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对胃癌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贾庆元 孙海涛 李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2期340-343,共4页
目的分析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胃癌中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12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时均接受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MPR技术检查... 目的分析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胃癌中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1年9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12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时均接受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MPR技术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MPR技术对胃癌患者术前的肿瘤侵犯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诊断价值。结果126胃癌患者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侵犯程度Tis期15例,占11.90%;T 1期23例,占18.25%;T 2期26例,占20.63%;T 3期38例,占30.15%;T 4期24例,占19.05%。淋巴结转移N 0期31例,占24.60%;N 1期43例,占34.13%;N 2期33例,占26.19%;N 3期19例,占15.08%。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MPR技术检查对胃癌术前肿瘤侵犯程度诊断的总符合率为95.24%(120/126),对胃癌术前淋巴结转移情况诊断的总符合率为75.40%(95/126),经Kappa一致性度量,其检查胃癌术前肿瘤侵犯程度的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939,P<0.001);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MPR技术检查胃癌术前淋巴结转移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一般(Kappa=0.666,P<0.001)。结论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MPR技术对胃癌患者术前的肿瘤侵犯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均具有诊断价值,其检查肿瘤侵犯程度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好,淋巴结转移情况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一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肿瘤分期 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 多平面重建 评估价值
下载PDF
推广农田节水灌溉技术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被引量:2
2
作者 贾庆元 《农机市场》 2023年第3期73-74,共2页
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在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升淡水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农业管理部门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构建技术推广队伍,加大了农田水利工程的有效建设。但从现阶段看,普遍存在着农民群众的节水意识相对较... 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在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升淡水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农业管理部门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构建技术推广队伍,加大了农田水利工程的有效建设。但从现阶段看,普遍存在着农民群众的节水意识相对较差,管理体制比较落后,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导致现代化的节水灌溉技术,无法在广大基层地区得以全面的推广。因而需要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有效地分析,及时转变传统的灌溉方式,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节水灌溉技术 推广问题 推广措施
下载PDF
信息化背景下现代农田水利灌溉技术与管理
3
作者 贾庆元 《农业工程技术》 2023年第14期84-85,共2页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加快水资源科学供给的关键环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大大提升工程的建设质量,保证数据线性的准确性,确保整个项目工程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加快水资源科学供给的关键环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大大提升工程的建设质量,保证数据线性的准确性,确保整个项目工程施工更加顺利的进行,同时也能够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各个环节的有效连接,真正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该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所应用到的信息化技术,分析了信息化背景之下现代农田水利灌溉技术与管理措施,以期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现代农田水利灌溉 管理措施
下载PDF
安徽萧县张村汉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3
