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沉积物特征与旧石器遗址的形成过程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浩 张玉柱 +2 位作者 李意愿 李占扬 贾雅娜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3-377,共15页
考古遗址在自然因素下所经历的沉积、改造和再堆积过程,对于理解遗址完整历史至关重要,但迄今相关研究在中国旧石器遗址中开展得较为有限。本文在介绍遗址堆积与改造过程相关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对自然因素研究中涉及到的最为关键和核心... 考古遗址在自然因素下所经历的沉积、改造和再堆积过程,对于理解遗址完整历史至关重要,但迄今相关研究在中国旧石器遗址中开展得较为有限。本文在介绍遗址堆积与改造过程相关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对自然因素研究中涉及到的最为关键和核心的对象之一——沉积物及其常用分析指标(粒度、磁化率、地球化学元素、矿物组成和土壤微形态)进行阐述,并以许昌人遗址和伞顶盖遗址为例说明相关指标的应用情况。沉积物分析指标侧重从微观角度揭示旧石器遗址的堆积与改造过程,因此,我们还需结合宏观尺度下的遗址沉积地层、地貌发育和环境演变等特征,以及考古标本本身的一系列信息对遗址在自然因素影响下的形成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石器遗址 形成过程 自然因素 沉积物 地质考古
下载PDF
新型声表面波电流传感器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文 贾雅娜 +2 位作者 刘鑫璐 薛蓄峰 梁勇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15,共8页
将声表面波技术的快速响应特点与磁致伸缩薄膜的高磁敏特点相结合,可实现一种快速、高灵敏、稳定可靠的新型电流检测技术。传感器由双通道差分式振荡器与沉积在传感通道器件表面的声传播路径上的磁致伸缩薄膜组成。该文基于分层介质中... 将声表面波技术的快速响应特点与磁致伸缩薄膜的高磁敏特点相结合,可实现一种快速、高灵敏、稳定可靠的新型电流检测技术。传感器由双通道差分式振荡器与沉积在传感通道器件表面的声传播路径上的磁致伸缩薄膜组成。该文基于分层介质中声传播理论及磁致伸缩效应,对声表面波电流传感机理进行了分析,以实现对传感器结构的优化设计。实验研制了采用铁钴(FeCo)薄膜的声表面波电流传感器,测试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具有快速响应和高灵敏特点。为抑制磁致伸缩薄膜自身的剩磁效应所带来的高磁滞误差,采用的有效途径是将沉积的磁致伸缩薄膜进行图形化设计。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栅阵化FeCo薄膜结构的传感器表现出更高检测灵敏度、更好线性及更低的磁滞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表面波 电流传感器 磁致伸缩效应 铁钴 图形化设计
下载PDF
新型表面波电流传感器优化设计 被引量:1
3
作者 仝杰 张薇 +3 位作者 王兴隆 王诗月 贾雅娜 王文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89-394,共6页
本文对结合磁致伸缩效应的新型声表面波电流传感器进行优化设计。传感器采用80 MHz声表面波双通道延迟线型差分振荡器,并在传感通道SAW器件表面声传播路径上溅射磁致伸缩薄膜,利用薄膜材料在电流激发磁场作用产生的磁致伸缩效应引起声... 本文对结合磁致伸缩效应的新型声表面波电流传感器进行优化设计。传感器采用80 MHz声表面波双通道延迟线型差分振荡器,并在传感通道SAW器件表面声传播路径上溅射磁致伸缩薄膜,利用薄膜材料在电流激发磁场作用产生的磁致伸缩效应引起声传播速度的变化,并以相应振荡器频率的变化来表征待测电流。通过对不同磁致伸缩材料(FeCo和FeNi)以及薄膜厚度的传感效应进行分析,用以为传感器的优化设计提供思路,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FeCo而言,采用FeNi作为敏感材料的电流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重现性、线性度以及较高的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表面波 电流传感器 磁致伸缩效应 铁钴 铁镍
下载PDF
基于磁致伸缩效应的声表面波电流传感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仝杰 贾雅娜 +3 位作者 张薇 王兴隆 王诗月 王文 《压电与声光》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62-664,706,共4页
