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缝隙网格预报业务的决策理论适用性研究
1
作者 贾净翔 胡文东 +4 位作者 王承伟 邵建 胡亮帆 郝艳琼 徐文嘉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556-565,共10页
为进一步完善无缝隙网格预报工作,利用决策科学相关理论加强对预报人员的业务支持,提高智能化水平,从预报业务环境出发,根据预报员面临的任务压力,对多种决策理论进行了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1)无缝隙网格预报极大提升了业务能力和水平... 为进一步完善无缝隙网格预报工作,利用决策科学相关理论加强对预报人员的业务支持,提高智能化水平,从预报业务环境出发,根据预报员面临的任务压力,对多种决策理论进行了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1)无缝隙网格预报极大提升了业务能力和水平,预报员作为业务体系核心的地位并未改变,必须通过科学技术直接加强对预报员的支持。(2)技术进步背景下当前预报员面临的业务难点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范畴,更加清晰地体现为决策困难。(3)当前形势下的预报过程,对预报员来说存在具体限制性环境条件,传统的经典决策、完全决策、连续有限对比决策等理论适用性不强。(4)当前气象业务预报的特性更倾向于非理性决策、行为决策和现实渐进决策。(5)在无缝隙网格预报业务条件下,探讨了预报员有限理性的原因与表现以及知觉偏差对预报的影响。发现倾向风险更小而非结果最优,一般寻求相对满意方案。(6)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从研究、关注、辅助、支持预报员的角度,更加突出人在预报业务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提出了无缝隙网格预报中业务决策智能支持系统的适用性决策理论,为智能网格预报后续开发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并为研究型业务的全面建立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缝隙网格预报 业务决策 智能 支持系统 适用性
下载PDF
宁夏夏季两次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郝艳琼 顾楠楠 +6 位作者 胡文东 邵建 杨侃 徐文嘉 贾净翔 王菲 吴尚毅 《宁夏工程技术》 CAS 2021年第4期295-303,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宁夏夏季两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降雨过程天气系统配置相似,副热带高压位置的不同造成水汽来源和输送的差别;各层涡度散度场配置及垂...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宁夏夏季两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降雨过程天气系统配置相似,副热带高压位置的不同造成水汽来源和输送的差别;各层涡度散度场配置及垂直速度场的不同,导致降雨强度和时间范围的区别;水汽条件不同是影响降水量差异的原因;雷达产品表明,强回波与强降水的峰值及降水过程的差别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过程 物理量 雷达产品 诊断分析
下载PDF
成都地区一次极值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初步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徐文嘉 胡文东 +2 位作者 丁禹钦 贾净翔 杨文达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344-350,共7页
为提高持续大暴雨天气过程的预报准确性,利用高空、地面、卫星等气象资料,通过天气学、卫星气象学等对2020年8月10-12日成都地区一次创历史记录的持续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大暴雨天气过程是在成都地区500 hPa持续... 为提高持续大暴雨天气过程的预报准确性,利用高空、地面、卫星等气象资料,通过天气学、卫星气象学等对2020年8月10-12日成都地区一次创历史记录的持续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大暴雨天气过程是在成都地区500 hPa持续受低涡和低槽影响,大气低层的持续强烈辐合和高层的辐散抽气耦合及地面冷空气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低层偏东暖湿气流在成都西部沿山地形抬升作用下,进一步增强了成都市西部的降水;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强降水有两个阶段,分别出现于2020年8月11日06-17时、8月11日19时至12日12时。强降水出现的两个阶段成都地区低空急流长时间维持,处于持续高湿、高能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大暴雨产生;成都西南部强降水中心反复出现强降水云团,最低云顶亮温在-82℃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大暴雨 影响系统 低空急流 高能不稳定 水汽条件 云顶亮温
下载PDF
青藏高原低涡客观识别与图像学分析
4
作者 丁禹钦 胡文东 +4 位作者 邵建 李金泽 徐文嘉 贾净翔 佟景哲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1年第6期674-679,共6页
为进一步分析青藏高原低涡的分布特征,对1979-2018年的高原低涡进行客观识别并引入图像学方法展开分析。结果表明:40年间,高原低涡年均生成35.1个,1997与2005年高原低涡出现频次最高,达53个,1984年出现频次最少,为21个;图像学分析显示,... 为进一步分析青藏高原低涡的分布特征,对1979-2018年的高原低涡进行客观识别并引入图像学方法展开分析。结果表明:40年间,高原低涡年均生成35.1个,1997与2005年高原低涡出现频次最高,达53个,1984年出现频次最少,为21个;图像学分析显示,在高原低涡初生时,24.1%的正涡度中心位于高原低涡的南部,占比最高,东部和北部的正涡度中心分别占19.5%和16.5%;在高原低涡发展时,正涡度中心有29.9%集中于高原低涡重心附近,西南部和西部占比达到了20.3%和17.9%;东北、西南和北部占比之和仅有9.1%。引入描述热带气旋的Okubo-Weiss(OW)参数V_(OW),V_(OW)的负值项与切变有很强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有24.5%的V_(OW)项负值区中心位于高原低涡的东部区域,21.8%位于高原低涡的西北区,16.6%位于高原低涡的重心附近。在单个高原低涡生命周期内,有51.0%的V_(OW)项负值区中心相对于高原低涡几乎不移动,15.5%的V_(OW)项负值区中心则会向东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天气系统分析 客观识别 图像学 V 参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