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岗岩的Sr-Yb分类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27
1
作者 张旗 王焰 +3 位作者 李承东 王元龙 金惟俊 贾秀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2249-2269,共21页
研究表明,中酸性岩浆岩(包括 SiO_2>56%的中酸性火山岩和侵入岩)的 Sr 和 Yb 是两个非常有意义的地球化学指标,如果大致按照 Sr=400×10^(-6)和 Yb=2×10^(-6)为标志,可以划分出4类花岗岩,即:高 Sr 低 Yb(Sr>400×10^... 研究表明,中酸性岩浆岩(包括 SiO_2>56%的中酸性火山岩和侵入岩)的 Sr 和 Yb 是两个非常有意义的地球化学指标,如果大致按照 Sr=400×10^(-6)和 Yb=2×10^(-6)为标志,可以划分出4类花岗岩,即:高 Sr 低 Yb(Sr>400×10^(-6),Yb<2×10^(-6))、低 Sr 低 Yb(Sr<400×10^(-6),Yb<2×10^(-6))、低 Sr 高 Yb(Sr<400×10^(-6),Yb>2×10^(-6))和高 Sr 高 Yb(Sr>400×10^(-6),Yb>2×10^(-6))型花岗岩。其中,从低 Sr 高 Yb 型中还可以分出非常低 Sr 高 Yb(Sr<100×10^(-6),Yb>2×10^(-6))的一类。因此,按照 Sr 和 Yb 含量的不同,可以将花岗岩分为5类,文中着重探讨了这5类花岗岩形成的源区深度问题,指出按照残留相组成和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将花岗岩形成的压力分为3或4个级别:即:(1)高压下与石榴石平衡的花岗岩具有高 Sr 低Yb 的特征;(2)在中等或较高压力、麻粒岩相(由斜长石+石榴石+角闪石+辉石组成)条件下,花岗岩具低 Sr 低 Yb 或高 Sr 高 Yb 的特点(取决于原岩成分);(3)低压下,残留相有斜长石无石榴石(角闪岩相),花岗岩为低 Sr 高 Yb 类型的;(4)与蛇绿岩有关的在洋壳剖面浅部由辉长岩部分熔融形成的 M 型花岗岩,具有非常低 Sr 高 Yb 的特点,形成深度约2~5km,可能是非常低压条件下形成的。研究表明,淡色花岗岩大多分布在低 Sr 低 Yb 区,部分正长岩和钾玄岩分布在高 Sr 高 Yb 区。藏南淡色花岗岩可能形成的压力较高。文中探讨了岩浆与深度的关系,得出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为了得到经得起考验的结论,还需要更多资料的积累,更多理论的探讨和更多实验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分类 Sr-Yb关系 地球化学 深度 压力
下载PDF
花岗岩构造环境问题: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三 被引量:153
2
作者 张旗 潘国强 +2 位作者 李承东 金惟俊 贾秀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683-2698,共16页
花岗岩与大地构造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花岗岩研究的热门话题,许多人认为,利用地球化学标志可以判别花岗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勿庸置疑,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方法是仿效玄武岩提出来的。因此,本文从回顾玄武岩构造环境判别开始,详细剖析了Pe... 花岗岩与大地构造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花岗岩研究的热门话题,许多人认为,利用地球化学标志可以判别花岗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勿庸置疑,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方法是仿效玄武岩提出来的。因此,本文从回顾玄武岩构造环境判别开始,详细剖析了Pearce et al(1984b)和Barbalin(1999)关于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的研究成果,指出了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花岗岩地球化学性质主要反映的是花岗岩源区的性质和构造环境,而非花岗岩形成时的构造环境。本文按照全球花岗岩的分布将花岗岩分为产于大洋及其边缘(海岸)的、产于板块边缘和陆内与碰撞有关的和产于陆块内部的三类花岗岩。(1)产于大洋及其边缘(海岸)的花岗岩源于洋壳类型的玄武岩(MORB、IAT、OIB等),花岗岩具明显的地幔印记ε_(Nd)(t)同位素比值高,Sr同位素比值低),大体可以用现有的判别图判别其形成的构造环境。(2)与碰撞作用有关的花岗岩大多分布在陆块边缘,同碰撞和后碰撞指的是构造(变形)事件,与板块构造环境(洋脊、岛弧、洋岛、裂谷等)在概念上是不同的。区分同碰撞和碰撞后花岗岩不能单靠花岗岩的地球化学标志,也不能单靠花岗岩构造判别图,而应当从岩石组合和岩石性质两方面入手:碰撞有利于形成埃达克岩和(具低Sr低Yb特征的)淡色花岗岩;碰撞后的伸展背景有利于形成非常低Sr高Yb的A型花岗岩。