该文设计制作了一种基于磁致伸缩效应的声表面波(SAW)电流传感器,采用了磁致伸缩铁钴合金(FeCo)薄膜,并对其性能进行实验研究。传感器采用双通道300 MHz声表面波延迟线型振荡器结构,以128°YXLiNbO_3为压电基片,在其表面覆盖与其温... 该文设计制作了一种基于磁致伸缩效应的声表面波(SAW)电流传感器,采用了磁致伸缩铁钴合金(FeCo)薄膜,并对其性能进行实验研究。传感器采用双通道300 MHz声表面波延迟线型振荡器结构,以128°YXLiNbO_3为压电基片,在其表面覆盖与其温度系数极性相反的SiO_2薄膜来改善器件温度稳定性,并在声传播路径上溅射FeCo薄膜用以感知电流量。在电流产生磁场作用下,FeCo薄膜发生磁致伸缩应变,导致声传播速度的变化,进而以振荡器频率信号的改变来表征待测电流。该文通过对不同FeCo膜厚及不同FeCo薄膜长宽比的传感器进行实验分析,以获得优化的传感功能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的FeCo薄膜厚度(500nm)和长宽比(2∶1)条件下,所研制的声表面波电流传感器的灵敏度为12.375kHz/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表面波(SAW) 磁致伸缩效应 FeCo薄膜 射频磁控溅射 128°YX-LiNbO_3
下载PDF
基于磁致伸缩效应的声表面波电流传感器敏感机理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贾雅娜 王文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10-1317,共8页
为实现高灵敏度、低温漂的高性能电流传感器,提出将声表面波技术与磁致伸缩效应相结合的电流检测方法,分析了其敏感机理并改善其温度特性。这种声表面波电流传感器采用128°YX-Li Nb O3作为压电基片,表面覆盖SiO_2薄膜来改善器件温... 为实现高灵敏度、低温漂的高性能电流传感器,提出将声表面波技术与磁致伸缩效应相结合的电流检测方法,分析了其敏感机理并改善其温度特性。这种声表面波电流传感器采用128°YX-Li Nb O3作为压电基片,表面覆盖SiO_2薄膜来改善器件温度稳定性,并溅射超磁致伸缩Tb Dy Fe薄膜以响应电流。在电流作用下,Tb Dy Fe薄膜会发生磁致伸缩效应和ΔE效应,引起声表面波相速度的改变。结合层状介质中声传播理论,分析了给定电流下层状结构中声表面波的传播特性,特别分析了Tb Dy Fe和SiO_2膜厚对传感器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Tb Dy Fe和SiO_2薄膜厚度分别为0.5μm、2μm时,该声表面波电流传感器具有最大检测灵敏度58.2 k Hz/A,有良好温度稳定性和较高的灵敏度,从而为高性能声表面波电流传感器的研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表面波 电流传感器 磁致伸缩效应 TbDyFe薄膜
下载PDF
基于FeGa薄膜的声表面波电流传感器设计
6
作者 孙媛 贾雅娜 +2 位作者 张玉凤 梁勇 王文 《压电与声光》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7-160,共4页
采用磁致伸缩薄膜FeGa作为敏感材料,优化设计了一种新型高灵敏声表面波(SAW)电流传感器。以中心频率150 MHz的延迟线型SAW器件作为传感元,利用射频(RF)磁控溅射法在其表面SAW传播路径上沉积FeGa磁性薄膜,由此构建SAW电流传感器件。将研... 采用磁致伸缩薄膜FeGa作为敏感材料,优化设计了一种新型高灵敏声表面波(SAW)电流传感器。以中心频率150 MHz的延迟线型SAW器件作为传感元,利用射频(RF)磁控溅射法在其表面SAW传播路径上沉积FeGa磁性薄膜,由此构建SAW电流传感器件。将研制的传感器件接入由放大器及混频器组成的振荡电路中,通过与未镀膜参考器件进行差分,其输出信号用作传感信号。在电磁场作用下,FeGa薄膜产生的磁致伸缩效应引起SAW传播速度的改变,最终以相应的差分振荡频率偏移来评估施加的电流值。为进一步提升传感器性能,通过控制不同的溅射功率及退火热处理等制备工艺来确定优化的制备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当FeGa薄膜厚度为500 nm,溅射功率为100 W,退火热处理温度为300℃时,所研制的电流传感器线性度及重复性良好,灵敏度较高(24.67 kHz/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表面波(SAW) 射频磁控溅射 电流传感器 FeGa 磁致伸缩
下载PDF
汉江上游罗家滩剖面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粒度端元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潘昭烨 张玉柱 +9 位作者 黄春长 庞奖励 查小春 周亚利 朱艳 贾雅娜 王浩宇 陈豆 肖奇立 王春梅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2年第6期702-713,共12页
通过对汉江上游旬阳段开展野外考察,在罗家滩(LJT)发现夹有古洪水滞流沉积层(slackwater deposits,SWD)的风成黄土-古土壤剖面。对采集的沉积学样品进行粒度分析,利用Gen.Weibull函数分布的参数化端元模型反演得出4个端元,结合吸湿水等... 通过对汉江上游旬阳段开展野外考察,在罗家滩(LJT)发现夹有古洪水滞流沉积层(slackwater deposits,SWD)的风成黄土-古土壤剖面。对采集的沉积学样品进行粒度分析,利用Gen.Weibull函数分布的参数化端元模型反演得出4个端元,结合吸湿水等环境替代指标分析,探讨了各个端元所指示的不同沉积动力环境和物质来源。结果表明:在黄土层和土壤层中,EM1代表的主要是沉积物沉积后在亚洲夏季风影响下,经历强烈风化成壤作用形成的次生黏土矿物组分;EM2代表高空西风和东亚冬季风翻越秦岭而搬运的远源细粉砂组分;EM3代表山谷风从河谷中分布的河流沉积物和坡积碎屑物中以低空短距离形式搬运而来的粉尘物质,并且受到后期气候变化控制下的淋溶作用影响;EM4则代表山谷风从近源的河流沉积物和坡积碎屑物中搬运而来的粗颗粒物质。在古洪水SWD层中,EM1、EM2和EM3主要来源于汉江上游暴雨洪水侵蚀搬运的河谷两岸分布的表层沉积物;而EM4则明确代表河流特大/大洪水环境下搬运沉积的粗颗粒悬移质泥沙。该成果能够为区域环境变化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变化 端元分析 粒度 风成黄土 汉江上游