4
作者 贾庆元 杨建华 +5 位作者 涂乔 胡锐 苏肇平 王小凤 朔知 刘锋 《江汉考古》 2000年第3期56-65,22,共11页
关键词 汉墓 墓葬(考古) 二层台 张村 灰陶 泥质 圈足 茧形壶 西汉早期 安徽萧县 随葬器物 墓葬形制 随葬品
下载PDF
安徽肥西塘岗遗址发掘 被引量:3
5
作者 丁新 李辉辉 +5 位作者 高飞 杨海 师孝明 丁保乾 贾庆元 赵立国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29,I0001,共24页
塘岗遗址是安徽省江淮之间具有新石器和商、周时代文化遗存并存的重要遗址。遗址位于安徽省肥西县南岗镇鸡鸣村牌坊自然村北岗地上,占地面积约35900平方米。2006年3~8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的科学发掘。该遗址最... 塘岗遗址是安徽省江淮之间具有新石器和商、周时代文化遗存并存的重要遗址。遗址位于安徽省肥西县南岗镇鸡鸣村牌坊自然村北岗地上,占地面积约35900平方米。2006年3~8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的科学发掘。该遗址最早地层堆积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共发现了7个房址和一些其他遗迹,出土遗物包括陶器、石器。该遗址的发掘,首先推动了江淮之间古人类居住环境的研究,其次对于研究本地区考古学文化与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塘岗遗址 新石器时代 房址
下载PDF
脊柱骨肿瘤的X线、CT及MRI的影像征象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范洪伟 邓春荣 +2 位作者 贾庆元 郭鑫 刘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第6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骨肿瘤的X线、CT及MRI影像学征象。方法回顾分析94例脊柱骨肿瘤患者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MRI检查,88例行CT检查,患者均进行病理学检查,收集患者上述资料,分别比较X线、CT及MRI的影像学特征与病理结果,判断脊柱骨... 目的探讨脊柱骨肿瘤的X线、CT及MRI影像学征象。方法回顾分析94例脊柱骨肿瘤患者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MRI检查,88例行CT检查,患者均进行病理学检查,收集患者上述资料,分别比较X线、CT及MRI的影像学特征与病理结果,判断脊柱骨肿瘤患者X线、CT及MRI诊断效能及成像特征。结果 22例患者单发恶性肿瘤,37例多发肿瘤(伴转移性肿瘤患者),共100个恶性肿瘤,122处肿瘤病变部位,其中发生在颈椎为11.5%,胸椎为33.6%,腰椎34.4%,骶尾椎20.5%;其中X线对骨质增生、硬化及骨膜反应成像较佳,CT对软组织肿块、骨质增生、硬化及骨髓水肿成像较佳,MRI对软组织肿块、骨髓水肿成像优于X线、CT;其中X线诊断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86.4%,均低于CT、MRI 93.0%、95.0%;脊柱恶性肿瘤多呈溶骨性破坏,或溶骨与成骨混合性存在,X线对不同肿瘤的骨质有不同检出率,而CT、MRI均能有效判断肿瘤对骨质的影响程度。结论脊柱骨肿瘤中转移性骨肿瘤发生率较高,多数具有明显特征的影像学表现,且CT、MRI较X线对恶性肿瘤的敏感性较高,有关临床诊断还需结合患者既往史及病理检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肿瘤 X线征象 CT征象 MRI征象
下载PDF
萧县陈沟墓地(西区)发掘简报 被引量:1
7
作者 贾庆元 丁新 +10 位作者 周水利 司学标 胡志合 孙伟 王峰 刘宇飞 郭安民 赵红党 王宏乾 李军 涂乔 《南方文物》 2013年第3期47-52,共6页
引言萧县陈沟墓地(西区)位于萧县龙城镇陈沟行政村西南部明山脚下,墓地南北倾斜,呈缓坡状,其,东紧邻311国道(图一)。2010年8月至10月,为配合安徽省柏星房产置业建设工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建设用地范围内古墓葬进行了抢... 引言萧县陈沟墓地(西区)位于萧县龙城镇陈沟行政村西南部明山脚下,墓地南北倾斜,呈缓坡状,其,东紧邻311国道(图一)。2010年8月至10月,为配合安徽省柏星房产置业建设工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建设用地范围内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墓葬63座(图二),出土各类珍贵文物203件。现将发掘收获简报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掘简报 墓地 萧县 西区 文物考古研究所 建设工程 考古发掘 建设用地
下载PDF
霍邱县三桥古墓葬 被引量:1
8
作者 贾庆元 任一龙 +5 位作者 师孝明 丁新 宋祠 周水利 何茂霞 程京安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43,共20页
霍邱县三桥古墓葬均为中小型墓,分为土坑墓、砖室墓两种,清理古墓葬21座,出土各类器物计160余件。这次发掘对研究西汉古墓葬分布规律和丧葬习俗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霍邱县 古墓葬
下载PDF
五河县金岗古墓群清理简报 被引量:1
9
作者 贾庆元 吴拂 任一龙 《东南文化》 2004年第4期6-11,共6页
金岗古墓群已清理的均为中小型砖室墓,平面可分长方形、刀字形、甲字形三种,其时代当在东汉中晚期。
关键词 金岗古墓群古墓葬 东汉
下载PDF
宿州王楼遗址发掘报告 被引量:2
10
作者 贾庆元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23,共17页
2004年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宿州王楼遗址进行了历时6个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遗址部分做的工作相对较少,清理出宋金墓葬147座,虽多为二次葬,出土器物较少,但墓葬形制丰富,反映了较多历史信息,是此次发掘的主要收获;新石器时代遗... 2004年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宿州王楼遗址进行了历时6个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遗址部分做的工作相对较少,清理出宋金墓葬147座,虽多为二次葬,出土器物较少,但墓葬形制丰富,反映了较多历史信息,是此次发掘的主要收获;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发现,其文化面貌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是此次发掘的又一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楼遗址 安徽 宿州市 文物考古 文化遗存
