉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62,共5页
鱼道是解决水坝阻隔鱼类上溯的重要途径之一,过鱼效果的监测是其科学运行的重要环节。2011年和2012年4-6月对试运行阶段的长洲水利枢纽鱼道进行了监测采样;共计采集到鱼类30种,主要优势种类为银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歺又鱼... 鱼道是解决水坝阻隔鱼类上溯的重要途径之一,过鱼效果的监测是其科学运行的重要环节。2011年和2012年4-6月对试运行阶段的长洲水利枢纽鱼道进行了监测采样;共计采集到鱼类30种,主要优势种类为银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歺又鱼(Hemiculter leucisclus)、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赤眼鳟(Spualiobarbus curriculus)、鲮(Cirrhinus molitorella)、日本鳗鲡(Anguill japonica),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也有出现;体长60~870 mm的个体可以通过鱼道上溯;鱼道中鲢体重达1.5 kg,鲤(Cyprinus carpio)、鲶(Schilbe intermedius)体重达到2.8 kg,采集到最大规格的种类为鳡(Elopichthys bambusa),体长达870 mm,体重7 061 g。监测数据表明,长洲水利枢纽鱼道具有较好的过鱼功能,但监测中未采集到西江重要的洄游性鱼类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从不同批次监测到的鱼类种类组成及规格上分析,鱼道运行效果明显受水文变化的影响,其运行及效果监测需要充分考虑水文状况及西江鱼类的生态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洲水利枢纽 鱼道 过鱼功能
下载PDF
回声探测仪在我国内陆水体鱼类资源调查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谭细畅 陶江平 +1 位作者 李新辉 常剑波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0-64,59,共6页
介绍了2005—2008年在国内内陆水体鱼类资源调查中,EY60回声探测仪的使用及其效果。该探测仪利用分裂波束(Split-beam)技术,通过交叉过滤(Cross-filter)及轨迹跟踪分析(Tracking analysis),实现了对鱼类个体的自动判别及计数;另外对使... 介绍了2005—2008年在国内内陆水体鱼类资源调查中,EY60回声探测仪的使用及其效果。该探测仪利用分裂波束(Split-beam)技术,通过交叉过滤(Cross-filter)及轨迹跟踪分析(Tracking analysis),实现了对鱼类个体的自动判别及计数;另外对使用中噪声消减、渔获物调查数据的参考等进行了说明;强调回声探测仪自主品牌产品研发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声探测仪 内陆水体 鱼类资源调查
下载PDF
尼罗罗非鱼早期发育形态及其在珠江水系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16
14
作者 谭细畅 李新辉 +1 位作者 李跃飞 李捷 《生物安全学报》 2012年第4期295-299,共5页
【背景】罗非鱼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全世界推广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有多个品系,其养殖范围已遍布85个国家和地区。1956年我国从越南引进莫桑比克罗非鱼,经过养殖及推广,2006年我国罗非鱼产量达到100万t。但是,该外来物种在给我国... 【背景】罗非鱼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全世界推广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有多个品系,其养殖范围已遍布85个国家和地区。1956年我国从越南引进莫桑比克罗非鱼,经过养殖及推广,2006年我国罗非鱼产量达到100万t。但是,该外来物种在给我国带来良好经济价值的同时,对土著种类及水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方法】对近几年珠江水系渔获物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并观察尼罗罗非鱼早期发育形态,统计尼罗罗非鱼苗对其他鱼苗的最大捕食量及捕食规格,以分析罗非鱼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珠江水系的入侵现状。【结果】尼罗罗非鱼早期发育快,卵黄营养非常丰富,比珠江水系土著种类更有竞争性;罗非鱼苗呈现很强的攻击性与捕食性;尼罗罗非鱼已经扩散到珠江水系各主要河流,并在部分江段形成优势种群。【结论与意义】尼罗罗非鱼种群快速扩张,对土著种已构成严重威胁,有必要将其列为珠江水系高危入侵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早期发育 珠江水系 生物入侵
下载PDF
西江鱼类群落多样性及其演变 被引量:50
15
作者 李捷 李新辉 +5 位作者 贾晓平 李跃飞 何美峰 谭细畅 王超 蒋万祥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98-311,共14页
