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房颤动发病机制和维持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谷祥婷 黄锐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期112-115,120,共5页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及循环栓塞事件发生风险明显升高,还可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风险升高。目前,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维持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主要综述了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和维持机制,以...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及循环栓塞事件发生风险明显升高,还可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风险升高。目前,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维持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主要综述了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和维持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心房颤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发病机制 维持机制 综述
下载PDF
增强型体外反博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及椎动脉的急性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谷祥婷 钟兴 +4 位作者 陈鑫 刘杰 胡亚飞 雷玉华 黄锐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54-961,共8页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冠心病(CHD)合并糖尿病(DM)患者颈动脉及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选取CHD患者119例,根据是否合并DM分为实验组(合并DM)和对照组(不合并DM),为了使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采用倾向性匹配得分(PSM)的方...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冠心病(CHD)合并糖尿病(DM)患者颈动脉及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选取CHD患者119例,根据是否合并DM分为实验组(合并DM)和对照组(不合并DM),为了使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采用倾向性匹配得分(PSM)的方法,最终两组各纳入36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常规治疗外均接受EECP治疗。用超声记录首次EECP治疗前、中和后双侧颈动脉及椎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与舒张期流速比(S/D),并计算脑部血流量(VF)。最后根据DM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实验组在EECP结束后左侧颈动脉PI及双侧颈动脉RI,S/D明显低于EECP前(P<0.05);对于椎动脉而言,EECP治疗仅使实验组左侧椎动脉PSV和EDV在EECP过程中逐渐升高,且在结束后较开始前有明显的提高(P<0.05);实验组VF先升高再降低,但EECP结束后较开始前有显著提高(P<0.05),亚组分析发现EECP结束后两组对象的双侧颈动脉RI、左侧颈动脉S/D及左侧椎动脉RI均低于EECP开始前(P<0.05),而仅在血糖控制不佳患者中发现左侧颈动脉PI较EECP开始前降低(P<0.05)。结论:EECP可以显著降低CHD合并DM患者颈部动脉的PI、RI,尤其对于血糖控制不佳患者效果显著,同时还可以提高DM患者全脑V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体外反搏 糖尿病 颈部血管 阻力指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