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节段Mobi-C人工间盘置换与ROI-C颈椎前路融合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冉宇 白春晓 +7 位作者 刘楚吟 赵学千 龙水文 覃昌龙 李忠泽 张超 贾育松 陈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7期4297-4303,共7页
背景:前期研究显示,双节段颈椎间盘置换对于颈椎矢状位参数有明显改善,且优于双节段ROI-C融合器,但不同手术节段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存在差异。目的:研究单节段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ROI-C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差异。方法:... 背景:前期研究显示,双节段颈椎间盘置换对于颈椎矢状位参数有明显改善,且优于双节段ROI-C融合器,但不同手术节段的颈椎矢状位参数存在差异。目的:研究单节段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ROI-C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就诊的60例神经根型、脊髓型或混合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Mobi-C间盘组和ROI-C融合组。所有患者均完成半年以上有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2.1±5.0)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行目测类比评分、颈椎JOA评分以及拍摄X射线片,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C_(2-7)Cobb角、C_(0-2)Cobb角、C_(2-7)矢状面轴向距离、颈椎斜率、T_(1)倾斜角、C_(7)倾斜角、胸廓入口角、脊柱功能单位角,分析两组患者的组内和组间差异,并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颈椎JOA评分显著增高(P<0.05)。②与术前相比,术后1年的随访间盘组C_(2-7)Cobb、C_(2-7)矢状面轴向距离和T_(1)倾斜角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C_(0-2)Cobb角、高T_(1)倾斜角减小(P<0.05),脊柱功能单位角增大(P<0.05);融合组C_(2-7)Cobb、C_(2-7)矢状面轴向距离和T_(1)倾斜角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脊柱功能单位角和C_(7)倾斜角增高(P<0.05);间盘组比融合组脊柱功能单位角增高(P<0.05)。③患者术后矢状位参数,融合组C_(2-7)Cobb与C_(7)倾斜角呈显著正相关;颈椎斜率与胸廓入口角呈显著正相关;T_(1)倾斜角与C_(7)倾斜角呈显著正相关;C_(7)倾斜角与C_(0-2)Cobb角呈显著负相关。置换组C_(2-7)Cobb与C_(7)倾斜角、脊柱功能单位角和T_(1)倾斜角呈显著正相关,与C_(0-2)Cobb角呈显著负相关;颈椎斜率与胸廓入口角呈显著正相关,与C_(2-7)矢状面轴向距离、T_(1)倾斜角和脊柱功能单位角呈显著负相关;C_(2-7)矢状面轴向距离与C_(7)倾斜角、脊柱功能单位角、T_(1)倾斜角呈显著正相关;T_(1)S与C_(7)倾斜角、脊柱功能单位角呈显著正相关,C_(7)倾斜角与脊柱功能单位角呈显著正相关。④间盘组中,高T_(1)倾斜角型患者术后胸廓入口角、T_(1)倾斜角和C_(0-2)Cobb角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而脊柱功能单位角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而融合组未发现显著变化。⑤结论:Mobi-C间盘和ROI-C融合器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疗效显著,与ROI-C融合器相比,Mobi-C间盘主要通过重建颈椎局部前凸角和上颈椎前凸角来恢复生理曲度,并且在高T_(1)倾斜角患者群体中仍然保持这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节段颈椎病 Mobi-C人工间盘 ROI-C融合器 颈椎矢状位参数
下载PDF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观察颊针对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谭建盛 李会斌 +3 位作者 赵学千 白春晓 李晋玉 贾育松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7期1014-1018,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疼痛、功能受限患者颊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收治的行后路椎间融合术的患者47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治法不同... 目的:探讨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疼痛、功能受限患者颊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收治的行后路椎间融合术的患者47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治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26)和观察组(n=21)。对照组服用塞来昔布200 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了颊针针刺,30 min/次,1次/d。记录术后第1、3、7天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功能评分,比较2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指标。结果:术后第7天,观察组VAS评分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第7天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2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占比、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的各指标比较中,CRP和IL-6这2项指标比较显示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观察组各评分、指标总体上结果优于对照组。颊针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疼痛和炎症反应,有助于减轻或消除患者早功能锻炼的身心障碍,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且便捷廉价取穴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颊针 腰椎间盘突出症 后路腰椎间融合术 加速康复外科 全息针法 炎症 疼痛 早期康复