(3)产于陆块内部的花岗岩其形成主要与地幔来源的热有关,花岗岩的地球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源岩及形成时的深度,与地表浅层构造作用和事件无关。研究表明,地球上只有大约10%的花岗岩可以探讨其形成的构造环境,20%左右的花岗岩需要研究它们与构造事件的关系(同碰撞或后碰撞),而约70%的产于陆壳上的花岗岩,既无从考虑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也无需研究其与构造事件的关系。因此,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不具有普遍的意义。文中指出,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方法既存在理论上的不足和概念上的混淆,也存在操作上的困难,需要重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玄武岩 构造环境 同碰撞 碰撞后
下载PDF
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花岗岩的识别 被引量:144
3
作者 张旗 王元龙 +2 位作者 金惟俊 贾秀勤 李承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8,共18页
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或碰撞前、碰撞和碰撞后)花岗岩是花岗岩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目前关于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的概念存在模糊和矛盾的认识,为此提出了关于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的概念和新的判别方法,并结合非洲、土耳其和巴西的... 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或碰撞前、碰撞和碰撞后)花岗岩是花岗岩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目前关于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的概念存在模糊和矛盾的认识,为此提出了关于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的概念和新的判别方法,并结合非洲、土耳其和巴西的某些实例进行了讨论。着重讨论了青藏高原与碰撞有关的花岗岩,指出青藏高原只存在造山前和造山2个阶段,不存在造山后阶段。认为青藏高原碰撞的时间大概在55Ma左右,25~3Ma的埃达克岩和淡色花岗岩是碰撞阶段形成的。青藏高原25~3Ma的花岗岩的特征暗示青藏高原在25Ma之前已经整体抬升,25Ma之后发育的伸展构造(藏南拆离系、大规模走滑断裂和南北向裂谷)是在青藏高原挤压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属于次级的派生构造,其并不能说明青藏高原已经进入伸展减薄和垮塌的碰撞后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前 造山和造山后阶段 地壳厚度 花岗岩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花岗岩结晶分离作用问题——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二 被引量:84
4
作者 张旗 潘国强 +2 位作者 李承东 金惟俊 贾秀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39-1251,共13页
岩浆结晶分离作用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很早就有学者指出,地球内部生成的岩浆大多是玄武质岩浆,大多数花岗岩是由玄武岩结晶分离形成的。本文在考察了岩浆结晶分离作用的制约因素、比较了不同性质岩浆结晶分离作用的特征之后指出:玄武质岩... 岩浆结晶分离作用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很早就有学者指出,地球内部生成的岩浆大多是玄武质岩浆,大多数花岗岩是由玄武岩结晶分离形成的。本文在考察了岩浆结晶分离作用的制约因素、比较了不同性质岩浆结晶分离作用的特征之后指出:玄武质岩浆可以发生结晶分离作用,因为有与其相关的堆晶岩产出;安山质岩浆也可以发生结晶分离作用,因为也有与其相关的堆晶岩产出。但是,花岗质岩浆似乎不大可能发生结晶分离作用,因为,很少见到有与(富硅的)花岗质岩浆相伴的堆晶岩产出。花岗质岩浆之所以不大可能发生结晶分离作用的原因在于:(1)岩浆的黏性大,它不仅阻滞了矿物的结晶作用(使斜长石不能发育为自形晶),而且阻止了密度大的矿物(例如角闪石)下沉;(2)主要造岩矿物(例如斜长石)的密度与花岗质岩浆的密度相差无几,使结晶分离作用难以进行。本文详细考察了花岗质岩浆中斜长石的行为,指出在花岗质岩浆中斜长石结晶分离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文献中大量充斥的花岗岩结晶分离作用的说法是依据什么呢?作者认为,文献中的许多说法可能主要是根据哈克图解得出的,而不是根据实际观察和理论研究得出的。