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DCP、AFP、AFP-L3和HSP90α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作者 尹悦 豆正莉 郑可佳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7期829-832,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DCP)、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检测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6... 目的: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DCP)、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检测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64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50例HCC患者与同期就诊的3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30例健康人群分为HCC组、肝硬化组、肝炎组及健康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分析所有研究对象血清DCP、AFP、AFP-L3、HSP90α水平。结果:HCC组血清AFP、AFP-L3、DCP、HSP90α水平及GALAD评分均较其他三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9.885、28.618、57.601、46.252、85.734,P<0.05)。绘制ROC曲线,AFP、AFP-L3、DCP、HSP90α及GALAD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4、0.680、0.883、0.838及0.936。GALAD评分联合HSP90α诊断的AUC最高,为0.940。AFP、DCP与HSP90α三者联合可将诊断敏感度提高至84.0%。HBV组AFP、DCP水平及GALAD评分均高于非HB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51、-1.668、-2.288,P<0.05),两组AUC值最高者均为GALAD,分别为0.951、0.903。结论:HCC相关肿瘤标志物单项检测敏感性较低,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诊断敏感性和准确性,增加HCC筛查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 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异质体 热休克蛋白90Α
下载PDF
D-二聚体联合腹部CT在缺血性结肠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0
2
作者 豆正莉 郑可佳 +1 位作者 何雪 张立翱 《安徽医学》 2021年第7期756-759,共4页
目的探讨D-二聚体联合腹部CT在缺血性结肠炎(IC)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16例疑似IC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结肠镜联合腹部CT血管成像检查为诊断标准,将其分为IC组(... 目的探讨D-二聚体联合腹部CT在缺血性结肠炎(IC)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16例疑似IC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结肠镜联合腹部CT血管成像检查为诊断标准,将其分为IC组(n=76)与非IC组(n=40)。早期完成腹部CT平扫检查,并通过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及腹部CT结果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单项指标和二者联合早期诊断IC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IC组中,D-二聚体水平为1.52(0.52,1.21)μg/mL,68例(89.47%)患者腹部CT异常,均高于非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二者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最高(0.936),腹部CT次之(0.872),D-二聚体最低(0.813)。腹部CT、D-二聚体及二者联合诊断IC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00%、89.47%,57.89%、95.00%和97.37%和82.50%。结论D-二聚体联合腹部CT在IC的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腹部CT 缺血性结肠炎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1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豆正莉 陆宗海 姚矾 《安徽医学》 2016年第5期562-565,共4页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预防措施以及其对孕产妇和胎儿的影响,提高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08年10月至2015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共10例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资料进行回...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预防措施以及其对孕产妇和胎儿的影响,提高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08年10月至2015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共10例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29.6岁,10例患者中,轻型急性胰腺炎9例,重型急性胰腺炎1例。2例妊娠足月胎儿成熟均剖宫产终止妊娠获活男婴,3例保守治疗好转出院后随访均获活婴,3例保守治疗好转后终止妊娠。获得的活婴儿随访均无明显发育及智力异常。所有孕产妇无一例死亡,无一例胎死宫内。结论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易发生在妊娠中晚期及产褥期,其主要病因是胆管疾病、高脂血症及高脂高蛋白饮食,治疗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并严密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一旦胎儿脏器成熟,应及时终止妊娠。多专科协作治疗,可降低母婴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急性胰腺炎 高脂血症
下载PDF
391例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豆正莉 陆宗海 《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1年第3期63-63,共1页
