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节日文化实践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云南澜沧拉祜族九皇会为例
1
作者 贾淑凤 刘劲荣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3-29,共7页
民族节日庆典和仪式操演既是民族文化展示的窗口,又是民族文化不断交融、创新和再生产的过程。九皇会最初与道教和佛教文化有关,自明末清初传入云南澜沧赛罕拉祜族地区后,逐渐与拉祜族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祈福祭祀活动和年俗... 民族节日庆典和仪式操演既是民族文化展示的窗口,又是民族文化不断交融、创新和再生产的过程。九皇会最初与道教和佛教文化有关,自明末清初传入云南澜沧赛罕拉祜族地区后,逐渐与拉祜族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祈福祭祀活动和年俗礼仪。随着时代的变迁,九皇会也从单纯的民间祈福祭祀活动演变成了大众化的民俗节日庆典,实现了民族节日文化习俗的共享与文化赓续,成为当下拉祜族、汉族、哈尼族、佤族等民族交流互动的平台。作为跨越村落和族群的多民族共享的传统节日,九皇会及其文化实践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皇会 文化实践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澜沧拉祜族
下载PDF
空间视域下澜沧拉祜族洁净观的建构及其实践逻辑
2
作者 贾淑凤 白汉卿 《普洱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4-29,共6页
洁净观普遍存在于各民族文化,表达的往往是人们对秩序的美好追求。通过分析澜沧拉祜族的日常生活实践,发现空间视域下的洁净观背后有其自身的文化逻辑,蕴含着上与下、内与外、大与小、左与右、东与西的空间秩序实践。澜沧拉祜族的洁净... 洁净观普遍存在于各民族文化,表达的往往是人们对秩序的美好追求。通过分析澜沧拉祜族的日常生活实践,发现空间视域下的洁净观背后有其自身的文化逻辑,蕴含着上与下、内与外、大与小、左与右、东与西的空间秩序实践。澜沧拉祜族的洁净观以民间信仰体系为本位,呈现出传统社会对洁净与污秽的分类与思维认知,镌刻着拉祜族的历史记忆,背后蕴含着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以及对生活希望的考量。充分挖掘澜沧拉祜族洁净观中的地方知识,可以为澜沧地区乡风文明建设贡献民族文化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洁净观 空间 实践逻辑 澜沧拉祜族
下载PDF
云南壮语研究概况
3
作者 贾淑凤 彭婷婷 《文山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74-79,共6页
从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几个方面对云南壮语研究概况进行梳理与总结,阐述其研究的发展历程,指出其研究的薄弱环节。
关键词 云南壮语 语音 词汇 语法 文字
下载PDF
同构理论及其在高等代数中的重要性
4
作者 贾淑凤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4年第1期95-97,共3页
同构是代数学中重要的概念。通俗地说,同构就是结构相同的意思。可见,对于一个线性空间来说,什么叫做它的同构呢?通过对线性空间理论的学习,我们可以觉察到,对于一个线性空间V(P)来说,决定性的东西不是V中的元素如何,而是这些元素所施... 同构是代数学中重要的概念。通俗地说,同构就是结构相同的意思。可见,对于一个线性空间来说,什么叫做它的同构呢?通过对线性空间理论的学习,我们可以觉察到,对于一个线性空间V(P)来说,决定性的东西不是V中的元素如何,而是这些元素所施行的运算:加法和倍数。因此,由这两个运算所决定的性质才是作为线性空间V(P)的本质属性\。所以我们可以说,由V(P)的加法与倍数乘法这两个运算所决定的性质就体现了V(P)的结构。假如本着这样的意思,线性空间的同构和同构映射的意义就易于理解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空间 同构映射 高等代数 线性无关 实数域 极大线性无关组 线性变换 线性相关性 无限维 欧氏空间
下载PDF
新平县旧哈村拉祜族语言现状调查
5
作者 贾淑凤 《今日民族》 2015年第10期53-54,共2页
旧哈村委会位于新平县水塘镇西南边,哀牢山半山腰,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是水塘镇经济社会发展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市级贫困村,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787户村民,3166人,是水塘镇人口最多的一个村。主要居住着彝族、傣族、拉祜族和汉... 旧哈村委会位于新平县水塘镇西南边,哀牢山半山腰,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是水塘镇经济社会发展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市级贫困村,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787户村民,3166人,是水塘镇人口最多的一个村。主要居住着彝族、傣族、拉祜族和汉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全村人口的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祜族 新平县 调查 现状 语言 经济社会发展 少数民族 村民小组
下载PDF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探究
6
作者 贾淑凤 《东西南北(教育)》 2016年第11期90-90,共1页
长期以来,小学中高年级的品德课与社会课分科设置。分科设置带来许多问题,如各自强调学科本位、内容交叉重复;品德课依据德目方式构建,内容较程式化,脱离儿童生活;社会课因内容多而忽略品德教育,等等。《品德与社会》课的设立,不是品德... 长期以来,小学中高年级的品德课与社会课分科设置。分科设置带来许多问题,如各自强调学科本位、内容交叉重复;品德课依据德目方式构建,内容较程式化,脱离儿童生活;社会课因内容多而忽略品德教育,等等。《品德与社会》课的设立,不是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简单结合,而是在课程理念、要求、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品德 社会 课程 改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