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吴鞠通对张仲景复脉汤之继承与发挥
1
作者 谷劼楠 王国为 +3 位作者 王永涛 田笑新 彭彬 徐世杰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630-632,共3页
复脉汤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以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方剂。吴鞠通在复脉汤的基础上进行化裁,去其温阳益气的成分,形成加减复脉汤系列方,以补阴为主,适用于温病下焦证。本文通过对吴鞠通化裁复脉汤的分析,深入理解复脉汤之机理。第一,... 复脉汤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以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方剂。吴鞠通在复脉汤的基础上进行化裁,去其温阳益气的成分,形成加减复脉汤系列方,以补阴为主,适用于温病下焦证。本文通过对吴鞠通化裁复脉汤的分析,深入理解复脉汤之机理。第一,养阴为复脉之本,吴鞠通保留复脉汤养阴药之生地、麦冬、阿胶、麻仁。第二,脉动有阴阳之分,张仲景取桂枝温卫阳以复脉,吴鞠通取芍药以补营阴而复脉。第三,温病发热不伤阳气,故吴鞠通加减复脉汤不用参姜枣。在此基础上加入三甲(牡蛎、鳖甲、龟板),以应对阴虚而成的变证阴虚风动,配入鸡子黄、五味子以防阴阳离决等,这扩大了复脉汤的适应范围。通过机理的深化和拓展,使复脉汤在温病治疗中发挥更广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脉汤 养阴 加减复脉汤 大定风珠 吴鞠通 张仲景
下载PDF
从“五辨”思维探讨经方运用思路与方法
2
作者 王永涛 孟虎彪 +5 位作者 刘继法 徐鹏 张宇 谷劼楠 彭彬 徐世杰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63-166,共4页
李灿东教授提出中医“五辨”思维,即辨症、辨证、辨病、辨人、辨机。本文探讨基于“五辨”模式的经方运用思路与方法。“辨症论治”是经方运用的快捷之法,包括探寻特异性症状或症状群、依据特殊舌象;“辨证论治”是经方运用的常用之法,... 李灿东教授提出中医“五辨”思维,即辨症、辨证、辨病、辨人、辨机。本文探讨基于“五辨”模式的经方运用思路与方法。“辨症论治”是经方运用的快捷之法,包括探寻特异性症状或症状群、依据特殊舌象;“辨证论治”是经方运用的常用之法,要辨证之主次兼夹与寒热真假;“辨病论治”是经方运用的固有之义,主要是辨明六经病和专病专方两类;“辨人论治”体现经方运用的个体化差异,须审年龄、性别,辨体质、腹证;“辨机论治”是经方运用的巧妙之法。临证时应坚持“五辨”一体的运用模式,在5个维度综合考量经方,以提高运用的准确性、有效性,揭示和完善经方的学术体系,更好地指导经方的临床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症 辨证 辨病 辨人 辨机 经方 运用方法
下载PDF
川芎茶调散在头面五官病证中的应用探析
3
作者 彭彬 谷劼楠 +1 位作者 田笑新 徐世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6期939-942,共4页
“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由清代医家汪昂提出,该理论发展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继承与发展,风药上行治疗头面五官病证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川芎茶调散集诸多风药于一方,该方创制之后,被广泛应用于头痛及偏头痛的治疗之中,... “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由清代医家汪昂提出,该理论发展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继承与发展,风药上行治疗头面五官病证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川芎茶调散集诸多风药于一方,该方创制之后,被广泛应用于头痛及偏头痛的治疗之中,似已成为头痛的治疗专方。然而通过对古籍文献的梳理,发现川芎茶调散在头面五官病证的治疗中亦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梳理风药、风邪与头面五官病证之间的联系,从“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理论的角度解析川芎茶调散,探寻川芎茶调散在古今头面五官病证中的应用,挖掘其在五官科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期为川芎茶调散在临床眼、耳鼻喉、口腔各科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茶调散 风药 头痛 偏头痛 汪昂 《医方集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下载PDF