下载PDF
用于电流传感的声表面波磁致伸缩效应 被引量:2
8
作者 贾雅娜 王文 +3 位作者 薛蓄峰 汪承灏 周庆莉 李鹤 《声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56-764,共9页
利用声表面波(SAW)磁致伸缩效应可以实现一种快速、高灵敏度的电流检测方法,但磁致伸缩薄膜内部矫顽力导致了明显的磁滞误差。磁致伸缩薄膜的栅阵化设计可以减小磁致伸缩时薄膜内部矫顽力,抑制磁滞现象,从而实现高灵敏和低迟滞误差的SA... 利用声表面波(SAW)磁致伸缩效应可以实现一种快速、高灵敏度的电流检测方法,但磁致伸缩薄膜内部矫顽力导致了明显的磁滞误差。磁致伸缩薄膜的栅阵化设计可以减小磁致伸缩时薄膜内部矫顽力,抑制磁滞现象,从而实现高灵敏和低迟滞误差的SAW电流检测。结合有限元和耦合模理论对沉积铁钴(FeCo)薄膜栅阵的声表面波电流传感器中的磁致伸缩效应进行分析,对传感响应进行仿真,确定优化的传感结构参数。为验证理论分析,实验研制了频率为150 MHz的声表面波电流传感器件,并结合差分振荡电路及亥姆霍兹线圈,建立传感器测试系统.实验结果表明,磁致伸缩薄膜的栅阵设计大幅降低了迟滞误差,并显著提升了传感器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致伸缩效应 电流传感器 声表面波 磁致伸缩薄膜 磁滞误差 亥姆霍兹线圈 传感器灵敏度 电流检测
原文传递
电流传感器用FeCoV薄膜的性能
9
作者 王东玲 赵晨阳 +1 位作者 贾雅娜 杜兆富 《金属功能材料》 CAS 2021年第4期91-94,共4页
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制备FeCoV薄膜作为电流传感器中的磁敏材料。采用应变片法测量了FeCoV合金的磁致伸缩曲线,其饱和磁致伸缩系数约97×10^(-6);扫描电镜观察发现FeCoV薄膜致密度良好,颗粒均匀连续,断面形貌图可以看出薄膜呈柱状结构... 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制备FeCoV薄膜作为电流传感器中的磁敏材料。采用应变片法测量了FeCoV合金的磁致伸缩曲线,其饱和磁致伸缩系数约97×10^(-6);扫描电镜观察发现FeCoV薄膜致密度良好,颗粒均匀连续,断面形貌图可以看出薄膜呈柱状结构生长。FeCoV薄膜样品呈(110)取向生长,呈现明显的单轴各向异性。实验发现,FeCoV合金的磁致伸缩曲线与电流传感器的电流响应曲线趋势一致,具有线性区域,这些特性都为获得高灵敏度的磁传感器创造了条件。采用80 MHz的声表面波反射延迟线制备了电流传感器探头,FeCoV薄膜电流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6.7 kHz/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oV薄膜 磁致伸缩 薄膜传感器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末次冰消期以来古洪水事件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浩宇 贾雅娜 +6 位作者 张玉柱 王宁练 罗平平 邱海军 阿依迪那·赛勒别克 肖奇立 陈豆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20-1234,共15页
近20多年来,黄河流域末次冰消期以来古洪水事件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论文系统回顾了黄河流域有关古洪水事件识别、年代序列建立、气候成因揭示、古洪水洪峰水位和洪峰流量恢复以及古洪水事件社会影响探讨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当前在古洪... 近20多年来,黄河流域末次冰消期以来古洪水事件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论文系统回顾了黄河流域有关古洪水事件识别、年代序列建立、气候成因揭示、古洪水洪峰水位和洪峰流量恢复以及古洪水事件社会影响探讨等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当前在古洪水悬移质泥沙沉积物精确断代、古洪水成因及古洪水水文重建等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建议;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加强有条件河段不同规模古洪水的重现期、不同河段古洪水沉积记录的对比研究及建立古洪水水文学数据库等方面对未来黄河流域古洪水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全球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洪水的预测、防治及风险评估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消期 古洪水 洪水灾害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洛阳盆地龙山文化晚期大洪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社会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浩宇 张玉柱 +7 位作者 黄春长 谭志海 邱海军 王宁练 贾雅娜 邹明博 于艺堃 阿依迪那·赛勒别克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8-179,共12页