2005-2008年对珠江下游西江江段6个采样点进行鱼类多样性调查,共采集鱼类96种,隶属于13目29科75属,辐斑虫纹东方鲀(Takifugu vermicularis)、南方波鱼(Rasbora steineri)、西江鲇(Silurus gilberti)等8种为西江新记录鱼类。西江鱼类群... 2005-2008年对珠江下游西江江段6个采样点进行鱼类多样性调查,共采集鱼类96种,隶属于13目29科75属,辐斑虫纹东方鲀(Takifugu vermicularis)、南方波鱼(Rasbora steineri)、西江鲇(Silurus gilberti)等8种为西江新记录鱼类。西江鱼类群落多度大于1%的种类有17种,前5位依次是鲮(Cirrhina molitorella)、(Hmiculter leucisxulus)、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多度小于0.1的有28种。西江鱼类群落以定居性、杂食性种类为主;与历史比较杂食性、定居性鱼类种类所占百分比上升,肉食性、洄游性、半洄游性鱼类所占比例下降。聚类分析发现西江鱼类群落可以分为3个类群,即:上游类群、中游类群和下游河口类群;物种组成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江段鱼类群落有明显的差异,相同生境类型江段的鱼类物种相似性较高;上游的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下游。通过个体生态学指数(autecology index)分析,西江鱼类群落底层生活、口下位、喜急流生活、肉食性种类受影响程度大,而口端位、杂食性、喜缓流的种类演变成优势种群。航道整治、大规模无序挖沙、河口水体污染、过度捕捞等因素是影响西江鱼类群落变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江 鱼类群落 多样性 个体生态学
下载PDF
连江鱼类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3
16
作者 李捷 李新辉 +4 位作者 贾晓平 谭细畅 王超 李跃飞 邵晓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5795-5805,共11页
目前连江梯级开发至12级,为了解梯级开发后连江鱼类群落状况,于2009年3月和2010年4月对连江上、中、下游7个代表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以及环境因子分别进行了调查,共采集鱼类98种,分属于9目20科75属。海南墨头鱼Garra pingi hainanensis... 目前连江梯级开发至12级,为了解梯级开发后连江鱼类群落状况,于2009年3月和2010年4月对连江上、中、下游7个代表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以及环境因子分别进行了调查,共采集鱼类98种,分属于9目20科75属。海南墨头鱼Garra pingi hainanensis、南方长须鳅鮀Gobiobtia longibarba meridionalis为连江新纪录种。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小鳈Sarcocheilichthys parvus、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餐Hemiculter lecuisculus等小型鱼类在鱼类群落结构中占优势地位。对鱼类群落进行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MDS)分析结果表明连江鱼类被划分为3个类群,即下游河口类群、中下游类群及中上游类群;S2、S3两个站位鱼类物种多样性(H')、丰富度(D')和均匀度(J')均高于其他站位。通过对连江各站位鱼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典型对应分析发现:河宽、温度、海拔、pH值和水坝之间的距离5个因子与鱼类群落相关性较强(P<0.05)。与历史资料对比后发现,连江鱼类种类、分布、生态类型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江 鱼类群落 环境因子 典型对应
下载PDF
广东肇庆西江珍稀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鱼类多样性 被引量:43
17
作者 李捷 李新辉 +5 位作者 谭细畅 李跃飞 何美峰 罗建仁 林建志 苏少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56-562,共7页
2006-2008年对西江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江段进行鱼类组成与生境调查,共采集鱼类81种,隶属于11目25科69属,其中洄游鱼类8种,外来种6种,土著淡水鱼类67种.以种类数及其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西江保护区鱼类种类多样性较高.优势种是鲮鱼、赤... 2006-2008年对西江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江段进行鱼类组成与生境调查,共采集鱼类81种,隶属于11目25科69属,其中洄游鱼类8种,外来种6种,土著淡水鱼类67种.以种类数及其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西江保护区鱼类种类多样性较高.优势种是鲮鱼、赤眼鳟、广东鲂,主要经济鱼类为广东鲂、赤眼鳟、鲮鱼、黄尾鲴、花鰶,珍稀濒危物种有花鳗鲡、珠江长臀鮠、台细鳊及多种珠江水系特有鱼类.保护区鱼类生态类型多样,以定居性、杂食性和底栖鱼类为主.保护区江段水文动力条件独特,河床底质结构复杂,是西江鱼类栖息、产卵的理想场所,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等是保护区鱼类生物多样性的主要胁迫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江 自然保护区 多样性
