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络合试剂-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石膏中钙含量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晓明 魏旭雅 赖长江生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0年第10期1714-1718,共5页
目的:建立新型络合试剂-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石膏中含水硫酸钙进行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利用新型络合试剂乙二醛双缩(2-羟基苯胺)(GBHA)溶液,在碱性条件下与钙离子生成稳定的络合物,用比色法测定。结果:测定了18批生石膏样品的含量,检测... 目的:建立新型络合试剂-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石膏中含水硫酸钙进行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利用新型络合试剂乙二醛双缩(2-羟基苯胺)(GBHA)溶液,在碱性条件下与钙离子生成稳定的络合物,用比色法测定。结果:测定了18批生石膏样品的含量,检测质量浓度为0~15.0μg·mL^-1与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Y=0.0433 X+1.785×10-3(r=0.9992),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RSD为0.10%,n=6)。结论:新型络合试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得样品中钙的含量准确,可以作为石膏类含钙矿物药的含量测定替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合试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石膏 含水硫酸钙 含量测定
下载PDF
中药采收期的机理与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刘锦芮 赖长江生 +2 位作者 梁嫌 梅南菊 张彦青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019-2025,共7页
中药材的合理采收是实现高产、高质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中药材采收与控制理论。该文归纳分析了与中药采收密切相关的四个因素,即外观性状、气候地域、药效成分和经济效益。在机理层面阐释了中药材颜色、大小、形状、气味、... 中药材的合理采收是实现高产、高质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中药材采收与控制理论。该文归纳分析了与中药采收密切相关的四个因素,即外观性状、气候地域、药效成分和经济效益。在机理层面阐释了中药材颜色、大小、形状、气味、生态、成分含量及经济效益等指标对中药材加工、生长年限、质量等级及资源合理利用的影响,从而引导科学、合理采收,有助于避免抢采、抢收或延迟采收、停滞利用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中药采收期的控制方法,主要提倡将“辨状论质”理论与“化学成分/药效物质”等现代科学技术融合,本着“产量大、质量佳、获益好”的原则,分别在种养、采收、干燥、贮藏工艺等多个环节建立中药采收期的控制体系,以便实现“辨性采收”、稳定药效、引领市场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材采收 辨状论质 质量等级 生长年限 质量控制
下载PDF
丹酚酸C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 被引量:3
3
作者 燕玉婷 赖长江生 +1 位作者 李萍 陈君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42-446,共5页
分离鉴定大鼠灌胃丹酚酸C后血浆和尿液中的代谢产物。代谢样品用强阴离子交换小柱固相萃取方法进行制备后,采用高效液相-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HPLC-ESI/Q-TOF MS/MS),在负离子模式下进行检测,获取数据进行结构鉴定。从大鼠血浆和尿... 分离鉴定大鼠灌胃丹酚酸C后血浆和尿液中的代谢产物。代谢样品用强阴离子交换小柱固相萃取方法进行制备后,采用高效液相-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HPLC-ESI/Q-TOF MS/MS),在负离子模式下进行检测,获取数据进行结构鉴定。从大鼠血浆和尿液中检测到丹酚酸C原形成分和5个代谢产物,分别鉴定为caffeic acid(M1),monomethyl-salvianolic acid C-monoglucuronide(M2),dimethyl-salvianolic acid C-monoglucuronide(M3),dimethyl-salvianolic acid Cmonoglucuronide(M4),dimethyl-salvianolic acid C(M5)。结果表明丹酚酸C在大鼠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是甲基化和葡萄糖醛酸化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C 代谢产物 大鼠 HPLC—ESI Q—TOF MS MS
下载PDF
基于味觉信息和化学成分的“谱味”关系挖掘白术苦味物质基础 被引量:3
4
作者 魏子路 阿丽娅·阿卜杜热依木 +4 位作者 孙秀岩 赵爽 解军波 赖长江生 张彦青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52-959,共8页