《傅青主女科》“补血以去痰湿”治法探赜 被引量:1
4
作者 田笑新 王永涛 +1 位作者 谷劼楠 徐世杰 《江苏中医药》 CAS 2022年第6期53-56,共4页
《傅青主女科》(以下简称《女科》)提出“补血以去痰湿”治法,其治法关键为“活痰”“补血”“治血”,具体含义为“补肝血以生死痰”,此法立足于妇人以血为本、血与痰湿之性相通相连之中医理论。痰湿乃津液异常而生,与血均属阴类,而血... 《傅青主女科》(以下简称《女科》)提出“补血以去痰湿”治法,其治法关键为“活痰”“补血”“治血”,具体含义为“补肝血以生死痰”,此法立足于妇人以血为本、血与痰湿之性相通相连之中医理论。痰湿乃津液异常而生,与血均属阴类,而血与津液皆由脾肺肝肾生成代谢并转输,补血可濡养四脏,助四脏代谢津液而消利痰湿。《女科》还介绍了本法之具体临床运用,如补血以活痰治妊娠中恶、补肝血以利脾湿治带下疾病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青主女科》 补血 去痰湿 治法
下载PDF
运用“一气周流”理论论治类风湿关节炎
5
作者 彭彬 王永涛 +1 位作者 谷劼楠 徐世杰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62-965,共4页
基于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机为脏腑气机循行紊乱、气化功能失司,其中气机循行紊乱责之脾胃虚衰、湿邪困阻,气化功能失司责之脾肾阳气亏损。治疗应重视调节脏腑气机,促进脏腑气化功能。临证以健脾化湿法恢复中枢... 基于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机为脏腑气机循行紊乱、气化功能失司,其中气机循行紊乱责之脾胃虚衰、湿邪困阻,气化功能失司责之脾肾阳气亏损。治疗应重视调节脏腑气机,促进脏腑气化功能。临证以健脾化湿法恢复中枢升降之功,方选升阳益胃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加减;补益肝肾法畅通气机上升之路,方选补血荣筋丸、独活寄生汤、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等加减;宣肺降气法通调水道下行之路,方选桂枝汤、麻黄汤等加减;温补脾肾法恢复脏腑气化之用,方选四逆汤、肾气丸等加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痹证 一气周流 《四圣心源》
原文传递
从三焦角度探析复脉汤加减方的应用
6
作者 谷劼楠 何雨轩 +5 位作者 彭彬 黄圣 王国为 王永涛 刘芊慧 徐世杰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2157-2160,共4页
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梳理,发现对复脉汤加减方主治病位的认识经历了由上至中而下的三焦变化,即起于上焦,用于治疗上焦心肺阴虚之证;变于中焦,意在补胃生津;用于下焦,从护阴、清邪、收阴、潜阳固阴四个维度共奏存下焦真阴之功。认为复脉汤... 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梳理,发现对复脉汤加减方主治病位的认识经历了由上至中而下的三焦变化,即起于上焦,用于治疗上焦心肺阴虚之证;变于中焦,意在补胃生津;用于下焦,从护阴、清邪、收阴、潜阳固阴四个维度共奏存下焦真阴之功。认为复脉汤加减方不变之处为滋阴法,其变之处在于据三焦病位、兼夹病性、内伤外感、伤寒温病的不同,来确定对应的治法,以此选择对应加减药物,为拓展经方的临床应用范围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脉汤 三焦 滋阴法
原文传递
基于“阳气升降圆运动”探讨失眠的四时病机及治法 被引量:2
7
作者 彭彬 王国为 +2 位作者 谷劼楠 王永涛 徐世杰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2192-2196,共5页
在“阳气升降圆运动”理论的视域下,基于人体脏腑阳气盛衰的季节变化特点探讨失眠的四时病机及治法,认为失眠的病机以脾胃亏虚,湿邪内生为核心,四时病机各有侧重。春季阳气升发异常,肝火上炎或肝气郁滞;夏季阳气偏盛于上,心胆火旺;秋季... 在“阳气升降圆运动”理论的视域下,基于人体脏腑阳气盛衰的季节变化特点探讨失眠的四时病机及治法,认为失眠的病机以脾胃亏虚,湿邪内生为核心,四时病机各有侧重。春季阳气升发异常,肝火上炎或肝气郁滞;夏季阳气偏盛于上,心胆火旺;秋季肺降失司,阳气下降异常,阳热化燥或营卫失和;冬季阳气潜藏失常,虚阳浮越或阴阳两虚。倡导在时间的动态变化中灵活把握失眠的病机,提出构建以化湿健脾为核心,疏肝健脾、清降心胆、肃降肺气、潜阳益肾为四时侧重的“复阳升降”辨治框架,从而丰富以年节律时间特点辨治失眠的中医时间医学研究,以期更好地服务临床,为临床诊治失眠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圆运动 阳气 气机升降 时间医学