下载PDF
安徽濉溪石山子遗址古人类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情况的淀粉粒分析 被引量:28
11
作者 董珍 张居中 +3 位作者 杨玉璋 姚凌 李为亚 贾庆元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4-125,共12页
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安徽濉溪石山子遗址(约7000aB.P.,33°51'N、116°49'E)出土的5件石磨盘和5件石磨棒表面附着残留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批石器表面残留物中包含了种类丰富的植物淀粉粒,其可能的植物种属来源... 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安徽濉溪石山子遗址(约7000aB.P.,33°51'N、116°49'E)出土的5件石磨盘和5件石磨棒表面附着残留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批石器表面残留物中包含了种类丰富的植物淀粉粒,其可能的植物种属来源至少有8类,包括薏苡(Coix lacryma-jobi)、小麦族(Triticeae)、山药(Dioscorea opposita)、莲藕(Nelumbo nucifera)、莲子(Nelumbo nucifera)、豇豆属(Vigna)、燕麦属(Avena)和姜科(Zingiberaceae)等,此外还有一部分未知种属的疑似禾本科植物的淀粉粒。统计结果显示,来自薏苡、小麦族以及疑似禾本科植物的淀粉粒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在器物表面的出现频次都远高于其他植物种属的淀粉粒,应为这批石器的主要加工对象,此外,来自山药、莲藕等块根块茎类植物的淀粉粒,其数量和出现频次也较高。石山子遗址出土石磨盘、石磨棒表面残留物中淀粉粒组成的多样性表明了这些石质工具加工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古人类植物性食物资源组成的多样性,同时,从观察到的淀粉粒植物种属来源来看,石山子遗址先民的生业模式似仍以采集经济为主,其农业经济的发展则相对滞后,这一特点的形成可能与该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有较大关系。研究结果为探索新石器时代中期淮河中游地区古人类对植物资源利用以及当时的农业发展状况等问题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粒分析 石山子遗址 磨盘磨棒 淮河中游地区 植物资源利用
原文传递
安徽泗县刘圩汴河故道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6
12
作者 贾庆元 任一龙 +12 位作者 王志 刘松林 田松亭 王红乾 张晓荣 李毛宁 王忠启 史少锋 毛炳钧 曹宽宁 周崇文 张伟 杨钰侠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5-56,I0001,共13页
2011年3~4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安徽泗县刘圩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示一批汉至唐宋遗迹。其中,唐宋汴河北堤的发现,在隋唐大运河泗县段尚属首次;宋代踩踏面及相关遗迹的发现反映了汴河漕运的繁华;北宋末至南宋初土坑墓的发现印... 2011年3~4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安徽泗县刘圩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示一批汉至唐宋遗迹。其中,唐宋汴河北堤的发现,在隋唐大运河泗县段尚属首次;宋代踩踏面及相关遗迹的发现反映了汴河漕运的繁华;北宋末至南宋初土坑墓的发现印证了相关文献记载的汴河废弃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圩遗址 汉至唐宋 踩踏面 汴河北堤
原文传递
安徽天长县三角圩战国西汉墓出土文物 被引量:43
13
作者 杨德标 贾庆元 杨鸠霞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9期1-31,97-102,共37页
为配合天长县三角圩水利工程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长县文物管理所于1991年12月和1992年4月先后两次对天长乡三角圩水利工地古墓群进行了清理发掘,共清理墓葬25座(M1~M25),包括战国墓1座,西汉墓24座,其中M23~M25破坏严重。出... 为配合天长县三角圩水利工程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长县文物管理所于1991年12月和1992年4月先后两次对天长乡三角圩水利工地古墓群进行了清理发掘,共清理墓葬25座(M1~M25),包括战国墓1座,西汉墓24座,其中M23~M25破坏严重。出土铜、铁、陶、漆、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墓 形制 口径 云气纹 墓葬 长方形 三角形 平底 图版 漆器
原文传递
安徽萧县陈沟墓群(东区)发掘简报 被引量:4
14
作者 贾庆元 丁新 +12 位作者 周水利 孙伟 王峰 金华超 李毛宁 毛炳均 王晓鹏 曹大毛 胡志合 司学标 赵红党 王宏乾 李军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1-40,共10页
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陈沟墓群东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61座,其中汉代墓葬56座,以竖穴土坑墓为主。该次发掘共出土珍贵文物206件,有陶器、铜器、铁器、石器、蚌器等。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组合、画... 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陈沟墓群东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61座,其中汉代墓葬56座,以竖穴土坑墓为主。该次发掘共出土珍贵文物206件,有陶器、铜器、铁器、石器、蚌器等。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组合、画像石雕刻工艺的递变,充分展示了萧县汉文化的容貌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沟 墓葬 汉代
原文传递
安徽濉溪县先秦遗址调查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敬国 贾庆元 +1 位作者 何长风 胡欣民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7期650-653,619,共5页
