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和感觉重建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赖柏安 杨胜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90-592,共3页
过去认为,皮瓣移植中吻合血管是关键,至于皮神经的保留与否并不影响皮瓣的存活。然而,随着医学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不得不考虑皮瓣移植后受区皮肤的存活质量与感觉功能恢复,否则,存活的皮肤在某种意义上仅是一个摆设,比如,重建的阴... 过去认为,皮瓣移植中吻合血管是关键,至于皮神经的保留与否并不影响皮瓣的存活。然而,随着医学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不得不考虑皮瓣移植后受区皮肤的存活质量与感觉功能恢复,否则,存活的皮肤在某种意义上仅是一个摆设,比如,重建的阴茎、乳房、口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神经 皮神经 营养血管皮瓣 感觉重建 解剖学
下载PDF
基于Sihler’s技术的踝和足背皮神经的整体分布模式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赖柏安 李慧 杨胜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87-393,共7页
目的揭示踝及足背皮神经的整体分布模式,为皮瓣移植感觉重建提供形态学指导。方法成年尸体24具,紧贴肌表面摘取含皮下脂肪的踝及足背皮肤,用改良的Sihler’s染色法显示并观察皮神经整体分布模式。结果在Sihler’s染色的标本中,肉眼可见... 目的揭示踝及足背皮神经的整体分布模式,为皮瓣移植感觉重建提供形态学指导。方法成年尸体24具,紧贴肌表面摘取含皮下脂肪的踝及足背皮肤,用改良的Sihler’s染色法显示并观察皮神经整体分布模式。结果在Sihler’s染色的标本中,肉眼可见隐神经支配踝前区(40.01±7.6)%、踝后区(30±6.7)%、以及部分足背内侧缘。腓浅神经支配踝前区(60.03±6.8)%,其足背内侧皮神经支配足背内侧区、第1、2趾背及第3趾背内侧半;95.83%的足背中间皮神经分布到第3趾背外侧半、第4、5趾背。腓肠神经支配踝后区(70±5.3)%,其足背外侧皮神经支配足背外侧缘皮肤。腓深神经分布到第1、2趾背相对面。初级神经支密度以踝前区最高,次级及以下神经支密度和总的神经支密度均以足背内侧区最高。结论在踝或足背的皮瓣移植中,建议把踝前区或足背内侧区设计为利于感觉重建的首选供区或感觉需求较高的受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背 皮神经 分布模式 感觉重建
下载PDF
微RNA-342-3p/末端尿苷酰转移酶1/凝血酶敏感素-2通路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作用及机制
3
作者 黄亚兰 赖柏安 +2 位作者 杨玲 张薇珊 罗婷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2期1119-1126,共8页
目的探讨微RNA(miR)-342-3p/末端尿苷酰转移酶1(TUT1)/凝血酶敏感素-2(THBS2)通路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作用及miR-342-3p、TUT1、THBS2 mRNA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21年3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行根治性手术... 目的探讨微RNA(miR)-342-3p/末端尿苷酰转移酶1(TUT1)/凝血酶敏感素-2(THBS2)通路在胰腺导管腺癌中的作用及miR-342-3p、TUT1、THBS2 mRNA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21年3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胰腺导管腺癌标本(n=80)和对应癌旁正常组织标本(n=20)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胰腺导管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iR-342-3p、TUT1、THBS2 mRNA的表达。将对数生长期人胰腺导管腺癌细胞株PANC-1细胞分为对照组(转染miR-NC)、miR-342-3p过表达组(转染miR-342-3p mimic)、miR-342-3p抑制剂组(转染miR-342-3p inhibitor)、Vector组(转染pCS4-HA vectors)、TUT1组(转染pcDNA3-Flag-TUT1)、阴性对照组(转染sh-NC慢病毒载体)、TUT1沉默组(转染pGCshL-TUT1载体)、miR-342-3p过表达+TUT1组(同时转染miR-342-3p mimic和TUT1)、miR-342-3p过表达+THBS2组(同时转染miR-342-3p mimic和THBS2)、TUT1+THBS2组(同时转染pcDNA3-Flag-TUT1和THBS2)。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10组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0组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miR-342-3p与TUT1的靶向关系,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对照组、miR-342-3p过表达组和miR-342-3p抑制剂组PANC-1细胞中TUT1、THBS2蛋白的表达。结果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miR-342-3p TUT1、THBS2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不同年龄、不同肿瘤大小、淋巴结是否转移和不同肿瘤分期患者癌组织中miR-342-3p及TUT1、THBS2 mRNA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癌组织中miR-342-3p及TUT1、THBS2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中+低分化癌组织(P<0.05)。培养0 h时,各组PANC-1细胞的增殖能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24、48、72 h时,TUT1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均显著低于Vecort组,细胞的凋亡率显著高于Vecort组(P<0.05)。