作者认为,玄武岩和花岗岩不仅来源不同,成分不同,而且解释也不同。哈克图解中许多适合玄武岩的解释未必适合花岗岩。由于鲍文反应原理是结晶分离作用的理论基础,因此,文中也对鲍文反应原理进行了评述,并指出文献中存在的一些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例如,从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的连续演化序列是不可能的;单元-超单元填图方法是不科学的;中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花岗岩不可能是玄武质岩浆结晶分离形成的等等。本文还以 Ajaji el ai.(1998)报道的摩洛哥 Tanncherfi 花岗岩为例,指出结晶分离作用的解释是不可能的。作者认为,花岗岩类的成分变化大,主要可能与源区组成、温度、压力、挥发分、部分熔融程度和过程、混合作用、岩浆分异及结晶分离作用有关。其中,源区组成可能是花岗岩多样性的最重要的原因,而结晶分离作用的影响可能是微乎其微的。本文认为,花岗岩结晶分离作用对于花岗岩成因的意义已经被大大地夸大了,我们应当重新思考结晶分离作用对于花岗质岩浆的意义。由于花岗岩的极端复杂性,许多问题还得不到比较合理的解释,本文的认识只是初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质岩浆 玄武质岩浆 闪长质岩浆 结晶分离作用 哈克图解 鲍文反应系列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中生代高Sr低Yb和低Sr高Yb型花岗岩:对比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2
5
作者 张旗 李承东 +4 位作者 王焰 王元龙 金惟俊 贾秀勤 韩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527-1537,共11页
中国东部在晚中生代时(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有广泛的中酸性岩浆活动,按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大致可以划分为东北、华北和华南3个岩区。本文研究表明,按照 Sr 和 Yb 的含量,大致可以将花岗岩分为5类,即:高 Sr 低 Yb 型(Sr >400μg/g... 中国东部在晚中生代时(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有广泛的中酸性岩浆活动,按照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大致可以划分为东北、华北和华南3个岩区。本文研究表明,按照 Sr 和 Yb 的含量,大致可以将花岗岩分为5类,即:高 Sr 低 Yb 型(Sr >400μg/g,Yb<2μg/g)、低 Sr 低 Yb(Sr<400μg/g,Yb<2μg/g)、低 Sr 高 Yb(Sr<400μg/g,Yh>2μg/g)、高 Sr 高 Yb 型(Sr>400μg/g,Yb>2μg/g)以及非常低 Sr 高 Yb 型(Sr<100μg/g,Yb=2-18μg/g)花岗岩。东北和华南以发育低 Sr 高 Yb 花岗岩为主,有少量高 Sr 低 Yb 和非常低 Sr 高 Yb 类型的花岗岩分布;而华北则以高 Sr 低 Yb 型花岗岩(埃达克岩)最发育,低 Sr 高Yb、低 Sr 低 Yb 型和非常低 Sr 高 Yb 型花岗岩有少量分布。本文着重探讨了华北和华南花岗岩的特征,认为华北和华南花岗岩地球化学的区别可能主要与花岗岩源区成分和深度有关,且主要受源区深度的控制。如果花岗岩熔融的源区残留相由榴辉岩组成(石榴石+辉石+金红石+/-角闪石),则花岗岩明显亏损 HREE、Nb、Ta 和 Ti,而富集 Sr 和 Al,无明显的负铕异常,属于高 Sr 低 Yb(埃达克岩)类型;如果源区深度浅,由斜长角闪岩或麻粒岩组成(斜长石+辉石+角闪石),则花岗岩相对贫Sr 富 Yb。作者认为,华北和华南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上的上述差异,表明在晚中生代时(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华北和华南的地壳厚度不同:华北较厚,华南较薄;华北经历了下地壳拆沉而华南无;华北和华南的下地壳成分不,华北较基性的下地壳拆沉后,留下的地壳平均成分与华南比偏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晚中生代 高Sr低Yb型花岗岩 埃达克岩 低Sr高Yb型花岗岩 地质意义
下载PDF
内蒙古固阳晚太古代赞岐岩(sanukite)——角闪花岗岩的SHRIMP定年及其意义 被引量:71
6
作者 简平 张旗 +3 位作者 刘敦一 金维浚 贾秀勤 钱青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1-157,共7页
