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阳健脾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6
1
作者 贺边疆 孙生琦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34期139-141,共3页
目的探讨温阳健脾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104例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常规西药+温阳健脾汤)与对照组(52例,常规西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中医... 目的探讨温阳健脾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104例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常规西药+温阳健脾汤)与对照组(52例,常规西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中医症候积分及血清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气短懒言、胃脘部胀满、纳呆食少、胃脘部隐痛、大便稀溏、胃部喜暖喜按)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胃泌素-17(G-17)水平及胃蛋白酶原比值(PGR)均升高,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阳健脾汤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胃黏膜修复,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脾胃虚弱型 温阳健脾汤 中医证候
下载PDF
输刺臂丛神经阳性反应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镇痛时效观察 被引量:9
2
作者 杨璇 孙生琦 +3 位作者 贺边疆 李继学 冯均信 李良薇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第7期39-42,共4页
目的:观察输刺臂丛神经阳性反应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镇痛时效,验证输刺阳性点的即时效应。方法:随机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输刺阳性点,对照组则常规针刺,均治疗20次,每日1次,分别于首次治疗时观察... 目的:观察输刺臂丛神经阳性反应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镇痛时效,验证输刺阳性点的即时效应。方法:随机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输刺阳性点,对照组则常规针刺,均治疗20次,每日1次,分别于首次治疗时观察起效时间、首次后观察维持时间来分析即刻镇痛效应,且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治疗20次后观察简式McGill疼痛量表(SF-MPQ)和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GAD-7)来进行疗效分析。结果:两组镇痛起效时间比较,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首次治疗后维持时间,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对照组在SF-MPQ和GAD-7改善方面均有疗效(P<0.05),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且试验组SF-MPQ积分中PPI和VAS方面降低更快。结论:输刺臂丛神经阳性反应点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镇痛作用起效更快,且在改善疼痛及情绪方面更具优势,更适合基层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刺 臂丛神经阳性点 神经根型 颈椎病 镇痛时效
下载PDF
四逆温胆汤加味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40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杨鹏飞 董宁霞 贺边疆 《河南中医》 2016年第9期1613-1615,共3页
目的:观察四逆温胆汤加味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西安碑林现代医院2013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 目的:观察四逆温胆汤加味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西安碑林现代医院2013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给予四逆温胆汤加味治疗。结果:研究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有效率为67.5%,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复发率20.0%,对照组复发率40.0%,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逆温胆汤加味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流性食管炎 四逆温胆汤加味 肝胃不和型
下载PDF
不同间隔时间穴位埋线干预代谢综合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杨璇 贺边疆 +2 位作者 孙生琦 冯均信 李继学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2-65,73,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间隔穴位埋线对代谢综合征(MS)的疗效,以期寻找最佳治疗间隔时间。方法:将M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35例(脱落4例)和治疗2组35例(脱落3例)。两组均于中脘、梁门(双)、滑肉门(双)、天枢(双)、带脉(双)、关元、大肠俞(双)...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间隔穴位埋线对代谢综合征(MS)的疗效,以期寻找最佳治疗间隔时间。方法:将M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35例(脱落4例)和治疗2组35例(脱落3例)。两组均于中脘、梁门(双)、滑肉门(双)、天枢(双)、带脉(双)、关元、大肠俞(双)、脾俞(双)、足三里(双)、阴陵泉(双)、丰隆(双)穴进行埋线治疗,治疗1组间隔时间为7d,治疗2组间隔时间为14d,两组均以42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腰围(WC)、臀围(HC)、腰臀比(WHR)、体质量指数(BMI),血中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血糖(F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1Ac)含量,记录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WC、HC、WHR、BMI及血液TG、LDL-C、FPG、Hb1Ac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HDL-C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与治疗1组比较,治疗2组WC、WHR、BMI、TG、LDL-C、FPG、Hb1Ac显著升高(P<0.05),HDL-C显著降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保证疗效及安全性的前提下,临床采用穴位埋线干预代谢综合征的优势治疗间隔时间为7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埋线 代谢综合征 间隔时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