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双液相下不同多酚氧化酶源对酶性合成茶黄素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谷记平 刘仲华 +2 位作者 黄建安 施兆鹏 王桂雪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6-82,共7页
比较了单双液相条件下不同来源的多酚氧化酶对酶性合成茶黄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体系下单双液相试验中,以不同的酶源合成茶黄素的试验效果不同,就茶鲜叶酶源而言,双液相明显比单液相的效果要显著,在单液相系统中总乙酸乙酯... 比较了单双液相条件下不同来源的多酚氧化酶对酶性合成茶黄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体系下单双液相试验中,以不同的酶源合成茶黄素的试验效果不同,就茶鲜叶酶源而言,双液相明显比单液相的效果要显著,在单液相系统中总乙酸乙酯层茶黄素总含量达33.74%,合成率为14.245%,而在双液相系统中,其总含量达39.74%,合成率为31.792%;而就梨酶源处理而言,单液相的效果要比双液相稍好,在单液相系统中总乙酸乙酯层茶黄素总含量达45.73%,合成率为18.799%;而在双液相系统中,其总含量达40.20%,合成率为22.11%;就苹果酶源而言,单液相比双液相的效果要好些,在单液相系统中总乙酸乙酯层茶黄素总含量达18.22%,合成率为13.34%;而在双液相系统中,其总含量达11.56%,合成率为6.9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黄素 双液相 单液相 酶源
下载PDF
酶性氧化合成茶黄素条件优化的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谷记平 刘仲华 +1 位作者 黄建安 施兆鹏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85-290,共6页
利用提取粗酶液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进行合成茶黄素以及在此基础上利用捣碎茶鲜叶(不提取粗酶液)直接进行合成茶黄素试验以确定最优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反应体系中,茶黄素酶促合成的最佳条件(茶黄素总量)为:温度为30℃,反应... 利用提取粗酶液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进行合成茶黄素以及在此基础上利用捣碎茶鲜叶(不提取粗酶液)直接进行合成茶黄素试验以确定最优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反应体系中,茶黄素酶促合成的最佳条件(茶黄素总量)为:温度为30℃,反应体系的最佳pH值为4.8,底物浓度为0.9g/100ml,酶源物浓度为28g/100ml(以鲜叶重量计),通氧量为0.4L/min,最佳反应终止时间是40min。其中温度和pH值是反应体系中两个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P<0.05);通氧量也是影响茶黄素酶性合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黄素 儿茶素 酶性氧化 最优条件
下载PDF
利用外源多酚氧化酶酶促氧化制备茶黄素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谷记平 刘仲华 +1 位作者 黄建安 施兆鹏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7年第B08期299-302,317,共5页
本实验选用不同的酶源,通过采用生物酶促氧化的方法制取含量较高的茶黄素粗品。研究表明,在供试的酶源中,对茶黄素的形成与积累的效果依次为:梨子〉茶叶〉苹果,利用梨子PPO制取茶黄素,其含量高达45.727%,制率也高达41.11%。... 本实验选用不同的酶源,通过采用生物酶促氧化的方法制取含量较高的茶黄素粗品。研究表明,在供试的酶源中,对茶黄素的形成与积累的效果依次为:梨子〉茶叶〉苹果,利用梨子PPO制取茶黄素,其含量高达45.727%,制率也高达41.11%。而在供试的茶鲜叶中,苹云较好,槠叶齐次之,在以苹云冷冻叶为酶源制取的茶黄素含量达33.737%,制率达42.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素 苹果 梨子 多酚氧化酶
下载PDF
功能型(特种茶)茶产品的开发和研究现状 被引量:9
4
作者 谷记平 赵淑娟 《中国茶叶》 2014年第11期10-13,共4页
目前,全球约有60个国家和地区种植茶树,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亿人有饮茶习惯。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生物功能成分,其对人体的生理调节功能和保健作用已被大量的科学研究加以验证和阐明。随着茶叶功能性成分研究和利用的不断深入,定向提... 目前,全球约有60个国家和地区种植茶树,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亿人有饮茶习惯。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生物功能成分,其对人体的生理调节功能和保健作用已被大量的科学研究加以验证和阐明。随着茶叶功能性成分研究和利用的不断深入,定向提高或者降低茶叶中某种功能性成分的含量,强化茶叶的保健功能,已成为当今茶叶加工领域的新方向。本文在介绍茶叶功能性成分、研究现状及其功能型茶产品类型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功能型茶产品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产品 功能型 特种茶 功能性成分 茶叶加工 开发 生理调节功能 饮茶习惯
下载PDF
茶黄素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谷记平 刘仲华 +1 位作者 黄建安 施兆鹏 《福建茶叶》 2004年第2期19-21,共3页
本文综述了茶黄素合成过程中影响茶黄素的形成、降解的各个因素,为茶黄素的生物合成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并展望了茶黄素将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 茶黄素 生物合成 儿茶素 多酚氧化酶 过氧化物酶 发酵条件 红茶品质