基于味觉信息和化学成分的“谱味”相关性高效挖掘白术苦味的物质基础。采用电子舌技术测定34批次不同产地白术的苦味量化值,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白术的总黄酮、总聚炔、总内酯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白术中4种成分... 基于味觉信息和化学成分的“谱味”相关性高效挖掘白术苦味的物质基础。采用电子舌技术测定34批次不同产地白术的苦味量化值,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白术的总黄酮、总聚炔、总内酯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白术中4种成分(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苍术酮)含量,将白术的苦味值与其4种成分及总黄酮、总聚炔、总内酯含量进行双变量“谱味”相关性分析。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筛选出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3个化合物与苦味受体TAS2Rs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显示,白术中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的含量与苦味响应值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白术的总内酯含量与苦味响应值呈正相关(p<0.05),白术的总聚炔含量与苦味响应值呈负相关(p<0.05),苍术酮和总黄酮的含量与苦味响应值无显著相关关系。经AutoDock Vina软件模拟分析验证,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与AlphaFold2软件构建的TAS2Rs苦味受体结合较好,以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和白术内酯Ⅲ为主的白术内酯类成分为白术“苦味”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味 白术 “谱味”关系 白术内酯 电子舌
下载PDF
中药微生态与中药道地性 被引量:52
5
作者 何冬梅 王海 +3 位作者 陈金龙 赖长江生 严铸云 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0-302,共13页
中药微生态以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参与药材生长发育、代谢过程、成分积累等,进而对中药道地性的形成、变迁产生重要影响。揭示中药微生态结构及其变化规律与药材品效之间的关系,是中药微生态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地理和气候等因素所致... 中药微生态以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参与药材生长发育、代谢过程、成分积累等,进而对中药道地性的形成、变迁产生重要影响。揭示中药微生态结构及其变化规律与药材品效之间的关系,是中药微生态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地理和气候等因素所致的土壤环境异质性,以及距离及宿主选择等隔离因素所致的离散限制性,是中药微生态地理分异的主要成因。中药微生态对道地药材鲜明的产地属性及优良品质属性产生了重要影响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优良种质形成(包括使宿主获得更高的抗病虫害能力、抗旱能力、耐盐能力、抗寒能力等)、产量提高、药用部位形态建成、有效成分代谢积累、采收的时限性、药材毒性的形成、加工与炮制过程中的增效减毒、引种栽培后的品效变迁、菌类中药道地性等方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组学的蓬勃发展,基于中药微生态介导的道地性化学成分的生源途径挖掘、基于微生态量效关系的中药代谢合成反应器的开发、基于中药微生态结构重构的道地药材仿生种植、基于中药微生态的产地鉴别条码溯源技术以及中药减毒增效技术等将成为未来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微生态 道地药材 产地属性 道地性
原文传递
中药微生态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27
6
作者 何冬梅 赖长江生 +1 位作者 严铸云 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3417-3430,共14页
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微生物与宿主动、植物普遍共存,形成共生形式的微生态系统,共同参与机体复杂代谢。随着微生态理论在中药学中的渗透,人们逐渐认识到:一方面,中药在防治人类疾病的过程中对人体微生态系统进行纠偏与调整;另一方面,... 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微生物与宿主动、植物普遍共存,形成共生形式的微生态系统,共同参与机体复杂代谢。随着微生态理论在中药学中的渗透,人们逐渐认识到:一方面,中药在防治人类疾病的过程中对人体微生态系统进行纠偏与调整;另一方面,微生态系统实时调控中药品质,影响中药疗效。由此,逐渐形成了中药微生态学这一新兴学科。该文对中药微生态的产生背景,理论构成,研究方向,关键问题及其与人体微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展望,以期推动中药微生态的研究,为进一步深入阐明中药药效的微生态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微生态学 中药 微生态 肠道菌群
