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 被引量:6
1
作者 孙新成 陈晨 +3 位作者 贾砚文 卢国华 谢阳 潘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80-983,共4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的疗效。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保守治疗无效的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12例患者采用囊袋拉钩辅助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23G玻璃体手术处...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的疗效。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保守治疗无效的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12例患者采用囊袋拉钩辅助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23G玻璃体手术处理半脱位晶状体,之后进行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对术前及术后视力、眼压、散光度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术后人工晶状体情况及手术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12例12眼患者均顺利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摘除脱位晶状体,同时行巩膜层间固定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显著,裸眼视力从治疗前0.14±0.12提高至治疗后0.44±0.17(t=-5.031,P<0.001);最佳矫正视力从治疗前0.29±0.17提高至治疗后0.57±0.15(t=-4.366,P<0.001);术前眼压为(28.30±8.87)mmHg(1kPa=7.5mmHg),术后3个月眼压为(14.70±3.4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4,P<0.05);术后3个月总散光度为(-1.35±0.73)D,角膜散光度为(-1.48±0.70)D,两者具有相关性(r=0.91,P<0.01)。术后1眼发生人工晶状体襻与光学区分离,取出人工晶状体再次使用相同方法治疗。术后3个月所有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无偏心、扭曲等,术后眼前节炎症反应轻。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效果较好,手术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 巩膜层间固定 玻璃体切割 超声乳化
下载PDF
Ahmed引流阀植入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 被引量:2
2
作者 毛平安 贾砚文 +1 位作者 谢阳 卢国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9期1820-1821,共2页
目的:观察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对41例41眼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施行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术后观察随访12mo,记录术后1d;1wk;1,3,6,12mo的眼压并与术前进行... 目的:观察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对41例41眼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施行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术后观察随访12mo,记录术后1d;1wk;1,3,6,12mo的眼压并与术前进行比较,同时分析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结果:本组病例术前、术后1d;1wk;1,3,6,12mo的平均眼压分别为59.83±5.53,19.27±8.19,19.69±6.86,20.67±6.73,21.05±6.93,21.49±7.42,22.14±8.08mmHg,术后各个时期眼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经过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手术并发症包括前房出血、前房延缓形成、引流管堵塞、引流盘包裹和暴露等。结论: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能显著降低眼压,并发症少,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hmed引流阀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眼压
下载PDF
眼底横向显微成像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3
作者 张运海 钮赛赛 +1 位作者 朱冀梁 贾砚文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24-27,共4页
介绍了一套基于MEMS薄膜变形镜的人眼眼底横向显微成像系统。采用37单元MEMS薄膜变形反射镜作为波前校正元件,127微透镜阵列哈特曼夏克(Hartmann-Shack)波前传感器测量波前误差,在用计算机控制薄膜变形镜实现波前误差校正后,开启成像照... 介绍了一套基于MEMS薄膜变形镜的人眼眼底横向显微成像系统。采用37单元MEMS薄膜变形反射镜作为波前校正元件,127微透镜阵列哈特曼夏克(Hartmann-Shack)波前传感器测量波前误差,在用计算机控制薄膜变形镜实现波前误差校正后,开启成像照明光源,用CCD相机记录视网膜图像。模拟眼试验表明,系统能够有效进行像差测量、校正和眼底成像,像差校正后成像质量达到衍射极限。临床试用表明,除少部分眼内比较浑浊的病人外,整个检查过程大部分病人都能够安全、快捷、可靠地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机电系统 眼底 显微成像
下载PDF
内界膜翻转填塞联合自体血封闭术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 被引量:6
4
作者 贾砚文 陈月芹 +1 位作者 薛春燕 蒋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80-882,共3页
目的观察内界膜翻转填塞联合自体血封闭术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18眼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资料,黄斑裂孔最小孔径>400μm,均行玻璃体切割+内界膜翻转填塞+自体血封闭术,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最佳矫正视... 目的观察内界膜翻转填塞联合自体血封闭术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18眼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资料,黄斑裂孔最小孔径>400μm,均行玻璃体切割+内界膜翻转填塞+自体血封闭术,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最佳矫正视力、黄斑裂孔闭合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8眼中,17眼黄斑裂孔闭合,闭合率94.4%。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者16眼,不变者2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1.15±0.42)log MAR,术后为(0.53±0.23)log 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81,P=0.000)。术中及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内界膜翻转填塞联合自体血封闭术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是安全有效的,但仍需要大样本、长期观察对该术式进行更完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界膜翻转填塞 自体血 特发性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割
下载PDF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眼内四点悬吊固定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6
