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苯并芘对鱼类免疫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贾旭淑 宋超 陈家长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23期98-103,共6页
苯并芘作为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代表,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其主要毒性作用机制是经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代谢活化的产物7,8-二羟基-9,10-环氧苯并芘,这也是产生免疫毒性的关键物质。鱼类的免疫系统处于进化的特殊阶段,本研究以主要免... 苯并芘作为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代表,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其主要毒性作用机制是经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代谢活化的产物7,8-二羟基-9,10-环氧苯并芘,这也是产生免疫毒性的关键物质。鱼类的免疫系统处于进化的特殊阶段,本研究以主要免疫因子为切入点,综述了苯并芘对鱼类免疫毒性的作用机制及途径。指出:环境中存在的其他有机污染物对鱼类免疫毒性的作用机理,并就鱼类养殖过程中为应对有机污染物及其他环境因子引起的免疫毒性所使用的免疫增强剂做了简单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芘 免疫 毒性
下载PDF
Advances in Studies of Toxicological Effects of Benzopyrene on Fish Immune System
2
作者 贾旭淑 宋超 陈家长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3年第1期110-115,共6页
[Objective] The paper was to summarize the advances in studies of toxi- cological effects of benzopyrene on fish immune system. [Method] With the main im- mune factor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s, the paper summarized ... [Objective] The paper was to summarize the advances in studies of toxi- cological effects of benzopyrene on fish immune system. [Method] With the main im- mune factors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s,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toxicity mecha- nism and pathway of benzopyrene on fish immune system, as well as the toxicity mechanism of other environmental organic pollutants on fish immune toxicity. [Remit] Fish immune system was in the special stage of evolution, the study on effect of benzopyrene on fish immune system has great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The paper provided basis for dealing with the immune toxicity caused by organic pollutants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aquaculture so as to strengthen fish immun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ZOPYRENE IMMUNITY TOXICITY
下载PDF
利用固定波长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苯并(a)芘暴露下罗非鱼胆汁代谢物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宋超 裘丽萍 +4 位作者 范立民 孟顺龙 贾旭淑 胡庚东 陈家长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83-787,共5页
利用固定波长荧光分光光度法(Fixed-wavelength fluorescence,简称FF法)研究了苯并(a)芘暴露下罗非鱼胆汁代谢物的动态变化。在试验中首先优化了FF法测定罗非鱼胆汁代谢物的稀释倍数,将罗非鱼胆汁分别稀释1000、2000、4000、8000倍,在激... 利用固定波长荧光分光光度法(Fixed-wavelength fluorescence,简称FF法)研究了苯并(a)芘暴露下罗非鱼胆汁代谢物的动态变化。在试验中首先优化了FF法测定罗非鱼胆汁代谢物的稀释倍数,将罗非鱼胆汁分别稀释1000、2000、4000、8000倍,在激发/散发波长380 nm/430 nm测定荧光强度。结果显示2000倍左右的稀释较为合理,结合其他研究,试验最终采用1600倍的稀释倍数。在此基础上利用优化后的FF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BaP(0.1、1、10、50μg·L-1)暴露下罗非鱼胆汁代谢物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0.1μg·L-1浓度组的BaP代谢物随时间变化无明显波动,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他3个剂量组从2 h起就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3个试验组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胆汁中BaP代谢物随浓度升高不断升高,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表明鱼体内胆汁代谢物可用来反映周围水环境中BaP的污染情况。这为将FF法应用于环境中BaP的生物监测,使胆汁代谢物成为BaP环境监测的有效生物标志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A)芘 胆汁代谢物 固定波长荧光分光光度法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镉对中华倒刺鲃肝细胞DNA的损伤 被引量:6
4
作者 宋超 贾旭淑 陈家长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75-277,共3页
以中华倒刺鲃为研究对象,利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不同浓度的氯化镉对倒刺鲃肝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检测指标包括尾部DNA含量、尾长、尾矩、Olive尾矩。结果显示,低浓度的镉虽然并不会引起试验鱼明显的中毒症状,但已经对肝脏DNA产生损... 以中华倒刺鲃为研究对象,利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不同浓度的氯化镉对倒刺鲃肝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检测指标包括尾部DNA含量、尾长、尾矩、Olive尾矩。结果显示,低浓度的镉虽然并不会引起试验鱼明显的中毒症状,但已经对肝脏DNA产生损伤。0.01 mg/kg组4个指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0.05 mg/kg组尾部DNA含量、尾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0.1 mg/kg组4个指标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倒刺鲃 单细胞凝胶电泳 DNA损伤
