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倾岩坡倾倒变形结构面影响效应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张御阳 裴向军 +3 位作者 唐皓 王东坡 谷虎 董源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44-851,共8页
为探究斜坡内赋存不同角度裂隙对反倾岩质斜坡倾倒变形影响效应,设计9组底摩擦试验,对比无裂隙、含一组陡裂隙和一陡一缓两组裂隙的3种类型试验,并研究不同裂隙角度对破裂面影响效应。研究发现:陡倾裂隙倾角的变化对岩坡变形及主破裂面... 为探究斜坡内赋存不同角度裂隙对反倾岩质斜坡倾倒变形影响效应,设计9组底摩擦试验,对比无裂隙、含一组陡裂隙和一陡一缓两组裂隙的3种类型试验,并研究不同裂隙角度对破裂面影响效应。研究发现:陡倾裂隙倾角的变化对岩坡变形及主破裂面形态有明显规律性影响,陡倾裂隙倾角越陡,发生倾倒破坏的初始破坏部位逐渐偏浅,破坏面积相对减小,破裂面从近直线型逐渐转变成近弧形;缓倾裂隙的赋存,使陡倾裂隙顺尖端开裂增长并且相互沟通形成贯通的破裂面过程更加快捷;主破裂面上覆层状岩体在倾倒变形时,会在其中部产生反向弯曲折断;通过定量分析,发现随着陡倾裂隙倾角增大,岩坡倾倒变形破坏幅度降低,而主破裂面无论是长度还是反映迹线复杂度的分维值亦随之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倾岩坡 倾倒变形 陡缓裂隙 底摩擦试验 结构面效应
下载PDF
优势裂隙倾角对反倾岩质边坡变形影响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谷虎 张御阳 +1 位作者 刘浩 吴丹妮 《人民珠江》 2019年第3期117-122,共6页
通过底摩擦实验试验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优势裂隙组的倾角变化对反倾岩质边坡变形破坏影响。将反倾岩质边坡变形破坏区域分为剪切滑移区、倾倒破坏区以及倾倒变形影响区。实验试验结果及理论分析表明:①裂隙的存在使得岩体呈现非... 通过底摩擦实验试验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优势裂隙组的倾角变化对反倾岩质边坡变形破坏影响。将反倾岩质边坡变形破坏区域分为剪切滑移区、倾倒破坏区以及倾倒变形影响区。实验试验结果及理论分析表明:①裂隙的存在使得岩体呈现非均质各向异性的特性且裂隙的倾角不同对岩体强度的折减也是不同的,当裂隙倾角θ满足关系式:θ∈[π-(α+50°),π-(α+40°)](α为岩层倾角)时,对反倾岩质边坡的整体强度折减达到最大;②当裂隙倾角θ对反倾岩质边坡的岩体强度折减达到最大时,剪切滑移区在反倾岩质边坡的破坏区域中的占比达到最大,与之呈正相关;③反倾岩质边坡发生最终破坏需要的时间主要与前缘以剪切破坏为主导的剪切滑移区的占比有关,剪切越多区的占比越大,边坡发生破坏所需时间越多,反之边坡破坏所需时间越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倾岩质边坡 底摩擦 裂隙倾角 变形破坏影响
下载PDF
基于GIS的“8.8”九寨沟地震景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被引量:42
3
作者 罗路广 裴向军 +2 位作者 谷虎 何宇航 梁靖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3-202,共10页
风险评价是防灾减灾的重要非工程手段,针对九寨沟景区在2017年8月8日M s 7.0级地震后地质灾害加剧的问题,在GIS环境下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及治理工程效益评价研究。本文选取了构造因子、地形因子、地质因子及其它因子等9个指标建立危险性... 风险评价是防灾减灾的重要非工程手段,针对九寨沟景区在2017年8月8日M s 7.0级地震后地质灾害加剧的问题,在GIS环境下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及治理工程效益评价研究。本文选取了构造因子、地形因子、地质因子及其它因子等9个指标建立危险性评价模型,易损性选取人口、道路、建筑物、旅游基础设施、景观、防治工程等6个承灾因子,分别采用信息量模型和层次分析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划分为极低风险区(41.36%)、低风险区(40.52%)、中度风险区(16.02%)、高风险区(1.84%)和极高风险区(0.27%),高-极高风险区总面积为13.79 km 2,其中村寨、诺日朗及熊猫海周边均为地质灾害极高风险区,建议设为重点防治区域;现有防治条件下高-极高风险区面积减少了26.73%,防治效益良好,该结果可以为景区恢复重建和区域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景区 地质灾害 “8.8”地震 风险评价 GIS
下载PDF
基于Rockfall的危岩体危险范围预测及风险评价——以九寨沟景区悬沟危岩体为例 被引量:26
4