5
作者 孙新成 卢国华 +3 位作者 贾砚文 潘婷 黄丽琴 谢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32-336,共5页
目的观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患者行四点缝线悬吊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脱位人工晶状体眼内四点缝线悬吊固定手术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患者16例16眼,术后随访6... 目的观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患者行四点缝线悬吊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脱位人工晶状体眼内四点缝线悬吊固定手术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患者16例16眼,术后随访6~13个月,分别测量并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散光值,分析总散光值与角膜散光值及人工晶状体源性散光值的关系,观察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术眼UCVA(LogMAR)和BCVA(LogMAR)分别为1.09±0.24和0.48±0.20,术后6个月分别提高至0.30±0.12和0.26±0.13,手术前后UCVA和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782、3.795,均P<0.01)。术前和术后6个月术眼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2 270±360)/mm^(2)和(2 032±327)/mm^(2),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21,P=0.074)。术后6个月,术眼总散光值为(-1.47±0.82)D,角膜散光值为(-1.34±0.61)D,人工晶状体源性散光值为(-0.22±0.35)D;总散光值与角膜散光值呈显著正相关(r=0.885,P<0.05),总散光值与人工晶状体源性散光值无明显相关性(r=-0.432,P=0.095)。随访期间人工晶状体未见脱位、偏移、扭转等现象,术后早期术眼有不同程度的虹膜睫状体炎症状,对症治疗后均好转,2眼高眼压对症处理后眼压恢复正常,术中及术后未发生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眼内炎和角膜内皮失代偿等并发症。结论对脱位人工晶状体行四点缝线悬吊固定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患者视力恢复好,并发症少,是治疗人工晶状体脱位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脱位 手术 疗效 悬吊固定术 四点固定
下载PDF
Epi-LASIK和LASEK矫治高度近视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贾砚文 陈辉 +1 位作者 程新梁 俞莹 《眼科》 CAS 2014年第1期51-56,共6页
目的比较应用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keratomileusis,Epi-LASIK)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高度近视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设计前瞻性比较性病例系... 目的比较应用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keratomileusis,Epi-LASIK)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高度近视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设计前瞻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Epi-LASIK(A组)50例(100眼),LASEK(B组)50例(100眼)。方法对两组术后1、3、5、7天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和术后1、3、6个月视觉质量进行对比分析。主要指标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SCVA)、安全指数(SI)、有效指数(EI)、Haze分级。结果完成6个月随访患者87例,其中A组43例(86眼,86%),B组44例(88眼,88%)。术后3天B组角膜上皮未愈合面积为(21.52±1.08)mm2较A组(18.21±1.16 mm2)大(P=0.042);术后5天两组上皮基本愈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A、B两组平均UCVA分别为1.02±0.03和0.94±0.03(P=0.184);A、B两组平均BSCVA分别为1.02±0.03和1.20±0.02(P=0.496)。A组BSCVA较术前下降两行及以上者为2眼(2.33%);B组没有下降两行及以上者。A组安全指数(SI)为1.02±0.02,B组为1.01±0.01(P=0.768);A组有效指数(EI)为1.09±0.03,B组为0.97±0.03(P=0.079)。A、B两组分别有10眼(11.63%)和6眼(6.82%)出现激素性高眼压。A、B两组Haze分级平均值分别为0.02±0.02和0.10±0.05(P=0.177)。两组残留屈光度在±0.5D范围者分别为84.88%、88.64%(P=0.465)。B组在暗光下18c/d对比敏感度较A组高(P=0.020),其他频率和光照下对比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pi-LASIK和LASEK矫治高度近视总体上安全、有效。两种手术术后视觉质量无明显差异。Epi-LASIK术后角膜上皮愈合速度更快。(眼科,2014,23:51-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LASIK LASEK 高度近视
原文传递
青壮年近视患者玻璃体后脱离1期的部位与形态特征
7
作者 贾砚文 朱寅 +1 位作者 陈辉 徐廷廷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青壮年近视患者玻璃体后脱离(PVD)起始部位与形态特征。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对305例(607眼)青壮年近视患者的PvD进行检查,并对其中的1期PVD141眼进行玻璃体视网膜2D和3D图像分析。结果141... 目的探讨青壮年近视患者玻璃体后脱离(PVD)起始部位与形态特征。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对305例(607眼)青壮年近视患者的PvD进行检查,并对其中的1期PVD141眼进行玻璃体视网膜2D和3D图像分析。结果141眼1期PVD患者中,一个象限、两个象限、三个象限PVD的发生率分别为26.95%、59.57%及13.48%;单纯一个象限PVD中.上方方位发生率较高,为24眼(17.02%),但也可见单纯下方、鼻侧或颞侧PVD;两个象限PVD彼此可以不相连。其2D形态呈V形,3D形态呈碟形。结论青壮年近视患者PVD不完全起始于上方.早期呈V形。有时呈多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近视 玻璃体后脱离
原文传递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青壮年近视患者玻璃体后脱离的影响
8
作者 朱寅 陈辉 +1 位作者 刘朝阳 贾砚文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444-448,共5页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对青壮年近视患者玻璃体后脱离(PVD)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结合眼部B超对305例(607眼)青壮年近视患者于LASIK术前,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对青壮年近视患者玻璃体后脱离(PVD)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结合眼部B超对305例(607眼)青壮年近视患者于LASIK术前,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PVD检测,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PVD发生率的变化.并对术前OCT证实的PVD阳性眼进行术后黄斑周围四方位PVD高度、范围的检测与量化分析.数据采用x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Friedman秩和检验进行处理.结果 LASIK术前及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PVD发生率分别为26.5%、31.8%、32.0%、33.2%、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62,P<O.05),而术后不同时间点PVD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比术前,上方PVD高度在术后1个月开始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56,P<0.05),其他各方位PVD高度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不同时间点之间黄斑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PVD高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黄斑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方位PVD近点距(ND)均有减小(M=321.0、102.8、113.8、228.5,P均<0.05),远点距(FD)均有增大(M=276.1、139.8、157.6、204.7,P均<0.05).上方、颞侧FD在术后6个月时仍有增大趋势,其他各方位ND、FD变化趋势在术后6个月内趋于稳定.结论 青壮年近视患者LASIK术后短时期内可诱发PVD产生,并能使PVD脱离的高度增高、范围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角膜磨镶术 激光原位 玻璃体脱离 近视
