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群体与阶级: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武汉纱厂工人--兼论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被引量:9
1
作者 田彤 赖厚盛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7-168,共12页
数以万计的武汉纱厂工人,有着相似的生活方式与精神诉求,共同与工厂"规训"相抗衡,由此为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的社会动员提供可能。中共力图塑造认同"阶级斗争"的工人,"五卅"后加强对纱厂工人的动员。北伐... 数以万计的武汉纱厂工人,有着相似的生活方式与精神诉求,共同与工厂"规训"相抗衡,由此为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的社会动员提供可能。中共力图塑造认同"阶级斗争"的工人,"五卅"后加强对纱厂工人的动员。北伐后,在国民党左派"扶助"下、中共领导的纱厂工会向资方厉行"阶级斗争",为工人争得诸多权利。但这种政治上的权利超出资方所能承受的供给能力,致使工厂关停、市场衰乱,中共转而要求工人停止阶级斗争,国民党左派则镇压共产党及其工会,国共合作随之破裂。"宁汉合流"后,武汉党政军机关倡行劳资合作,先后对纱厂工会进行改组和整理,但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劳资双方仍是纠纷频仍。纱厂工人出于生存需求,在斗争与合作之间自行选择自己的抗争方式,缺乏阶级认同;他们虽不乏斗争性,但不能团结,缺乏自我认同。纱厂工人未能形成一个实在的阶级,而只是一个群体。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形成不是先验的理论预设,而是复杂多变的历史关系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纱厂工人 国民党 共产党 劳资关系 工人阶级的形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