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自我调节理论的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感知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计海霞 龚桂平 +3 位作者 贾琴燕 屠厚冕 王玉婷 田仰华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9年第3期203-208,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自我调节理论的护理干预能否有效改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感知和生活方式。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60例... 目的探讨基于自我调节理论的护理干预能否有效改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感知和生活方式。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出院护理,干预组患者出院后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基于自我调节理论设计的干预方案,干预进行至出院后第12周。干预后,采用疾病感知量表中文修订版(CIPQ-R)和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评估两组患者疾病感知水平和生活方式情况,分析基于自我调节理论的护理干预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对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对CIPQ-R各维度得分、HPLPⅡ中各维度得分的组间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对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居住地、家庭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等分布情况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在住院天数、年龄、NIHSS评分,以及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居住地、家庭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分布情况等一般资料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结束后,干预组患者CIPQ-R中严重后果、个人控制性、治疗控制性、疾病相关性、疾病周期性和情绪陈述6个维度得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86±5.26)分vs(18.64±7.20)分,F=29.869,P<0.001;(29.57±1.07)分vs(23.00±3.43)分,F=73.793,P<0.001;(21.89±0.92)分vs(18.24±3.10)分,F=35.875,P<0.001;(21.36±3.01)分vs(14.24±4.19)分,F=58.308,P<0.001;(6.71±1.69)分vs(10.64±3.26)分,F=34.877,P<0.001;(13.43±3.58)分vs(21.68±7.09)分,F=38.957,P<0.001];干预组患者HPLPⅡ量表自我实现、人际关系、运动锻炼、健康责任、营养、压力管理6个维度得分及量表总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9.25±3.19)分vs(17.60±3.41)分,F=10.382,P=0.002;(22.00±4.17)分vs(18.28±4.47)分,F=19.084,P<0.001;(19.18±3.69)分vs(13.40±3.94)分,F=34.540,P<0.001;(19.36±2.75)分vs(15.52±4.32)分,F=20.764,P<0.001;(26.61±3.10)分vs(22.52±4.04)分,F=48.887,P<0.001;(17.71±2.24)分vs(15.72±2.62)分,F=17.315,P<0.001;(124.11±14.80)分vs(103.04±16.85)分,F=41.466,P<0.001]。结论基于自我调节理论的健康教育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疾病感知并促进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调节理论 缺血性脑卒中 疾病感知 生活方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