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罗兰·巴特的回眸:论“中性”的多重悖论 被引量:2
1
作者 贵雪佼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6-126,共11页
在罗兰·巴特笔下,"中性"是一个颇具模糊性和悖论性的词语。它是"客观"的同义词,同时又是一种反客观;它既被赋予了消灭主体和同一性的含义,却又暗示了主体回归的可能性;既表达了净化意义的愿望,又体现了意义的... 在罗兰·巴特笔下,"中性"是一个颇具模糊性和悖论性的词语。它是"客观"的同义词,同时又是一种反客观;它既被赋予了消灭主体和同一性的含义,却又暗示了主体回归的可能性;既表达了净化意义的愿望,又体现了意义的震颤。本文将参照巴特的五卷本全集和他在法兰西学院讲授的《中性》课程,分析"中性"的多重悖论,进而指出悖论乃是"中性"的根本特征,它并不包含任何贬义,而是巴特借以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以悖论形式存在的"中性"并非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更不表达陷入虚无的困境,而是一种具有隐喻性和抒情特征、处于积极运动状态中的"中性之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特 中性 悖论 欲望
原文传递
从对照到同一:论雨果的怪诞与崇高 被引量:1
2
作者 贵雪佼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9-68,共10页
本文从《克伦威尔序》切入,结合雨果不同时期的诗歌、叙事作品及理论性文章,考察崇高与怪诞这对概念在作家文本中的存在方式,阐明二者之间的对照关系并不仅限于严肃与诙谐的艺术风格对比,而是表现为不同形式,并在道德、政治、宗教、哲... 本文从《克伦威尔序》切入,结合雨果不同时期的诗歌、叙事作品及理论性文章,考察崇高与怪诞这对概念在作家文本中的存在方式,阐明二者之间的对照关系并不仅限于严肃与诙谐的艺术风格对比,而是表现为不同形式,并在道德、政治、宗教、哲学等多个维度产生意义。在雨果的中后期作品中,怪诞极少被论及,逐渐让位于崇高。这一变化看似标志着某种思想转变,实则隐藏着一种必然性和连贯性,彰显出两个概念之间潜在的动态关联:作家尝试以不同方式来表述思想,怪诞与崇高也从对照走向同一,在意义的滑动之中勾勒出一幅独特的想象与思维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果 怪诞 崇高 对照美学 《克伦威尔序》
原文传递
“杀死”巴黎圣母院与雨果的文学夺权
3
作者 贵雪佼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9-99,共11页
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经典,《巴黎圣母院》向来因动人的故事情节或鲜明的艺术特色而为人所称颂,但其重要性和复杂性远胜于此。作品虽以中世纪天主教堂命名,却带有宗教反叛色彩。小说写于1830年这个标志雨果思想转折点的年份,记录了作家对自... 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经典,《巴黎圣母院》向来因动人的故事情节或鲜明的艺术特色而为人所称颂,但其重要性和复杂性远胜于此。作品虽以中世纪天主教堂命名,却带有宗教反叛色彩。小说写于1830年这个标志雨果思想转折点的年份,记录了作家对自由主义思想的接纳方式,反映出他的核心诉求:将社会改革与艺术解放相互贯通,由文学来行使教权。此观点隐含于书中一句谶语“这个将杀死那个”,并在刑场送水场景中得到集中体现。本文认为,受罚与送水形成的情节突转,其背后埋下了一套意义与之相悖的话语体系,作家借助音韵互涉解构亚里士多德情节观并赋予送水情节以历史、政治内涵,在反思法国大革命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启蒙为宗旨的革命观,社会革新与文学革命相互隐喻,彼此促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果 《巴黎圣母院》 革命 启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