内蒙古固阳地区发育高镁闪长岩(赞岐岩,sanukitoids)-角闪花岗岩类。其中高镁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晚太古代形成于板块消减带之上的地幔楔的sanukite(赞岐岩)。Sanukite以富MgO、Mg#、Cr和Ni为特征,在国外许多太古代地体中均有发... 内蒙古固阳地区发育高镁闪长岩(赞岐岩,sanukitoids)-角闪花岗岩类。其中高镁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晚太古代形成于板块消减带之上的地幔楔的sanukite(赞岐岩)。Sanukite以富MgO、Mg#、Cr和Ni为特征,在国外许多太古代地体中均有发现。本文报导了固阳地区高镁闪长岩(2556±14Ma)和角闪花岗岩(2520±9Ma)的SHRIMPU-Pb年龄。这一研究表明华北块的消减作用可能始于晚太古代晚期。国外报道的太古代sanukite出现在3.0-25Ga之间,最晚的为印度Dharv(?)ar克拉通的sanukites(2.51-2.55Ga)。因此,华北与印度可能是地球上板块构造发育时间最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固阳 晚太古代 高镁闪长岩 赞岐岩 SHRIMP
下载PDF
西秦岭埃达克岩的SHRIMP定年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51
7
作者 金维浚 张旗 +1 位作者 何登发 贾秀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59-966,共8页
西秦岭从夏河-礼县一带发育许多具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的花岗岩,本文对其中的冶力关和夏河岩体进行了 SHRIMP测年,为245±6 Ma和238±4 Ma,属印支早期。西秦岭埃达克岩富K,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地质与地球化学资料表明,西秦... 西秦岭从夏河-礼县一带发育许多具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的花岗岩,本文对其中的冶力关和夏河岩体进行了 SHRIMP测年,为245±6 Ma和238±4 Ma,属印支早期。西秦岭埃达克岩富K,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地质与地球化学资料表明,西秦岭埃达克岩可能形成于板块消减的活动陆缘环境,与活动陆缘加厚的下地壳熔融作用有关,说明古特提斯洋盆北部的消减作用发生在印支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 SHRIMP年代学 花岗岩 埃达克岩 构造环境 古特提斯
下载PDF
花岗岩混合问题:与玄武岩对比的启示——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一 被引量:88
8
作者 张旗 潘国强 +2 位作者 李承东 金惟俊 贾秀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41-1152,共12页
最近,花岗岩混合成了花岗岩研究的热点,国内外许多学者探讨了花岗岩混合问题,并尝试用不同端元组分不同比例的混合来解释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变化。本文从花岗岩与玄武岩的对比出发,探讨了花岗岩混合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作者认为,花岗岩混... 最近,花岗岩混合成了花岗岩研究的热点,国内外许多学者探讨了花岗岩混合问题,并尝试用不同端元组分不同比例的混合来解释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变化。本文从花岗岩与玄武岩的对比出发,探讨了花岗岩混合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作者认为,花岗岩混合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次要的和局部的。岩浆混合的能力或能干性(competence of mixing)主要取决于岩浆的黏性和温度,而黏性又与硅氧四面体有关。相对于玄武岩,花岗岩的SiO_2含量高,温度低,因此,花岗质岩浆的混合能干性很低。玄武质岩浆的混合是mixing(以化学混合为主),而花岗质岩浆的混合通常只是mingling(以机械混合为主),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能达到mixing的程度,例如,埃达克岩与地幔混合形成的高镁安山岩或高镁埃达克岩。许多人认为,花岗岩中的暗色微粒包体是花岗质岩浆混合作用最显著、最直接证据。研究表明,花岗岩中的暗色微粒包体大多是闪长质成分的,其初始成分大多是玄武质的。因此,暗色微粒包体不是花岗质岩浆混合作用最显著、最直接证据,而是玄武质岩浆混合能力强过花岗质岩浆的证据。与玄武质岩浆的起源比较,花岗质岩浆从一开始熔融就是不均一的,这源于源区的不均一及熔融过程的复杂性。花岗质岩浆原始均一性的假定是不可能的。花岗岩成分的变化以及在哈克图解中成分点的"连续谱系",主要是由源区不均一性引起的,混合和分异可能有一定的作用,但毕竟是次要的。花岗质岩浆从源区生成、迁移、直至在地表喷出或在浅部定位的全过程,是一个不断均一化和不均一化的过程。但是,由于花岗质岩浆的黏性大,上述过程及岩浆演化的程度和规模都受到限制,也限制了岩浆混合的程度和规模。许多人仅从花岗岩地球化学成分的变化来研究花岗岩的成因,而很少考虑花岗岩物理性质对岩浆演化的制约。对比玄武岩与花岗岩,我们认为,地球化学方法在花岗岩中应用的范围和程度可能远远不及玄武岩,我们应当重新考虑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应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混合作用 玄武岩 黏性 地球化学
