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选择素 整合素αL及整合素β2的表达与TA2小鼠乳腺癌多器官转移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谷彦军 班新超 +3 位作者 徐少艳 崔艳芬 赵秀兰 孙保存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1330-1333,共4页
目的:探讨L-选择素、整合素αL及整合素β2的表达与TA2小鼠乳腺癌多器官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保存的高转移性(可发生多器官转移,A组)、低转移性(无远处转移,B组)TA2小鼠乳腺癌及A组肺、肝和脾转移瘤标本... 目的:探讨L-选择素、整合素αL及整合素β2的表达与TA2小鼠乳腺癌多器官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保存的高转移性(可发生多器官转移,A组)、低转移性(无远处转移,B组)TA2小鼠乳腺癌及A组肺、肝和脾转移瘤标本,观察肿瘤特征,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原发瘤及转移瘤组织中整合素αL、整合素β2、L-选择素的表达情况,并利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A组和B组原发瘤组织中上述分子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A组全组原发肿瘤均见明显出血和坏死,均为低分化或未分化癌,可观察到血管生成拟态,均出现了明显的肺、肝和脾转移。A组和B组原发肿瘤组织中整合素αL和L-选择素的平均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4.81% vs 10.47%和39.81%vs 16.75%,二者在A组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B组(Z=-2.31,Z=-2.14;P<0.05),而整合素β2的表达在A组与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A组原发瘤及其肺、肝和脾转移瘤中L-选择素平均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9.81%、39.07%、62.09%和55.51%,其中肝转移瘤中平均阳性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原发瘤(Z=-2.24,P=0.025),而整合素αL、β2平均阳性细胞百分比在转移瘤与原发瘤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整合素αL和L-选择素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在A组原发瘤显著高于B组(Z=-3.47,Z=-3.32;P<0.01)。结论:TA2小鼠乳腺癌细胞可表达L-选择素、整合素αL和β2,其中L-选择素的表达可能与其肝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2小鼠 乳腺癌 转移 整合素 L-选择素
下载PDF
结肠癌原发灶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E钙粘素和β连环素表达 被引量:3
2
作者 谷彦军 张诗武 +3 位作者 宋立新 魏焕萍 刘亚敏 何瑞波 《中国肿瘤》 CAS 2007年第2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讨结肠癌原发灶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E钙粘素(E-cad)和β连环素(β-cat)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1例结肠癌原发灶及其淋巴结转移灶组织中E-cad和β-cat的表达。[结果]原发灶及其淋巴结转移... [目的]探讨结肠癌原发灶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E钙粘素(E-cad)和β连环素(β-cat)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1例结肠癌原发灶及其淋巴结转移灶组织中E-cad和β-cat的表达。[结果]原发灶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β-cat的正常表达率分别为23.46%和4.94%,原发灶中显著高于转移灶(P<0.01),尤其是高中分化病例,转移灶中异位表达率显著高于原发灶(45.68%比28.40%,P<0.01),尤其是管状腺癌;原发灶中β-cat表达强度显著高于转移灶(P<0.01)。E-cad的表达强度在原发灶显著高于转移灶(P<0.01),尤其是管状腺癌和高中分化病例。[结论]低表达E-cad和β-cat及异位表达β-cat的结肠癌细胞可能具有较强的转移能力,更易于发生淋巴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E钙粘素 Β连环素 组织芯片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MMP-2、TIMP-2和Cathepsin D表达与结肠癌侵袭转移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谷彦军 张诗武 +3 位作者 魏焕萍 刘亚敏 李雪华 何瑞波 《实用癌症杂志》 2007年第3期240-242,共3页
目的探讨MMP-2、TIMP-2和Cathepsin D在结肠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7例结肠癌原发灶及其淋巴结转移灶组织中MMP-2、TIMP-2和Cathepsin D的表达情况。结果MMP-2、TIMP-2和Cathepsin D的高表达... 目的探讨MMP-2、TIMP-2和Cathepsin D在结肠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7例结肠癌原发灶及其淋巴结转移灶组织中MMP-2、TIMP-2和Cathepsin D的表达情况。结果MMP-2、TIMP-2和Cathepsin D的高表达率在原发灶和转移灶中分别为20.78%VS41.56%、61.04%VS44.16%、75.32%VS53.25%。MMP-2高表达率在原发灶显著低于转移灶;TIMP-2和Cathepsin D高表达率在原发灶均显著高于转移灶(P均<0.05)。MMP-2表达强度在原发灶显著低于转移灶,TIMP-2及Cathepsin D表达强度在原发灶显著高于转移灶(P<0.001)。