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17年”中国乡村文学中的美德叙事 被引量:1
1
作者 贺如文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47-53,共7页
"17年"中国乡村文学美德叙事在参与国家文学反映与推进新的国民性成长的要求下,在非理性的政治与社会实践的主导下,其美德话语大力颂扬的是集体主义美德这一单一价值类型,体现出高度的统一性、规训性及超乎现实期望的乌托邦性... "17年"中国乡村文学美德叙事在参与国家文学反映与推进新的国民性成长的要求下,在非理性的政治与社会实践的主导下,其美德话语大力颂扬的是集体主义美德这一单一价值类型,体现出高度的统一性、规训性及超乎现实期望的乌托邦性质,于允诺幸福的善良意图中隐含着"善大于权利"的反自由主义命题,因而不可避免地指向一种隐蔽的革命暴力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年” 中国乡村文学 美德叙事 集体主义 革命暴力
下载PDF
论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之美学新质 被引量:1
2
作者 贺如文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3-17,22,共6页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围绕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基本主题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深入的挖掘,其中尤以对人物变态性心理的展现取胜,其充满张力的反讽文本在情节上具有超越现实经验的传奇性,并以大量幻觉和"黑暗"、"死亡"...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围绕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基本主题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深入的挖掘,其中尤以对人物变态性心理的展现取胜,其充满张力的反讽文本在情节上具有超越现实经验的传奇性,并以大量幻觉和"黑暗"、"死亡"等现代意象的综合营造来凸显现实的虚假与荒诞,展露出奇诡、神秘等现代小说美学新质,获得了不同凡响的现代审美效果,体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交流接轨的直接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心理分析小说 反讽 奇诡 美学新质
下载PDF
中国传统复仇观与礼法之争
3
作者 贺如文 《邯郸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44-48,共5页
复仇既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观念。复仇观念的演变与文明进程相一致,但存在国家民族间文化心理建构的差异。中国传统的孝义复仇始终在礼法之争的周旋中摇摆,国家在严禁私人复仇的同时,却对“孝义”复仇网开一面,鲜明地反映出礼法之争的... 复仇既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观念。复仇观念的演变与文明进程相一致,但存在国家民族间文化心理建构的差异。中国传统的孝义复仇始终在礼法之争的周旋中摇摆,国家在严禁私人复仇的同时,却对“孝义”复仇网开一面,鲜明地反映出礼法之争的实质和礼的主导,推动形成了一种有利于维护伦理秩序的复仇观,体现出尊礼卑刑、忠孝治国、家国同构的统治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复仇观 礼法之争 伦理化 统治原则
下载PDF
文学批评:偏执还是掘进?——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说起
4
作者 王冰 贺如文 《当代文坛》 CSSCI 2007年第1期146-147,共2页
关键词 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 偏执 史论 掘进 作家作品 文学流派 别具一格
下载PDF
浅议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文本形态的民族化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贺如文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年第6期150-151,共2页
施蛰存作为现代主义作家,其心理分析小说在文本形态上有很强的实验性。这种实验性文本经过施氏的中国式转化,在对民族性爱心理的透视和把握上、性爱心理与民族文化行为模式的融合乃至叙述方式都呈现出浓郁的民族化特征。
关键词 施蛰存 心理分析小说 文本形态 民族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