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土族婚礼传承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贺喜焱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4-117,共4页
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阐述了土族婚礼传承的相关问题,主要对土族婚礼的传承内容、方式和传承人进行了阐释,并就其传承过程中的问题和变迁,以及保护土族婚礼文化传承的核心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试图为土族婚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阐述了土族婚礼传承的相关问题,主要对土族婚礼的传承内容、方式和传承人进行了阐释,并就其传承过程中的问题和变迁,以及保护土族婚礼文化传承的核心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试图为土族婚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一些学理性的思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族婚礼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下载PDF
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建构模式探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贺喜焱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4期191-194,共4页
青海多元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是和谐共生、繁荣共进,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强国的根本,也是地方文化寻求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本文探讨了不同民俗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交流与互动的方式和途径,试图从中总结出互敬、互补、借鉴、整合、共享... 青海多元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是和谐共生、繁荣共进,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强国的根本,也是地方文化寻求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本文探讨了不同民俗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交流与互动的方式和途径,试图从中总结出互敬、互补、借鉴、整合、共享等几种方式是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和谐共生的最基本构建模式,以期以青海经验作为典型个案,为探寻中国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做一点有益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多元 民俗 和谐共生 建构模式
下载PDF
青海饮食文化的区位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贺喜焱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64-68,共5页
本文从区域民俗学的角度阐述了青海饮食文化的相关问题,主要对青海饮食文化的区位归属、饮食结构、饮食礼仪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青海饮食文化兼有农业和牧业的饮食结构,因为民族和文化体系的多元化使得饮食结构和礼仪也呈现不同一般... 本文从区域民俗学的角度阐述了青海饮食文化的相关问题,主要对青海饮食文化的区位归属、饮食结构、饮食礼仪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青海饮食文化兼有农业和牧业的饮食结构,因为民族和文化体系的多元化使得饮食结构和礼仪也呈现不同一般的特色,青海饮食文化可自成一体,代表了多元的高原饮食文化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饮食文化 区位
下载PDF
“那达慕”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以青海省海西州“那达慕”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贺喜焱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80-83,共4页
蒙古族作为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主要承载民族,其最有代表性的节日"那达慕"是蒙古族的民族认同标识和民族凝聚象征,"那达慕"的传承对于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青海省海西州蒙古族"那... 蒙古族作为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主要承载民族,其最有代表性的节日"那达慕"是蒙古族的民族认同标识和民族凝聚象征,"那达慕"的传承对于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青海省海西州蒙古族"那达慕"大会为例,分析和探讨了新时期"那达慕"的传承发展、自我调适与自主创新,试图为全貌了解和研究"那达慕"做有益补充;同时也为如何保持特色、传承并弘扬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路径选择做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达慕 海西州 传承 创新
下载PDF
试析土族“纳顿”节传承、复兴的文化动因——以青海省民和县鄂家村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贺喜焱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4-148,共5页
以青海省民和县鄂家村为个案,对土族喜庆丰收、酬神的民族节日"纳顿"进行考察,探讨其节庆习俗得以传承、复兴的动因,力图分析并展现"纳顿"这一土族传统节日的社会文化内涵。
关键词 民和县 青海省 土族 文化动因 传承 试析 社会文化内涵 民族节日 传统节日 节庆 展现
下载PDF
多民族地区文化他者的建构与认同——以青海多元民俗文化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贺喜焱 《青藏高原论坛》 2013年第2期23-26,共4页
多元文化共存发展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特性之一,本文以青海多元民俗文化为例,试图探讨中国多民族地区文化"自我"与"他者"的建构方式和认同关系。认为在多元文化中,认知自我与他者,进而接受、认同他者,处理好自我和他... 多元文化共存发展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特性之一,本文以青海多元民俗文化为例,试图探讨中国多民族地区文化"自我"与"他者"的建构方式和认同关系。认为在多元文化中,认知自我与他者,进而接受、认同他者,处理好自我和他者的关系成为是多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多元文化 青海 民俗 建构 认同