结论MMP-2、TIMP-2和Cathepsin D的表达与结肠癌细胞浸润和转移能力有关,高表达MMP-2和低表达TIMP-2的癌细胞更易发生淋巴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基质金属蛋白酶-2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 组织蛋白酶D 组织芯片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乳腺癌中树突状细胞的浸润及其与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谷彦军 马鸿达 +1 位作者 曹群 古强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504-506,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乳腺癌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 lls,DC)和T细胞的分布状况和浸润密度,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探讨DC在乳腺癌局部免疫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7例乳腺癌中S100+DC、HLA-DR+DC、CD 1a+DC(DC三参数)、CD ... 目的通过检测乳腺癌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 lls,DC)和T细胞的分布状况和浸润密度,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探讨DC在乳腺癌局部免疫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7例乳腺癌中S100+DC、HLA-DR+DC、CD 1a+DC(DC三参数)、CD 45RO+T细胞的浸润密度和c-erbB-2表达情况。结果S100+DC和HLA-DR+DC浸润密度在癌巢内均显著低于癌巢周围(P值均<0.001),而CD 1a+DC浸润密度在癌巢内显著高于癌巢周围(P=0.001);S100+DC、CD 1a+DC和CD 45RO+T细胞浸润密度在低分化病例均显著高于高、中分化病例(P值均<0.05);S100+DC浸润密度与组织学分级呈明显正相关(rs=0.286,P=0.042);CD 1a+DC阳性表达率在肿瘤≤2 cm的病例显著高于肿瘤>2 cm的病例(P<0.05);DC三参数及CD 45RO+T细胞阳性表达率和浸润密度与有无腋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c-erbB-2表达情况均无关。结论DC三参数在乳腺癌中分布部位不同,可标记不同成熟状态的DC,综合检测DC三参数可更全面地反映乳腺癌局部免疫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细胞 乳腺肿瘤/病理学 淋巴细胞 肿瘤浸润 免疫组织化学 肿瘤浸润/病理学
下载PDF
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及浸润性癌中树突状细胞的检测 被引量:1
5
作者 谷彦军 马鸿达 +1 位作者 古强 王健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 检测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和微小浸润性癌及浸润性导管癌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和T细胞的 分布状况和浸润密度,探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机体免疫状态的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和两步法对16例正常 副乳腺、58... 目的 检测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和微小浸润性癌及浸润性导管癌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和T细胞的 分布状况和浸润密度,探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机体免疫状态的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和两步法对16例正常 副乳腺、58例导管内增生性病变、4例微浸润导管癌及67例浸润性导管癌乳腺标本进行S 100蛋白+DC、HLA DR+DC、CD1a +DC(DC三参数)及CD45RO+T细胞的浸润密度检测。结果 浸润癌中DC三参数浸润密度均高于其它病变组织(P< 0.05)。导管原位癌、微浸润癌及浸润癌组织中CD45RO+T细胞浸润密度均高于其它病变组织(P<0.05)。DC三参数间及 其与CD45RO+T细胞间均呈正相关(P<0.001)。结论 DC浸润密度随增生性病变加重而逐渐增高,发展为浸润癌时则明 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病变 T细胞 DC 浸润癌 乳腺导管 树突状细胞 CD45RO 结论 密度 目的
下载PDF
C57BL/6J小鼠及鸡胚B16细胞移植瘤血管生成拟态的观察及其MMP7和MMP9的表达 被引量:3
6
作者 谷彦军 李艳 +2 位作者 刘亚敏 魏焕萍 容哲 《武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0期773-775,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黑色素瘤B16细胞鸡胚和小鼠移植瘤组织中MMP7和MMP9的表达与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关系,初步探讨宿主微环境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方法】分别建立黑色素瘤B16细胞鸡胚和小鼠移植瘤模型,通过HE切片观察血管生成拟态的分布情况,... 【目的】探讨黑色素瘤B16细胞鸡胚和小鼠移植瘤组织中MMP7和MMP9的表达与血管生成拟态形成的关系,初步探讨宿主微环境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方法】分别建立黑色素瘤B16细胞鸡胚和小鼠移植瘤模型,通过HE切片观察血管生成拟态的分布情况,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MP7和MMP9的表达。【结果】B16细胞鸡胚和小鼠移植瘤组织中均可见血管生成拟态,并且前者显著多于后者。鸡胚移植瘤组织和小鼠移植瘤组织中MMP7的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4.55±8.98和15.27±4.21,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1),MMP9的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6.38±3.34和10.53±1.95,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1)。【结论】鸡胚移植瘤可用于研究肿瘤生长早期的生物学行为,MMP7和MMP9的表达可能与肿瘤生长早期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B16细胞 血管生成拟态 鸡胚 C57BL/6J小鼠 MMP7 MMP9
