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CC与BuCy预处理方案在慢性髓性白血病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后长期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贾永前 刘霆 +5 位作者 徐才刚 牛挺 孟文彤 鲁建春 王晖 冷亚美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6-229,共4页
目的观察MCC和BuCy预处理方案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移植后的长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采用MCC方案(马法兰170mg/m2·d×1,环已亚硝脲400mg/m2·d×1,环磷酰胺60mg/kg·d×2)预处理治疗CML14例,中位随访时间6... 目的观察MCC和BuCy预处理方案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移植后的长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采用MCC方案(马法兰170mg/m2·d×1,环已亚硝脲400mg/m2·d×1,环磷酰胺60mg/kg·d×2)预处理治疗CML14例,中位随访时间6年;采用BuCy方案(马利兰4mg/kg·d×4,环磷酰胺60mg/kg·d×2)预处理治疗CML16例,中位随访时间4年。结果30例病人全部植活,MCC组+100d移植嵌合状态高于BuCy组,但移植后2年全部均转为完全供者植入,bcr-abl融合基因检测阴性。MCC组移植相关死亡3例(21%),复发死亡1例(7%),5年无病存活率71.4%;BuCy组移植相关死亡4例(25%),复发死亡2例(12%),5年无病存活率62.5%。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C组移植相关毒性和肝静脉闭塞病的发生较BuCy组低,中位住院时间MCC组39d,BuCy组5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强度MCC预处理方案的长期疗效与传统BuCy方案相似,但移植相关毒性较低。在卫生经济学方面MCC预处理方案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处理方案 MCC BuCy 慢性髓性白血病 异基因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恶性淋巴瘤的分类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贾永前 邓承祺 《华西医学》 CAS 2003年第3期436-438,共3页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 分类 霍奇金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
下载PDF
自身骨髓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4例分析
3
作者 贾永前 吴谨绪 +7 位作者 刘霆 王晖 吴世敏 贺建清 朱焕玲 鲁建春 胡惠玉 邓长安 《四川医学》 CAS 1993年第4期205-207,共3页
自身骨髓移植(ABMT)能够有效地提高急性白血病的长期存活率。近年来,我科在强烈诱导和巩固化疗的基础上,从1991年5月起已成功地进行了4例急性白血病的ABMT。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病例及方法一、病例资料:见表1。二、ABMT前的体内净化... 自身骨髓移植(ABMT)能够有效地提高急性白血病的长期存活率。近年来,我科在强烈诱导和巩固化疗的基础上,从1991年5月起已成功地进行了4例急性白血病的ABMT。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病例及方法一、病例资料:见表1。二、ABMT前的体内净化除例1外,其余3例在ABMT前1月内均接受了以中剂量阿糖胞苷为主的移植前强化治疗。剂量为1.0g/m^2/天,分2次静滴,疗程4天,在骨髓开始恢复时采集骨髓。三、骨髓的采集、保存和回输骨髓采集的时机为化疗后骨髓增生活跃时。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从髂后上棘多部位穿刺采集骨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移植 白血病 急性病 自体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成人白血病35例
4
作者 贾永前 刘霆 +9 位作者 徐才刚 牛挺 向兵 卢忠平 孟文彤 黄杰 鲁建春 羊裔明 吴谨绪 邓长安 《四川医学》 CAS 2001年第8期701-703,共3页
目的 分析总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和慢性白血病的疗效、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同胞异基因骨髓移植、同胞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无血缘关系骨髓移植对 35例缓解期或复发难治性成人白血病进行了移植。结果... 目的 分析总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和慢性白血病的疗效、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同胞异基因骨髓移植、同胞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无血缘关系骨髓移植对 35例缓解期或复发难治性成人白血病进行了移植。结果 平均随访 2 6月 ,10例急性白血病有 5例仍无病存活 ,2 5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仍无病存活 2 1例 (84% )。主要并发症 :急性 GVHD11例 ,慢性 GVHD15例 ,CMV感染间质性肺炎 6例 ,其中重症感染者 3例 ,肝静脉闭塞病 (HVOD) 7例 ,严重感染败血症 9例 ,白血病复发 3例。结论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成人急、慢性白血病的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下载PDF
