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公共性到主体间性——一种对网络媒介传播的探讨 被引量:13
1
作者 贺碧霄 孙玉峰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0-132,共3页
以因特网为代表的网络传播正在对人类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网络媒介从一开始就以公共空间为基础而存在,同时又构建了新的公共空间。由于高速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传播交流在未来人类生活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网络媒介不仅仅是作... 以因特网为代表的网络传播正在对人类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网络媒介从一开始就以公共空间为基础而存在,同时又构建了新的公共空间。由于高速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传播交流在未来人类生活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网络媒介不仅仅是作为新兴媒体在起作用,而且赋予我们观察生活错综关系的新视野。主体间性的出场便成为一种人类传播的历史向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传播 公共性 主体间性
下载PDF
报网融合与并联式结构的困境——以《今日美国》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贺碧霄 李辉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16,共6页
近十年以来,报业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一直是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但就目前看,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前途依然不明朗。文章以《今日美国》(USA Today)为例,考察其报网融合的进程,分析一报一网的并联式组织结构存在着的各种矛盾,指出其... 近十年以来,报业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一直是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但就目前看,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前途依然不明朗。文章以《今日美国》(USA Today)为例,考察其报网融合的进程,分析一报一网的并联式组织结构存在着的各种矛盾,指出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新旧媒体部门均缺乏稳定的盈利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网融合 并联式结构 盈利模式 《今日美国》
下载PDF
1920年代欧美传播思想承继变异再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贺碧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56,共6页
1920年代传播研究兴起的前夜,有大量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从不同的观察立场和视角出发,对人的交流困境进行了探讨。在欧洲,"传播"的问题即"人"的问题。学者们无论来自何种学科,研究立场与方法存在怎样差别,他们的关注所... 1920年代传播研究兴起的前夜,有大量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从不同的观察立场和视角出发,对人的交流困境进行了探讨。在欧洲,"传播"的问题即"人"的问题。学者们无论来自何种学科,研究立场与方法存在怎样差别,他们的关注所在,始终是"人"以及"人的存在价值本身的唯一和不可证明性"。就美国本土而言,1922年李普曼《舆论学》的出版,1927年杜威《公众及其问题》的问世,使传播研究在美国发端。相较而言,杜威与欧洲思想的对接更为直接,在他那里,"传播"的问题依旧是人的问题,但与同时代欧洲学者的研究路径不同,他用"价值判断可测量"的逻辑和方法证明价值研究可行且有意义。价值、情感等因素变成了可量化、可证实的东西,从而失落了"传播"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之探讨本身。同时,这种论证法则也成为了美国传播研究对欧洲传播思想的创新和发明。这条线索,与李普曼成为美国传播研究从"交流"到"控制"的转向之关键点一起,一隐一显,成为美国传播研究共同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0年代 传播 李普曼 杜威 价值可证
下载PDF
建国初年上海私营报业的人员更替与思想改造 被引量:1
4
作者 贺碧霄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8-25,共8页
1950年前后的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学习运动,常常被视作中共将旧有报人改造成为中共新型新闻干部的过程。但是,既然思想改造已经完成,为何大量的旧报人依然没有被保留?研究发现:真正的"改造",起步于1949年建成的华东新闻学院,... 1950年前后的上海新闻界思想改造学习运动,常常被视作中共将旧有报人改造成为中共新型新闻干部的过程。但是,既然思想改造已经完成,为何大量的旧报人依然没有被保留?研究发现:真正的"改造",起步于1949年建成的华东新闻学院,以讲习班、研究班的形式进行培养新式新闻干部,并将旧有报人调离新闻岗位。此后大张旗鼓的新闻界思想改造,"枪不打出头鸟",仅仅是一种仪式性的表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改造 人事整编 仪式性表演
