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推断语气副词“果真”的语法特征及语义分析指向 被引量:6
1
作者 谷晓恒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143-145,共3页
本文在分析汉语副词"果真"语法特征的基础上,考察了"果真"的语义、语义框架及语义指向。认为语气副词"果真"是表示推断语气的,推断的结果可能与所说所料相符,也可能不相符,在语义指向上不仅可以指向所修... 本文在分析汉语副词"果真"语法特征的基础上,考察了"果真"的语义、语义框架及语义指向。认为语气副词"果真"是表示推断语气的,推断的结果可能与所说所料相符,也可能不相符,在语义指向上不仅可以指向所修饰的动词、形容词,也可以指向整个句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断语气 副词 果真 语法分布 语义指向
下载PDF
青海汉语方言谚语的文化特征探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谷晓恒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06年第3期95-98,105,共5页
青海汉语方言谚语是老百姓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有着很强的地方文化特色。文章以青海汉语方言谚语为材料,分析了别具特色的青海农业文化、牧业文化和饮食文化。
关键词 青海 汉语方言 谚语 文化 特征
下载PDF
青海话中的词缀“头” 被引量:1
3
作者 谷晓恒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3-36,共4页
青海话中的词缀“头”除了有与汉语普通话词缀“头”相同的特点外,还能够放在动词词根和形容词词根语素的后面,构成一个新的名词,表示某事是否值得做或必要性的主观评价,也可以指对象或状态;这种方式构成的名词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只存在... 青海话中的词缀“头”除了有与汉语普通话词缀“头”相同的特点外,还能够放在动词词根和形容词词根语素的后面,构成一个新的名词,表示某事是否值得做或必要性的主观评价,也可以指对象或状态;这种方式构成的名词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只存在于具体语境之中。文章还进一步探讨了这种用法的起源,并与其它方言中的词缀“头”作了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话 词缀 主观评价 语境
下载PDF
青海民族语地名结构特点及文化意义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谷晓恒 《青海民族研究》 2001年第3期37-40,共4页
地名是民族文化的产物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而地名又是承载文化的活化石。本文旨在通过对青海民族语地名的分析 ,以探求其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 青海 民族语 地名 结构 文化
下载PDF
副词“不免”、“难免”、“未免”比较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谷晓恒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07-110,共4页
本文就现代汉语中副词“不免”、“难免”和“未免”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免”、“难免”主要用于修饰或限定动词性复杂短语,“未免”既可以修饰限定动词性复杂短语,也可以修饰限定形容词及形容词短语。文章还进一步指出了它们的不同语... 本文就现代汉语中副词“不免”、“难免”和“未免”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免”、“难免”主要用于修饰或限定动词性复杂短语,“未免”既可以修饰限定动词性复杂短语,也可以修饰限定形容词及形容词短语。文章还进一步指出了它们的不同语义背景和语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免 难免 未免 语法特征 语义背景
下载PDF
从唐宋词使用的颜色词看唐宋审美文化的内涵 被引量:3
6
作者 谷晓恒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105-107,共3页
文章在对唐宋词中颜色词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唐宋词的美学特征及唐宋时期人们的审美习惯作了探讨。
关键词 宋词 色彩 审美文化 唐代 宋代 颜色词 文化内涵 审美心理 审美特征 审美习惯
下载PDF
“数词+大+名词”短语浅探
7
作者 谷晓恒 李晓云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9-24,共6页
本文对“数词+大+名词”短语进行较为全面的描写,认为该短语中的数词以“一”至“十”十个基数词为主,且不同的基数词使用频率不均衡,对后面的名词会起制约作用;形容词“大”是用来突显这一短语结构所示语义信息的标记形式;名词以双音... 本文对“数词+大+名词”短语进行较为全面的描写,认为该短语中的数词以“一”至“十”十个基数词为主,且不同的基数词使用频率不均衡,对后面的名词会起制约作用;形容词“大”是用来突显这一短语结构所示语义信息的标记形式;名词以双音节抽象名词为主,包括程度、根由、性质、事件、策略等几类。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该短语的句法功能、语义特征和语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词+大+名词”短语 语法功能 语义 语用
下载PDF
青海地方谚语的语用学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谷晓恒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32-135,共4页
本文分析了流行在青海地区谚语的语用功能、语用环境和语用变体。认为使用谚语阐释缘由,或进行劝诫、警告,这在民间非常盛行;在使用过程中,语义内容等同的谚语会因地区和民族的不同而产生变体。
关键词 青海 谚语 语用功能 语境 变体
下载PDF
双关与中国古典戏剧 被引量:1
9
作者 谷晓恒 《青海师专学报》 2001年第4期13-16,共4页
对中国古典戏剧中的双关现象进行了探索 。
关键词 双关现象 戏剧 中国 古典戏剧
下载PDF
青海汉语方言谚语的修辞特点和表现手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谷晓恒 《青海师专学报》 2006年第3期26-29,共4页
本文分析了青海汉语方言谚语的修辞特点,认为青海汉语方言谚语因受地域、民族等人文因素的影响,具有语言材料“风搅雪”、雅俗并存等特点;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青海汉语方言谚语中常见的修辞格。
关键词 方言 谚语 修辞
下载PDF
青海汉语方言谚语的句法结构及语义特征分析
11
作者 谷晓恒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27-131,共5页
青海汉语方言中的谚语从语法结构上来看,体现为以复句为主,即使单句型的谚语,其中也有大部分是由复句紧缩而成的;从语义上来说,既有意合性谚语,也有深层语义谚语、偏义复合语义谚语和直接组合性谚语。
关键词 青海方言 谚语 句法结构 语义特征
下载PDF
论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训诂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晓云 谷晓恒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95-99,共5页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采用了大量的训诂方法对各种文体进行界定,并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阐释,给文献语义的研究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训诂资料,本文对此作了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 《文心雕龙》 训诂方法
下载PDF
民俗研究与训诂
13
作者 李晓云 谷晓恒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1999年第2期76-79,共4页
古文献是储存民俗文化资料的宝库,而训诂则是开启这座宝库的钥匙。本文着重探讨了民俗与训话的互补关系,认为训诂知识是研究我国民风民俗之基础,而训诂工作又必须以民俗文化为佐证。
关键词 民俗 训诂
下载PDF
当代中国商品谐音广告词的用词现状及影响
14
作者 李英 谷晓恒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年第4X期41-,共1页
广告,就是广而告之的意思,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广告语要彰显产品特有的文化底蕴及市场动向,所以,我们要使广告语富有生动及深层的意识概念,让大众接收到广告后,首先浮现在... 广告,就是广而告之的意思,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媒体,公开而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广告语要彰显产品特有的文化底蕴及市场动向,所以,我们要使广告语富有生动及深层的意识概念,让大众接收到广告后,首先浮现在脑海的是产品形象,最重要的是不能偏离广告的最终效益,要有目的和意义。论文通过对当代中国商品广告语谐音广告词用词特征的分析,浅析其在当代言语运用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品 广告 谐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