丹参酮ⅡA诱导NB_4细胞凋亡时Caspase_3活性变化 被引量:19
5
作者 梁效功 羊裔明 +5 位作者 邓承祺 孟文彤 刘霆 贾永前 程韵枫 李力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49-551,共3页
目的 研究 Caspase3在丹参酮 A( Tan A)诱导 NB4细胞凋亡过程中的变化及与凋亡的关系。方法 通过细胞形态学、DNA含量分析及 DNA片段比率 ,证实 Tan A是否可诱导 NB4细胞凋亡 ,用荧光分光光度仪检测 Caspase3活性及 N -乙酰 -天冬氨... 目的 研究 Caspase3在丹参酮 A( Tan A)诱导 NB4细胞凋亡过程中的变化及与凋亡的关系。方法 通过细胞形态学、DNA含量分析及 DNA片段比率 ,证实 Tan A是否可诱导 NB4细胞凋亡 ,用荧光分光光度仪检测 Caspase3活性及 N -乙酰 -天冬氨酸 -谷氨酸 -颉氨酸 -天冬氨酸 - 7氨基 - 4甲基 -香豆素 ( AC- DEVD- AMC)行Caspase3抑制试验探讨细胞凋亡与 Caspase3间的关系。结果  Tan A可诱导 NB4细胞凋亡 ,并伴有 Caspase3活性增高。AC- DEVD-乙醛 ( AC- DEVD- CHO)可抑制 Tan A诱导 NB4细胞凋亡。结论  Tan A诱导 NB4细胞凋亡可通过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诱导 NB4 细胞凋亡 Caspase3活性
下载PDF
万珂为主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刘志刚 牛挺 +8 位作者 向兵 常红 何川 李建军 黄杰 谢莉萍 朱焕玲 贾永前 刘霆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58-360,共3页
目的研究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万珂,Velcade,V)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MM患者接受万珂为主的联合方案进行化疗。疗效评定按照EBMT/ABMT标准。结果可评估疗效者12例,初治8例,复发难治4例... 目的研究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万珂,Velcade,V)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MM患者接受万珂为主的联合方案进行化疗。疗效评定按照EBMT/ABMT标准。结果可评估疗效者12例,初治8例,复发难治4例。治疗总体反应率100%(12/12),其中,完全缓解(CR)5例(41.7%),接近完全缓解(nCR)2例(16.7%)。部分缓解(PR)5例(41.7%)。初治患者达到最佳反应所需疗程中位数为2个(2~3个),复发难治患者达到最佳反应所需疗程中位数为4个(3~5个)。中位随访11月(4~27月),所有患者均存活。不良反应多为1~2级,包括周围神经病变(41.7%)、血小板减少(33.3%)、恶心呕吐(33.3%)及呼吸道感染(16.7%),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万珂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初治和复发难治MM病例,起效较快,反应率和完全缓解率较高,不良反应轻,患者耐受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珂 硼替佐米 多发性骨髓瘤 治疗
下载PDF
免疫抑制治疗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胞浆内TNF-ɑ/IFN-γ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何淑娅 蒋能刚 +2 位作者 曾婷婷 粟军 贾永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3期689-691,共3页
本研究探讨免疫抑制治疗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胞浆内肿瘤坏死因子-浕(TNF-浕)/干扰素-γ(IFN-γ)表达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初发病人和20例经免疫抑制治疗后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中CD3... 本研究探讨免疫抑制治疗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胞浆内肿瘤坏死因子-浕(TNF-浕)/干扰素-γ(IFN-γ)表达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初发病人和20例经免疫抑制治疗后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中CD3+淋巴细胞胞浆内TNF-浕/IFN-γ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再生障碍性贫血初发组CD3+淋巴细胞胞浆内TNF-浕、IFN-γ的表达率分别为(5.97±6.78)%和(15.20±11.28)%,正常对照组为(1.56±0.87)%,(1.76±0.87)%,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抑制治疗组CD3+淋巴细胞胞浆内TNF-浕、IFN-γ的表达率分别(1.67±1.26)%,(4.35±4.33)%,与初发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淋巴细胞胞浆内TNF-浕/IFN-γ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免疫抑制治疗可以显著下调胞浆内TNF-浕/IFN-γ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肿瘤坏死因子-α 干扰素-γ 免疫抑制治疗 外周血淋巴细胞
下载PDF
丹参酮ⅡA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前后端粒酶活性变化 被引量:18
8