下载PDF
L-茶氨酸的制备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谷记平 袁海波 赵淑娟 《中国茶叶加工》 2014年第4期38-42,13,共6页
L-茶氨酸是在茶叶中发现的一种有重要价值的非蛋白氨基酸,在功能食品、医药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从原料、饮用方法对茶氨酸含量影响以及L-茶氨酸的制备、生物活性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为人们了解和掌握其研究概况提供资... L-茶氨酸是在茶叶中发现的一种有重要价值的非蛋白氨基酸,在功能食品、医药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从原料、饮用方法对茶氨酸含量影响以及L-茶氨酸的制备、生物活性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为人们了解和掌握其研究概况提供资料,并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氨酸 制备 生物活性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86
7
作者 吕海鹏 谷记平 +3 位作者 林智 郭丽 谭俊峰 彭群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18,共11页
普洱茶的抗动脉硬化、降血糖以及减肥等诸多保健功能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就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两个方面进行综述,推断普洱茶生物活性的物质基础及其可能的相关机理。
关键词 普洱茶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下载PDF
普洱茶中的没食子酸研究 被引量:35
8
作者 吕海鹏 林智 +2 位作者 谷记平 郭丽 谭俊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4-110,共7页
以普洱茶及其提取物的柱层析组分、以及晒青毛茶渥堆加工过程样等为试验对象,研究普洱茶中的没食子酸含量、晒青毛茶渥堆加工过程中没食子酸的变化规律以及没食子酸与普洱茶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普洱茶中没食子酸的平均含量为9... 以普洱茶及其提取物的柱层析组分、以及晒青毛茶渥堆加工过程样等为试验对象,研究普洱茶中的没食子酸含量、晒青毛茶渥堆加工过程中没食子酸的变化规律以及没食子酸与普洱茶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普洱茶中没食子酸的平均含量为9.01mg/g,但不同样品间含量差异比较大;晒青毛茶渥堆加工过程中没食子酸的含量遵循着先上升而后下降的变化规律;没食子酸富集的柱层析组分表现出了比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没食子酸 生物活性
下载PDF
膜法富集茶多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尹军峰 袁海波 +4 位作者 谷记平 林致中 陈建新 谭俊峰 汪芳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8-111,共4页
通过对不同孔径膜的筛选试验,确定50K的膜为富集茶多糖最好的膜,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优化试验,优化试验处理后,截留干燥粉末中总糖含量达30.37%,多糖含量达16.89%,与对照相比抗羟自由基能力提高了39.89%,结果表明在纯天然产品的开发中,利... 通过对不同孔径膜的筛选试验,确定50K的膜为富集茶多糖最好的膜,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优化试验,优化试验处理后,截留干燥粉末中总糖含量达30.37%,多糖含量达16.89%,与对照相比抗羟自由基能力提高了39.89%,结果表明在纯天然产品的开发中,利用膜可以有效的富集茶多糖,并且能够保存了多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糖 超滤膜 富集 羟自由基
下载PDF
茶叶儿茶素组分HPLC测定中的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吕海鹏 林智 +2 位作者 谷记平 郭丽 谭俊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6-79,共4页
以蒸青绿茶为材料,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不同提取时间、不同提取温度以及不同提取料液比例等对茶叶中儿茶素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提取料液比例为1:125(g:mL)、提取温度为70℃、提取时间为30 min时,蒸馏水一次提取可以达到... 以蒸青绿茶为材料,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不同提取时间、不同提取温度以及不同提取料液比例等对茶叶中儿茶素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提取料液比例为1:125(g:mL)、提取温度为70℃、提取时间为30 min时,蒸馏水一次提取可以达到相对理想的提取效果,适用于常规分析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素组分 高效液相色谱 提取方法 茶叶
下载PDF
绿茶中的GCG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吕海鹏 谭俊峰 +2 位作者 郭丽 谷记平 林智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9-82,100,共5页
