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豆状核变性病例回顾及与遗传以外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蒋珊珊 罗琛 +2 位作者 赵蕊 贾庆雨 陈茂伟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40-1042,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的临床分型、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并提高诊断率。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9月该院确诊的W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年龄、民族、性别的WD患者,其初次发病年龄... 目的回顾性分析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的临床分型、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并提高诊断率。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9月该院确诊的W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年龄、民族、性别的WD患者,其初次发病年龄、临床分型、实验室检查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男性患者的发病年龄明显早于女性,神经型WD患者的MRI均存在低密度影改变。结论遗传并不是影响WD的唯一因素,性别、年龄、民族也可能是影响WD患者初次发病年龄及临床症状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临床分型 民族 性别 年龄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PTEN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宋润波 马建亭 +3 位作者 孟增智 贾庆雨 董耀 刘伟 《河北医药》 CAS 2015年第18期2751-2753,共3页
目的分析PTEN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60例甲状腺腺瘤手术切除标本中的PTEN蛋白和TNF-α的表达及关系,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因素与PTEN蛋白和T... 目的分析PTEN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60例甲状腺腺瘤手术切除标本中的PTEN蛋白和TNF-α的表达及关系,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因素与PTEN蛋白和TNF-α的关系。结果 PTEN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甲状腺腺瘤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NF-α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浆膜浸润、不同临床TNM分期的患者,癌组织中PTEN蛋白和TNF-α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的患者,癌组织中二者的阳性表达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N蛋白与TNF-α的表达呈负相关(r=-0.338,P<0.05)。结论 PTEN蛋白和TNF-α的表达改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形成有一定关系。二者表达状况的检测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PTEN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非HIV相关性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胡蝶飞 贾庆雨 黄力毅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920-921,共2页
目的:探讨非HIV相关性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31例非HIV相关性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中,21例(67.74%)既往无基础疾病。主要症状以头... 目的:探讨非HIV相关性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31例非HIV相关性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中,21例(67.74%)既往无基础疾病。主要症状以头痛(100.00%)、发热(80.65%)最为常见。26例诱导期采用低剂量两性霉素B(A组,11例)或低剂量两性霉素B脂质体(B组,15例)+氟胞嘧啶+氟康唑的三联用药方案,中位疗程为44d,治愈率为76.92%(20/26)。A组隐球菌培养转阴时间、涂片转阴时间、住院抗真菌时间均较B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HIV相关性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以无基础疾病的免疫正常人群为主,诱导期低剂量两性霉素B(或脂质体)+氟胞嘧啶+氟康唑三联治疗方案有较好疗效,且两性霉素B脂质体疗效优于两性霉素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HIV相关性隐球菌性脑膜炎 临床分析 诱导期治疗
下载PDF
广西1例输入性皮肤利什曼原虫病病情资料回顾 被引量:6
4
作者 贾庆雨 陈茂伟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05-605,共1页
利什曼原虫病(黑热病)是由利什曼病原体引起的地方性传染病,广泛分布于亚、欧、非、拉丁美洲等地,因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及皮肤色素沉着而得名。白蛉为传播媒介,发病多在5-9月份白蛉活动的季节,主要通过白蛉叮咬传播。随着我国预... 利什曼原虫病(黑热病)是由利什曼病原体引起的地方性传染病,广泛分布于亚、欧、非、拉丁美洲等地,因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及皮肤色素沉着而得名。白蛉为传播媒介,发病多在5-9月份白蛉活动的季节,主要通过白蛉叮咬传播。随着我国预防控制力度的加强,利什曼原虫病病例显著减少,仅四川、甘肃、新疆等地仍有个别报道。作者对1例利什曼原虫病的病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什曼原虫病 病情资料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