作者 秦萍 羊裔明 +5 位作者 屈艺 袁淑兰 孟文彤 梁勇 刘霆 贾永前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97-400,共4页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xplore whether Tanshinone ⅡA (TanⅡA) could induce HL-60 and K562 cells differentiation and to assay the telomerase ativities before and after the leukemia cell differentiation i...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xplore whether Tanshinone ⅡA (TanⅡA) could induce HL-60 and K562 cells differentiation and to assay the telomerase ativities before and after the leukemia cell differentiation induced by TanⅡA and All-trans retinoid acid (ATRA). Methods HL-60 and K562 cells were cultured with TanⅡA at concentration of 0.5μg/ml for 5 days and 6 days respectively. The cell differentiations were observed by morphology and nitroblue tetrazodium (NBT) test. The telomerase activities before and after TanⅡA and ATRA treatment were measured by PCR-TRAP, using ATRA as positive control, 0.01% DMSO as negative control.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anⅡA inhibited both HL-60 and K562 cell growth. On the 5th day of TanⅡA action, the inhibiting rate of HL-60 cell growth was 79.9%. Also, it induced the cells to differentiate to terminal cells. Acted by TanⅡA for 5 days, the HL-60 cells differentiation rate was 72%, NBT test was positive and showed that the leukemia cells were differentiated. On the 6th day of TanⅡA action, the K562 cells differentiate rate was 76%. The telomerase activities decreased markedly; the inhibiting rates of HL-60 (5 days) and K562 (6 days) were 30.8% and 50.8%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anⅡA induces leukemia cells to differentiate, and with the induction of leukemia cell differentiation, the telomerase activities decrease obvi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分化 端粒酶 白血病
下载PDF
丹参酮Ⅱ A对K562细胞株的诱导分化 被引量:19
9
作者 吴俣 羊裔明 +3 位作者 孟文彤 李云 贾永前 刘霆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0-83,共4页
目的 了解丹参酮 A(Tan A)对 K5 6 2细胞株的生长影响及红系诱导分化作用 ,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细胞培养、形态观察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等。结果  Tan A对 K5 6 2细胞有生长抑制作用 ,而适当浓度的 Tan A可诱导 K5 6 2细胞向... 目的 了解丹参酮 A(Tan A)对 K5 6 2细胞株的生长影响及红系诱导分化作用 ,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细胞培养、形态观察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等。结果  Tan A对 K5 6 2细胞有生长抑制作用 ,而适当浓度的 Tan A可诱导 K5 6 2细胞向红系分化。用 0 .5 μg/ m l的 Tan A处理后 ,K5 6 2细胞的凋亡细胞增加 ,G0 / G1 期细胞堆积 ,c- m yc、bcl- XL 和 H- ras的表达下降 ,p5 3和 Rb的表达增加。结论  Tan A对 K5 6 2细胞有生长抑制及诱导红系分化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K562细胞株 诱导 分化 细胞凋亡 基因表达 急性白血病
下载PDF
光学法血小板计数作为低血小板标本复检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曾婷婷 左成华 +7 位作者 郭曼英 左永太 曾素根 庄利芳 弥艾莉 韩秀华 贾永前 蒋能刚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39-41,共3页
目的探讨Sysmex-2100光学法血小板计数作为低血小板标本复栓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对60例Sysmex-2100血细胞全自动分析仪阻抗法检测PLT值在(0~1100)×10^9/L的标本进行流式仪计数法、光学法、阻抗法、手工法的检测,以流式仪计数... 目的探讨Sysmex-2100光学法血小板计数作为低血小板标本复栓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对60例Sysmex-2100血细胞全自动分析仪阻抗法检测PLT值在(0~1100)×10^9/L的标本进行流式仪计数法、光学法、阻抗法、手工法的检测,以流式仪计数法作为参考方法进行比较。对100例阻抗法检测PLT〈60×10^9/L的标本进行光学法、阻抗法、手工法的检测并比较。结果对60例标本PLT检测的流式仪计数法和光学法、阻抗法、手工法3种方法的结果进行回归分析,3种方法跟流式仪计数法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2,0.989和0.985,均高度相关(P〈0.001)。