下载PDF
睾丸精原细胞瘤PCNA标记指数和核分裂象计数相关性 被引量:2
7
作者 谷彦军 古强 +2 位作者 韩英杰 赵风云 马鸿达 《武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2期68-70,共3页
目的 :检测 5 1例睾丸精原细胞瘤的增殖状态 ,比较PCNA标记指数和核分裂象计数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形态计量技术对 5 1例精原细胞瘤组织切片进行PCNA染色 ,并计数PCNA标记指数和核分裂象计数。结果 :5 1例精原细胞... 目的 :检测 5 1例睾丸精原细胞瘤的增殖状态 ,比较PCNA标记指数和核分裂象计数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形态计量技术对 5 1例精原细胞瘤组织切片进行PCNA染色 ,并计数PCNA标记指数和核分裂象计数。结果 :5 1例精原细胞瘤PCNA标记指数为 2 9 88± 10 86 ,核分裂象计数 / 10HPF为 2 4 31±11 0 0 ,二者显著正相关 (rs=0 5 0 5 ,P <0 0 1)。结论 :PCNA标记指数和核分裂象计数在一定程序上均可反映精原细胞瘤瘤细胞的增殖水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原细胞瘤 PCNA标记指数 核分裂象计数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结肠癌原发灶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PTEN表达的微阵列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谷彦军 张诗武 +3 位作者 宋立新 魏焕萍 刘亚敏 何瑞波 《武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439-441,i0001,共4页
[目的]检测结肠癌原发灶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PTEN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79例结肠癌原发灶及其淋巴结转移灶标本进行PTEN的表达情况检测。[结果]原发灶与其淋巴结转移灶相比:PTEN在粘液腺癌中的表达强度... [目的]检测结肠癌原发灶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PTEN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79例结肠癌原发灶及其淋巴结转移灶标本进行PTEN的表达情况检测。[结果]原发灶与其淋巴结转移灶相比:PTEN在粘液腺癌中的表达强度明显降低(P<0.05),而管状腺癌中其表达无明显差别; PTEN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原发灶及其转移灶中PTEN的高表达率在管状腺癌中均显著高于粘液腺癌。[结论]淋巴结中转移的粘液腺癌细胞表达较低水平的PTEN,其低表达可能有助于结肠癌的淋巴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PTEN 组织芯片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谷彦军 李艳 何滢源 《武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5期406-408,共3页
子宫内膜癌患者和卵巢癌患者可同时或随后发生其它部位癌变,尤其是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1].临床上常将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与Ⅲ期子宫内膜癌或Ⅱ期卵巢癌相混淆,为了更充分的认识子宫内膜和卵巢原发性双癌,现就相关报道作一综述.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卵巢癌 原发癌
下载PDF
乳腺导管上皮癌变过程中树突状细胞的表达情况
10
作者 谷彦军 马鸿达 +1 位作者 古强 王健 《实用癌症杂志》 2005年第1期56-58,共3页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上皮癌变过程中树突状细胞(DC)的表达。方法 选取常规石蜡包埋乳腺组织标本14 7例,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性增生组、不典型增生组、导管内癌+早期浸润癌组、浸润癌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其S10 0 +DC、HLA DR ...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上皮癌变过程中树突状细胞(DC)的表达。方法 选取常规石蜡包埋乳腺组织标本14 7例,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性增生组、不典型增生组、导管内癌+早期浸润癌组、浸润癌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其S10 0 +DC、HLA DR +DC和CD1a +DC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浸润癌组S10 0 +DC和CD1a +D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61%、5 6.72 % ,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均<0 .0 5 )。导管内癌+早期浸润癌组、浸润癌组HLA DR +D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 0 .0 0 %、97.0 1% ,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均<0 .0 5 )。不同标记阳性DC联合表达率在导管内癌+早期浸润癌组、浸润癌组较高,分别为3 3 .3 3 %、5 5 .2 2 % ,且这2组中无不同标记阳性DC均阴性表达病例。结论 在乳腺导管上皮癌变过程中均有不同标记阳性DC存在,其阳性表达率随增生性病变进展逐渐增高,进展为浸润癌时则显著增高,DC的阳性表达情况可用于评估乳腺癌患者局部免疫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表达情况 癌变过程 乳腺导管 上皮 阳性表达率 导管内癌 免疫组化方法 浸润癌 正常对照组 单纯性增生 不典型增生 乳腺癌患者 组织标本 石蜡包埋 阴性表达 病变进展 免疫状态 DC 早期 增生性 增高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原位癌中HLA-DR和c-erbB-2的表达