目的:探讨分析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6~2010年391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391例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原因为消化性溃疡269例,(占68.8%));胃食管恶性肿瘤51例(占13%)占;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 目的:探讨分析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6~2010年391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391例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原因为消化性溃疡269例,(占68.8%));胃食管恶性肿瘤51例(占13%)占;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36例(占9.1%);糜烂出血性胃炎20例(占5.1%),吻合口溃疡5例(占1.2%);Dieulafoy病3例(占0.8%);十二指肠球炎2例(占0.5%);Mallory-Weiss综合征1例(占0.3%);食管溃疡1例(占0.3%);胆道出血1例(占0.3%) ;钩虫病1例(占0.3%);过敏性紫癜1例(占0.3%).结论:急诊胃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原因的最好方法;消化道出血主要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原因主要是胃酸及蛋白酶、胆酸、非甾体消炎药等破坏因素及胃粘膜保护因子平衡紊乱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 临床分析 胃镜检查 病因
下载PDF
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慢性肝病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豆正莉 陈熙 +2 位作者 任晓非 马维娟 李自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627-1630,共4页
目的检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并探讨其与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0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100例作为试验组,健康人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血清25(OH)D水平。探讨25(O... 目的检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并探讨其与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0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100例作为试验组,健康人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患者血清25(OH)D水平。探讨25(OH)D水平在肝硬化组、CHB组、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分析肝硬化组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肝脏储备功能量化评估分级标准(Child-Pugh)分级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组中25(OH)D水平缺乏或不足者共占73%;肝硬化组中25(OH)D水平缺乏的比例(38%)多于肝炎组(1%)及健康对照组(15%)(P均<0.05)。肝硬化组中,25(OH)D水平与Child-Pugh分级呈负相关(rs2=-0.559,P<0.001);25(OH)D水平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r2=-0.551,P<0.001)。结论慢性肝病患者血清25(OH)D水平普遍较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尤甚;慢性肝病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肝功能分级具有相关性,肝功能分级越差,血清25(OH)D水平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缺乏 肝硬化(失代偿期)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下载PDF
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在早期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朱道明 高飞 +2 位作者 豆正莉 孙锟 陆宗海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380-382,共3页
目的探讨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在早期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20例早期ABP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ERCP治疗的患者为6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保守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病死率以... 目的探讨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在早期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20例早期ABP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ERCP治疗的患者为6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保守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病死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5.0%)与对照组(7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1.7%)与对照组(1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1.7%)与对照组(3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ERCP治疗早期AB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高,可考虑作为ABP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下载PDF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大肠癌的相关性
7
作者 方文慧 豆正莉 郑可佳 《内科》 2023年第6期518-520,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大肠癌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大肠癌患者81例(大肠癌组),大肠息肉异型增生患者52例(大肠息肉异型增生组),大肠息肉无异型增生患者54例(大肠息肉无异型增生组)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三组患者血浆Hcy水平...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大肠癌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大肠癌患者81例(大肠癌组),大肠息肉异型增生患者52例(大肠息肉异型增生组),大肠息肉无异型增生患者54例(大肠息肉无异型增生组)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三组患者血浆Hcy水平,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肠癌发生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估血浆Hcy水平预测大肠癌发生的价值。结果 大肠癌组血浆Hcy水平均高于大肠息肉无异型增生组和大肠息肉异型增生组(均P<0.05),血浆Hcy水平是大肠癌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Hcy水平预测大肠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14,最佳临界值为15.25μmol/L(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0.0%、71.4%)。结论 大肠癌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升高,血浆Hcy水平升高是大肠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大肠息肉 大肠癌 预测