分组(PLT〈100、100~300、〉300×10^9/L)进行两样本配对t检验,在低PLT组阻抗法和流式仪计数法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高PLT组阻抗法和手工法同流式仪计数法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100例PLT〈60×10^9/L标本的光学法、阻抗法、手工法结果进行回归分析,阻抗法和手工法对光学法结果相关系数分别为0.752和0.882。t检验结果是阻抗法同光学法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手工法同光学法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阻抗法同流式仪计数法检测结果在血小板值低的时候有统计学差异,该误差可能影响临床诊治。而光学法在很大PLT值范围内同流式仪计数法相关性很好,且比阻抗法和手工法准确。因此光学法的准确性和重复性都较好,并且成为简便快捷的血小板复查方法,在标本量较大的实验室值得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法血小板计数 流式仪计数法 复检
下载PDF
血液常规检验人员技能培训和能力评估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曾素根 贾永前 +3 位作者 黄玉霞 庄利芳 江虹 粟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2386-2387,共2页
血液常规检验是最为重要和普及的检验项目之一,但由于各实验室的人员素质的不同,使各实验室之间,甚至同一室的检测结果往往差异较大,如何提高人员的素质.确保血常规检验质量的不断提高。美国病理家学会(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 血液常规检验是最为重要和普及的检验项目之一,但由于各实验室的人员素质的不同,使各实验室之间,甚至同一室的检测结果往往差异较大,如何提高人员的素质.确保血常规检验质量的不断提高。美国病理家学会(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实验室认证,帮助我们建立和完善了对血液常规检验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能力评估体系,现将主要内容提供给同行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常规检验 能力评估 技能培训 检验人员 实验室认证 人员素质 检验项目 检测结果
下载PDF
青蒿琥酯对人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细胞抑制作用及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曾彦 倪勋 +2 位作者 孟文彤 文钦 贾永前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38-1043,共6页
目的观察青蒿琥酯(ART)对白血病/淋巴瘤细胞株Raji、Jurkat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原代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以及ART与长春新碱(VCR)、阿糖胞苷(Ara-C)的细胞毒协同效应,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MTT法观察ART对Raji、Jurkat、ALL原代... 目的观察青蒿琥酯(ART)对白血病/淋巴瘤细胞株Raji、Jurkat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原代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以及ART与长春新碱(VCR)、阿糖胞苷(Ara-C)的细胞毒协同效应,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MTT法观察ART对Raji、Jurkat、ALL原代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及ART与VCR、Ara-C的协同效应。Wright-Giemsa染色光镜下及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变化,Rhodamine-123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MMP)变化,比色法检测细胞内caspase-3浓度变化。结果ART在体外能显著抑制Raji、Jurket细胞的增殖,对ALL原代细胞亦具有增殖抑制作用。低浓度ART与VCR、Ara-C联合,能增加VCR、Ara-C的细胞毒作用。ART作用后B/T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细胞光镜及电镜均表现出凋亡形态学改变,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细胞内caspase-3的表达增加,呈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T对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且与VCR、Ara-C联用具有协同效应,其机制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ART有望开发成治疗ALL/淋巴瘤的新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琥酯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增殖抑制 细胞凋亡
下载PDF
美罗华治疗32例弥漫型大B细胞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被引量:7
13
作者 徐才刚 吴俣 +2 位作者 陈心传 刘霆 贾永前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47-149,共3页