濉溪县位于淮北市南。秦时属泗水郡之相县、铚县、竹邑、蕲县。1950年始设濉溪县,1977年属淮北市。本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仅东北部为低山区及少量小丘陵,其余为平原地区。水系有濉河、浍河、沱河、澥河、闸河、北淝河。1987年9月—10月... 濉溪县位于淮北市南。秦时属泗水郡之相县、铚县、竹邑、蕲县。1950年始设濉溪县,1977年属淮北市。本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仅东北部为低山区及少量小丘陵,其余为平原地区。水系有濉河、浍河、沱河、澥河、闸河、北淝河。1987年9月—10月,我所对该县重点考古调查,收获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遗址 淮北地区 大坟口文化 考古调查 淮北市 文化遗存 平原地区 陶片 新石器时代 灰陶
原文传递
安徽濉溪县董楼宋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6
作者 贾庆元 张拥军 +5 位作者 胡锐 宋词 任一龙 马自林 张辉 高勇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4-41,共8页
为配合修建合徐高速公路,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1年对濉溪县马桥乡董楼行政村蒋店的古代墓葬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宋代墓葬51座,多为单室墓,双室和多室墓仅占少数。墓葬平面形制可分为腰鼓形、船形、蝉形、圆形及"中"字形,... 为配合修建合徐高速公路,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1年对濉溪县马桥乡董楼行政村蒋店的古代墓葬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宋代墓葬51座,多为单室墓,双室和多室墓仅占少数。墓葬平面形制可分为腰鼓形、船形、蝉形、圆形及"中"字形,出土器物较少,仅见铜镜、瓷碗、铜饰品等。这批墓的大致年代当在北宋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濉溪县 董楼村 宋墓群 2001年
原文传递
安徽歙县竦口窑调查 被引量:3
17
作者 高一龙 贾庆元 《考古》 1988年第12期1142-1143,共2页
竦口窑是1985年歙县文化局和博物馆在文物普查时发现的。1986年5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一龙、贾庆元同志对窑址进行了调查。参加调查的还有县文化局、博物馆的邵国榔、江怡桐同志。竦口窑位于歙县桂林乡竦口村东南150米,距县城东北... 竦口窑是1985年歙县文化局和博物馆在文物普查时发现的。1986年5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一龙、贾庆元同志对窑址进行了调查。参加调查的还有县文化局、博物馆的邵国榔、江怡桐同志。竦口窑位于歙县桂林乡竦口村东南150米,距县城东北约10公里。窑址西侧60米为皖赣铁路,东侧约100米处是杨之水(图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文物考古 调查 窑址 文化局 歙县 安徽省 底径 下腹部 口径
原文传递
安徽泗县前李墓地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8
作者 贾庆元 任一龙 +3 位作者 周崇文 潘颖瑞 刘松林 陈华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53,I0007-I0009,共17页
2004年6~8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泗许高速公路建设对前李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墓葬48座,其中汉代42座,宋代6座,均为竖穴土坑墓,出土各类器物100余件(套),对研究该地区汉宋时期墓葬分布规律和丧葬习俗有着重... 2004年6~8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泗许高速公路建设对前李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墓葬48座,其中汉代42座,宋代6座,均为竖穴土坑墓,出土各类器物100余件(套),对研究该地区汉宋时期墓葬分布规律和丧葬习俗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李墓地 汉代墓葬 宋代墓葬 发掘
原文传递
安徽濉溪石山子新石器时代遗址 被引量:28
19
作者 贾庆元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93-203,共11页
石山子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平山乡赵楼行政村石山子自然村北,因村庄北端有一孤耸奇秀的小山而得名,其西北距濉溪县城约8公里,濉河流经遗址北侧(图一)。石山子遗址是1984年春濉溪县文管所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1987年秋,省文物考... 石山子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平山乡赵楼行政村石山子自然村北,因村庄北端有一孤耸奇秀的小山而得名,其西北距濉溪县城约8公里,濉河流经遗址北侧(图一)。石山子遗址是1984年春濉溪县文管所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1987年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进行了复查。遗址地势平坦,其南北长约210米,东西宽约160米,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在淮北所复查的100余处先秦遗址中,石山子遗址是其中时代较早的一处,经报批后,于1988年秋(从9月8日至10月12日)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历时三十五天,因财力和人员所限,仅开5米×5米探方四个,发掘面积100平方米(图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遗址 先秦遗址 腹上部 口径 泥质 文物考古 山子 圆锥形 石山 陶器
原文传递
宿松黄鳝嘴新石器时代遗址 被引量:12
20
作者 贾庆元 《考古学报》 1987年第4期451-469,529-536,共27页
黄鳝嘴遗址,位于安徽省宿松县程岭乡,刘塝自然村境内的大塔山北,其西南距县城约17公里,北距荆桥岭1公里,东南距程岭乡政府4公里,距泊湖7公里,遗址坐落在大塔山的缓坡上,凉亭河流经遗址东侧,总面积约12000平方米(图一)。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遗址 黄鳝 图版 口径 文物考古 安徽省 弦纹 随葬器物 泥质 考古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