下载PDF
348例上消化道异物内镜下取出术的诊治分析
8
作者 尹悦 郑可佳 豆正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7期302-305,共4页
探讨上消化道异物的特点及其并发症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就诊的348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患者年龄与异物种类的关系、异物种类与滞留部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48例上消化道异物均尝试通过内镜取出,成功率96.84%(3... 探讨上消化道异物的特点及其并发症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就诊的348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患者年龄与异物种类的关系、异物种类与滞留部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48例上消化道异物均尝试通过内镜取出,成功率96.84%(337/348)。337例成功取出的异物中,动物骨49.5%(167/337),可消化食物残渣35.61%(120/337)。食管上段是上消化道异物最常见的滞留部位,占63.20%(213/337),异物以动物骨为主,占60.56%(129/213);食管中段是次常见的滞留部位,占25.82%(87/337),异物以可消化食物为主,占58.62%(51/87)。共计47.48%(160/337)的异物出现各类并发症。结论 各年龄段上消化道异物种类不同,异物最易滞留在食管上段,动物骨等边缘锐利异物并发症发生率高,内镜下异物取出安全、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 异物 内镜 并发症
下载PDF
大肠息肉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方文慧 豆正莉 +1 位作者 郑可佳 徐松 《中国医刊》 CAS 2023年第8期836-839,共4页
目的探究大肠息肉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154例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进行结肠镜检查的4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脂水平、空... 目的探究大肠息肉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154例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进行结肠镜检查的4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脂水平、空腹血糖水平、体重指数及血压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发生代谢综合征和高脂血症的比例分别为45.50%、59.74%,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2.50%、40.00%),空腹血糖水平、甘油三酯水平、收缩压及舒张压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甘油三酯和舒张压与大肠息肉的发生独立相关,回归系数分别为0.85、0.07,OR值分别为2.34、1.08。结论代谢综合征可作为大肠息肉的影响因素,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及血压升高与大肠息肉的发生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息肉 代谢综合征 高脂血症
下载PDF
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不同菌型感染T细胞亚群和胃肠激素及炎症因子水平
10
作者 陆宗海 路亮 +1 位作者 庞桃红 豆正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22-1325,共4页
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Hp)不同菌型感染外周血T细胞亚群、胃肠激素及炎症因子水平。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09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Hp菌株分型,分析Hp不同... 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Hp)不同菌型感染外周血T细胞亚群、胃肠激素及炎症因子水平。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09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Hp菌株分型,分析Hp不同菌型感染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_(3)^(+)、CD_(4)^(+)、CD_(8)^(+)和胃肠激素胃泌素(GAS)、胃动素(MTL)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IL-33、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109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中Hp阳性患者为80例,阴性患者29例,Hp阳性率为73.39%;80例Hp阳性患者中HpⅠ型58例占73.50%,HpⅡ型22例占27.50%;与Hp阴性患者比较,感染HpⅠ型、HpⅡ型患者CD_(4)^(+)、CD_(4)^(+)/CD_(8)^(+)和IL-17、IL-33、TNF-α及GAS、MTL水平均升高(P<0.05),且HpⅠ型感染患者高于HpⅡ型感染患者(P<0.05)。结论Hp不同菌型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胃肠激素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对于区分消化性溃疡病情严重程度和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消化性溃疡 胃肠激素 T细胞亚群 炎性因子
原文传递
NLR、PLR、MLR、SII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1
作者 徐松 豆正莉 《医学信息》 2024年第13期85-89,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系统炎症指数(SII)在结直肠癌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住院的结直肠癌(CRC...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系统炎症指数(SII)在结直肠癌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住院的结直肠癌(CRC)、结直肠癌前病变及结直肠息肉患者分别作为CRC组、癌前病变组、息肉组,检测三组NLR、PLR、MLR、SII水平,并分析NLR、PLR、MLR、SII在CRC中的诊断价值。结果CRC组NLR、PLR、MLR、SII水平均高于癌前病变组及息肉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LR敏感度最高,MLR特异度最高,NLR诊断CRC与非CRC的最佳取值为2.77,ROC曲线下面积为0.638(0.570~0.705),敏感度为51.60%,特异度为76.10%;PLR诊断CRC与非CRC的最佳取值为143.49,ROC曲线下面积为0.648(0.581~0.714),敏感度为57.10%,特异度为70.70%。NLR、PLR、MLR、SII四项指标综合诊断CRC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血清标志物单独及联合应用,且敏感度最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R、MLR是预测TNMⅠ+Ⅱ期CR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NLR、PLR、MLR、SII可提高CRC的检出率,对CRC分期诊断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系统炎症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