目的 评价美罗华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DLBCL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用同期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将68例弥漫型大B细胞性NHL患者分为研究组(美罗华组)和对照组,前组32例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 目的 评价美罗华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DLBCL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用同期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将68例弥漫型大B细胞性NHL患者分为研究组(美罗华组)和对照组,前组32例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联合美罗华治疗;后组36例单用CHOP方案。每4周循环1个疗程,3~6疗程后作评价。将两组患者按国际淋巴瘤预后因子指数(IPI)分为中低危组和高危组,分析其疗效与预后。全部患者6个疗程后停止治疗,随访观察生存情况。结果 美罗华组完全缓解率(CR)达56.3%,总有效率87.5%;对照组分别为13.9%、63.9%,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美罗华组6、12、24、36月总的生存率分别为96.9%、87.5%、71.9%和65.6%,对照组分别为91.7%、80.6%、58.3%和41.7%(P>0.05)。美罗华组中中低危组的CR及部分缓解率(PR)分别为68.4%、26.3%,高危组分别为38.5%、38.5%(P<0.01);对照组中低危组的CR及PR分别为15.8%、68,4%,高危组则分别为11.8%、29.4%(P<0.001)。结论 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DLBCL的疗效显著,3年生存率高,不良反应较单纯化疗少,可作为该病目前的首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罗华 弥漫型大B细胞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不良反应 联合化疗 预后 生存率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161例颅内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周静 羊裔明 +8 位作者 刘霆 贾永前 朱焕玲 崔旭 徐才刚 牛挺 黄杰 向兵 李建军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87-189,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 (AL)患者颅内出血 (ICH)相关因素 ,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降低其病死率。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血液科 1989年 12月至 2 0 0 2年 8月发生ICH的AL患者 16 1例 (ICH组 )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 ,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无...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 (AL)患者颅内出血 (ICH)相关因素 ,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降低其病死率。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血液科 1989年 12月至 2 0 0 2年 8月发生ICH的AL患者 16 1例 (ICH组 )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 ,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无ICH的AL患者 16 9例为对照组 (非ICH组 )。结果 ICH最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急变期患者 (13.89% ) ,其次为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M5) (9.79% )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3 ) (9.17% )患者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容易发生ICH。ICH与血小板减少、低血红蛋白水平、疾病病程、合并感染和高白细胞计数等密切相关 ;头颈部出血往往是ICH的先兆。ICH的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 ,ICH的几率随着白细胞 (WBC)的增高而上升 ,随血小板 (Plt)的上升而下降。WBC每增加 1个单位 ,ICH的几率就增加大约 0 .6 % ;Plt每增加 1个单位 ,颅内出血的几率就减少大约 0 .8%。结论 ICH与严重的血小板减少、高白细胞计数密切相关 ,如这些患者出现头颈部出血预示ICH即将发生 ,应及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预防I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急性 血细胞计数 脑出血 因素分析 统计学
下载PDF
从CAP实验室认证看血液细胞分析仪性能监管体系 被引量:10
15
作者 曾素根 韩秀华 +6 位作者 庄利芳 朱新勤 郭曼英 左永太 李倚 弥艾莉 贾永前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52-154,共3页
美国病理家学会(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实验室认证,主要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NCCLS)的标准和操作指南制定认证规则,适合临床实验室。在亚洲通... 美国病理家学会(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实验室认证,主要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NCCLS)的标准和操作指南制定认证规则,适合临床实验室。在亚洲通过CAP认证的临床实验室,主要在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和地区(如中国香港、台湾等)。近几年,随着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也有少数医院参加CAP认证,我院的临检血液室是通过CAP认证的临床实验室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实验室认证 血液细胞分析仪 性能监管体系