作者 何宇航 裴向军 +1 位作者 梁靖 谷虎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0年第4期24-33,共10页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7.0级地震诱发了数以千计的崩滑地质灾害,造成景区内道路阻塞,设施损毁,严重威胁到了来往游客及景区内住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景区进行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尤为重要。本文以景区内悬沟崩塌危岩体为研究对象,通...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7.0级地震诱发了数以千计的崩滑地质灾害,造成景区内道路阻塞,设施损毁,严重威胁到了来往游客及景区内住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景区进行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尤为重要。本文以景区内悬沟崩塌危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危岩威胁范围、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承灾体的抗灾能力以及流动承灾体受损情况,建立风险评价模型,将风险评价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危岩带1、危岩体1为低风险。危岩带3为中等风险;危岩带2为高风险,严重威胁到了坡脚公路及来往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要高度重视,尽快着手防护措施设计,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岩体 稳定性评价 ROCKFALL 危险范围 风险评价
下载PDF
四川九寨沟地震区芦苇海危岩崩塌成因机理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梁靖 裴向军 +2 位作者 何宇航 罗路广 谷虎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4-131,共8页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地震诱发了景区芦苇海区域约2.7×104 m3危岩体发生崩塌,在2018年汛期该区域又产生约3×104 m3的二次崩塌,损失巨大。目前,崩源区仍有约2×104 m3的危岩体仍悬而未掉,潜在风险高,故需要深入研究芦苇海...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地震诱发了景区芦苇海区域约2.7×104 m3危岩体发生崩塌,在2018年汛期该区域又产生约3×104 m3的二次崩塌,损失巨大。目前,崩源区仍有约2×104 m3的危岩体仍悬而未掉,潜在风险高,故需要深入研究芦苇海危岩崩塌的特征和致灾机理。通过现场详查、无人机及GIS等手段,对芦苇海危岩崩塌的基本特征、失稳过程及成因机理有了初步认识。研究发现,芦苇海危岩崩塌失稳历经“坡表局部崩塌-顶部危岩带变形-撞击坡表-碎屑流”四个阶段,平均运动速度达29.94 m/s,崩落块石到达坡脚的概率约为87%。同时,多次失稳主要受内因及外因综合影响,由于斜坡对地震的放大效应,岩体受加速度影响显著,产生震动拉裂或抛射;而震裂的岩土体在后续强降雨的触发下,沿优势结构面向南西侧临空面发生二次崩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区 芦苇海危岩 崩塌 变形 失稳运动 成因 机理
下载PDF
探讨输气管道阴极保护问题及解决对策
6
作者 谷虎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1年第18期87-88,共2页
为保证输气管道应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要匹配适当的阴极保护系统和工程方案,发挥阴极保护应用措施的优势,以保障天然气输送安全。本文从防腐层质量、土壤电阻率、恒电位仪器设备老化等方面分析了输气管道阴极保护存在的问题,对输气管道... 为保证输气管道应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要匹配适当的阴极保护系统和工程方案,发挥阴极保护应用措施的优势,以保障天然气输送安全。本文从防腐层质量、土壤电阻率、恒电位仪器设备老化等方面分析了输气管道阴极保护存在的问题,对输气管道阴极保护的解决对策进行探究,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气管道 阴极保护 问题 对策
原文传递
天然气长输管线及站场的安全标准管理
7
作者 谷虎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6年第13期47-,49,共2页
由于天然气为易燃易爆气体,所以其长输管线以及站场建设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妥善的安全管理方法,对于保障国家人民的财产生命安全有着积极的实际意义。本文首先在简单介绍了长输管线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不安全因素,之后举例... 由于天然气为易燃易爆气体,所以其长输管线以及站场建设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妥善的安全管理方法,对于保障国家人民的财产生命安全有着积极的实际意义。本文首先在简单介绍了长输管线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不安全因素,之后举例探讨了如何提高天然气长输管线及站场的措施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长输管线 站场 安全 管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