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我”走向“你”:有效德育的可能途径——基于关系的视角
1
作者 谷彦慧 《中小学德育》 2015年第5期8-10,共3页
关怀理论认为维系关系的要素是人们对于关怀的渴望与践行关怀的行动,而关怀过程的关键一环在于识别需要,即区分是"谁"的需要。实践中的"关怀失败"表明,仅仅从关怀者自身出发的所谓关怀往往无法通向被关怀者内心,传... 关怀理论认为维系关系的要素是人们对于关怀的渴望与践行关怀的行动,而关怀过程的关键一环在于识别需要,即区分是"谁"的需要。实践中的"关怀失败"表明,仅仅从关怀者自身出发的所谓关怀往往无法通向被关怀者内心,传统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金规则遭受到德育有效性的挑战。基于对关系的维系,对平等、公正的考虑,脱离"我"而走向"你"的视角转换,似乎是实现关怀、提高德育实效的一条路径,其中"接受"是十分关键的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 有效德育 接受 关怀
下载PDF
学会关心:师生交往的实践逻辑
2
作者 谷彦慧 《现代教学》 2015年第8期26-29,共4页
师生交往是教育活动中十分重要的活动,教育的开展、教育目的的实现无不需要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所以良性的师生交往有利于教育的有序、顺利进行。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并非自然顺畅,交往双方的心理状态、教育... 师生交往是教育活动中十分重要的活动,教育的开展、教育目的的实现无不需要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所以良性的师生交往有利于教育的有序、顺利进行。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并非自然顺畅,交往双方的心理状态、教育现场的复杂性往往会影响交往活动的质量,甚至导致交往的失败。但即便如此,师生交往仍有不变的内部规则,其关键词就是关心,学会关心也就掌握了师生交往的实践逻辑。需要指出的是,教育实践不同于理论构建,现实中的不确定因素往往会使关心变得不那么纯粹,这就需要我们采取必要的补偿措施,也需要我们的耐心和宽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生交往 学会关心 实践逻辑 教育活动 交往活动 教育实践 教育目的 心理状态
下载PDF
中学生经济德性的现状与思考——基于5243名中学生的调查 被引量:4
3
作者 孔祥渊 杨雅红 +1 位作者 胡君进 谷彦慧 《上海教育科研》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2-37,共6页
对国内部分省市中学生的调查表明,中学生具有较好的自立意识、诚信意识以及节制意识。总而言之,中学生具有较好的经济德性。但是,这种较高的经济德性主要局限于意识层面。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的努力,转变相关的教育目标... 对国内部分省市中学生的调查表明,中学生具有较好的自立意识、诚信意识以及节制意识。总而言之,中学生具有较好的经济德性。但是,这种较高的经济德性主要局限于意识层面。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的努力,转变相关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形式。具体而言,教育者应该促使中学生的经济德性由意识走向行动,促使学生发出符合经济德性要求的经济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经济德性 调查研究
原文传递
重新认识学生违纪行为:基于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的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谷彦慧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7-64,共8页
学生违纪行为是学校德育的常见问题,历来受到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关注。社会认知领域理论通过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创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领域理论的分析框架,学生违纪行为依据内容性质可以划分到道德、习俗、个人三... 学生违纪行为是学校德育的常见问题,历来受到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关注。社会认知领域理论通过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创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领域理论的分析框架,学生违纪行为依据内容性质可以划分到道德、习俗、个人三个领域,而三个领域往往互相作用,共同构成具体的违纪行为。对违纪行为成因的追溯表明,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失衡以及信息假设会导致学生出现违纪行为,但同时教师也应当反思既有规则本身是否合法。进而在对学生违纪行为进行回应时,教师既要注重领域适宜性,精确回应不同性质的行为,同时要通过建构道德氛围和合理使用发展性纪律从系统和建构的角度促进学生的"道德自我"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域理论 违纪行为 自主建构
原文传递
论学生的自由困境与教育实践的超越 被引量:1
5
作者 谷彦慧 《教育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19,共7页
自由既是人类发展的最高追求,也是教育进步的理想目标。而处于现代性情境之中的学生却常常面临不自由、伪自由、逃避自由三重自由困境。依据弗洛姆对现代性的分析,当前学生的自由困境与现代性带来的社会异化和精神异化息息相关,物欲主... 自由既是人类发展的最高追求,也是教育进步的理想目标。而处于现代性情境之中的学生却常常面临不自由、伪自由、逃避自由三重自由困境。依据弗洛姆对现代性的分析,当前学生的自由困境与现代性带来的社会异化和精神异化息息相关,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横行也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自我身份认知,而对孤独的恐惧和意义感枯竭则使学生无力享有应有的自由。要帮助学生走出自由困境,就应当从两个方面实现教育实践的超越:通过人本主义教育目的的回归摆脱外界的束缚,通过重建审美的教育世界构筑通往终极自由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自由 自由困境 弗洛姆
原文传递
论德育活动中的习惯性表达及其边界
6
作者 谷彦慧 《中国德育》 2017年第18期15-18,共4页
德育活动中存在很多习惯性表达,我们将这些表达自然地与特定的价值联系在一起,并当作既定事实来接受和践行,却鲜少质疑这些价值表达背后的逻辑。这些存在于德育活动中的习惯性表达神话化的过程与民主社会的精神和现代教育对人的理性培... 德育活动中存在很多习惯性表达,我们将这些表达自然地与特定的价值联系在一起,并当作既定事实来接受和践行,却鲜少质疑这些价值表达背后的逻辑。这些存在于德育活动中的习惯性表达神话化的过程与民主社会的精神和现代教育对人的理性培育相背离。故应当对其中的实体性内容进行解构,通过说理的方式进行价值引导;而对于德育活动中的精神性内容,必要的神话化处理有助于维持其神圣性,保证永恒价值的存续。所以,对德育活动中的习惯性表达的边界进行划分是对德育活动进行价值引导的有益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惯性表达 德育神话 价值 建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