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年份

学科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CAO模型的动物脑水肿进程研究
1
作者 贾登锋 杨滨 +3 位作者 杨阳 陈芳明 付峰 李立宏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1211-1215,共5页
目的通过HE染色和核磁弥散加权成像(DWI)探究缺血性脑卒中(IS)后脑含水量时间变化规律和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出现时间。方法实验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永久性栓塞模型,造模后又分21个亚组,观察不同时间点的脑水肿变... 目的通过HE染色和核磁弥散加权成像(DWI)探究缺血性脑卒中(IS)后脑含水量时间变化规律和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出现时间。方法实验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永久性栓塞模型,造模后又分21个亚组,观察不同时间点的脑水肿变化规律。采用干湿重法测脑含水量;通过HE染色观察脑组织形态学变化;使用DWI获得相对扩散系数(rADC)并计算各时间点rADC均值,观察rADC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找出数值变化的时间拐点。结果造模后9~11 h脑含水量开始增加(9 h,P=0.0810;11 h,P=0.0755);12~36 h脑含水量急速上升(12 h,P=0.0484;24 h,P=0.0002;36 h,P=0.0001);36~60 h脑含水量急速下降(48 h,P=0.0008;60 h,P=0.0304)。HE结果显示造模后即刻开始出现灰质细胞水肿和变性,白质神经纤维束从3 h开始出现空泡和海绵样变性。DWI结果示rADC值在造模后186 min时首次升高,随后又下降,因此该时间点为rADC数值变化的拐点。结论IS后3 h出现血管源性脑水肿,36 h时脑含水量达到峰值。在本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未来应基于DWI进一步明确IS患者的脑水肿变化规律,从而为IS后脑水肿的精细化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HE染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