下载PDF
土族婚礼的文化价值探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贺喜焱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78-81,共4页
本文结合相关文献,从简要描述土族婚礼仪式入手,重点对土族婚礼文化价值进行探讨,认为土族婚礼具有历史传承价值、艺术审美价值、社会现实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试图为土族婚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一些学理性的思考和依据。
关键词 土族婚礼 非物质文化 文化价值
下载PDF
青海玉树赛马会田野调查——以“第八届康巴文化旅游艺术节暨玉树赛马会”为个案 被引量:1
8
作者 贺喜焱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7-13,共7页
玉树赛马会是康巴藏区最具代表性的节庆活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与社会文化根源,是藏族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第八届康巴文化旅游艺术节暨玉树赛马会"是玉树自2008年地震以来恢复的第一届赛马盛会,此次赛马会既传承了藏族传... 玉树赛马会是康巴藏区最具代表性的节庆活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与社会文化根源,是藏族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第八届康巴文化旅游艺术节暨玉树赛马会"是玉树自2008年地震以来恢复的第一届赛马盛会,此次赛马会既传承了藏族传统民族文化,也体现了新玉树灾后重建的文化状态。本文以此次赛马会为个案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田野调查,对玉树赛马会的发展现状进行深描,为后续深入研究做好准备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 赛马会 田野调查
下载PDF
青海民俗学历史回顾 被引量:1
9
作者 贺喜焱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38-42,共5页
青海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的民族构成而拥有非常丰富的民俗文化,自民俗学在中国产生发展以来,青海民俗文化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进展顺利。本文主要从学科建设及学术阵地、学者及研究成果两个层面进行学术总结,以期对青海地域文... 青海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的民族构成而拥有非常丰富的民俗文化,自民俗学在中国产生发展以来,青海民俗文化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进展顺利。本文主要从学科建设及学术阵地、学者及研究成果两个层面进行学术总结,以期对青海地域文化的振兴发展、青海民俗学的学科建设及学术研究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民俗学 研究史
下载PDF
民和土族“纳顿”节日的文化功能刍议 被引量:2
10
作者 贺喜焱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57-60,共4页
“纳顿”节日是土族民族文化的宝藏及综合展现 ,对土族人民具有多种现实意义。“纳顿”作为青海民和土族喜庆丰收、酬神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 ,它不仅凝聚了丰富多彩的土族传统文化 ,还具有维系、教化、调适等多种文化功能 ,能满足人的物... “纳顿”节日是土族民族文化的宝藏及综合展现 ,对土族人民具有多种现实意义。“纳顿”作为青海民和土族喜庆丰收、酬神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 ,它不仅凝聚了丰富多彩的土族传统文化 ,还具有维系、教化、调适等多种文化功能 ,能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这对宣扬土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族 纳顿节日 文化功能
下载PDF
民族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土族婚礼文化的例子 被引量:1
11
作者 贺喜焱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8年第3期89-91,共3页
本文以土族婚礼文化为例探讨了民族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从分析土族婚礼的传承现状及其在民族旅游中的发展现状入手,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阐释了土族民族旅游的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性。认为必须依靠保护... 本文以土族婚礼文化为例探讨了民族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从分析土族婚礼的传承现状及其在民族旅游中的发展现状入手,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阐释了土族民族旅游的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性。认为必须依靠保护制度的完善和人们保护意识的提高,才有可能达到民族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旅游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族婚礼
下载PDF
青海汉族“田社”习俗与春社关系探析
12
作者 贺喜焱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6期206-209,共4页
本文以青海汉族"田社"习俗为研究对象,从名称与时间、祭祀神主和主题、祭祀场所与类型、祭祀仪式等四个方面探讨了"田社"与传统春社的关系。认为"田社"习俗是传统春社在青海汉族民间社会结合祭祖仪式的... 本文以青海汉族"田社"习俗为研究对象,从名称与时间、祭祀神主和主题、祭祀场所与类型、祭祀仪式等四个方面探讨了"田社"与传统春社的关系。认为"田社"习俗是传统春社在青海汉族民间社会结合祭祖仪式的演化和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汉族 “田社” 春社 演化
下载PDF
土族婚礼歌的民俗文化解读
13
作者 贺喜焱 《青海社会科学》 2002年第2期94-97,共4页
关键词 土族 婚礼歌 民俗文化
下载PDF
青海多元民俗文化的传承动因探析
14
作者 贺喜焱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16-19,共4页
