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附子方剂在慢性肝炎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谷丙亚 《河南中医》 2016年第4期628-629,共2页
慢性肝炎多由于正气不足,邪毒内侵所致。由于本病多使用清热解毒,清热泻火的苦寒之剂,加之本病病程较长,病势缠绵,宜导致人体脾肾阳气受到损伤。附子能回阳救逆,祛寒燥湿,温补肾火。笔者运用以附子为主药的方剂治疗慢性肝炎疗效显著,如... 慢性肝炎多由于正气不足,邪毒内侵所致。由于本病多使用清热解毒,清热泻火的苦寒之剂,加之本病病程较长,病势缠绵,宜导致人体脾肾阳气受到损伤。附子能回阳救逆,祛寒燥湿,温补肾火。笔者运用以附子为主药的方剂治疗慢性肝炎疗效显著,如茵陈术附汤、四逆汤、实脾散、真武汤,能使病邪得以清除,病情得以缓解。附子为有毒之品,在临床运用过程中,应炮制先煎等减轻毒性,严格掌握用药剂量,避免出现毒付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肝炎 附子 茵陈术附汤 四逆汤 实脾散 真武汤
下载PDF
真武汤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变腹水30例 被引量:3
2
作者 谷丙亚 王向丽 《河南中医》 2014年第5期862-862,共1页
目的:观察真武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变腹水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脾肾阳虚型肝硬变腹水患者运用真武汤治疗,10 d为1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结果:30例患者中显效5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6.0%。结论:真武汤加减治疗脾肾阳... 目的:观察真武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变腹水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脾肾阳虚型肝硬变腹水患者运用真武汤治疗,10 d为1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结果:30例患者中显效5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6.0%。结论:真武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变腹水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变腹水 真武汤 脾肾阳虚证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3
作者 谷丙亚 《光明中医》 2019年第6期880-882,共3页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3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口服,联合复方甘草酸苷...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3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口服,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进行护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运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对比2组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ALT、AST、TBIL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 0. 05);治疗后2组ALT、AST、TBIL水平均下降,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下降,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6. 67%明显高于对照组73. 33%(P <0. 05)。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肝的临床效果更加明显,且安全性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郁脾虚 参苓白术散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中医辨证治疗淤胆型肝炎30例 被引量:3
4
作者 谷丙亚 《内蒙古中医药》 2015年第3期31-32,共2页
目的:运用中医药治疗淤胆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60例淤胆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于常规西药一般治疗,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于中医辨证治疗,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好转率93%,对照组好转... 目的:运用中医药治疗淤胆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60例淤胆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于常规西药一般治疗,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于中医辨证治疗,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好转率93%,对照组好转率70%。结论:淤胆型肝炎运用中西结合疗临床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胆型肝炎 中医辨证治疗
下载PDF
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谷丙亚 《光明中医》 2018年第7期968-970,共3页
目的对比中药汤剂膈下逐瘀汤加减方与中药制剂鳖甲软肝片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上的不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按照其使用的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入2组,分别为使用的30... 目的对比中药汤剂膈下逐瘀汤加减方与中药制剂鳖甲软肝片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上的不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按照其使用的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入2组,分别为使用的30例对照组患者与使用中药汤剂膈下逐瘀汤的30例研究组患者。为2组患者进行治疗效果、HBe Ag转阴率、HBV-DNA转阴率、ALT复常率的对比。结果研究组的ALT复常率为56.67%、HBV-DNA转阴率为36.67%、HBe Ag转阴率为26.67%,对照组的ALT复常率为26.67%、HBV-DNA转阴率为10.00%、HBe Ag转阴率为6.67%,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后研究组的肝纤维化四项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阿德福韦酯,膈下逐瘀汤加减方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更有效地抗肝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下逐瘀汤加减方 慢性乙型肝炎 肝纤维化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健脾温肾法在慢性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谷丙亚 《内蒙古中医药》 2014年第30期3-3,共1页