原文传递
中药材生长年限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陈泽炎 赖长江生 +2 位作者 魏旭雅 宫丽 邱子栋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57-1367,共11页
中药材的生长年限与质量关系密切,直接影响临床用药的疗效和安全,所以建立中药材生长年限鉴定方法尤为重要。该文主要对中药材生长年限的鉴定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依据鉴定的原理和方法主要分为传统鉴定、分子鉴定、理化鉴定及综合鉴定4... 中药材的生长年限与质量关系密切,直接影响临床用药的疗效和安全,所以建立中药材生长年限鉴定方法尤为重要。该文主要对中药材生长年限的鉴定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依据鉴定的原理和方法主要分为传统鉴定、分子鉴定、理化鉴定及综合鉴定4类方法。依靠丰富的传统经验、客观的分子鉴定标记和多样的理化鉴定方法及综合鉴定技术(包括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仿生识别技术及它们的串联技术等)深入比较性状或化学指纹的差异,依次从外观性状、整体的指纹信息或特定的化学指标含量及指标间的比例关系快速鉴定或者预测中药材的生长年限。拟通过成熟品种的案例分析推动建立完善的中药材生长年限鉴定技术体系,以期为其他多年生中药材生长年限的鉴定提供借鉴方案,保障中药材的质量精准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材 生长年限 高效液相色谱 气相色谱 质谱 红外光谱
原文传递
基于近红外分析和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不同产地灵芝快速鉴别及多糖含量测定的研究 被引量:36
8
作者 赖长江生 周融融 +9 位作者 余意 曾雯 胡明华 范罗嫡 陈林 邱子栋 宋川 张水寒 郭兰萍 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3243-3248,共6页
该文采用近红外分析方法结合化学计量学算法对来自不同产地的灵芝进行判别分析,进一步构建了灵芝多糖含量快速预测模型。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来自4个产地的灵芝训练集预测准确率达到96.87%,独立测试集判别准确率达到93.33%;在多... 该文采用近红外分析方法结合化学计量学算法对来自不同产地的灵芝进行判别分析,进一步构建了灵芝多糖含量快速预测模型。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来自4个产地的灵芝训练集预测准确率达到96.87%,独立测试集判别准确率达到93.33%;在多糖含量快速预测模型的建立过程中,采用5折交互检验优化参数,并对不同的信号处理方法进行比较,最优模型的训练集相关系数R^2cal=0.965 4,测试集相关系数R^2pre=0.851 6;校正均方根差为0.018 5,验证均方根差为0.023 6。该文利用近红外分析方法和化学计量学算法成功判别了不同产地的灵芝样品,构建的快速预测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样品中多糖含量,为灵芝有效成分测定及质量评价提供新的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 近红外 随机森林算法 偏最小二乘回归 多糖含量
原文传递
中药煎煮的化学反应机制研究现状 被引量:14
9
作者 赖长江生 陈泽炎 +4 位作者 邱子栋 陈友润 王重阳 梅南菊 刘锦芮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90-899,共10页
中药化学成分复杂,在煎煮过程中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显著影响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因此阐明中药煎煮的化学反应机制尤为重要。该文归纳分析了中药煎煮过程中典型的化学反应,包括取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异构化/立体选... 中药化学成分复杂,在煎煮过程中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显著影响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可控性,因此阐明中药煎煮的化学反应机制尤为重要。该文归纳分析了中药煎煮过程中典型的化学反应,包括取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异构化/立体选择反应、络合反应、中药超分子反应等8种反应类型。通过典型的乌头碱“减毒增效”等系列示范案例,系统展示了中药煎煮反应的研究进展,有助于厘清这一复杂体系中关键化学成分的变化机制,从而更加有效地指导生产过程中科学制药和临床使用过程中安全合理用药。该文对当前中药煎煮反应机制的研究方法也进行了总结,并加以对比分析。发现新颖的中药煎煮体系实时分析装置具有无需样品预处理、高效、快速、简便的优点,为中药复杂煎煮体系的分析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在中药的质量评价及控制研究中展现了巨大的潜力,有望成为基础性、示范性的研究工具,可推进该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煎煮 化学反应机制 电喷雾电离质谱 自组装作用 乌头碱 人参
原文传递
道地药材质量标准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11
10
作者 赖长江生 魏旭雅 +1 位作者 邱子栋 谭婷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6072-6080,共9页
