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余杞《黄花草》的个性变化
1
作者 谭谋远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2年第3期101-116,共16页
王余杞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身份的转变极大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而在其作品中,《黄花草》最能反映他后期所思所感的变化。比较不同时期的诗歌写作,从《八年烽火曲》宣传抗战的“呼唤群众”,到《黄花草》个人思辨的“潜在写作”,王... 王余杞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身份的转变极大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而在其作品中,《黄花草》最能反映他后期所思所感的变化。比较不同时期的诗歌写作,从《八年烽火曲》宣传抗战的“呼唤群众”,到《黄花草》个人思辨的“潜在写作”,王余杞的创作个性有着明显的减弱趋势。身份变化导致的个性减弱,在《黄花草》重新面对读者后,又表现为一种对解读的恐惧。本文以《黄花草》为主,研探王余杞创作个性的变化,旨在探讨文人身份的变化与读者关系的影响,试图进一步地理解王余杞文学生命后期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余杞 《黄花草》 个性 身份 潜在写作
下载PDF
同一之思想——李金发诗歌的视觉性思维
2
作者 谭谋远 《励耘学刊》 2022年第1期266-280,M0012,M0013,共17页
李金发既是诗人也是雕刻家,其诗歌虽是文学作品,却也暗含了视觉性的思维.从意象的经营来看,李金发的诗歌比起文学思维的说明.更近似于视觉思维的概括,由于诗歌缺乏可视的客体.李金发诗歌的视觉性思维需要形象作为与读者沟通的桥梁,但其... 李金发既是诗人也是雕刻家,其诗歌虽是文学作品,却也暗含了视觉性的思维.从意象的经营来看,李金发的诗歌比起文学思维的说明.更近似于视觉思维的概括,由于诗歌缺乏可视的客体.李金发诗歌的视觉性思维需要形象作为与读者沟通的桥梁,但其诗歌中却多是晦涩的形象,造成了读者不易理解的问题.而从李金发在美学上有关同一本源的观点中,会发现他过度抬高创作者的地位,以个人的认知作为同一本源的中心,才是其诗歌晦涩难解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金发 现代诗 视觉思维 美学思想
下载PDF
当代人写当代史——孟樊《台湾新诗史》访谈录
3
作者 孟樊 谭谋远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3年第1期408-417,共10页
访谈著作《台湾新诗史》:本书于2022年5月由中国台湾新北市联经出版社出版。全书由孟樊、杨宗翰两人共同撰写,耗时近20年,写下逾40万字的内容。该部诗史以通史形式讲述了台湾地区新诗的历史演变。
关键词 新诗史 当代史 中国台湾 台湾地区 当代人 历史演变 访谈录
原文传递
文学改编电影的具象力量:电影《李双双》中的女性形象与集体劳动 被引量:1
4
作者 谭谋远 《东吴学术》 2021年第5期24-30,共7页
文学与电影的交互研究,需要认知到媒介不同是根本因素。以文学改编电影《李双双》为例,当小说的不可视形象被影像媒介可视化后,对女性地位抬升的幅度并不如小说来的明显,电影更多表现的是一位已然完整的优秀劳动女性,并未着重于女性地... 文学与电影的交互研究,需要认知到媒介不同是根本因素。以文学改编电影《李双双》为例,当小说的不可视形象被影像媒介可视化后,对女性地位抬升的幅度并不如小说来的明显,电影更多表现的是一位已然完整的优秀劳动女性,并未着重于女性地位的抬升。根据其时代语境,不难看出电影的"造梦",包含着符合当时政治叙述的需求,而这种政治叙述恰恰体现了文学改编电影的具象力量。在女性意识与集体劳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电影的具象力量使电影《李双双》成了与小说截然不同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双双》 文学改编电影 女性形象 集体劳动 时代语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