下载PDF
苯并(a)芘对罗非鱼肝脏CYP1A1和GST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家长 裘丽萍 +4 位作者 瞿建宏 孟顺龙 范立民 贾旭淑 宋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8-272,共5页
以罗非鱼为试验动物,研究不同浓度(0.1、1、10和50μg·L-1)苯并(a)芘(BaP)暴露下,罗非鱼肝脏细胞色素P450亚酶1A1(CYP1A1)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0.1、1和10μg·L-13个浓度组罗非鱼肝脏CYP1A1活性与... 以罗非鱼为试验动物,研究不同浓度(0.1、1、10和50μg·L-1)苯并(a)芘(BaP)暴露下,罗非鱼肝脏细胞色素P450亚酶1A1(CYP1A1)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0.1、1和10μg·L-13个浓度组罗非鱼肝脏CYP1A1活性与空白和丙酮溶剂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50μg·L-1浓度组CYP1A1活性在6和168 h时受到显著诱导(P<0.05);0.1和1μg·L-1浓度组肝脏GST活性与空白和丙酮溶剂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10和50μg·L-1浓度组GST活性在336 h时与空白和丙酮溶剂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CYP1A1活性与GST活性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的变化趋势相近,尤其是1和50μg·L-12个浓度组,表明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亚酶1A1(CYP1A1)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 罗非鱼 苯并(a)芘(BaP)
下载PDF
苯并(a)芘对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肝细胞DNA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宋超 范立民 +4 位作者 孟顺龙 裘丽萍 贾旭淑 胡庚东 陈家长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583-1587,共5页
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是一种含有5个苯环的多环芳烃,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有机污染物,苯并(a)芘可引起多种形式的DNA损伤。彗星试验,又称为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是一项灵敏、快速的在单细... 苯并(a)芘(Benzo(a)pyrene,BaP)是一种含有5个苯环的多环芳烃,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有机污染物,苯并(a)芘可引起多种形式的DNA损伤。彗星试验,又称为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是一项灵敏、快速的在单细胞水平检测DNA链断裂的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水环境的生物监测中。污染物的毒性监测与评估一直是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生态毒理学试验,利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不同浓度苯并(a)芘暴露对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肝细胞DNA的损伤情况。试验将罗非鱼在0.1、1、10、50μg·L-14个苯并(a)芘(BaP)浓度下分别暴露4、7、14 d,利用彗星试验研究BaP对罗非鱼肝细胞DNA的损伤情况,以尾部DNA含量、尾长、尾矩及Olive尾矩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BaP会对肝细胞DNA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在0.1、1、10μg·L-13个浓度组,DNA损伤随着BaP暴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50μg·L-1组DNA损伤有所下降。在时间上,除1μg·L-1剂量组的尾部DNA含量、10μg·L-1组的尾部DNA含量及Olive尾矩外,其他指标有在第7天降低之后又升高的趋势,这意味着肝细胞DNA损伤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体中BaP的污染情况。该实验为进一步探讨苯并(a)芘的致癌机制及环境中苯并(a)芘的监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苯并(A)芘 DNA损伤 彗星试验
下载PDF
苯并(a)芘对雄性罗非鱼肝脏Vtg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宋超 范立民 +4 位作者 孟顺龙 裘丽萍 贾旭淑 胡庚东 陈家长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837-1840,共4页
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tg)是检测环境雌激素的重要生物标志物,雄性鱼类Vtg mRNA是检测环境雌激素的新兴生物标志物。为研究BaP是否具有环境雌激素效应,本试验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Vtg mRNA进行研究,用总RNA提取试剂盒提... 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tg)是检测环境雌激素的重要生物标志物,雄性鱼类Vtg mRNA是检测环境雌激素的新兴生物标志物。为研究BaP是否具有环境雌激素效应,本试验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Vtg mRNA进行研究,用总RNA提取试剂盒提取得到雌鱼肝脏总RNA,以转录得到的cDNA为模板,以Primer设计得到的引物,得到422 bp的罗非鱼卵黄蛋白原特异性cDNA扩增片段;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0、50μg·L-1的BaP暴露对罗非鱼肝脏Vtg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4 d、17 d时雄性罗非鱼肝脏内Vtg 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10 d时10、50μg·L-1 2个剂量组Vtg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分别是对照组的113.18倍和121.79倍。结果意味着BaP可能具有环境雌激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卵黄蛋白原 荧光定量PCR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