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觉图像中的内外关联——论里尔克的“物诗” 被引量:3
1
作者 贾涵斐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5-31,共7页
受"观看"理念、象征主义、现代性等因素的影响,奥地利经典诗人里尔克在中期阶段创作了许多"物诗"。表面上看,"物诗"具有强烈的客观性,不着感情地描摹外物,但它实则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在面对内外分裂的... 受"观看"理念、象征主义、现代性等因素的影响,奥地利经典诗人里尔克在中期阶段创作了许多"物诗"。表面上看,"物诗"具有强烈的客观性,不着感情地描摹外物,但它实则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在面对内外分裂的危机之时重构内外关联,在关注、描摹外部的同时重返内心。本文通过考察一些代表作品,着重分析此阶段诗作对内外关系的探索,其中不仅涉及内外之间的张力,而且能观察到二者的互动。内与外的二元对立模式被打破,在想象的无限领域,界限消除,内外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尔克 物诗 观看 内外
下载PDF
修养(Bildung)
2
作者 魏育青 贾涵斐 +5 位作者 任卫东 孙进 范捷平 王炳钧 张舶航(整理) 陈丹阳(整理) 《德语人文研究》 2024年第1期37-41,共5页
[编者按]2023年9月15日至17日,《德语人文研究》编辑部与四川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在川外共同举办“修养理论与德语文学研究模型”学术研讨会。该会议原本计划于2022年举行,由于疫情原因不得不延期,彼时恰逢四川外国语大学冯亚琳教授70岁、... [编者按]2023年9月15日至17日,《德语人文研究》编辑部与四川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在川外共同举办“修养理论与德语文学研究模型”学术研讨会。该会议原本计划于2022年举行,由于疫情原因不得不延期,彼时恰逢四川外国语大学冯亚琳教授70岁、上海外国语大学姜锋研究员60岁生日,两位学者均为德语学科的发展和中德人文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术既是对思想和历史的公共探究,也与学者的生命历程息息相关,为此,我们谨将本文献给冯亚琳教授和姜锋研究员,感谢他们为国内日耳曼学研究奉献的光阴。会议邀请复旦大学德语系魏育青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德语系贾涵斐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任卫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孙进教授和浙江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范捷平教授(按发言先后为序),就修养(Bildung)问题展开了精彩的对谈。对谈由《德语人文研究》主编王炳钧教授主持。本文为对谈实录,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博士生张舶航、陈丹阳根据录音整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人文研究 德语文学 录音整理 教育研究院 任卫东 人文交流
原文传递
对“人”的颠覆与美学自由——论德国作家博纳文图拉《守夜》中的破界 被引量:1
3
作者 贾涵斐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7-116,共10页
德国作家博纳文图拉的小说《守夜》自19世纪初问世之后,不仅因其强烈的颠覆性而久遭冷遇,而且其作者之归属历经了长期的论争。在后世的研究中,这部似与其时代格格不入的小说恰因强烈的破界与反叛精神而受到关注。本文着重探讨的是,这部... 德国作家博纳文图拉的小说《守夜》自19世纪初问世之后,不仅因其强烈的颠覆性而久遭冷遇,而且其作者之归属历经了长期的论争。在后世的研究中,这部似与其时代格格不入的小说恰因强烈的破界与反叛精神而受到关注。本文着重探讨的是,这部虽不入主流却恰好出现在这个时期的作品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它与当时备受关注的"人"的问题、人类学讨论有怎样的关联,它在当时的人类学话语和美学话语中有何独特意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纳文图拉《守夜》破界 人类学 美学自由
原文传递
论欧洲近代早期媒介对“异者”知识的建构
4
作者 贾涵斐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6-141,160,共6页
本文拟从媒介的角度考察意义重大的欧洲近代早期,探究当时媒介的并存及其对"异者"知识的传播,尤其是新出现的印刷媒介所起的作用。15世纪印刷术的兴起促成了当时的媒介转换,而在这一新旧媒介交替、并存的时期,新世界的形象被... 本文拟从媒介的角度考察意义重大的欧洲近代早期,探究当时媒介的并存及其对"异者"知识的传播,尤其是新出现的印刷媒介所起的作用。15世纪印刷术的兴起促成了当时的媒介转换,而在这一新旧媒介交替、并存的时期,新世界的形象被多种媒介共同建构和传播,其中,新兴的印刷媒介地位渐趋重要。统一化、标准化的印刷媒介在向公众传达有关新世界这一"异者"的知识时,往往包含有特定的视角和立场,本文将着重探讨印刷媒介的建构机制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近代早期 媒介 “异者”建构 欧洲中心主义