本文以促使多元民俗文化在同一区域的传承动因为探讨对象,试图分析其传承的核心动力、物化表现、社会化表现。认为青海文化发展的主要格局是多元民俗文化同生共荣,宗教的精神信仰是促使不同民族在传承民俗文化过程中既能保持自我,又能... 本文以促使多元民俗文化在同一区域的传承动因为探讨对象,试图分析其传承的核心动力、物化表现、社会化表现。认为青海文化发展的主要格局是多元民俗文化同生共荣,宗教的精神信仰是促使不同民族在传承民俗文化过程中既能保持自我,又能与其他异文化和谐相处的核心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多元民俗文化 传承 动因
下载PDF
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论习近平文化遗产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克 贺喜焱 《人文天下》 2021年第6期9-14,共6页
文化遗产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人类创造,是蕴含丰富历史、艺术、教育等价值的宝贵财富。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也面临新方位、新使命和新要求。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遗产工作,满怀热情地关注、不遗余力地弘扬... 文化遗产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人类创造,是蕴含丰富历史、艺术、教育等价值的宝贵财富。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也面临新方位、新使命和新要求。习近平高度重视文化遗产工作,满怀热情地关注、不遗余力地弘扬、身体力行地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遗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既深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凸显出与时俱进的时代强音,具有鲜明特征,彰显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特色 鲜明特征
下载PDF
城市更新语境中“非遗+”提升城市品质路径研究——以威海精致城市建设为例
16
作者 贺喜焱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375-380,共6页
非遗文化是城市品质发展的内在动力,目前威海精致城市建设中"非遗+"应用不足,存在顶层设计不够,城市文化空间载体匮乏,文创和文旅品牌建设不足等问题。为使中小城市能够在城市更新背景下打造个性鲜明的城市形象,运用文献资料... 非遗文化是城市品质发展的内在动力,目前威海精致城市建设中"非遗+"应用不足,存在顶层设计不够,城市文化空间载体匮乏,文创和文旅品牌建设不足等问题。为使中小城市能够在城市更新背景下打造个性鲜明的城市形象,运用文献资料、深度访谈、实地调研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从优化顶层设计,展示城市文化空间个性,打造产业链开创文创品牌,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提出了"非遗+"与城市建设的融合路径,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非遗+” 城市品质提升 精致城市建设
下载PDF
宋代县官制度对当代县一把手选任管理的启示
17
作者 王红晶 贺喜焱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3-105,共3页
对宋代县官制度的分析,能够对当代县一把手选任管理提供相应借鉴与启示。现阶段,县一把手选任管理存在着“县官”任职动力有待提高、功利化赴任与选择性执行、下级晋升机会稀少与渠道阻塞等困境。基于此,县一把手选任管理可借鉴宋代将... 对宋代县官制度的分析,能够对当代县一把手选任管理提供相应借鉴与启示。现阶段,县一把手选任管理存在着“县官”任职动力有待提高、功利化赴任与选择性执行、下级晋升机会稀少与渠道阻塞等困境。基于此,县一把手选任管理可借鉴宋代将“作邑”作为晋升标准的做法,优化县级任职经历晋升标准,特别是突出贫困地区的任职经历;效仿宋代县官选任自下而上的逻辑,畅通下级晋升渠道,优选下级干部担任一把手;反思宋代县官任期变动,合理界定一把手任期,促进刚性任期与弹性任期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县官 县一把手 选任管理
下载PDF
青海民和土族“纳顿”节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2
18
作者 贺喜焱 《民俗研究》 2005年第3期157-168,共12页
"纳顿"在土语中是"玩耍、娱乐"的意思,"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县土族娱神、庆丰收的民族节日,民和三川地区的大部分土族村按夏粮收割早晚排列轮流举行,每年从农历7月12日开始到9月15日结束,历时2个月,被称... "纳顿"在土语中是"玩耍、娱乐"的意思,"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县土族娱神、庆丰收的民族节日,民和三川地区的大部分土族村按夏粮收割早晚排列轮流举行,每年从农历7月12日开始到9月15日结束,历时2个月,被称为"土族民间狂欢节".若遇灾年,庄稼歉收就不举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和土族 青海省 田野调查 民间歌舞 综合性活动 民族节日 生产生活 祭祀仪式 经济行为 日常生活
原文传递
“彩虹之乡”的婚礼习俗
19
作者 贺喜焱 《文史知识》 2006年第2期112-116,共5页
生活在青海高原的土族主要分布在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及同仁、大通等地。对于土族的族源.学界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南北朝隋唐时期吐谷浑。由于生产、生活方式、居住环境不同以及与其他民族杂居,各地土族的婚礼习俗也... 生活在青海高原的土族主要分布在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及同仁、大通等地。对于土族的族源.学界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南北朝隋唐时期吐谷浑。由于生产、生活方式、居住环境不同以及与其他民族杂居,各地土族的婚礼习俗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总的来说,土族婚礼习俗作为土族民族存在的外在表征(除语言、服饰之外),是独具特色且极富代表性的,是土族悠久历史的文化积淀,是土族民族文化中相对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种文化形态。不论什么地区的土族婚礼,都是伴随着悠扬的婚礼歌进行.仪礼繁多,热闹非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礼习俗 互助土族自治县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彩虹 民族文化 生活方式 青海高原 隋唐时期 居住环境 文化积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