原文传递
轻型卒中患者脑小血管病总负荷与视网膜血管直径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9
作者 黄宽宽 黄珊 +3 位作者 恽文伟 张志翔 贾砚文 张敏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2-67,共6页
目的:探讨轻型卒中患者的脑小血管病(CSVD)总负荷与视网膜血管直径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9年3—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轻型卒中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3分)。所有患者均完成头颅... 目的:探讨轻型卒中患者的脑小血管病(CSVD)总负荷与视网膜血管直径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9年3—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轻型卒中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3分)。所有患者均完成头颅磁共振成像和眼底照相检查,然后根据眼底照相图片半自动测量视网膜动静脉直径。按CSVD总负荷评分(0~4分)分成5等级,比较患者的基线资料,并采用Spearman线胜相关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CSVD总负荷与视网膜血管直径之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了206例患者,年龄(66±12)岁,根据CSVD评分分组,0、1、2、3和4分的患者分别有69、51、41、30和15例。患者的年龄、高血压及糖尿病病程在CSVD评分各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不同CSVD评分分组中,中央动脉等效值(CRAE)[CSVD评分0~4分组分别为(126±12)μm,(118±11)μm,(108±11)μm,(99±8)μm,(90±7)μm,P<0.001]、视网膜动静脉比值(AVR)[CSVD评分0~4分组分别为0.65±0.05,0.60±0.04,0.56±0.04,0.49±0.03,0.44±0.02,P<0.001]明显不同,随着CSVD评分的增加,动脉直径、动静脉的比值变小。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CSVD总负荷与AVR具有相关性(r=0.818,P<0.001),构建线性回归方程模型,CSVD总负荷决定系数R2=0.694,高于腔隙、白质高信号、脑微出血及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的决定系数。进一步使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校正年龄、高血压和糖尿病病程,以及不同类型CSVD后,CSVD总负荷仍然是AVR的独立相关因素(β=-0.039,P<0.001,95%CI:-0.051~-0.028)。结论:CSVD总负荷评分与视网膜动脉直径和AVR呈负相关,CSVD总负荷评分等级比单一类型CSVD能更好地反映脑微血管的病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血管 脑小血管病 微血管
原文传递
视网膜血管成像技术在脑小血管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莹 张敏 +4 位作者 贾砚文 黄宽宽 黄珊 张志翔 恽文伟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4-70,共7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脑小血管病日益引起重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视网膜血管的改变可作为预测脑小血管病的潜在标志物。视网膜血管被认为是观察脑血管和全身血管状况的窗口。将传统的眼底照相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技术与光...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脑小血管病日益引起重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视网膜血管的改变可作为预测脑小血管病的潜在标志物。视网膜血管被认为是观察脑血管和全身血管状况的窗口。将传统的眼底照相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技术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相结合,可以对脑小血管病患者的视网膜血管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本文总结分析视网膜血管成像技术在不同脑小血管病影像学分型中的应用并做一综述,旨在为脑小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血管 脑血管障碍 脑出血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小切口无缝线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治疗晶状体半脱位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晨 孙新成 +2 位作者 卢国华 贾砚文 谢阳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0-93,共4页
目的探讨小切口无缝线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治疗晶状体半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8例(8眼)保守治疗无效的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行小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随访观察术后效果,并进行统... 目的探讨小切口无缝线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治疗晶状体半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8例(8眼)保守治疗无效的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行小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随访观察术后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术后8例患者末次随访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较术前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例患者人工晶状体位置居中,未发生扭转、倾斜等位置异常,其中1例患者在术后1个月发生晶状体襻和光学区离断,经过再次手术取出人工晶状体,再次行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随访3个月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小切口无缝线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术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的有效方法之一,术后观察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半脱位 人工晶状体 层间固定 小切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