原文传递
从“复方”制方之法探析凉膈散的临证应用
8
作者 彭彬 谷劼楠 +2 位作者 田笑新 王永涛 徐世杰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207-2209,共3页
复方,七方之一。刘完素认为二三方剂相合,合者为复方;方中药物剂量相同,同者为复方。张从正在此基础之上增添“本方之外别加余药”者,亦为复方,自此,复方之类有三的理论体系正式确立,沿用至今。然梳理历代医家对复方制方之意义的不同解... 复方,七方之一。刘完素认为二三方剂相合,合者为复方;方中药物剂量相同,同者为复方。张从正在此基础之上增添“本方之外别加余药”者,亦为复方,自此,复方之类有三的理论体系正式确立,沿用至今。然梳理历代医家对复方制方之意义的不同解读,认为复方之法,当为有五。周仲瑛、张琪、邹燕勤等多位国医大师临床善用复法诊疗疾病,“复方”制方之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凉膈散在复方制方之法的基础之上衍化后,治法上具有发表法、攻下法、和解法、消法及清法等多种治法,在心、肺、脾、肝等脏腑之中皆有应用。通过探析复方之深层次内涵,扩大复方理论的应用范围,挖掘凉膈散及其衍化方剂在“复方”制方之法的指导下在治法、临床应用两个方面体现的多元性特点,扩大凉膈散的临床应用范围,从而提示临床医家重视应用“复方”制方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 凉膈散 治法 应用
原文传递
《丹台玉案》与《症因脉治》消渴因机证治异同探析
9
作者 彭彬 谷劼楠 +1 位作者 王永涛 徐世杰 《江苏中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60-63,共4页
消渴,其症状类似现代医学之糖尿病。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医学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消渴诊疗理论体系。明代医家孙文胤与秦昌遇均主张以上、中、下焦定位消渴病位,治疗上均重视清热生津、养阴润燥。孙文胤于《丹台玉案》中独具匠... 消渴,其症状类似现代医学之糖尿病。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医学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消渴诊疗理论体系。明代医家孙文胤与秦昌遇均主张以上、中、下焦定位消渴病位,治疗上均重视清热生津、养阴润燥。孙文胤于《丹台玉案》中独具匠心地认为消渴主要病因为心、脾、肾三经邪火,以肾中真水亏虚作为消渴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治疗上首重清热养阴,辨证、辨病、辨症选方用药。秦昌遇之《症因脉治》开创性地提出燥火三消、湿火三消、积热三消和精虚三消的概念并分部论述三消之脉,治疗首分外感内伤,按脏腑辨证选方用药,极具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渴 《丹台玉案》 《症因脉治》 秦昌遇 孙文胤
下载PDF
基于中医时间医学的经方运用模式探微
10
作者 王永涛 孟虎彪 +4 位作者 王伟涛 马思佳 谷劼楠 彭彬 徐世杰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4年第9期28-31,共4页
探讨基于中医时间医学的经方运用模式。中医学的时间节律是多样的、灵活的,临证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体质、病证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时间医学思路,准确地辨识病机。在中医时间医学的指导下,“因气感之宜”,根据五运六气理论、“六经病欲解时... 探讨基于中医时间医学的经方运用模式。中医学的时间节律是多样的、灵活的,临证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体质、病证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时间医学思路,准确地辨识病机。在中医时间医学的指导下,“因气感之宜”,根据五运六气理论、“六经病欲解时”、子午流注理论、特异性时间节律等,指导经方的使用,可恢复调节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医学 中医 生物钟 五运六气 六经 经方
下载PDF
