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闭合性骨折相关的软组织损伤:分类和治疗
1
作者 贾会扬 张桁 +4 位作者 柳林 郭家良 陈伟 张英泽 侯志勇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337-340,共4页
骨科创伤往往伴随着肌肉软组织损伤,这些软组织损伤的治疗非常具有挑战性。与开放性骨折相比,闭合性骨折伴随的软组织损伤由于其隐匿性而常常未被充分认识。准确识别和分类闭合骨折相关的软组织损伤,对于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骨科创伤往往伴随着肌肉软组织损伤,这些软组织损伤的治疗非常具有挑战性。与开放性骨折相比,闭合性骨折伴随的软组织损伤由于其隐匿性而常常未被充分认识。准确识别和分类闭合骨折相关的软组织损伤,对于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本文探讨了闭合骨折相关软组织损伤的病理生理学特点和既往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法和初始治疗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损伤 骨筋膜室综合征 张力性水泡 挤压伤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22)》解读
2
作者 尹英超 董琪 +3 位作者 贾会扬 张桁 侯志勇 张英泽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869-872,共4页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骨骼疾病,该疾病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于2008年、2017年发布两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22年11月在此基础上依据最新的循证医学证...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骨骼疾病,该疾病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于2008年、2017年发布两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22年11月在此基础上依据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更新修订。本文将对更新后的指南进行解读,旨在为广大临床医师精准诊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诊疗指南 老年人
下载PDF
CT三维重建模型下模拟髋臼前柱2种经皮置钉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马利杰 王鑫贵 +4 位作者 郑占乐 陈晓俊 贾会扬 孙常胜 侯志勇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54-258,共5页
目的对比CT三维重建模型下模拟髋臼前柱2种经皮置钉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55例正常成人骨盆CT资料构建三维模型,共110侧髋臼前柱,调整模型透明度使其类似常规X线片,分别用2种置钉方法进行置钉,A组利用出口闭孔位和入口髂骨位引导置钉,B... 目的对比CT三维重建模型下模拟髋臼前柱2种经皮置钉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55例正常成人骨盆CT资料构建三维模型,共110侧髋臼前柱,调整模型透明度使其类似常规X线片,分别用2种置钉方法进行置钉,A组利用出口闭孔位和入口髂骨位引导置钉,B组利用髋臼前柱轴位引导置钉,置钉完成后恢复图像为不透明状态,记录螺钉是否进入髋关节及与耻骨支的位置关系。结果55例110侧髋臼,4侧未能找到髋臼前柱轴位影像予以剔除,106侧髋臼前柱纳入研究。2组模型均无螺钉进入髋臼。A组螺钉置入优秀、良好、尚可率分别为59.4%、17.0%、23.6%,B组分别为59.4%、22.6%、17.9%,2组总体置钉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29,P=0.407)。A组女性骨盆置钉优秀、良好、尚可率分别为7.1%、21.4%、71.4%,B组分别为28.6%、21.4%、50.0%,B组置钉质量显著高于A组(Z=-3.000,P=0.003)。A组男性骨盆置钉优秀率78.2%,良好率15.4%,尚可率6.4%,B组分别为70.5%、23.1%、6.4%,2组差异无显著性(Z=-0.969,P=0.333)。结论髋臼前柱轴位可以作为引导置钉的一种手段,尤其适用于女性患者,对于男性患者,2种方法均可实现较好的置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影像学 前柱螺钉
下载PDF
基于CT重建的儿童肱骨内髁安全进针通道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马利杰 王鑫贵 +1 位作者 陈晓俊 贾会扬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1474-1479,共6页
目的探究儿童肱骨内髁置针通道的安全范围和X线评判方法。方法筛选2015至2019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儿童肘关节CT数据资料,利用Mimics research 20.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肱骨远端模型,并利用CAD模块于肱骨内上髁骨通道内模拟置入A1、A2、B... 目的探究儿童肱骨内髁置针通道的安全范围和X线评判方法。方法筛选2015至2019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儿童肘关节CT数据资料,利用Mimics research 20.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肱骨远端模型,并利用CAD模块于肱骨内上髁骨通道内模拟置入A1、A2、B1和B24枚克氏针作为通道边界线,A1为前上边界,A2为后上边界,B1为前下边界,B2为后下边界,分别测量正位与侧位上四条边界线与肱骨轴线的夹角,正位上夹角为置针通道内翻角,侧位上夹角为后倾角,这两个角度是儿童肱骨内髁置针时的参考角度。统计分析各条线角度的差异,以确定各条边界线独立存在。结果共纳入169例儿童肱骨远端CT资料,男120例,女49例,年龄(8.1±1.8)岁。94例左侧,75例右侧。正位时测得上、下边界内翻角a角和b角分别为29.4°±4.0°和43.6°±6.6°。侧位时前上边界(A1)后倾角a1和后上边界(A2)后倾角a2分别为10.8°±3.0°和4.3°±2.2°。前下边界(B1)后倾角b1和后下边界(B2)后倾角b2分别为18.3°±4.7°和6.1°±3.2°。上述角度为肱骨内上髁骨通道内翻角和后倾角的边界范围,以此范围为依据可在临床中指导肱骨内髁安全有效的置入克氏针固定骨折。结论儿童肱骨内髁存在一个安全置针通道,此通道可在正位和侧位X线片上以内翻角和后倾角标定,本研究测得的内翻角和后倾角可作为肱骨内上髁置入克氏针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 儿童 内髁 进针角度
原文传递
骨折相关张力性水泡形成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陈晓俊 郭骏飞 +6 位作者 贾会扬 王宸 郭家良 王鑫贵 赵阔 侯志勇 张英泽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48-854,共7页
张力性水泡的出现往往预示着严重的软组织损伤,不仅增加了术后伤口并发症的风险,也延长了骨折治疗的时间。但张力性水泡的出现可以降低筋膜室内的压力,缓解疑似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避免不必要的减张手术,被认为是一种潜在... 张力性水泡的出现往往预示着严重的软组织损伤,不仅增加了术后伤口并发症的风险,也延长了骨折治疗的时间。但张力性水泡的出现可以降低筋膜室内的压力,缓解疑似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避免不必要的减张手术,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减压方式。近年来,筋膜、筋膜系统重新被人们认识并且加以研究,张力性水泡与筋膜系统自我减压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水泡出现及消退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医师的临床决策,张力性水泡的处理成为骨折治疗的一部分。笔者就骨折相关张力性水泡的特征、发生机制、减压效果、预防、治疗及并发症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张力性水泡在骨科中的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疱 软组织损伤 筋膜间隔综合征 肌释扼定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