下载PDF
湖鲟微卫星DNA引物应用于中华鲟亲子关系分析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朱滨 常剑波 +3 位作者 谭细畅 虞功亮 吴志强 肖从学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47-553,共7页
利用湖鲟(Acipenser fulvescens)的4对微卫星引物对中华鲟随机个体样本进行PCR扩增,分析电泳结果发现,4对引物均可在中华鲟个体中得到稳定的同源序列,其中2对引物所探测到的等位基因数目较多,在个体间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利用它们产生的... 利用湖鲟(Acipenser fulvescens)的4对微卫星引物对中华鲟随机个体样本进行PCR扩增,分析电泳结果发现,4对引物均可在中华鲟个体中得到稳定的同源序列,其中2对引物所探测到的等位基因数目较多,在个体间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利用它们产生的DNA指纹图谱,能够对1999年度获得的中华鲟亲鱼样本进行有效的个体区分。并且这两对湖鲟的微卫星引物在对1999年度已知亲本的同一家系中的中华鲟随机个体的分析中,表现为按照孟德尔方式进行共显性遗传。证明这2对微卫星引物可以用于鉴别中华鲟人工放流个体和自然繁殖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微卫星DNA 亲子鉴定
下载PDF
西江广东鲂的年龄鉴定及生长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何美峰 李新辉 +4 位作者 谭细畅 李捷 王超 罗建仁 林建志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4-58,共5页
利用鳞片、脊椎骨和背鳍条三种材料对肇庆自然保护区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的年轮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广东鲂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4龄三种材料鉴定结果较吻合,5~7龄用脊椎骨鉴定较合适;广东鲂体重生长拐点年龄为4.... 利用鳞片、脊椎骨和背鳍条三种材料对肇庆自然保护区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的年轮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广东鲂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4龄三种材料鉴定结果较吻合,5~7龄用脊椎骨鉴定较合适;广东鲂体重生长拐点年龄为4.7龄,5龄前后为合理的捕捞时期,渔获物中3、4龄鱼居多,说明目前捕捞强度过大,需要加强保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江 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 年龄 生长 保护
下载PDF
珠江首次禁渔西江段鱼类资源声学跟踪监测分析 被引量:20
20
作者 武智 谭细畅 +1 位作者 李新辉 汤勇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4-28,共5页
2011年珠江开始实行禁渔期制度。该研究采用 Simrad EY60鱼探仪,分别于2010年5月19日和2011年5月22日对珠江西江段进行了走航式探测。结果显示,珠江禁渔期期间西江段鱼类资源密度增加,2010年和2011年鱼类平均密度分别为0.0513尾·... 2011年珠江开始实行禁渔期制度。该研究采用 Simrad EY60鱼探仪,分别于2010年5月19日和2011年5月22日对珠江西江段进行了走航式探测。结果显示,珠江禁渔期期间西江段鱼类资源密度增加,2010年和2011年鱼类平均密度分别为0.0513尾·m -3和0.1068尾·m -3,根据渔获物调查数据,推算增幅分别为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47.85%、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18.54%、鲮(Cirrhina moitorella)10.87%和鳊(Parabra-mis pekinensis)6.25%;两年西江段深水区域鱼类密度均较大,尤其是水底结构为凹形区域,鱼类有明显的聚集现象;浅水区域且底部较平整的水域,鱼类分布分散且密度较低;垂直分布方面,鱼类主要分布4--10 m 中下层水层。珠江禁渔期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鱼类的产卵亲体繁殖,对鱼类资源数量的补充起到了增殖作用,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护养了鱼类的自然生长,起到了资源增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资源 禁渔 声学评估 珠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