下载PDF
浅议中医诊疗技术运用于院前急救的现状与实施措施
3
作者 季杰 冯兴中 +2 位作者 贾育松 高慧娟 刘宇飞 《江西中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23-26,共4页
通过总结在院前急救中开展中医诊疗技术的经验,发现目前中医诊疗技术参与院前急救存在患者及家属观念陈旧、接受度低,医师中医急救理论匮乏、实践不足,急救车辆空间狭小使操作受限,应用于急救的中药制剂少且误区多,中医诊疗技术应用于... 通过总结在院前急救中开展中医诊疗技术的经验,发现目前中医诊疗技术参与院前急救存在患者及家属观念陈旧、接受度低,医师中医急救理论匮乏、实践不足,急救车辆空间狭小使操作受限,应用于急救的中药制剂少且误区多,中医诊疗技术应用于院前急救目前尚无统一的收费标准等不足。通过分析其现状,提出了在院前急救中开展中医诊疗技术应采取加强宣传、提高认识,提升理论、加强实践,优化空间、方便操作,开发中药新剂型、加强辨证运用,制定标准等措施。进而阐明构建中西医结合的院前急救模式,是能切实提高院前急救服务水平的急救模式,以期为今后在院前急救中开展中医诊疗技术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急救医学 中医诊疗技术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颈椎病前路Hybrid手术保留颈后纵韧带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贾育松 陈江 +4 位作者 孙旗 李晋玉 郑晨颖 白春晓 徐林 《中国骨伤》 CAS 2015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Hybrid手术保留颈后纵韧带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Hybrid术式治疗的颈椎病13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2例,女86例;年龄36-58岁,平均45.3岁;病程3—16个月。神经根型22例,脊髓型6...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Hybrid手术保留颈后纵韧带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Hybrid术式治疗的颈椎病13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2例,女86例;年龄36-58岁,平均45.3岁;病程3—16个月。神经根型22例,脊髓型68例,混合型48例。所有患者Ⅰ期行Hybrid手术治疗,前路减压时均保留颈后纵韧带。通过JOA评分、影像学检查(手术前后置换节段活动度、颈椎整体活动度、脊髓矢状径)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0-125min,平均90.6min;术中出血量10~60ml,平均30.1ml。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2.2个月。病变节段减压充分,术中保留的颈后纵韧带均无明显肥厚、增生及钙化等异常,假体位置及切口愈合良好,无不良并发症发生。术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上肢根性症状全部缓解,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肌力和感觉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JOA评分由术前的(8.62±1.22)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4.26±1.47)分(P〈0.05)。人工椎间盘稳定,置换节段和颈椎整体活动度分别为(14.2±5.6)°和(33.8±10.3)°,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矢状径由术前的(5.2±1.3)mm增加到术后的(8.8±0.5)mm(P〈0.05)。结论:对颈椎后纵韧带无明显病变的患者,颈椎前路Hybrid术中保留后纵韧带可获得充分的减压,手术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置换 脊柱融合术 后纵韧带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贾育松 张若鹏 徐林 《临床荟萃》 CAS 2009年第15期1343-1344,共2页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性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下载PDF
穴位注射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初探 被引量:13
6
作者 贾育松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71-171,149,共2页
关键词 穴位注射 治疗 绝经 骨质疏松症 医学 中医 诊断
下载PDF
关节腔冲洗并注射透明质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30例 被引量:5
7
作者 贾育松 孙勇军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01年第1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关节腔冲洗 透明质酸钠 注射治疗
下载PDF