11
作者 谷彦军 马鸿达 +3 位作者 魏焕萍 刘亚敏 古强 白冬雨 《武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323-325,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原位癌中抗原呈递分子HLA-DR的表达及其与c-erbB-2表达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常规石蜡包埋的65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和15例导管原位癌(DCIS)中HLA-DR及c-erbB-2的表达情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原位癌中抗原呈递分子HLA-DR的表达及其与c-erbB-2表达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常规石蜡包埋的65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和15例导管原位癌(DCIS)中HLA-DR及c-erbB-2的表达情况。【结果】IDC中HLA-DR的阳性表达率和c-erbB-2的过表达率均显著高于DCIS(P<0.05),HLA-DR的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DCIS(P<0.05)。DCIS中c-erbB-2过表达者HLA-DR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erbB-2低表达者(P<0.05)。【结论】IDC中癌细胞可表达更多的HLA-DR分子,并且其c-erbB-2的过表达率较高。DCIS中HLA-DR与c-erbB-2均高表达者具有一定的预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HLA-DR C-ERBB-2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与乳腺癌
12
作者 谷彦军 马鸿达 魏焕萍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25-28,共4页
树突状细胞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在肿瘤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认为实体肿瘤内树突状细胞浸润的数量与患者预后有关,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存在一定的功能缺陷,肿瘤局部树突状细胞的浸润较低。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乳腺癌 肿瘤免疫
下载PDF
关于GJB 5377-2005《航空炸弹第Ⅱ重量级通用吊耳规范》的制定
13
作者 谷彦军 丁学彬 刘立成 《国防技术基础》 2007年第7期12-14,43,共4页
本文对GJB 5377-2005《航空炸弹第Ⅱ重量级通用吊耳规范》的编制过程进行了介绍,主要从项目的论证分析、结构确定、试验验证等方面进行了说明。阐述了“通用吊耳”可同时适用于“北约”和“华约”两种悬挂体制的要求。
关键词 标准制定 项目论证 结构确定 试验验证
下载PDF
胆固醇酯转运蛋白的基因变异与动脉粥样硬化
14
作者 谷彦军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CAS 1998年第3期196-201,共6页
人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组分中,存在着促进磷脂(PL)、胆固醇酯(CE)及甘油三酯TG)在H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低密度脂蛋白(LDL)之间互相转运及交换的蛋白质。该蛋白称为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holesteryl ester transfer protein,CETP)... 人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组分中,存在着促进磷脂(PL)、胆固醇酯(CE)及甘油三酯TG)在H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及低密度脂蛋白(LDL)之间互相转运及交换的蛋白质。该蛋白称为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holesteryl ester transfer protein,CETP)。因其表达及生物活性与脂蛋白代谢及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已成为脂蛋白与AS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并取得不少进展。现就CETP的研究现状及其基因突变与AS的关系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 基因变异 胆固醇酯 转运蛋白 脂蛋白代谢 酯转运蛋白 研究现状 高密度脂蛋白 人血浆 基因突变
下载PDF
黑色素瘤组织内三种血液供应模式时间关系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诗武 郭华 +3 位作者 张丹芳 谷彦军 赵秀兰 孙保存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6-99,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拟态(VM)、马赛克血管和内皮依赖性血管三种血液供应模式在肿瘤生长过程中的时间延续性变化。方法:将B16黑色素瘤组织块接种到C57纯系小鼠鼠鼷部,待肿瘤大小约0.5mm左右时,连续处死小鼠,将瘤组织块制作成切片,在切片...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拟态(VM)、马赛克血管和内皮依赖性血管三种血液供应模式在肿瘤生长过程中的时间延续性变化。方法:将B16黑色素瘤组织块接种到C57纯系小鼠鼠鼷部,待肿瘤大小约0.5mm左右时,连续处死小鼠,将瘤组织块制作成切片,在切片上进行三种血液供应模式的计数,初步判定三种血液供应模式的时间关系趋势,同时利用双重免疫组化染色和电镜技术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随着肿瘤体积的不断增大,VM数目不断减少,而内皮依赖性血管数目呈现出不断增加趋势,马赛克血管的数目多少无明显变化,肿瘤体积的大小与内皮依赖性血管数目呈高度正相关(!=0.718,P=0.009)而与VM成高度负相关(!=0.77,P=0.003)。免疫组化双染和电镜观察的结果显示马赛克血管的管壁同时由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构成。结论:VM是黑色素瘤生长的早期血液供应的主要形式。后来VM逐渐被内皮细胞依赖性血管替代,马赛克血管可能是VM和内皮依赖性血管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VM 马赛克血管 三阶段现象