培养24、48、72 h时,TUT1沉默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培养24、48、72 h时,miR-342-3p抑制剂组的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iR-342-3p过表达组的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培养24 h时,miR-342-3p过表达+TUT1组、miR-342-3p过表达+THBS2组、TUT1+THBS2组与miR-342-3p过表达组的细胞增殖能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48、72 h时,miR-342-3p过表达+TUT1组、miR-342-3p过表达+THBS2组、TUT1+THBS2组的细胞增殖能力均显著低于miR-342-3p过表达组(P<0.05)。miR-342-3p抑制剂组细胞的凋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iR-342-3p过表达组细胞的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iR-342-3p过表达+TUT1组、miR-342-3p过表达+THBS2组、TUT1+THBS2组细胞的凋亡率显著高于miR-342-3p过表达组(P<0.05)。miR-342-3p过表达组细胞中野生型TUT1报告基因的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突变型TUT1报告基因的荧光素酶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R-342-3p过表达组细胞中TUT1和THBS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iR-342-3p抑制剂组细胞中TUT1和THBS2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激活miR-342-3p/TUT1/THBS2通路可抑制PANC-1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进而抑制胰腺导管腺癌的发展,miR-342-3p/TUT1/THBS2通路有望成为诊治胰腺癌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RNA-342-3p 末端尿苷酰转移酶1 凝血酶敏感素-2 胰腺导管腺癌 临床病理
下载PDF
儿童巨大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1例
4
作者 罗婷 黄亚兰 +2 位作者 赖柏安 罗斯译 张薇珊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3年第10期1046-1047,共2页
患者,女性,11岁,反复腹痛1个月余;胆红素及γ-谷氨酰基转移酶轻度升高,余未见异常。彩超提示左肝见大小约14.8 cm×9.0 cm×4.5 cm欠均质稍强回声团,其内可见稍丰富血流信号。CT及MR提示肝左叶巨大,其内见多发明显强化结节及多... 患者,女性,11岁,反复腹痛1个月余;胆红素及γ-谷氨酰基转移酶轻度升高,余未见异常。彩超提示左肝见大小约14.8 cm×9.0 cm×4.5 cm欠均质稍强回声团,其内可见稍丰富血流信号。CT及MR提示肝左叶巨大,其内见多发明显强化结节及多发条状分隔,内见增粗迂曲动脉影,肝左叶周围肝动静脉明显迂曲增粗。术中见左肝外叶增大,表面血管屈曲怒张。本研究已通过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及免除知情同意书申请(批准号:KYLLMC202300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 病理特征 发病机制 雌激素受体 临床特征
下载PDF
乳腺伴极性翻转的高细胞癌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一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崔丽娟 赵云飞 +2 位作者 何姣 赖柏安 何正乐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99-1301,共3页
乳腺伴极性翻转的高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浸润性癌,此肿瘤在第5版WHO乳腺肿瘤分类中首次纳入,其细胞形态与高细胞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类似。该文报道1例患者乳腺伴极性翻转的高细胞癌和甲状腺经典型乳头状癌同时发生,此种情况更为罕见。正... 乳腺伴极性翻转的高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浸润性癌,此肿瘤在第5版WHO乳腺肿瘤分类中首次纳入,其细胞形态与高细胞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类似。该文报道1例患者乳腺伴极性翻转的高细胞癌和甲状腺经典型乳头状癌同时发生,此种情况更为罕见。正确的诊断可以避免临床过度治疗,主要从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细胞癌 过度治疗 浸润性癌 乳腺肿瘤 组织形态学 免疫组织化学 遗传学特征
原文传递
利用神经入肌点和肌内神经密集区中心定位成人背阔肌痉挛的阻滞靶点
6
作者 赖柏安 唐少华 杨胜波 《重庆医学》 CAS 2019年第5期770-774,共5页
目的准确定位背阔肌神经入肌点(NEP)和肌内神经密集区中心(CINDR)的位置。方法将12具成人尸体颈静脉切迹至剑胸接合处,腋前线至腋后线之间的体表曲线分别设为NEP的纵向参考线(L1)和横向参考线(H1);肩胛冈内、外侧端间的体表曲线为CINDR... 目的准确定位背阔肌神经入肌点(NEP)和肌内神经密集区中心(CINDR)的位置。方法将12具成人尸体颈静脉切迹至剑胸接合处,腋前线至腋后线之间的体表曲线分别设为NEP的纵向参考线(L1)和横向参考线(H1);肩胛冈内、外侧端间的体表曲线为CINDR的横向参考线(H2),通过CINDR体表投影点连接H2与髂嵴之间的曲线为CINDR的纵向参考线(L2)。Sihler′s染色显示CINDR。硫酸钡标记NEP和CINDR,CT扫描。结果经过NEP的体表投影点的垂线和水平线分别相交于H1和L1的(74.01±3.43)%和(30.41±3.19)%处,NEP深度为(1.28±0.35)cm;背阔肌有2个CINDR,分别投影于H2的(57.50±3.16)%和(15.03±2.76)%、L2的(36.68±3.14)%和(47.89±2.88)%处,深度分别为(1.91±0.38)和(1.85±0.41)cm。结论界定的这些位置应为背阔肌痉挛肌内和肌外神经阻滞术的最佳靶点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阔肌 肌痉挛 神经入肌点 肌内神经密集区中心 靶点定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