道地药材作为质优效佳、为中医临床所公认的优质中药材,依然面临标准缺失的困境。该文围绕道地药材标准设计与应用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系统阐述了涵盖"四条原则、六项核心内容、三类关键方法"的道地药材质量标准通则。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作为质优效佳、为中医临床所公认的优质中药材,依然面临标准缺失的困境。该文围绕道地药材标准设计与应用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系统阐述了涵盖"四条原则、六项核心内容、三类关键方法"的道地药材质量标准通则。道地药材标准应该充分整合文献、生境、种植/养殖、加工/炮制、性状、化学-药理/毒理信息;按照"渊源清晰、产地明确、指标合理、优劣有度、检测多样"的要求,结合传统经验和现代科学技术,综合运用质量溯源管理系统、"辨状论质"方法、快检技术、药效与毒性物质控制方法,追求检测技术客观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引入性状特征、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参数,统一药效/毒性指标、质量标志物、药典控制指标,划定合理范围,形成严谨的道地药材标准;开发简便的等级划分方法,便于优质优价政策实施。最终,新建立的道地药材标准有望引领国际标准,助推道地药材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地药材 质量标准 质量标志物 快速检测技术 国际标准 道地性
原文传递
祁术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2
11
作者 赖长江生 彭华胜 +5 位作者 魏旭雅 陈金龙 年四辉 赵明 解军波 杨滨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33-138,共6页
祁术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野生品的干燥根茎,是现代优质野生白术的代表。笔者通过历代本草和现代研究的考证,系统比较祁术和古代白术的用药方式,聚焦七大关键问题,系统总结了祁术的药用历史、性状、栽培、采收、加... 祁术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野生品的干燥根茎,是现代优质野生白术的代表。笔者通过历代本草和现代研究的考证,系统比较祁术和古代白术的用药方式,聚焦七大关键问题,系统总结了祁术的药用历史、性状、栽培、采收、加工、炮制、等级划分方法及其功效等相关内容,为恢复和发展历史道地药材祁术提供依据,进而服务于祁术的产业发展。祁术的名称、采收时间、加工方法、优质性状等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目前,公认的观点认为①祁术的分布范围为安徽长江以南地区及其周边区域;②采收时间为10月下旬;③干燥方法为阴干或吸水纸包好微热烘干,可分选为2种规格的商品;④除切制外,尚缺其他炮制方法;⑤优质性状包括"鹤颈,如意形"及白净、少油、气香味甜、不可酸败或发霉;⑥祁术作为道地药材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术 白术 道地药材 本草考证 产地变迁 优质性状 炮制
原文传递
基于原位质谱技术的中药质量评价策略的构建 被引量:7
12
作者 赖长江生 邱子栋 +1 位作者 魏旭雅 陈泽炎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79-284,共6页
中药质量是保障中医药临床安全有效的基础,中药质量准确评价是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发展的桥梁。伴随国家大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加强中药质量安全监管,复杂中药样品质量的快速、精准评价依然是目前中药研究的瓶颈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 中药质量是保障中医药临床安全有效的基础,中药质量准确评价是中医药标准化、现代化发展的桥梁。伴随国家大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加强中药质量安全监管,复杂中药样品质量的快速、精准评价依然是目前中药研究的瓶颈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在原位质谱技术开发及其在复杂中药体系质量评价应用中的体会,构建了系列基于原位质谱技术的多场景中药质量评价策略。在复杂中药煎煮体系质量实时监测、复方中成药快速毒性分级及中成药原料药追踪评价等具体领域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方法体系,有效解决了传统分析技术难以实现的多场景复杂中药分析难题,以期为实现快速、精准的中药质量评价提供普适性的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助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质量评价 原位质谱技术 数据处理 实时监测 毒性分级 质量溯源
原文传递
猪苓与蜜环菌化学成分研究的相关分析进展 被引量:12
13
作者 黄靖雯 赖长江生 +3 位作者 袁媛 张敏 周骏辉 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2905-2914,共10页