下载PDF
恶性黑色素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诗武 郭华 +3 位作者 张丹芳 赵秀兰 谷彦军 孙保存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3期1329-1332,共4页
目的:通过人体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动物实验及电镜观察研究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 VM)的形态结构及其分布特点。方法:收集具有VM的恶性黑色素瘤组织进行PAS和CD31重复染色,观察VM的形态结构及其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特点,构建... 目的:通过人体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动物实验及电镜观察研究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 VM)的形态结构及其分布特点。方法:收集具有VM的恶性黑色素瘤组织进行PAS和CD31重复染色,观察VM的形态结构及其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特点,构建恶性黑色素瘤B16动物模型,将活性炭注入小鼠循环系统内观察VM的结构,同时使用电镜技术观察VM的超微结构。结果:PAS阳性而CD31阴性的VM在肿瘤组织中呈片状分布,与内皮依赖性血管和马赛克血管共同维持肿瘤组织血液供应,动物实验和电镜观察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VM的存在。结论:以活性炭作为示踪剂研究B16动物移植瘤组织内VM,表明VM与机体血循环相连通,是肿瘤组织内的功能性微循环。作为一种新的肿瘤血液供应模式,VM存在于某些恶性肿瘤组织中,肿瘤细胞可以通过VM获得充足的血液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黑色素瘤 血管生成拟态 动物实验 透射电镜 重复染色
下载PDF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在位和异位内膜自然杀伤细胞的分布及数量变化 被引量:7
17
作者 尹利荣 韩英杰 +4 位作者 王宇全 郑海燕 谷彦军 古强 马鸿达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01-203,共3页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患者异位、在位内膜组织中自然杀伤 (NK)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其在内异症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采用CD57单克隆抗体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NK细胞 ,观...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患者异位、在位内膜组织中自然杀伤 (NK)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其在内异症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方法 :采用CD57单克隆抗体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NK细胞 ,观察其分布特点并计数其密度 ,并与正常妇女子宫内膜对照研究。结果 :CD57阳性的NK细胞存在于内异症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增殖期与分泌期子宫内膜组织中。内异症患者在位、异位内膜之间及与正常对照组子宫内膜中NK细胞的数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但内异症组的异位内膜NK细胞密度有增多的趋势。结论 :(1)内异症患者的子宫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的NK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 ;(2)内异症患者异位内膜中的NK细胞的功能可能受抑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异位内膜 自然杀伤细胞 分布 数量变化 在位内膜 T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睾丸生殖细胞恶性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研究和预后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晓宇 王琳 +3 位作者 谷彦军 张诗武 赵秀兰 孙保存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8-82,共5页
目的:研究睾丸生殖细胞恶性肿瘤(Testicular germ cell malignant tumors,TGCMT)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阐述血管生成拟态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机制。方法:收集TGCMT组织切片40例临床和预后资料完整,... 目的:研究睾丸生殖细胞恶性肿瘤(Testicular germ cell malignant tumors,TGCMT)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阐述血管生成拟态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机制。方法:收集TGCMT组织切片40例临床和预后资料完整,复习切片明确诊断后进行CD34和PAS双重染色,证实肿瘤组织中VM的结构,利用多因素性相关分析阐述VM的临床意义。结果:40例睾丸生殖细胞恶性肿瘤中VM阳性者22例(53.66%)。χ^2检验分析血管生成拟态的阳性率与肿瘤大小、有无转移以及患者的生存状态之间具有差异,P=0.013,P=0.045,P=0.000。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有无VM肿瘤患者生存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Log—rank检验法比较两组间生存曲线有显著性差异(P=0.0127)。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表明VM是影响TGCMT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38,OR=4.043)。结论:TGCMT中存在VM,VM是影响TGCMT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生殖细胞恶性肿瘤 血管生成拟态 预后