原文传递
知识
5
作者 贾涵斐 《德语人文研究》 2014年第2期60-66,共7页
作为文化学的重要范畴,知识在德国当前的研究中已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思维样式。本文通过考察知识这一概念的词源及发展流变,力图梳理动态的知识史脉络,并着重介绍当前的研究状况。此外,知识与文学的关系也是讨论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二... 作为文化学的重要范畴,知识在德国当前的研究中已成为一种跨学科的思维样式。本文通过考察知识这一概念的词源及发展流变,力图梳理动态的知识史脉络,并着重介绍当前的研究状况。此外,知识与文学的关系也是讨论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二者关系的理解也经历了动态的发展过程,如今,探讨知识与文学的交集也有助于为文学研究增添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科学 知识诗学 知识秩序 知识与文学
原文传递
作为猴子的人——论戏剧《猴子与新郎》中的身份危机与诙谐反讽
6
作者 贾涵斐 《德语人文研究》 2017年第1期1-6,共6页
奥地利知名剧作家约翰·内斯特罗伊的滑稽剧《猴子与新郎》不仅令人捧腹,亦发人深思。在剧本中,常被视为人与动物之间"边界角色"的猴子成为推动情节的关键因素,在制造诙谐、荒诞效果的同时也具有多重反讽的作用。与学习... 奥地利知名剧作家约翰·内斯特罗伊的滑稽剧《猴子与新郎》不仅令人捧腹,亦发人深思。在剧本中,常被视为人与动物之间"边界角色"的猴子成为推动情节的关键因素,在制造诙谐、荒诞效果的同时也具有多重反讽的作用。与学习人类社会的准则而具有人之特性的猴子不同,《猴子与新郎》中人与动物的转换是反向的,即乔扮猴子的新郎被"巫师"禁言,由人"降格"为猴子。在人类学等学科对动物的关注、早期进化论观念、政治复辟和工业化等背景下,人的动物化及由此引发的身份危机和认知混淆包含了不同层面的影射和反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研究 身份危机 猴子与新郎 内斯特罗伊
原文传递
清醒与幻象:于尘世痛苦地渴寻通往永恒上界的路
7
作者 贾涵斐 《德语学习》 2007年第5期6-7,共2页
荷尔德林的诗作总是充满了对永恒神界的炽烈而痛苦的渴望,梦想观照现实的结果是他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中悒郁而孤独地走完一生,内心的苦痛,只因幻想与真实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关键词 痛苦 上界 幻象 清醒 荷尔德林 矛盾 观照 梦想
原文传递
黯淡岁月中的痛苦与渴望
8
作者 贾涵斐 《德语学习》 2010年第5期10-12,共3页
关键词 痛苦 晚期作品 荷尔德林 诗人 生活
原文传递
艺术之美的圆满自足
9
作者 贾涵斐 《德语学习》 2010年第1期5-6,共2页
这首咏物诗作于1846年,作者默里克是彼得迈耶(Biedermeier)时期的重要作家、诗人。
关键词 德语 诗歌 文学评论 艺术作品 默里克
原文传递
许佩里翁的命运之歌
10
作者 荷尔德林 贾涵斐 《德语学习》 2008年第3期4-7,共4页
关键词 《许佩里翁》 书信体小说 悲壮 荷尔德林 勃拉姆斯 希腊人 合唱曲 田园诗
原文传递
灯咏
11
作者 爱德华.默里克 贾涵斐 《德语学习》 2010年第1期4-4,共1页
仍坚守于此,美丽的灯盏呵,你盈盈 系挂于轻细的链,装点 如今几被遗忘的娱乐室之顶。 你白色大理石灯罩的边缘编绕有 金绿色铜砂织成的常春藤环, 一群孩童欢喜地就圈而戏。
关键词 诗歌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灯咏》
原文传递
知识秩序中“完整的人”——论歌德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被引量:2
12
作者 贾涵斐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3-82,共10页
德国作家歌德的经典修养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通过描绘市民家庭出身的主人公威廉·迈斯特在不同空间中的旅行、成长经历,范式性地展现了对结合美与实用,调和身体与灵魂、内在与外界、个体与集体关系的"完整的人&... 德国作家歌德的经典修养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通过描绘市民家庭出身的主人公威廉·迈斯特在不同空间中的旅行、成长经历,范式性地展现了对结合美与实用,调和身体与灵魂、内在与外界、个体与集体关系的"完整的人"的塑造,由此呈现了生动的教育学知识和积极的人类学观念。在主人公身上,有不同的修养和教育方案的共同作用,同时,文本保留了对人的构想的丰富多样性,与同时代的教育学话语和人类学话语形成了复杂的张力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整的人 知识秩序 教育学 人类学歌德 《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
原文传递
辽阔的死亡风景--评君特的《里尔克与策兰作品的无机转向》
13
作者 贾涵斐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9-188,共10页