采用HPLC分析技术系统研究了国内茶树种质资源的GCG含量、GCG在绿茶加工过程中的变化以及高温蒸汽处理对绿茶中GCG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0份茶树种质中发现GCG的含量大于1.5%的茶树种质有5个;绿茶加工过程中GCG含量有持续增加的趋势... 采用HPLC分析技术系统研究了国内茶树种质资源的GCG含量、GCG在绿茶加工过程中的变化以及高温蒸汽处理对绿茶中GCG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0份茶树种质中发现GCG的含量大于1.5%的茶树种质有5个;绿茶加工过程中GCG含量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温度是影响茶叶GCG含量的关键因素;茶鲜叶经过高温蒸汽处理,能有效提高绿茶中的GCG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G 高温蒸汽
下载PDF
喜讯1:《茶叶科学》进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
12
作者 谷记平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8-298,共1页
经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定量遴选、专家定性评估,《茶叶科学》被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C)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每两年遴选一次,每次遴选均采用定量与定性... 经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定量遴选、专家定性评估,《茶叶科学》被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C)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每两年遴选一次,每次遴选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数据来自于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定性评价则通过聘请国内专家定性评估对期刊进行评审。定量与定性综合评估结果构成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文数据库 茶叶科学 核心库 中国 来源期刊 综合评估 定性评价 遴选
下载PDF
《茶叶科学》在线投稿操作简介
13
作者 谷记平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9-159,共1页
一、投稿注册与登录访问《茶叶科学》网站(www.tea-science.com),点击上方主栏目"在线投稿"或左方"会员登陆"后,点击下方"注册"进行新用户注册。在作者注册的对话中详细填写必要的基本资料后,点击"确定"。系统将自动提示注册... 一、投稿注册与登录访问《茶叶科学》网站(www.tea-science.com),点击上方主栏目"在线投稿"或左方"会员登陆"后,点击下方"注册"进行新用户注册。在作者注册的对话中详细填写必要的基本资料后,点击"确定"。系统将自动提示注册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投稿 茶叶科学 用户注册 操作 网站 登录
下载PDF
《茶叶科学》在线投稿操作简介
14
作者 谷记平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50-,共1页
一、投稿注册与登录访问《茶叶科学》网站(www.tea-science.com),点击上方主栏目"在线投稿"或左方"会员登陆"后,点击下方"注册"进行新用户注册。在作者注册的对话中详细填写必要的基本资料后,点击"... 一、投稿注册与登录访问《茶叶科学》网站(www.tea-science.com),点击上方主栏目"在线投稿"或左方"会员登陆"后,点击下方"注册"进行新用户注册。在作者注册的对话中详细填写必要的基本资料后,点击"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科学》 点击 左方 在线投稿 稿件
下载PDF
科技期刊出版的两种形式——传统纸质出版与数字化出版 被引量:6
15
作者 谷记平 翁蔚 《编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76-79,共4页
随着网络化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载体以及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数字出版也应运而生。数字期刊也是时代发展在期刊界的具体体现。但是无论何种出版方式,科技期刊在出版中的作用和功能是保持不变的,只是期刊出版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数... 随着网络化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载体以及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数字出版也应运而生。数字期刊也是时代发展在期刊界的具体体现。但是无论何种出版方式,科技期刊在出版中的作用和功能是保持不变的,只是期刊出版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数字出版也一样,它仅是科技期刊出版的新形式,是期刊出版形式的一种有益补充。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将长期共存,互相补充,共同满足不同的阅读群体。为实现对优秀文化的传播,科技期刊的出版应全面发展不同的出版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出版形式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期刊 传统出版 数字出版 出版形式
原文传递
提高科技期刊专家审稿速度的有效途径 被引量:7
16
作者 翁蔚 谷记平 《编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11-113,共3页
专家审稿是科技期刊审稿工作的中心环节,其速度的快慢将直接影响审稿时滞的长短。分析了造成科技期刊专家审稿周期过长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专家审稿速度的几种有效途径,以期为科技期刊缩短论文发表时滞,增强期刊时效性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科技期刊 审稿专家 审稿速度 有效途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