共生的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与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均为药食兼用真菌,具有降血糖、调节免疫、抑制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猪苓菌核经菌丝体发育而来,其生长过程与共生蜜环菌有关;受其侵染,猪苓菌丝体可形成菌核。该文通过分析猪... 共生的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与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均为药食兼用真菌,具有降血糖、调节免疫、抑制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猪苓菌核经菌丝体发育而来,其生长过程与共生蜜环菌有关;受其侵染,猪苓菌丝体可形成菌核。该文通过分析猪苓菌丝体、菌核和蜜环菌的化学成分,发现三者均含有甾体和含氮杂环等化合物,且猪苓菌核与蜜环菌中还含有三萜类次生代谢产物。猪苓菌核及其菌丝体的甾体种类存在显著差异,但部分成分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此外,猪苓菌核还特有长链脂肪酸、酰胺和苯酚等多种化合物,推测这些可能是因蜜环菌入侵而形成的多种次生代谢产物;而蜜环菌自身主要产生倍半萜、二萜等物质。猪苓与蜜环菌的化合物含量、种类与其共生繁殖密切相关,目前尚需对二者的共生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提高二者产量及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环菌 猪苓菌核 猪苓菌丝体 化学成分 共生 次生代谢
原文传递
HPLC-ELSD法测定酸枣仁滴丸中酸枣仁皂苷A、B和白桦脂酸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彦青 解军波 +1 位作者 张明春 赖长江生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4-235,共2页
目的建立酸枣仁滴丸中酸枣仁皂苷A、B和白桦脂酸的测定方法。方法应用超声提取和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检测。Hypersil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水(0.1%醋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mL/min;柱... 目的建立酸枣仁滴丸中酸枣仁皂苷A、B和白桦脂酸的测定方法。方法应用超声提取和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检测。Hypersil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水(0.1%醋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mL/min;柱温:30℃;进样量:20μL;ELSD参数:雾化温度:45℃;气体流量:2.0L/min。结果制剂中酸枣仁皂苷A、B和白桦脂酸达到基线分离且线性关系良好,线性范围分别为15.4~154μg/mL,22.8~228μg/mL、28.0~280μg/mL,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17%、99.21%、97.89%。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精密度好、灵敏度高,可用于酸枣仁滴丸剂中酸枣仁皂苷A、B和白桦脂酸的同时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仁滴丸剂 酸枣仁皂苷A 酸枣仁皂苷B 白桦脂酸 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原文传递
酸枣仁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5
作者 宫丽 解军波 +2 位作者 赖长江生 张彦青 崔旭盛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2-230,共9页
酸枣仁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具有补肝、宁心、敛汗、生津的功效,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失眠多梦、虚弱盗汗等。伴随酸枣仁资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药用价值的不断开发,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副产物及废弃物,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总体而... 酸枣仁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具有补肝、宁心、敛汗、生津的功效,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失眠多梦、虚弱盗汗等。伴随酸枣仁资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药用价值的不断开发,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副产物及废弃物,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总体而言,酸枣仁资源的利用率依旧不高。基于此,笔者从利用部位、功能成分角度系统梳理了酸枣仁化学成分及其潜在资源,总结出酸枣仁及其副产物(酸枣果肉、酸枣叶、酸枣根等)在药品、保健食品和食品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并可将废弃物开发为饲料、饲料添加剂、活性炭、有机肥料等,从而实现酸枣仁及其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此外,该文系统总结了当前该产业的环保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旨在减轻环境污染,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期为酸枣仁及其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和依据,推动产业绿色、节约及双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仁 化学成分 副产物 综合利用 皂苷类 黄酮类 保健食品