膝关节镜下治疗骨关节炎术后下肢持续被动运动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贾育松 贾育新 +1 位作者 孙勇军 魏志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10期68-68,共1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治疗肩关节炎术后下肢持续被动运动(CPM)的应用。方法Ⅱ~Ⅲ期老年性膝关节性膝关节炎(OA)40例,随机分为术后使用下肢CPM(20例)和术后关节腔内注入布比卡因(20例)两组,采用Ventafridda的整合评分法(IS)观察术后第1...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治疗肩关节炎术后下肢持续被动运动(CPM)的应用。方法Ⅱ~Ⅲ期老年性膝关节性膝关节炎(OA)40例,随机分为术后使用下肢CPM(20例)和术后关节腔内注入布比卡因(20例)两组,采用Ventafridda的整合评分法(IS)观察术后第1、3、5、7天止痛效果。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无显著差异(P >0.05),术后第3、5、7天有显著差异(P< 0.01)。结论术后使用下肢CPM的止痛效果明显优于布比卡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镜 骨关节炎 持续被动运动 疼痛
下载PDF
中药“小活络丹”离子导入并旋牵通络手法治疗颈椎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贾育松 徐林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年第3期16-17,20,共3页
目的:探讨中药"小活络丹"离子导入并旋牵通络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为颈椎病的治疗寻找新途径。方法:从2008年9月~2009年10月,共治疗颈椎病患者83例,按随机数字表单双数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20~49岁,平均(30... 目的:探讨中药"小活络丹"离子导入并旋牵通络手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为颈椎病的治疗寻找新途径。方法:从2008年9月~2009年10月,共治疗颈椎病患者83例,按随机数字表单双数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年龄20~49岁,平均(30.60±7.89)岁,用"小活络丹"中药离子导入配合手法治疗,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20~49岁,平均(32.43±8.00)岁,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颈部疼痛,压痛和颈椎活动度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疼痛,压痛,活动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疼痛,压痛,活动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颈部疼痛,压痛和颈椎活动度。结论:中药离子"小活络丹"导入并旋牵通络手法治疗颈椎病,能明显改善颈部疼痛,压痛和颈椎活动障碍,纠正颈椎动力性平衡失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活络丹 离子导入 旋牵通络手法 颈椎病
下载PDF
中医骨伤科研究生临床教学初步体会 被引量:1
10
作者 贾育松 孙旗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年第4期22-22,29,共2页
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学范畴中独具特色的一门学科,涉及的内容广,病种多,专业性很强。如何提高中医骨伤科研究生临床教学水平,一直是广大骨伤科教师研究的课题[1]。以下是我科教师在临床教学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初步的解决办法,应用于临床... 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学范畴中独具特色的一门学科,涉及的内容广,病种多,专业性很强。如何提高中医骨伤科研究生临床教学水平,一直是广大骨伤科教师研究的课题[1]。以下是我科教师在临床教学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初步的解决办法,应用于临床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教学 中医骨伤 研究生教学
下载PDF
中药小活络丹离子导入并牵引治疗颈椎病15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贾育松 魏东 +1 位作者 孙勇军 邹春华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42-43,共2页
采用中药小活络丹离子导入并颈椎端坐牵引法,治疗150例患者,临床观察证明中药小活络丹离子导入炮制容易,制取方便,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由于牵引、小活络丹、直流电三者的相互结合,优势互补,使治疗效果得到了增强,证明该种治... 采用中药小活络丹离子导入并颈椎端坐牵引法,治疗150例患者,临床观察证明中药小活络丹离子导入炮制容易,制取方便,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由于牵引、小活络丹、直流电三者的相互结合,优势互补,使治疗效果得到了增强,证明该种治疗方法具有疗程短,疗效高,疗效稳定,便于临床运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小活络丹 离子导入 牵引法 治疗
下载PDF
邓友章教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验 被引量:8
12
作者 贾育松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1-3,共3页
邓友章教授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重视中药内服,分为肝阳上亢、瘀血阻络、痰湿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5型辨证施治。在认真分析病因病机的基础上,创新并运用独特手法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此外,还结合现代检测手段仔细推敲手法的作用机... 邓友章教授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重视中药内服,分为肝阳上亢、瘀血阻络、痰湿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5型辨证施治。在认真分析病因病机的基础上,创新并运用独特手法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此外,还结合现代检测手段仔细推敲手法的作用机理,为手法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了现代医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友章 椎动脉型颈椎病 辨证施治