下载PDF
血管生成拟态在胃腺癌中的临床病理意义和相关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熳 谷彦军 +3 位作者 张志广 张丹芳 赵秀兰 孙保存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372-376,共5页
目的:探讨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GAC)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并进一步阐述VM存在的临床病理意义,通过金属基质蛋白酶-2、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MMP-9)和组织蛋白酶D(Cath... 目的:探讨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GAC)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并进一步阐述VM存在的临床病理意义,通过金属基质蛋白酶-2、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MMP-9)和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的免疫组化染色,初步探讨VM的形成机制。方法:收集173例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完整的胃腺癌病例,通过过碘酸雪夫氏反应(Penodic acid—Schiff,PAS)与CD31双重染色和CK8&18免疫组化染色,将胃腺癌分成VM(+)组和VM(-)组,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和血管拟态密度(vasculogenic mimicry density,VMD),并进行MMP-2、MMP-9和CathepsinD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73例胃腺癌患者中VM阳性者40例(23.12%),低分化腺癌组VM阳性率(26.4%)明显高于中分化腺癌组(4%)(X^2=6.011,P=0.014);且VM(+)组更易发生血道转移和远期复发(X^2=6.389,P=-0.020;X^2=4.748,P=0.029);血道转移组VMD计数较无转移组明显升高(t=3.140,P=0.003)。MVD在VM(+)组和VM(-)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96,P=0.482)。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VM(+)组的生存率低于VM(-)组(P=0.022),Cox回归模型显示TNM分期和VM是影响胃腺癌患者生存率的危险因素。VM(+)组MMP-2、MMP-9和Cathepsin D的表达均高于VM(-)组(P均〈0.05)。结论:胃腺癌中存在VM,且与分化程度有关,VM是胃腺癌不良预后的指标之一。MMP-2、MMP-9和Cathepsin D可能参与了GAC中VM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腺癌 血管生成拟态 CD31/PAS双重染色
下载PDF
FGF-1和FGFR1在津白Ⅱ小鼠自发性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崔艳芬 徐少艳 +3 位作者 谷彦军 张丹芳 张诗武 孙保存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8-171,共4页
目的:比较TA2小鼠正常乳腺、乳腺癌前病变和乳腺癌组织中FGF-1和FGFRl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FGF-1及其受体FGFRl在TA2小鼠自发性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收集正常TA2成年雌鼠的乳腺组织和TA2自发性乳腺癌雌鼠未成瘤的乳腺组... 目的:比较TA2小鼠正常乳腺、乳腺癌前病变和乳腺癌组织中FGF-1和FGFRl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FGF-1及其受体FGFRl在TA2小鼠自发性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收集正常TA2成年雌鼠的乳腺组织和TA2自发性乳腺癌雌鼠未成瘤的乳腺组织和乳腺癌组织,正常雌鼠乳腺经苏木素-伊红染色证实不存在不典型增生或癌变组织为正常乳腺组。共12例,TA2自发性乳腺癌雌鼠的未成瘤乳腺经苏木素-伊红染色证实为不典型增生组织为癌前病变组,发瘤小鼠的瘤组织经苏木素-伊红染色证实为乳腺癌的归为乳腺癌组,各17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各纽乳腺组织中FGF-1、PCNA、cyclinD1的表达量,并利用Real—timePCR方法测定各组织中FGF-1mRNA和FGFRlmRNA的表达量。结果:FGF-1mRNA和FGF-1蛋白在TA2自发性乳腺癌小鼠的癌前病变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均高于正常乳腺(P均〈0.05),而癌前病变纽与乳腺癌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D0.05);FGFRlmRNA在TA2自发性乳腺癌小鼠的癌前病变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均高于正常乳腺(P均〈0.05),同时FGFRl在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高于乳腺癌组织(P=0.046);PCNA蛋白和cyclinDl蛋白在癌前病变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也均高于正常乳腺(P均〈0.05),此外,cyclinDl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前病变组织(P=0.001)。结论:FGF-1和FGFRl可能参与了TA2小鼠自发性乳腺癌的发生,其作用的发挥可能是通过调节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增殖而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津白Ⅱ小鼠 乳腺肿瘤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