下载PDF
交叉表达淋系和髓系抗原的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蒋能刚 陈小梅 +3 位作者 朱焕玲 钟凌 曾婷婷 贾永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6期1405-1409,共5页
本研究探讨交叉表达淋系和髓系抗原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免疫表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根据免疫标记和FAB亚型将交叉表达髓系和淋系相关抗原的急性白血病进行分组,对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所分析的淋... 本研究探讨交叉表达淋系和髓系抗原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免疫表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根据免疫标记和FAB亚型将交叉表达髓系和淋系相关抗原的急性白血病进行分组,对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所分析的淋系抗原标志物包括CD2、CD7、CD19、CD56以及其他多个同时表达的淋系抗原,对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所分析的髓系抗原标志物包括CD13及同时表达的CD13/CD33。以同期无交叉抗原表达的AML和ALL作为对照,比较各组白血病的完全缓解(CR)率和无复发生存期(RFS)有无差别。结果表明:161例确诊并接受治疗的患者中,91例交叉表达淋系和髓系抗原的急性白血病分为仅伴CD7表达的AML即CD7(+)AML24例,仅伴CD19表达的AML即CD19(+)AML14例,伴CD2表达的AML即CD2(+)AML(包括CD2与CD19共表达病例)8例,伴CD56表达的AML即CD56(+)AML(包括CD56与CD2或CD19共表达病例)10例,表达2个及2个以上淋系相关抗原的AML即Ly≥2(+)AML16例,仅伴CD13表达的ALL即CD13(+)ALL9例,伴CD13、CD33同时表达的ALL即CD13/CD33(+)ALL10例。无淋系抗原表达的AML即Ly(-)AML和无髓系抗原表达的ALL即My(-)ALL分别为41例、29例。与Ly(-)AML相比,Ly≥2(+)AMLCR率、RFS均明显偏低;CD56(+)AML的RFS较低,但CR率无明显差别;其余各组与Ly(-)AML相比CR率、RFS均无明显差别。CD13(+)ALL组、CD13/CD33(+)ALL组与My(-)ALL组相比CR率、RFS亦无明显差别。结论:急性白血病中各抗原标志物的交叉表达对预后的意义应区别对待。AML伴CD56表达或多个抗原交叉表达时预后较差,而其他交叉表达的髓系或淋系抗原标志物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免疫表型 交叉表达 淋系抗原 髓系抗原
下载PDF
丹参酮ⅡA诱导原代培养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 被引量:34
17
作者 梁勇 羊裔明 +6 位作者 袁淑兰 刘霆 贾永前 徐才刚 牛挺 秦慧 秦萍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207-210,共4页
为探讨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TanⅡA)对原代培养的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将5例APL患者白血病细胞分别与0.5μg/mlTanⅡA在体外共同培养7天,而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测定药物作用前后细胞的四唑... 为探讨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TanⅡA)对原代培养的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将5例APL患者白血病细胞分别与0.5μg/mlTanⅡA在体外共同培养7天,而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测定药物作用前后细胞的四唑氮蓝(NBT)还原能力,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DNA周期、CD33及CD11b的表达。结果显示:0.5μg/mlTanⅡA可诱导82.5%±4.8%的APL细胞向终末细胞分化,并使细胞生长明显受抑,NBT还原能力显著增强;CD33表达下降,CD11b表达升高,与全反式维甲酸的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TanⅡA将APL细胞阻滞于G0/G1期,S期细胞数明显减少。本研究结果表明,TanⅡA在体外能诱导APL细胞向终末分化,其作用与全反式维甲酸相当,进一步开发它将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细胞分化
下载PDF
PCR-DGGE法检测DNA碱基突变及多态性的方法学评价 被引量:4
18
作者 陆小军 贾永前 +2 位作者 范红 张磊 贾劲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82-884,共3页