德国学者弗里德里克•费利齐塔斯•君特的德语文学研究专著《里尔克与策兰作品的无机转向》从无机的角度考察了里尔克与策兰的作品。无机作为有机的他者而存在,由有机转向无机的过程便是渐渐贴近死亡的过程。里尔克与策兰以各自的方式开... 德国学者弗里德里克•费利齐塔斯•君特的德语文学研究专著《里尔克与策兰作品的无机转向》从无机的角度考察了里尔克与策兰的作品。无机作为有机的他者而存在,由有机转向无机的过程便是渐渐贴近死亡的过程。里尔克与策兰以各自的方式开启辽阔的死亡之境,逐步接近并跨入无机界。君特重点分析了两位诗人的数首诗歌,结合他们的书信、日记、其他作品及相关话语论述了二者的关联,细致入微地展现了里尔克与策兰跨越界限、将无机融入诗作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 死亡 跨界 里尔克 策兰
原文传递
让诗歌成为语言——德国女诗人乌拉·哈恩
14
作者 贾涵斐 《江南(诗)》 2011年第6期91-94,共4页
"诗歌不是关于社会生活的写作,而是这种生活的一部分。[……]它们并非使用语言,它们就是语言。"——乌拉.哈恩乌拉.哈恩(UllaHahn),生于1946年,德国当代知名女作家、诗人,曾在科隆大学学习文学、社会学和历史学,博士毕业后在... "诗歌不是关于社会生活的写作,而是这种生活的一部分。[……]它们并非使用语言,它们就是语言。"——乌拉.哈恩乌拉.哈恩(UllaHahn),生于1946年,德国当代知名女作家、诗人,曾在科隆大学学习文学、社会学和历史学,博士毕业后在高校任教,并当过电台编辑,一直追求自由,讨厌各种形式的束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创作 语言表达 德国 爱情 女性视角 大学学习 写作 社会学 文学 历史学
原文传递
划向日常的闪电--论里尔克诗中的艺人呈现
15
作者 贾涵斐 《德语人文研究》 2020年第2期7-12,共6页
街头艺人是日常生活中的特殊存在,他们既是拥有高超技艺的、为大众所观看的对象,又是与日常的规则和秩序形成对照的边缘角色。里尔克的晚期代表诗作《杜伊诺哀歌》中的第五首着重刻画了街头艺人,将其视为无定、易逝的存在。在里尔克的... 街头艺人是日常生活中的特殊存在,他们既是拥有高超技艺的、为大众所观看的对象,又是与日常的规则和秩序形成对照的边缘角色。里尔克的晚期代表诗作《杜伊诺哀歌》中的第五首着重刻画了街头艺人,将其视为无定、易逝的存在。在里尔克的中期诗作中,也已出现这类艺人的形象。本文尝试探讨这些诗歌中艺人的呈现方式,分析里尔克如何藉此制造诗作与日常生活的张力,进而撼动日常秩序和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 街头艺人 里尔克 《杜伊诺哀歌》
原文传递
里尔克《杜伊诺哀歌》中关于存在的书写实践
16
作者 贾涵斐 《德语人文研究》 2018年第1期1-6,共6页
书写是文化技术的基本类型。诗歌写作超出了日常书写技艺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实践,其中会生成另一种空间和认知。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将诗歌写作推至一个新的高度,面对其中值得探究的诸多问题,本文着重关注的是,哀歌如何通过具... 书写是文化技术的基本类型。诗歌写作超出了日常书写技艺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实践,其中会生成另一种空间和认知。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将诗歌写作推至一个新的高度,面对其中值得探究的诸多问题,本文着重关注的是,哀歌如何通过具体的书写实践来构建独特的文本空间,反思人的存在及外部世界,拓宽人的生存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尔克 杜伊诺哀歌 书写 存在
原文传递
生之途中偶得生死同一
17
作者 贾涵斐 《德语学习》 2011年第5期9-10,共2页
里尔克的《死亡经历》一诗写于1907年,收录于《新诗集》中,是为纪念他的一个女友去世一周年而作。死亡这一主题在文学创作中屡见不鲜,而在这首短作中,死与生的张力关系贯穿全诗,引发思量,为人所执着的生之存在与令人抗拒却不可抗... 里尔克的《死亡经历》一诗写于1907年,收录于《新诗集》中,是为纪念他的一个女友去世一周年而作。死亡这一主题在文学创作中屡见不鲜,而在这首短作中,死与生的张力关系贯穿全诗,引发思量,为人所执着的生之存在与令人抗拒却不可抗拒的死亡到底构成怎样的交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一 生死 文学创作 张力关系 死亡 里尔克 诗集 抗拒
原文传递
乌拉·哈恩诗选
18
作者 乌拉·哈恩 贾涵斐 《江南(诗)》 2011年第6期87-90,共4页
关键词 爱情 葡萄酒 时代 照片 世界 形象 父亲 诗选 恐惧 生活
原文传递
回忆
19
作者 里尔克 贾涵斐 《德语学习》 2011年第4期1-1,共1页
而你在等,期待那唯一。使你的生命无限扩充;强大,不寻常的它,岩石的苏醒,转向你的幽深。
关键词 《回忆》 德语教学 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
原文传递
死亡经历
20
作者 里尔克 贾涵斐 《德语学习》 2011年第5期7-8,共2页
我们对这离去一无所知,它不和我们同享。我们没有理由对死流露赞赏、爱或恨。
关键词 德语学习 学习方法 阅读知识 《死亡经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