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儿科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某院2010年6月—2011年5月PICU住院患儿分离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目的了解儿科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某院2010年6月—2011年5月PICU住院患儿分离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245株,以革兰阴性(G-)菌为主,占73.88%;其次为革兰阳性(G+)菌,占22.86%;真菌占3.26%。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8.78%、14.29%、11.43%、8.16%、5.31%、4.90%。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率分别为11.63%和8.8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16.67%。多数G-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呈一定程度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达75.00%);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头孢吡肟保持较高敏感性(耐药率0.00%~7.69%);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菌株。结论 PICU住院患儿分离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多数耐药性较高。细菌分析与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危重患儿的抗感染治疗,减少耐药菌株具有重要作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了解儿科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某院2010年6月—2011年5月PICU住院患儿分离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245株,以革兰阴性(G-)菌为主,占73.88%;其次为革兰阳性(G+)菌,占22.86%;真菌占3.26%。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8.78%、14.29%、11.43%、8.16%、5.31%、4.90%。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率分别为11.63%和8.8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16.67%。多数G-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呈一定程度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达75.00%);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头孢吡肟保持较高敏感性(耐药率0.00%~7.69%);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菌株。结论 PICU住院患儿分离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多数耐药性较高。细菌分析与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危重患儿的抗感染治疗,减少耐药菌株具有重要作用。
文摘目的观察热性惊厥患儿惊厥发作后2 h及48 h体内血红素氧合酶(HO)的活性和碳氧血红蛋白(COHb)含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对30例热性惊厥发作后2 h及48 h分别采取静脉血检测HO-1活性,血COHb含量并与高热未惊厥组、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惊厥发作后2 h HO-1活性、血COHb含量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及发作后48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惊厥发作后48 h HO-1、COHb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惊厥组HO-1、COHb与高热未惊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后2 h COHb含量与HO-1活性呈显著相关性(r=0.804)。结论热性惊厥患儿体内HO、COHb含量增加,表明HO/CO系统可能参与了热性惊厥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