慢性病毒性肝炎多由于正气不足,邪毒内侵所致.久病多虚,久病伤阳,加之慢性病毒性肝炎,多使用清热解毒,清热泻火的苦寒之剂,使人体脾肾阳气更伤,病势缠绵.在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中,要注意保护脾肾阳气,始终使人体阳气充盛,以达到邪去正安... 慢性病毒性肝炎多由于正气不足,邪毒内侵所致.久病多虚,久病伤阳,加之慢性病毒性肝炎,多使用清热解毒,清热泻火的苦寒之剂,使人体脾肾阳气更伤,病势缠绵.在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中,要注意保护脾肾阳气,始终使人体阳气充盛,以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今几年来,笔者采用健脾温肾法在慢性病毒肝炎治疗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温肾法 慢性病毒性肝炎
下载PDF
中药肺腑汤联合西药治疗耐药性肺结核病66例 被引量:9
7
作者 王向丽 谷丙亚 《中医研究》 2017年第9期30-32,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肺腑汤联合西药治疗耐药性肺结核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2例肺结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通过单纯西药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中药肺腑汤(黄连、冬虫夏草、鱼腥... 目的:观察中药肺腑汤联合西药治疗耐药性肺结核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2例肺结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通过单纯西药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中药肺腑汤(黄连、冬虫夏草、鱼腥草、射干、地骨皮、百部、地榆、款冬花、连翘、白及)水煎服,1 d 2次,每次300 m L。两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痰菌和痰培养转阴、红细胞沉降率情况,以及CT检查情况与对照组对比均好转明显(P<0.01);同时,治疗组T细胞亚群各项监测指标的改善情况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在不良反应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肺腑汤在多药耐药性肺结核治疗中效果确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机体免疫情况,且不良反应发生较少,值得进一步在临床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性肺结核/中西医结合疗法 肺腑汤/治疗应用 治疗效果 免疫情况
下载PDF
中医养阴清肺法治疗肺结核疗效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向丽 谷丙亚 《内蒙古中医药》 2016年第3期29-29,共1页
目的:观察分析中医养阴清肺法治疗肺结核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88例肺结核患者,44例接受单纯西医治疗(对照组),另44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医养阴清肺方剂(观察组)。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目的:观察分析中医养阴清肺法治疗肺结核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88例肺结核患者,44例接受单纯西医治疗(对照组),另44例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医养阴清肺方剂(观察组)。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82%,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7%,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64%,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养阴清肺法,可有效提高肺结核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养阴清肺法 肺结核 疗效
下载PDF
含茵陈方剂在黄疸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9
作者 谷丙亚 《中医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416-418,共3页
在360首治疗黄疸的方剂中,茵陈的使用次数为62次,居黄疸用药之首。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茵陈退黄疸的功效主要和其具有利胆、保肝的作用相关。目前研究治疗黄疸的含茵陈方剂主要是建立在中医学典籍治疗黄疸方剂研究的基础上,其中茵陈蒿汤... 在360首治疗黄疸的方剂中,茵陈的使用次数为62次,居黄疸用药之首。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茵陈退黄疸的功效主要和其具有利胆、保肝的作用相关。目前研究治疗黄疸的含茵陈方剂主要是建立在中医学典籍治疗黄疸方剂研究的基础上,其中茵陈蒿汤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五苓散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以退黄疸;茵陈术附汤温中化湿,以退黄疸;茵陈四逆汤温里助阳,利湿退黄。综上,诸方在湿热引起的黄疸病中多用茵陈蒿汤和茵陈五苓散起到清热利湿退黄的作用;在寒湿引起的黄疸病中多用茵陈术附汤和茵陈四逆汤起到温化利湿退黄作用。由于临床上患者的病情不一,诸证相兼,因此,在运用含茵陈方剂治疗黄疸时,不能一见黄疸就妄投清热苦寒之剂,而应按中医基本理论客观辨证,确立正确的治疗原则,该清则清,该温则温,该补则补,唯此才能获得理想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疸 茵陈 茵陈蒿汤 茵陈五苓散 茵陈术附汤 茵陈四逆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