下载PDF
花岗岩按照压力的分类 被引量:64
9
作者 张旗 王焰 +2 位作者 李承东 金惟俊 贾秀勤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274-1278,共5页
研究表明,中酸性火成岩大致按照Sr=400μg/g和Yb=2μg/g的标志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即高Sr低Yb(Sr>400×10-6,Yb<2×10-6)、低Sr低Yb(Sr<400×10-6,Yb<2×10-6)、低Sr高Yb(Sr<400×10-6,Yb>2×... 研究表明,中酸性火成岩大致按照Sr=400μg/g和Yb=2μg/g的标志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即高Sr低Yb(Sr>400×10-6,Yb<2×10-6)、低Sr低Yb(Sr<400×10-6,Yb<2×10-6)、低Sr高Yb(Sr<400×10-6,Yb>2×10-6)和高Sr高Yb(Sr>400×10-6,Yb>2×10-6)型。其中,从低Sr高Yb型中还可以分出非常低Sr高Yb(Sr<100×10-6,Yb>2×10-6)的一类。着重探讨了这5类花岗岩形成的源区深度问题,指出按照残留相组成和花岗岩Sr、Yb含量,可以将花岗岩形成的压力分为3或4个级别:①高压下与石榴子石平衡的花岗岩具有高Sr低Yb的特征;②中等压力下,残留相为麻粒岩相(斜长石+石榴子石+角闪石+辉石),花岗岩具低Sr低Yb或高Sr高Yb的特点(取决于原岩成分);③低压下,残留相有斜长石无石榴子石的花岗岩为低Sr高Yb类型的;④与蛇绿岩有关的在洋壳剖面浅部由辉长岩部分熔融形成的M型花岗岩可能是非常低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分类 SR Yb含量 地球化学 压力
下载PDF
晚中生代中国东部高原北界探讨 被引量:32
10
作者 张旗 金惟俊 +2 位作者 王元龙 李承东 贾秀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89-700,共12页
中国东部高原的界线主要是依据埃达克岩的分布确定的。现已知道,高原最北部的中生代埃达克岩主要分布在辽西-冀北-内蒙古南部一带。该区可靠的埃达克岩仅发育在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的早期(如132±5Ma的安家营子花岗岩)。现有资料表明... 中国东部高原的界线主要是依据埃达克岩的分布确定的。现已知道,高原最北部的中生代埃达克岩主要分布在辽西-冀北-内蒙古南部一带。该区可靠的埃达克岩仅发育在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的早期(如132±5Ma的安家营子花岗岩)。现有资料表明,大致以赤峰-开原断裂为界,埃达克岩分布于其南,其北为非埃达克岩分布区,暗示中国东部高原的北界大体沿赤峰-开原一带分布,代表的是侏罗纪时期的高原边界。辽西义县组地层位于高原范围内,众所周知,义县组第2段(124~127Ma)是热河生物群集中发育的阶段,说明当时的气候温湿、植物繁茂、水草丰盛、地势低洼、湖沼发育,不大可能为动植物贫瘠的高寒山区。义县组火山岩的研究表明,早白垩世(135~120Ma)的义县组主要由玄武岩和赞岐岩(高镁安山岩)组成,并非埃达克岩。因此,至少在127Ma左右,在热河生物群分布的地区,已经不存在高原了,高原的界线南移了,可能移到热河生物群发育区之南的宣化-滦平-锦州一线,其南仍然处于高原环境。高原抬升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同时代沉积物的缺少,或有一些沉积盆地发育,但是厚度很薄。在中-晚侏罗世时,高原上的沉积盆地很少,且缺失上白垩统地层,总体上反映高原处于抬升状态。高原北缘和西北缘早白垩世冰筏和冰川泥石流沉积的出现,暗示高原的北缘可能具有相当的高度,可能类似现今的喜马拉雅山。该区中生代构造特征表明,该区侏罗纪和早白垩世的构造特点有着巨大的差异:侏罗纪,尤其是晚侏罗世末期以南北向的挤压构造为主,而早白垩世中期以后演变为以伸展构造为特征,古地理古环境明显改变。研究表明,中国东部中生代埃达克岩形成的时限大致限定了高原的起始和消亡时间。据最近几年发表的资料,埃达克岩的时代大体限定在170~120Ma之间,表明中国东部高原在170Ma之前开始出现,大约在晚侏罗世达到顶峰,在早白垩世中期(120Ma)以后消失。辽西-冀北的构造、地层和火山岩资料表明,侏罗纪时期本区属于挤压构造环境,高原处于抬升状态;至早白垩世(大体从127Ma左右开始)转变为伸展构造背景,含有丰富热河生物群的阜新-义县-朝阳-丰宁一带已经沉陷,暗示中国东部高原的垮塌可能先从北缘开始,至120Ma左右,高原才整体垮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高原 中生代 北界 辽西 义县组 热河生物群 埃达克岩 赞岐岩
下载PDF
大陆下地壳拆沉模式初探 被引量:47
11
作者 张旗 金惟俊 +3 位作者 王元龙 李承东 王焰 贾秀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5-276,共12页