下载PDF
兰州市区汉族、回族正常人群骨密度研究
13
作者 贾育松 张若鹏 《临床荟萃》 CAS 2010年第9期747-749,753,共4页
目的通过测量兰州市区1 865例次汉族、回族健康人群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确定本地区汉族、回族BMD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并比较研究汉族、回族BM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方法使用X线骨密度仪(prodigy DPX-NT型美国GE-Luner公司)... 目的通过测量兰州市区1 865例次汉族、回族健康人群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确定本地区汉族、回族BMD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并比较研究汉族、回族BM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方法使用X线骨密度仪(prodigy DPX-NT型美国GE-Luner公司)测定兰州市区20~75岁以上的汉族、回族健康人群的腰椎和股骨BMD,按不同性别每5岁分为一年龄组,得出BMD均值、标准差。结果汉族、回族男性及女性各部位出现骨峰值的年龄段略有不同,腰2~4椎体汉族、回族男性及女性基本在30~35岁左右达到骨峰值,汉族、回族男性及女性的股骨颈骨峰值在25~30岁年龄组,汉族、回族男性及女性的大转子骨峰值在20~25岁年龄组,汉族、回族男性及女性的Ward三角区骨峰值在25~30岁年龄组,但多数均在40岁前随骨量逐渐增加而达到骨峰值。其后随年龄的增长BMD降低,女性BMD在50岁后加速下降,男性无加速下降的趋势。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兰州市区汉族、回族各年龄段BMD的正常值参考范围,为今后骨质疏松的预防、诊断、研究提供了客观数据和比较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骨质疏松 健康调查
下载PDF
经皮折断式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14
作者 贾育松 贾育蓉 +1 位作者 孙勇军 周波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22-23,共2页
采用“C”型臂X光机下闭合复位 ,经皮折断式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2 9例 ,疗效满意。采用牵拉推挤外展复位法 ,复位后拧入折断式加压螺钉 3枚 ,其中 1枚经股骨距紧贴骨折部股骨颈内下皮质与其接触以取得支持 。
关键词 内固定 折断式加压螺钉 股骨转子间骨折 闭合复位
下载PDF
骨碎补总黄酮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概况 被引量:36
15
作者 李晋玉 赵学千 +5 位作者 孙旗 郑晨颖 白春晓 刘楚吟 李亚芳 贾育松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57-1364,共8页
骨碎补总黄酮作为从中药骨碎补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被广泛应用于实验及临床研究。特别是在骨质疏松方面的研究尤为突出,从分子通路,如BMP-Smads信号通路、Wnt/β-catenin通路、MAPK信号通路、CTSK信号通路及OPG/RANKL/RANK信号通路等,到... 骨碎补总黄酮作为从中药骨碎补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被广泛应用于实验及临床研究。特别是在骨质疏松方面的研究尤为突出,从分子通路,如BMP-Smads信号通路、Wnt/β-catenin通路、MAPK信号通路、CTSK信号通路及OPG/RANKL/RANK信号通路等,到体内雌激素水平、体外细胞、骨组织及临床研究等,从不同的层面论证了骨碎补总黄酮抗骨质疏松的作用。骨碎补总黄酮还可以治疗骨折、骨缺损、膝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股骨头坏死、骨牵张技术等。骨碎补总黄酮在治疗各种不同骨科疾病时,可通过相同的分子蛋白通路发挥作用,从微观角度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特点。虽然骨碎补总黄酮在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应用广泛,但是其作用机理仍有待探究,不同分子通路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进一步明确。另外,骨碎补总黄酮仍然属于混合成分,其中柚皮苷的作用较为突出,但是并不能完全代替骨碎补总黄酮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分离提取,更精准地找到治疗不同骨科疾病不同靶点的有效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碎补总黄酮 骨质疏松 信号通路 实验研究 临床研究
下载PDF
骨碎补总黄酮联合纳米骨材料促进MC3T3-E1细胞的增殖分化 被引量:24
16