下载PDF
边缘到共同体:符号学视野下的女权主义 被引量:2
5
作者 贺碧霄 彭卫民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9年第7期40-43,共4页
语言符号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有着不同的定义,这使得性权力伴随着语言符号的差异而不断的变化与修正。语言符号是产生权力的根源,女性性权力正是基于此而具有历史性和变动性,在研究女性社会属性这一问题上,试图通过引入语言符号来对性权... 语言符号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有着不同的定义,这使得性权力伴随着语言符号的差异而不断的变化与修正。语言符号是产生权力的根源,女性性权力正是基于此而具有历史性和变动性,在研究女性社会属性这一问题上,试图通过引入语言符号来对性权力做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知:语言符号如何介入性权力而使得其产生,在伴随着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的语言差异是如何对性权力造成影响,在现代社会,语言符号又是如何改变女性性权力被压迫被剥夺的事实,社会性别的转换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性权力的转化,而性权力的转化又是怎样通过语言符号差异的体现,成为了本文需要探讨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符号 性权力 女性 差异性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家奠弔祭仪制 被引量:1
6
作者 彭卫民 贺碧霄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94-100,共7页
祀祭丧葬文化在我国古代繁缛的礼节仪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丧葬制度以礼教符号为载体,将个体的哀痛情感内化为文字以试图对死亡这一永恒概念进行审视和对话,通过礼教来对弔祭程序进行点缀,使得丧亡的个体生命在"礼制"层... 祀祭丧葬文化在我国古代繁缛的礼节仪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丧葬制度以礼教符号为载体,将个体的哀痛情感内化为文字以试图对死亡这一永恒概念进行审视和对话,通过礼教来对弔祭程序进行点缀,使得丧亡的个体生命在"礼制"层面上存活于吊祭者内心成为了可能。家奠是诸多祭祀仪制中的一种,它受到"昭穆制"与"祭不越望"观念的影响,对它起源与仪制程序的考证,可以探求古人在祭祀中的细微心理,从中可以得出,家奠弔祭仪制应当是诸多繁杂礼仪中个体情感最为真切的一种,从已有的文献资料中高度提炼出家奠弔祭的一般程序,有助于我们对古代生死哲学的探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祭 弔祭礼仪 五服
下载PDF
“阶级”与“民族”:协商的话语——民主改革时期《新疆日报》(汉文版)民族报道探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毛颖辉 贺碧霄 《新闻传播》 2017年第11期4-8,共5页
本研究仔细梳理了民主改革时期,《新疆日报》民族报道中民族话语与阶级话语的互动。作为民族和阶级两套话语共存的特殊历史阶段,阶级话语对民族话语的借用、取代与共存作为话语策略,表现出民族与阶级两种身份的协商过程。特殊历史时期... 本研究仔细梳理了民主改革时期,《新疆日报》民族报道中民族话语与阶级话语的互动。作为民族和阶级两套话语共存的特殊历史阶段,阶级话语对民族话语的借用、取代与共存作为话语策略,表现出民族与阶级两种身份的协商过程。特殊历史时期民族话语与阶级话语的互动和协商体现出了国家整合过程中民族与国家、地方与国家的多重关系的参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不同历史经验,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统一性身份与特殊性身份的关系的理解,对当下处理民族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阶级 话语 土改
下载PDF
在农村与城市之间:情报/宣传一体两面新闻制度的形成 被引量:3
8
作者 贺碧霄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0-98,共9页
1930年代,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制度的宣传与情报系统,代表半封闭信息环境与较松散组织状况下的特殊形态。中国共产党顺应从城市到农村的革命网络连接与变迁,从江西苏区到上海、再到香港的交通联系因应农村、城市并立时期的中共新闻制度... 1930年代,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制度的宣传与情报系统,代表半封闭信息环境与较松散组织状况下的特殊形态。中国共产党顺应从城市到农村的革命网络连接与变迁,从江西苏区到上海、再到香港的交通联系因应农村、城市并立时期的中共新闻制度格局。随着革命与战争的深入,城市逐渐成为中共情报与宣传的枢纽。这一十分复杂的历史现象源于敌我矛盾形塑、战争资源匮乏、信息环境缝隙。苏区根据地与上海、香港等城市之间的信息模式既是晚清以来宣传与情报媒介集中于一党一国之下之历史趋势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又具有集中化趋势下宣传与情报平台逐渐走向相对开放的趋势。就1930年代与1940年代的对比来看,生存状况严酷时期,交通网络的工作重情报;生存状况宽松时期,则致力于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秘密交通 宣传 情报 革命 中共