洛阳盆地位于黄河中游,属中原腹地,史前资料丰富,是揭示河流水文系统对于季风气候变化响应规律以及研究史前大洪水事件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演变影响的理想区域。鉴于此,我们在洛阳盆地洛河流域开展广泛的野外考察,在其下游发现了全新世... 洛阳盆地位于黄河中游,属中原腹地,史前资料丰富,是揭示河流水文系统对于季风气候变化响应规律以及研究史前大洪水事件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演变影响的理想区域。鉴于此,我们在洛阳盆地洛河流域开展广泛的野外考察,在其下游发现了全新世古洪水沉积剖面——太学村(TXC)剖面。对其进行细致的观察与地层划分,并重点结合地球化学元素指标,对剖面中三组古洪水泛滥沉积层(overbank flood deposits,OFD)与黄土层、古土壤层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在近代黄土层(L_(0))和古土壤层(S_(0))内,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参数(残积系数、淋溶系数、退碱系数)、微量元素(Zr、Zn、Mn、Rb、Sr)含量及Rb/Sr比值的变化,受到全新世气候变化及风化成壤环境的影响;在古洪水泛滥沉积层中,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参数、微量元素含量和Rb/Sr比值的变化,深受沉积物物质来源原始特征的影响;(2)古洪水泛滥沉积层的地球化学特征显著区别于近代黄土层、古土壤层,其中Zn、Mn、Rb含量及残积系数、Rb/Sr比值表现为OFD3/OFD1>S_(0)>L_(0)>OFD2;而淋溶系数、退碱系数及Zr、Sr含量则表现为OFD3/OFD1<S_(0)<L_(0)<OFD2。其中,古洪水OFD2记录的古洪水事件发生时间为4000-3800 a B.P.。这期大洪水事件对河谷平原区龙山文化晚期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威胁,并使得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晚期向青铜器时代二里头文化转折变化期间出现长达几百年的文化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山文化晚期 全新世 古洪水沉积层 地球化学特征 社会影响 洛阳盆地 洛河
原文传递
黄河源玛曲段末次冰消期以来古洪水事件与冻融褶皱现象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肖奇立 陈豆 +5 位作者 张玉柱 王宁练 黄春长 王浩宇 贾雅娜 潘昭烨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10-1026,共17页
通过对黄河源玛曲段开展广泛细致的野外考察,在黄河左岸第二级阶地前缘达尔琼东(DEQ-E)地点发现了两组漫滩相古洪水泛滥沉积层(OFD1和OFD2)。剖面厚448.5 cm,层次分明,未经人为扰动,沉积学特征显著。结合野外宏观特征与室内磁化率和粒... 通过对黄河源玛曲段开展广泛细致的野外考察,在黄河左岸第二级阶地前缘达尔琼东(DEQ-E)地点发现了两组漫滩相古洪水泛滥沉积层(OFD1和OFD2)。剖面厚448.5 cm,层次分明,未经人为扰动,沉积学特征显著。结合野外宏观特征与室内磁化率和粒度指标分析结果,确定这两组OFD(245.0~448.5 cm)为典型的黄河大洪水溢出河槽形成的泛滥沉积物,共记录了两期11次古洪水事件。基于光释光(OSL)测年数据,确定了这些古洪水事件的发生时段以及OFD1上部(270.0~330.5 cm)冻融褶皱现象的发育年代。这两期古洪水事件分别发生在14900±1010~12800±1130 a和11060±880~9820±390 a,在时间坐标上分别对应于末次冰消期中的B?lling-Aller?d暖期和早全新世气候逐渐转暖阶段。由于青藏高原冰川对气温变化响应敏感,在B?lling-Aller?d暖期和早全新世气候逐渐转暖的大背景下,此时黄河源区发育的大规模冰川积雪会加速消融,抑或叠加区域暴雨的影响,进而导致了该河段大洪水事件的频发。另外,根据沉积地层的先后顺序及其发育特征,确定OFD1上部冻融褶皱发育年代为12500~11500 a,在时间坐标上与末次冰消期中的新仙女木寒冷事件(YD)对应。由于此时青藏高原整体以急剧降温为特征,使得该研究河段的沉积地层受到显著的冻融作用,进而形成了典型的冻融褶皱/冻融泥流等冰缘地貌类型。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黄河源流域水文系统和地貌发育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洪水事件 冻融褶皱 光释光测年 末次冰消期 黄河源
原文传递
关中盆地灞河流域老牛坡遗址商代铜冶炼重金属污染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萌蕾 贾雅娜 +9 位作者 张玉柱 温睿 郭家砰 王宁练 刘万青 邱海军 王浩宇 先怡衡 于春 杨婷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1年第11期1675-1693,共19页