基于“四复四损四不足”探讨疫病的愈后调养
11
作者 彭彬 王国为 +3 位作者 王永涛 谷劼楠 张衍迪 徐世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1473-1476,共4页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得到有效控制,越来越多的患者治愈后出现“后遗症”或“长新冠”状态,疫病愈后的中医调养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总结《重订广温热论》等清代疫病古籍文献,可以得出“四复四损四不足”理论视域下疫病后遗症...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得到有效控制,越来越多的患者治愈后出现“后遗症”或“长新冠”状态,疫病愈后的中医调养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总结《重订广温热论》等清代疫病古籍文献,可以得出“四复四损四不足”理论视域下疫病后遗症的病机主要为脾胃虚损、气血阴阳亏虚和气机升降失衡,病机特点表现为虚实夹杂或纯虚无实。在此理论指导下,疫病的“防复”方法包括中医养生、艾灸刮痧以扶助正气;焚烧熏洗、鼻疗香佩以祛邪防复;五音疗法以调畅情志三个方面。疫病的愈后中药调理方法应当以调补脾胃为中心,补气养血、滋阴扶阳为基本方向,重视调畅气机,恢复人体气机平衡。通过对中医疫病愈后调养方法的挖掘,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各类疫病愈后调养中的特色优势,以期更好地服务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复 四损 四不足 疫病 防复 愈后调养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中医治疗策略及思考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永涛 张怀亮 +5 位作者 丁宁 徐靖婷 刘舒悦 田笑新 谷劼楠 徐世杰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669-2672,共4页
文章探讨了中医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痰湿为患,内风旋动,兼夹瘀血,痰湿是最重要、最常见的病理因素。在治疗时要综合使用中西方案;分为急性期、残余期、巩固期3个阶段,化痰贯彻始终;区分年龄人群... 文章探讨了中医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痰湿为患,内风旋动,兼夹瘀血,痰湿是最重要、最常见的病理因素。在治疗时要综合使用中西方案;分为急性期、残余期、巩固期3个阶段,化痰贯彻始终;区分年龄人群,因人制宜;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结合经验用药;注重预防调护。中西医结合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优势突出、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治疗策略 分期治疗 因人制宜 痰湿
原文传递
“邪热不杀谷”的理论探讨
13
作者 王永涛 孟虎彪 +5 位作者 王伟涛 马思佳 谷劼楠 彭彬 徐世杰 张怀亮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3293-3296,共4页
文章考镜了“邪热不杀谷”的源流,该理论首见于《伤寒论·辨脉法》,其本义为伤寒误下后邪热内陷,表现饥而不欲食的状态。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常运用“邪热不杀谷”理论指导治疗,但对病机的认识存在差异,或认为阳明热毒内盛,或认... 文章考镜了“邪热不杀谷”的源流,该理论首见于《伤寒论·辨脉法》,其本义为伤寒误下后邪热内陷,表现饥而不欲食的状态。后世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常运用“邪热不杀谷”理论指导治疗,但对病机的认识存在差异,或认为阳明热毒内盛,或认为肾中相火浮越于上,或认为胃阴不足、虚火内生等。文章还指出“邪热不杀谷”与邪热杀谷的理论混淆,实为不同医家理解有异。阐释了“邪热不杀谷”的理论内涵,即病理之火不能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不能将水谷津液转化成充足的气血。同时,还通过2则医案展示了该理论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邪热不杀谷 邪火不杀谷 理论探讨 腹泻 食欲不振 《伤寒论》 临床应用 源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