下地壳拆沉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文中指出下地壳拆沉必须满足至少三个条件:(I)地壳加厚使其下部达到榴辉岩相是拆沉的前提。(2)大规模岩浆活动使大量低密度的中酸性物质移出下地壳,使下地壳密度增加直至超过下伏地幔。由于下地壳榴辉岩相... 下地壳拆沉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文中指出下地壳拆沉必须满足至少三个条件:(I)地壳加厚使其下部达到榴辉岩相是拆沉的前提。(2)大规模岩浆活动使大量低密度的中酸性物质移出下地壳,使下地壳密度增加直至超过下伏地幔。由于下地壳榴辉岩相岩石部分熔融所形成的岩浆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因此,大规模埃达克岩的熔出是下地壳拆沉的先决和必要条件。(3)岩石圈地幔转化为软流圈地幔,使下地壳能够进入地幔。陆壳下的岩石圈地幔原先是冷的、刚性的和不易流动的,如果有热和水的加入,可以被软化,使其变成热的、塑性的和易流动的软流圈地幔。因此,岩石圈地幔转化为软流圈地幔是下地壳拆沉的必要和充分条件。作者认为,下地壳不大可能整体拆沉,而很可能是一块一块如飘雪花似地拆沉。如果下地壳的密度降低(低于下伏地幔),如果地幔停止热的供给,如果陆壳底部的软流圈地幔又恢复为岩石圈地幔,拆沉即终止。文中讨论了中国东部中生代下地壳拆沉的可能性,探讨了岩石圈减薄的机制,认为下地壳不需要也不可能与岩石圈地幔一道拆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下地壳 拆沉作用 埃达克岩 岩石圈地幔 软流圈地幔
下载PDF
云南双沟蛇绿岩的特征和成因 被引量:48
12
作者 张旗 周德进 +5 位作者 李秀云 陈雨 黄忠祥 韩松 贾秀勤 董金泉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1期190-202,共13页
双沟蛇绿岩产于古特提斯小洋盆中(石炭-叠纪)。蛇绿岩的洋壳很薄,未见层序,岩石组合简单,仅由玄武岩、辉长-辉绿岩两个单元组成,是板块慢速扩张、岩浆供给不充分条件下形成的。辉绿岩和玄武岩存在N-MORB和E-MORB两... 双沟蛇绿岩产于古特提斯小洋盆中(石炭-叠纪)。蛇绿岩的洋壳很薄,未见层序,岩石组合简单,仅由玄武岩、辉长-辉绿岩两个单元组成,是板块慢速扩张、岩浆供给不充分条件下形成的。辉绿岩和玄武岩存在N-MORB和E-MORB两种类型,它们的微量元素丰度和比值不同,指示来自不同的地幔源区。双沟洋壳岩石的εNd(t)变化较大(+13.5~+7.9,t=340Ma),(87Sr/86Sr)i(0.7039~0.7054)和(208Ph/204Ph)i(37.4~37.6)比值高,(206Ph/204Ph)i比值低(17.4~17.8),表明存在DUPAL异常的印记,与现今印度洋MORB的同位素组成相似,而不同于北大西洋和太平洋MORB的特征,可以用亏损地幔端元(DM)与第2类富集地幔端元(EM2)之间的混合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沟 蛇绿岩 岩石组合 地球化学 DUPAL异常 成因
下载PDF
大洋岩石圈拆沉与大陆下地壳拆沉:不同的机制及意义——兼评“下地壳+岩石圈地幔拆沉模式” 被引量:19
13
作者 张旗 金惟俊 +3 位作者 王元龙 李承东 王焰 贾秀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631-2638,共8页
拆沉作用(delamination)是地球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本文认为,大洋岩石圈拆沉和大陆下地壳拆沉是不一样的:(1)拆沉的物质不同。大洋岩石圈拆沉的物质包括大洋地壳、岩石圈地幔甚至一部分软流圈地幔,它们共同进入地幔深部;而大陆... 拆沉作用(delamination)是地球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本文认为,大洋岩石圈拆沉和大陆下地壳拆沉是不一样的:(1)拆沉的物质不同。大洋岩石圈拆沉的物质包括大洋地壳、岩石圈地幔甚至一部分软流圈地幔,它们共同进入地幔深部;而大陆下地壳拆沉仅仅限制在下地壳,不包括岩石圈地幔。(2)拆沉的动力不同。大洋岩石圈拆沉是由板块俯冲引起的,是地幔对流的产物,因此是一种快速的主动的拆沉;而下地壳拆沉是由于下地壳加厚使下地壳密度增加引起的,还要求其下刚性的岩石圈地幔转变成塑性的软流圈地幔才有可能发生。因此下地壳拆沉要克服许多阻力才能实现,使拆沉成为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慢速的和被动的拆沉。(3)拆沉的过程不同。大洋岩石圈拆沉是由板块俯冲触发的,俯冲导致碰撞,大洋岩石圈从根部断裂,拆沉进入地幔。大陆下地壳拆沉由地壳加厚开始,使下地壳转变为榴辉岩相;随后,岩石圈地幔减薄,直至全部转化为软流圈地幔;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大规模的(埃达克质)岩浆,使下地壳榴辉岩的密度大于下伏的地幔,从而引发拆沉。大陆下地壳拆沉不大可能是整体进行的,可能是一块一块地被蚕食、被拆沉的。(4)拆沉后的效应不同。大洋岩石圈地幔拆沉,使热的软流圈地幔上涌,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地质效应:如岩浆活动、地壳抬升、构造松弛以及随后的造山带垮塌等。而下地壳拆沉只引起地壳减薄,高原和山脉垮塌,并不伴有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地壳抬升等过程。(5)拆沉与岩浆活动的关系不同。主动拆沉导致大规模岩浆活动,而被动拆沉是在大规模岩浆活动的基础上开始的。此外,文中还对"下地壳+岩石圈地幔拆沉"模式提出了质疑,认为该模式有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和太多推测的成分,而且与现在保存的地质事实不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岩石圈 大陆下地壳 拆沉作用 机制 岩浆活动