Heavy metal pollution is hazardous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However,there are few studies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caused by historic metallurgical activity.The Laoniupo site in the Bahe River valley,Guanz... Heavy metal pollution is hazardous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However,there are few studies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caused by historic metallurgical activity.The Laoniupo site in the Bahe River valley,Guanzhong Basin,China,was an important settlement of the Shang Culture(1600-1046 BCE).We studied two stratigraphic profiles at the Laoniupo site,which were used for measurements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and AMS 14C ages to provide evidence of copper smelting activity at the site during the Shang Dynasty.The Nemerow Pollution Index and Geoaccumulation Index were calculated to assess the heavy metals record(Cu,Zn,Ni,Pb,Cr,and As)in the topsoil on the loess tableland.According to the Single Pollution Index,the topsoil was slightly polluted by As and unpolluted by Cu,Zn,Ni,Pb and Cr;according to the Nemerow Composite Pollution Index the topsoil was mildly polluted;and according to the Geoaccumulation Index,the topsoil was moderately polluted by As,slightly polluted by Cu,and unpolluted by Zn,Ni,Pb and Cr_The main cause of the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the topsoil is the presence of copper slag in the cultural layers that was disturbed by modern farming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metal pollution copper smelting Laoniupo site Bahe River Guanzhong Basin
原文传递
黄河源玛曲段全新世风成黄土-古土壤序列风化成壤特征以及古气候演变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豆 肖奇立 +4 位作者 张玉柱 王宁练 王浩宇 贾雅娜 朱艳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277-2294,共18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黄河源开展广泛细致的野外考察,选择位于玛曲段黄河左岸第二级河流阶地(T2)之上,赋存典型风成黄土-古土壤序列的达尔琼东(DEQ-E)剖面进行系统采样。在室内对采集样品进行了磁化率、烧失量、吸湿水、粒度、土壤微形...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黄河源开展广泛细致的野外考察,选择位于玛曲段黄河左岸第二级河流阶地(T2)之上,赋存典型风成黄土-古土壤序列的达尔琼东(DEQ-E)剖面进行系统采样。在室内对采集样品进行了磁化率、烧失量、吸湿水、粒度、土壤微形态、地球化学元素和光释光(OSL)测年等综合分析,结论表明:(1)黄河源玛曲段DEQ-E剖面地层序列由上至下依次为现代草甸土层(MS)-全新世中期古土壤层(S_(0))-全新世早期过渡性黄土层(Lt)-阶地漫滩相沉积层(T2-al);(2)黄河源玛曲段DEQ-E剖面风成黄土-古土壤序列风化成壤强度呈现出全新世中期古土壤层(S_(0))>全新世早期过渡性黄土层(Lt)>现代草甸土层(MS)的变化特征;(3)黄河源全新世的古气候演变可分为3个阶段:全新世早期(11000 a BP—9000 a BP),西风势力减弱,东亚夏季风逐步增强,气温趋于变暖,降水有所增加;全新世中期(9000 a BP—3100 a BP),东亚夏季风作用强盛,气候整体温暖湿润;全新世晚期(3100 a BP以来),东亚夏季风衰退,西风势力有所增强,导致气候转向干冷。该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古气候演化机制,同时对于预测未来区域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 全新世 风成黄土-古土壤序列 风化成壤特征 古气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