原文传递
1950年代初期上海私营报业发行制度的变革 被引量:2
9
作者 贺碧霄 傅鑫鑫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5-92,共8页
1949年中共进入上海之后,面对私营报纸在发行领域改造的复杂局面,并未采取在《人民日报》那样的党报系统内部推行邮发合一的一刀切措施,而是在一段过渡时期内允许私营派报组织存在。在此过程中,发行被赋予重大的宣传使命与政治内涵,其... 1949年中共进入上海之后,面对私营报纸在发行领域改造的复杂局面,并未采取在《人民日报》那样的党报系统内部推行邮发合一的一刀切措施,而是在一段过渡时期内允许私营派报组织存在。在此过程中,发行被赋予重大的宣传使命与政治内涵,其制度变革也被与宣传网络的扩大、人事整编、媒介所有权制度等变革捆绑在一起。1950年代邮发合一制度的推行,既是1949年之前根据地新闻业时期战争状态思维在和平建设时期的延续,又与改革开放以后报刊发行改革一脉相承。从新闻业内部视角出发来看,邮发合一制度更多的是和宣传与情报系统的通达相关,因而对"邮发合一"制度的偏离是对新闻本位复归的可能标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营报纸 邮发合一 改造发行制度
原文传递
建国初期私营报业从业者的整编与改造——以上海两所新闻学校为中心(1949~1952) 被引量:1
10
作者 贺碧霄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1-88,共8页
本研究考察1949年至1952年间上海华东新闻学院和上海新闻学校对新闻从业者的整编改造,探讨该新闻教育机构在新闻从业者职业意识与角色身份转换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在人事整编中,华东新闻学院和上海新闻学校发挥了临时接纳和改... 本研究考察1949年至1952年间上海华东新闻学院和上海新闻学校对新闻从业者的整编改造,探讨该新闻教育机构在新闻从业者职业意识与角色身份转换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在人事整编中,华东新闻学院和上海新闻学校发挥了临时接纳和改造旧有新闻工作人员的作用。在华东新闻学院成立之时,其学员还不具备"国家干部"身份;而在第二次整编之时,私营报业的旧报人是"国家干部"的观念,在上海新闻学校成立之前,就已经在思想改造的过程之中被提出和贯彻,并成为这一群报人的新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新闻学校 华东新闻学院 人事整编 改造
原文传递
《匠人》周报:现代政治新闻业的历史实践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妤玟 贺碧霄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0-26,42,共8页
1726年创办的《匠人》周报是英国现代政治舆论的先驱。本文立足于该刊创办的背景、宗旨、内容、影响并结合其主要创办者博林布鲁克的政治立场与观念分析,探究《匠人》周报在政治体系中的作用和它与英国现代政治舆论间相互形塑的历史过程... 1726年创办的《匠人》周报是英国现代政治舆论的先驱。本文立足于该刊创办的背景、宗旨、内容、影响并结合其主要创办者博林布鲁克的政治立场与观念分析,探究《匠人》周报在政治体系中的作用和它与英国现代政治舆论间相互形塑的历史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对英国政治观念与制度架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匠人》周报 反对派 政党政治 公共舆论
原文传递
断裂与延续:“9.25”起义前后《新疆日报》(汉文版)的民族话语转换 被引量:1
12
作者 毛颖辉 贺碧霄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31,共8页
在建构主义的视野中,"民族"的意义以及围绕"民族"所展开的一系列的意义实践是在话语的范围内被建构的。《新疆日报》(汉文版)"9.25"起义前后的民族报道反映了一个特殊历史时期,民族话语的特殊规则及其在... 在建构主义的视野中,"民族"的意义以及围绕"民族"所展开的一系列的意义实践是在话语的范围内被建构的。《新疆日报》(汉文版)"9.25"起义前后的民族报道反映了一个特殊历史时期,民族话语的特殊规则及其在政权交替过程中的转换,作为多民族社会建构"利益共同体"的话语尝试,为新疆解放后,围绕"民族"的种种媒介话语实践提供了可贵的探索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话语 新疆日报 民族报道
原文传递
失范视角下的社会转型时期新闻人员的职业规范 被引量:2
13
作者 熊壮 贺碧霄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1-77,共7页
市场化改革给新闻业带来了重大而微妙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我国传媒人职业规范的严重缺失。本文尝试从失范理论的角度切入这一现实问题,在对经验材料解读的基础上,展现这一现象背后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个体从业... 市场化改革给新闻业带来了重大而微妙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我国传媒人职业规范的严重缺失。本文尝试从失范理论的角度切入这一现实问题,在对经验材料解读的基础上,展现这一现象背后国家、市场和社会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个体从业者对此的适应性类型。最后,强调了基于哈贝马斯交往伦理理论的"道德即责任"的传媒责任模式来看待职业规范缺失问题在研究策略上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从业人员 职业规范 失范 交往伦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