作者 李晋玉 俞兴 +7 位作者 姜俊杰 徐林 赵学千 孙旗 郑晨颖 白春晓 刘楚吟 贾育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30-1036,共7页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骨碎补总黄酮可促进纳米骨材料表面MC3T3-E1细胞的成骨分化,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究骨碎补总黄酮联合纳米骨材料对MC3T3-E1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将MC3T3-E1细胞与纳米骨材料共培养,选取100mg/L和25...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骨碎补总黄酮可促进纳米骨材料表面MC3T3-E1细胞的成骨分化,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究骨碎补总黄酮联合纳米骨材料对MC3T3-E1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将MC3T3-E1细胞与纳米骨材料共培养,选取100mg/L和250mg/L骨碎补总黄酮进行药物干预,以10μg/L转化生长因子β刺激为阳性对照组。分组如下:①正常组;②DKK1组:Wnt通路抑制剂DKK1(0.1mg/L)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③DKK1+转化生长因子β组;④DKK1+100mg/L骨碎补总黄酮组;⑤DKK1+250mg/L骨碎补总黄酮组;⑥DKK1+纳米骨+转化生长因子β组;⑦DKK1+纳米骨+100mg/L骨碎补总黄酮组;⑧DKK1+纳米骨+250mg/L骨碎补总黄酮组。在干预24,48 h后收获细胞,免疫荧光双染法观察Wnt/β-catenin通路中Wnt与LRP结合情况,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β-catenin、LRP5、Gsk-3β、Cyclin D1、RUNX2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显示DKK1+转化生长因子β组、DKK1+250mg/L骨碎补总黄酮组、DKK1+纳米骨+转化生长因子β组、DKK1+纳米骨+250mg/L骨碎补总黄酮组棕黄色染色较明显,表明Wnt与LRP结合较其他组更好;②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骨碎补总黄酮可促进β-catenin、LRP5、RUNX2的表达,下调GSK-3β的表达,说明骨碎补总黄酮通过激活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且骨碎补总黄酮诱导的基因活化呈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碎补总黄酮 纳米骨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成骨细胞 MC3T3-E1细胞
下载PDF
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减少腰椎手术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陈江 贾育松 +3 位作者 米博文 孙旗 李晋玉 郑晨颖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53-56,共4页
目的观察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减少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围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患者共128例,其中治疗组64例:于术切皮前静脉输注500 mg TXA,术中使用TXA浸湿的方... 目的观察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减少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围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患者共128例,其中治疗组64例:于术切皮前静脉输注500 mg TXA,术中使用TXA浸湿的方纱局部浸润压迫止血;对照组64例:TXA换成生理盐水,操作同治疗组。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相关指标变化。结果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6 h自体血回输量均显著减少(P<0.01)。治疗组患者术后次日晨血红蛋白浓度及术后3日晨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2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术后均无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静脉联合局部运用氨甲环酸可明显减少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术中及术后出血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且未增加血栓性疾病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 静脉 局部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体外静水压环境下细胞因子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样细胞分化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江 贾育松 +3 位作者 柳根哲 孙旗 白文博 王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1-196,共6页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受到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体外通过一定的细胞力学刺激结合细胞因子复合体共同作用,以期进一步提高干细胞髓核样细胞分化的效率。目的:观察在体外静水压环境下转化生长因子β1联合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诱导...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受到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体外通过一定的细胞力学刺激结合细胞因子复合体共同作用,以期进一步提高干细胞髓核样细胞分化的效率。目的:观察在体外静水压环境下转化生长因子β1联合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样细胞表型分化的效果。方法:取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分离及纯化,传代至第3代后分为:静压药物组在体外静水压加载系统中运用转化生长因子β1联合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单纯药物组在体外常压环境下使用转化生长因子β1联合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诱导干细胞分化;空白对照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置于体外常压环境下普通培养基中培养。