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致病细菌是影响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生物污染源。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低温、寡营养及食品防腐等条件可诱使食源致病细菌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处于此状态的细菌最大的特点就是丧失了平板上的...食源致病细菌是影响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生物污染源。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低温、寡营养及食品防腐等条件可诱使食源致病细菌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处于此状态的细菌最大的特点就是丧失了平板上的生长繁殖能力,但生命体征是活的,并且保留原菌的毒力和致病性。研究表明,活的非可培养态细菌在细胞形态、基因表达、蛋白表达等方面发生了复杂变化,并且一定条件下可复苏为可培养状态,成为逃避检测的"隐性传染源",对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文中对食源性致病菌VBNC态的诱导条件及复苏情况、生物学特性变化、现代检测技术的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期望为解决当下由活的非可培养态细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理论参考。展开更多
亚历山大藻可代谢产生麻痹性贝毒素,对人类健康和食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以核糖体DNA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及计算机分析软件对食源亚历山大藻核糖体DNA的分子特征进行分析,并且对亚历山大藻的产毒特性进行遗传差异研究。聚合酶链...亚历山大藻可代谢产生麻痹性贝毒素,对人类健康和食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以核糖体DNA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及计算机分析软件对食源亚历山大藻核糖体DNA的分子特征进行分析,并且对亚历山大藻的产毒特性进行遗传差异研究。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亚历山大藻核糖体18S r DNA-28S r DNA区域,利用DNAdist计算5.8S r DNA-ITS区域序列间距离值序数,同时,利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RFLP)技术,对核糖体18S r DNA-28S r DNA进行测序分析,选择限制性内切酶MboⅡ绘制内切酶图谱。结果表明:亚历山大藻无毒株L35与产毒株在5.8S r DNA-ITS区域序列间核苷酸的差异值可达到0.201~0.488,与同属无毒亚历山大藻的核苷酸差异值〈0.004;通过酶切图谱特征条带可以准确地将不同亚历山大藻种产毒类型分3类,酶切图谱相似的藻种产生的毒素组分相同。因此,食源亚历山大藻产毒与否以及产毒类型体现为核糖体DNA遗传信息中存在显著差异。展开更多
文摘食源致病细菌是影响食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生物污染源。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低温、寡营养及食品防腐等条件可诱使食源致病细菌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处于此状态的细菌最大的特点就是丧失了平板上的生长繁殖能力,但生命体征是活的,并且保留原菌的毒力和致病性。研究表明,活的非可培养态细菌在细胞形态、基因表达、蛋白表达等方面发生了复杂变化,并且一定条件下可复苏为可培养状态,成为逃避检测的"隐性传染源",对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文中对食源性致病菌VBNC态的诱导条件及复苏情况、生物学特性变化、现代检测技术的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期望为解决当下由活的非可培养态细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文摘亚历山大藻可代谢产生麻痹性贝毒素,对人类健康和食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以核糖体DNA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及计算机分析软件对食源亚历山大藻核糖体DNA的分子特征进行分析,并且对亚历山大藻的产毒特性进行遗传差异研究。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亚历山大藻核糖体18S r DNA-28S r DNA区域,利用DNAdist计算5.8S r DNA-ITS区域序列间距离值序数,同时,利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RFLP)技术,对核糖体18S r DNA-28S r DNA进行测序分析,选择限制性内切酶MboⅡ绘制内切酶图谱。结果表明:亚历山大藻无毒株L35与产毒株在5.8S r DNA-ITS区域序列间核苷酸的差异值可达到0.201~0.488,与同属无毒亚历山大藻的核苷酸差异值〈0.004;通过酶切图谱特征条带可以准确地将不同亚历山大藻种产毒类型分3类,酶切图谱相似的藻种产生的毒素组分相同。因此,食源亚历山大藻产毒与否以及产毒类型体现为核糖体DNA遗传信息中存在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