目的了解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electrophoresis,PCR-DGGE)法检测DNA碱基突变和分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能力。方法分别用DNA序列分析法... 目的了解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electrophoresis,PCR-DGGE)法检测DNA碱基突变和分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能力。方法分别用DNA序列分析法及PCR-DGGE法检测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及缓解期的白细胞线粒体DNA D-loop区,以缓解期为对照,了解两种方法检测治疗前白细胞线粒体DNA D-loop区突变的能力并作比较。同时将野生型和突变型DNA以不同比例混合模拟DNA多态性存在,以了解PCR-DGGE检测SNP的灵敏度。结果以DNA序列分析作为对照,PCR-DGGE法检测碱基突变的特异度达到100%,灵敏度为97.1%;PCR-DGGE可检出单碱基突变;PCR-DGGE可检测出约0.5%的多态性存在。结论PCR-DGGE是一个检测DNA碱基突变和多态性存在的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碱基突变 多态性分析 DNA序列分析
下载PDF
熊去氧胆酸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早期胆汁淤滞性肝病观察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心传 刘霆 +3 位作者 贾永前 何川 李建军 黄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1-253,共3页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术后早期胆汁淤滞性肝病的价值。方法选取2003-2007年本院行allo-HSCT术后诊断早期胆汁淤滞...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术后早期胆汁淤滞性肝病的价值。方法选取2003-2007年本院行allo-HSCT术后诊断早期胆汁淤滞性肝病患者26例,序贯入组,分为观察组(12例)和对照组(14例)。观察组应用UDCA口服14mg.kg-1.d-1,治疗14d;对照组S-腺苷蛋氨酸静脉点滴,1g/d,治疗14d。治疗前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及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的含量,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3例,无效8例。结论UDCA治疗allo-HSCT术后早期胆汁淤滞性肝病安全有效,患者耐受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胆汁淤滞性肝病 熊去氧胆酸 S-腺苷蛋氨酸
下载PDF
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诱导化疗后外周血MRD早期检测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4
20
作者 钟旭姝 兰菲 +3 位作者 崔旭 蒋能刚 朱焕玲 贾永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7-61,共5页
本研究旨在检测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诱导化疗第8天外周血残存的白血病细胞数量,探索其与诱导缓解及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收集华西医院血液科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的29例初发AM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其中男13例,女16例,中位年... 本研究旨在检测初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诱导化疗第8天外周血残存的白血病细胞数量,探索其与诱导缓解及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收集华西医院血液科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的29例初发AM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其中男13例,女16例,中位年龄41(16-75)岁。根据初诊时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特征(LAIP),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诱导化疗第8天外周血微小残留病(MRD)细胞数量;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曲线,对数秩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观察患者外周血化疗第8天MRD水平与治疗后完全缓解率(CR)及总体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9例AML患者经第1疗程化疗后,7例外周血MRD水平低于0.01%(阴性组),其余22例外周血MRD水平高于0.01%(0.08%-55%,阳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WBC、乳酸脱氢酶水平、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等均无统计学差异。7例MRD阴性组中6例达CR(86%),22例MRD阳性组中6例达CR(27%),CR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28个月(中位时间15个月),MRD阴性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9个月,MRD阳性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P<0.05),MRD阴性组1年生存率(100%)明显高于阳性组(39.4%,P<0.01)。结论: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ML患者诱导化疗后第8天外周血MRD水平能较好的预测患者的CR率与长期生存率,MRD阴性患者有更高的CR率和更长的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残存白血病细胞 流式细胞术 早期检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