原文传递
有毒乌头类中药炮制与配伍减毒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0
16
作者 魏旭雅 邱子栋 +3 位作者 陈金龙 孙瑞琦 黄璐琦 赖长江生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3695-3704,共10页
以川乌、草乌、附子等为代表的乌头类中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是一类兼具强毒性与优药效的"毒效双性"中药,具有显著的回阳救逆、祛风除湿、消炎止痛等功效,备受历代医家推崇。但是,乌头碱中毒案例屡见不鲜,如果使用不当... 以川乌、草乌、附子等为代表的乌头类中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是一类兼具强毒性与优药效的"毒效双性"中药,具有显著的回阳救逆、祛风除湿、消炎止痛等功效,备受历代医家推崇。但是,乌头碱中毒案例屡见不鲜,如果使用不当,极易超出其狭窄的治疗窗,进而引发恶性的心脏、神经等毒性,严重危及生理健康与生命安全。故在临床上,往往采用乌头类中药的炮制品或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在保留其良好药效的同时有效降低毒性,保证用药安全。合适的炮制方法和配伍原则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各种毒性、减少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的发生,还可显著增加乌头类中药的适应症、拓宽其使用范围,为乌头类中药的二次开发利用提供有利保障。该文综述了古代和现代乌头类中药的炮制方法及工艺、常见配伍组方原则及其减毒机制,发现主要包括物理减毒和化学减毒两类方法,其中水解减毒、"离子对"减毒和皂化减毒是其主要方式。该文揭示的减毒机制有望指导乌头类中药现代炮制工艺开发和临床合理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乌 附子 草乌 炮制 配伍 减毒 机制
原文传递
中药原料保质期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梅南菊 赖长江生 +1 位作者 刘锦芮 张彦青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6611-6625,共15页
中药原料(中药材、中药饮片)的高效保质是保障下游中药产品安全、有效的重要环节,但目前缺乏系统性的中药原料保质期研究。以贮藏过程中的中药原料为对象,归纳中药保质期评价方法(经验分类法、长期稳定性实验、恒温加速实验和电子感官技... 中药原料(中药材、中药饮片)的高效保质是保障下游中药产品安全、有效的重要环节,但目前缺乏系统性的中药原料保质期研究。以贮藏过程中的中药原料为对象,归纳中药保质期评价方法(经验分类法、长期稳定性实验、恒温加速实验和电子感官技术)和保质期变质类型(“走油”、虫蛀、变色、霉变、气味散失、风化或潮解、药效物质流失或转化)及原理,并参考相关文献报道的中药变质“最短-最长”时间归纳得出保质期的一般范围。建议合理借鉴食品加工、农产品贮藏等多学科现代科学先进技术,通过控制高质量原料、规范高标准包装以及完善高要求贮藏来延长中药保质期,同时也为科学制定中药保质期评价方法、规范建立中药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助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材 中药饮片 霉变 保质期 药效物质 变质原理 防范措施
原文传递
酸枣高值化综合利用与全产业链开发
18
作者 张彦青 +7 位作者 赖长江生 解军波 崔旭盛 孙连元 高秀强 张明春 马召 房雷雷 《中国科技成果》 2019年第15期71-71,共1页
酸枣是广泛分布于京津冀地区的特色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长期以来存在研发技术体系不完善、营养功能物质基础及相关机制不清等诸多问题,导致现有产品品种单一且缺乏科技含量,综合开发利用率低,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本项目在国家、... 酸枣是广泛分布于京津冀地区的特色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长期以来存在研发技术体系不完善、营养功能物质基础及相关机制不清等诸多问题,导致现有产品品种单一且缺乏科技含量,综合开发利用率低,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本项目在国家、天津市科技项目的支持下,历时1 2年之久,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围绕“健康中国”主题,以酸枣为研究对象,创建酸枣高值化综合利用的创新性技术体系,创造性地对酸枣开展了从资源、栽培、采收加工、化学成分、营养功能、作用机制、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完整链条的系统研究,构建了“营养功能成分-作用机制-生物活性-体内过程”为核心的酸枣研发全过程创新模式,开发酸枣营养功能成分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开发 综合利用 高值化 酸枣 产业链 研发技术 营养功能 特色资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