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中国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2000—202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和台湾地区,下同)统计年鉴数据,考察水利用、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的碳排放,利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为探究中国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2000—202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和台湾地区,下同)统计年鉴数据,考察水利用、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的碳排放,利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碳排放因子建立2000—2021年水、土地和能源3个子系统相关变量,计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年碳排放总量,结合莫兰指数对农业碳排放时空演变趋势及空间关联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简称LMDI)探析农业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序变化看,农业碳排放量整体呈倒“V”型变化趋势。2)从农业碳排放来源看,农业源碳排放中源于化肥的碳排放占比最高。3)从农业碳排放空间差异看,碳排放较大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主要集中在黄淮海区域以及中部平原等水土资源条件丰富且优质的地区,西部地区与部分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农业碳排放量较少,高农业碳排放地区存在向北蔓延的趋势。4)农业碳排放在空间上具有集聚效应,且随着时间推移,集聚效应的显著性有所下降,其中河南、安徽、山东等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具有显著的“高-高集聚”效应,北京、天津、青海等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具有显著的“低-低集聚”效应。5)农业水资源经济产出因素和农业劳动力密集度因素为正向驱动因素,农业水资源经济产出因素为中国农业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因素;农业生产效率因素、劳动力规模因素和农业水土匹配度因素为碳排放负向驱动因素,其中农业生产效率因素的碳减排贡献率最高,为中国农业碳排放减少的最主要驱动因素。基于以上结果,本文针对中国农业碳减排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应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支持新型肥料和新能源农机的研发,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利用农业碳排放的集聚效应,推动农业集中发展和区域间合作,培养新型农业人才。展开更多
文摘为探究中国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2000—202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和台湾地区,下同)统计年鉴数据,考察水利用、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的碳排放,利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碳排放因子建立2000—2021年水、土地和能源3个子系统相关变量,计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年碳排放总量,结合莫兰指数对农业碳排放时空演变趋势及空间关联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简称LMDI)探析农业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序变化看,农业碳排放量整体呈倒“V”型变化趋势。2)从农业碳排放来源看,农业源碳排放中源于化肥的碳排放占比最高。3)从农业碳排放空间差异看,碳排放较大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主要集中在黄淮海区域以及中部平原等水土资源条件丰富且优质的地区,西部地区与部分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农业碳排放量较少,高农业碳排放地区存在向北蔓延的趋势。4)农业碳排放在空间上具有集聚效应,且随着时间推移,集聚效应的显著性有所下降,其中河南、安徽、山东等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具有显著的“高-高集聚”效应,北京、天津、青海等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具有显著的“低-低集聚”效应。5)农业水资源经济产出因素和农业劳动力密集度因素为正向驱动因素,农业水资源经济产出因素为中国农业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因素;农业生产效率因素、劳动力规模因素和农业水土匹配度因素为碳排放负向驱动因素,其中农业生产效率因素的碳减排贡献率最高,为中国农业碳排放减少的最主要驱动因素。基于以上结果,本文针对中国农业碳减排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应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支持新型肥料和新能源农机的研发,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利用农业碳排放的集聚效应,推动农业集中发展和区域间合作,培养新型农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