下载PDF
花岗岩研究的误区——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五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旗 潘国强 +2 位作者 李承东 金惟俊 贾秀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212-2218,共7页
本文在对花岗岩四大基石(混合作用、结晶分离作用、构造环境和源区)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花岗岩研究存在的三大误区:(1)不恰当地仿效玄武岩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忽视了花岗岩的复杂性。(2)不恰当地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大陆花岗岩问题。板... 本文在对花岗岩四大基石(混合作用、结晶分离作用、构造环境和源区)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花岗岩研究存在的三大误区:(1)不恰当地仿效玄武岩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忽视了花岗岩的复杂性。(2)不恰当地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大陆花岗岩问题。板块构造是地球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成功解释了与板块边界相联系的岩浆活动,但是,它不能解决主要来源于大陆的花岗岩的地质问题。(3)太过重视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而忽视了对花岗岩基础地质的研究。作者指出,地球化学方法在花岗岩中的使用应当是有限制的,花岗岩研究陷入误区是我们缺少扎实的基础研究、对板块构造的理解不深和对花岗岩复杂性认识不足等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文中还批评了学术界存在的人云亦云的奴性思想,指出它严重地阻碍了我们的创新思维,是当前亟待改进和克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误区 玄武岩 板块构造 地球化学
下载PDF
云南个旧打磨山钙质夕卡岩及石榴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2
15
作者 韩松 黄忠祥 +1 位作者 贾秀勤 董金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92-198,共7页
云南个旧打磨山夕卡岩以及其中石榴石的稀土元素组成,从内带到外带,夕卡岩全岩的稀土配分型式类似,∑REE递减,稀土元素呈单向扩散迁移,反映了夕卡岩中的稀土元素主要来自花岗岩体和夕卡岩的扩散交代成因。石榴石的稀土配分型式主要表现... 云南个旧打磨山夕卡岩以及其中石榴石的稀土元素组成,从内带到外带,夕卡岩全岩的稀土配分型式类似,∑REE递减,稀土元素呈单向扩散迁移,反映了夕卡岩中的稀土元素主要来自花岗岩体和夕卡岩的扩散交代成因。石榴石的稀土配分型式主要表现为重稀土变化较大,有从重稀土富集型转变为轻稀土富集型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族 夕卡岩 石榴石 地球化学
下载PDF
云南新平县双沟蛇绿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黄忠祥 韩松 +3 位作者 董金泉 贾秀勤 张旗 赵大升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3期205-212,共8页
双沟蛇绿岩中,变质橄榄岩的REE分布型式为LREE富集型,可能是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组分交代造成的。地幔岩部分熔融生成的初始熔体LREE亏损,而辉绿岩和玄武岩则存在LREE亏损和富集两种型式,前者相当于N-MORB,后者相当于E-MORB。推测前... 双沟蛇绿岩中,变质橄榄岩的REE分布型式为LREE富集型,可能是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组分交代造成的。地幔岩部分熔融生成的初始熔体LREE亏损,而辉绿岩和玄武岩则存在LREE亏损和富集两种型式,前者相当于N-MORB,后者相当于E-MORB。推测前者来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而后者的地幔源区经历过一次富集LREE和LILE的事件。双沟蛇绿岩的REE特征暗示它可能形成于弧后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地球化学 稀土族 云南