结果与结论:培养14 d时,静压药物组可见多角形的髓核样细胞,单纯药物组细胞呈不规则形,空白对照组细胞变化不明显。静压药物组细胞中Ⅱ型胶原蛋白及DNA含量高于其他2组。说明在静水压环境下转化生长因子β1联合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可成功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样细胞分化,且诱导效率高于常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质干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静水压 髓核样细胞 诱导分化 体外实验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Bryan颈椎间盘置换在治疗颈椎病中对颈椎曲度和置换节段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晋玉 贾育松 +6 位作者 郑晨颖 孙旗 陈江 白春晓 杜丽 马晟 徐林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8期751-756,共6页
目的:探讨Bryan颈椎间盘置换在治疗颈椎病中对颈椎曲度和置换节段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植入的4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6例,女23例;平均年龄48.5岁;神经根型21例,脊髓型16例... 目的:探讨Bryan颈椎间盘置换在治疗颈椎病中对颈椎曲度和置换节段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植入的49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6例,女23例;平均年龄48.5岁;神经根型21例,脊髓型16例,混合型12例;单节段置换21例,双节段置换28例。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手术前后的疼痛情况;根据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状况;通过颈椎正侧屈伸位X线测量分析手术前后颈椎生理前凸曲度,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曲度,置换及邻近节段活动度,FSU活动度变化;采用Odom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8.5~37.3个月,平均33.1个月。VAS、JOA、NDI评分术前分别为7.08±1.55、5.2±1.9、39.96±7.06,术后3个月分别为3.76±2.33、13.2±1.2、25.20±6.64,末次随访分别为2.80±1.50、14.3±1.6、24.24±7.89,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和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椎生理前凸曲度由术前的(10.64±4.26)°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13.68±4.56)°,FSU曲度由术前的(5.40±0.41)°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9.92±2.00)°(P<0.05)。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颈椎活动度为(70.84±6.17)°、(60.00±6.58)°、(71.48±4.61)°,FSU活动度为(12.00±0.49)°、(9.36±0.26)°、(12.52±0.33)°,置换节段活动度为(10.48±0.67)°、(7.24±0.34)°、(9.28±0.36)°,置换上位节段活动度为(10.52±0.60)°、(8.60±0.30)°、(10.44±0.43)°,置换下位节段活动度为(8.48±0.40)°、(6.56±0.36)°、(9.60±0.39)°,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咽部不适、声音嘶哑5例,均于术后2周内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发现异位骨化1例,术后12个月发现假体移位1例。按照Odom评定标准,优20例,良27例,一般2例。结论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不仅有良好临床疗效,同时重建了颈椎和FSU前凸曲度,保留了颈椎置换节段活动度,恢复了颈椎整体生物力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Bryan假体 人工间盘置换 治疗结果
下载PDF
抗菌薇乔缝线对脊柱后路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孙旗 陈江 +5 位作者 李晋玉 郑晨颖 白春晓 张帆 于琴生 贾育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53-1056,共4页
手术切口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由于骨科手术中骨及骨髓组织在术中显露以及骨科内植物的广泛使用,SSI时有发生。感染一旦发生,其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据统计,虽然骨科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与其他专... 手术切口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一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由于骨科手术中骨及骨髓组织在术中显露以及骨科内植物的广泛使用,SSI时有发生。感染一旦发生,其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据统计,虽然骨科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与其他专业相比并不高,约为O.6%~1.8%,但在脊柱融合术中的发生率却相对较高,达到4.1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切口感染 预防作用 脊柱后路 感染发生率 缝线 抗菌 术后并发症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