下载PDF
云南金沙江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韩松 贾秀勤 +4 位作者 黄忠祥 董金泉 张旗 陈雨 李秀云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03-212,共10页
本文报道了出露于云南省德钦县白马雪山、书松、共卡及吉义独地区的金沙江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该蛇绿岩各岩石单元均为LREE富集型。文中讨论了金沙江蛇绿岩的成因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指出该区玄武岩的微量元素和REE分布可用... 本文报道了出露于云南省德钦县白马雪山、书松、共卡及吉义独地区的金沙江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该蛇绿岩各岩石单元均为LREE富集型。文中讨论了金沙江蛇绿岩的成因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指出该区玄武岩的微量元素和REE分布可用NMORB与OIB的混合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地球化学 成因 云南
下载PDF
云南双沟地幔岩中初始熔融物的地球化学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德进 张旗 +5 位作者 李秀云 陈雨 黄忠祥 韩松 贾秀勤 董金泉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1期203-211,共9页
双沟变质橄揽岩中初始熔融物有三种产出形式,即异剥钙榴岩脉、蠕虫状条带和熔融滴状体,均为超镁铁质(Mg’=0.88),其矿物组成与残留矿物相比富含Ti和Na;REE模式以LREE亏损型为主,也有少量呈V型,初始熔体全岩... 双沟变质橄揽岩中初始熔融物有三种产出形式,即异剥钙榴岩脉、蠕虫状条带和熔融滴状体,均为超镁铁质(Mg’=0.88),其矿物组成与残留矿物相比富含Ti和Na;REE模式以LREE亏损型为主,也有少量呈V型,初始熔体全岩的REE型式与其中的单斜辉石的相一致。Sr、Nd、O同位素资料表明,它们的87Sr/86Sr比值较高(0.7050~0.7074),高于双沟蛇绿玄武岩的,而其143Nd/144Nd比值(0.5127~0.5129)又比后者低,但其δ18O值较低且变化下大(+4.4‰~+5.8‰),这表明初始熔体同位素组成不同于其亏损地幔源区而且有EM2地幔端员组成特征,可能是具EM2组成特征的流体诱发了初始熔融并改变了熔体组成所致。文中对地幔源区组成特征及初始熔融作用过程也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岩 初始熔融 SR ND O同位素 EM2地幔端元
下载PDF
云南双沟变质橄榄岩中蛇纹石的稀土元素空间分布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忠祥 贾秀勤 +4 位作者 董金泉 韩松 张旗 李秀云 周德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6-27,共12页
本文探讨变质橄榄岩的LREE富集型及U型分布的REE球粒陨石模型,是橄榄石固有的还是后期蚀变形成的。并寻求复原蚀变前橄榄石的REE丰度及型式。我们用蛇纹石颗粒代表蚀变后的橄榄石,用分选法和化学分层剥离法对样品进行予处... 本文探讨变质橄榄岩的LREE富集型及U型分布的REE球粒陨石模型,是橄榄石固有的还是后期蚀变形成的。并寻求复原蚀变前橄榄石的REE丰度及型式。我们用蛇纹石颗粒代表蚀变后的橄榄石,用分选法和化学分层剥离法对样品进行予处理。用中子活化分析(NAA)手段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分选法确定了LREE的主要赋存载体是蛇纹石。分层剥离最后内核的REE丰度及模型,可近似地作为原来(未蚀变前)橄榄石的REE丰度及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纹石 稀土族 变质橄榄岩
下载PDF
云南双沟地幔橄榄岩中部分熔融物的REE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秀云 周德进 +4 位作者 张旗 黄忠祥 韩松 贾秀勤 董金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308-311,共4页
云南双沟蛇绿岩中地幔橄榄岩的初始熔融物是LREE亏损的,与MORB相比,∑REE低。与异剥钙榴岩REE特征类似,指示与后者具有成因上的联系,且均来自一个LREE亏损的地幔源岩。双沟地幔橄榄岩中的斜方辉石是LREE亏损的,而橄榄石蚀变的产物(蛇纹... 云南双沟蛇绿岩中地幔橄榄岩的初始熔融物是LREE亏损的,与MORB相比,∑REE低。与异剥钙榴岩REE特征类似,指示与后者具有成因上的联系,且均来自一个LREE亏损的地幔源岩。双沟地幔橄榄岩中的斜方辉石是LREE亏损的,而橄榄石蚀变的产物(蛇纹石+磁铁矿)是LREE略富集的型式,可能与水的加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 熔融物 稀土族 橄榄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