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渤海地区低空急流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9
1
作者 赛瀚 苗峻峰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1-98,共8页
利用2008年环渤海地区常规探空资料对该地区低空急流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的低空急流属于中尺度低空急流,东北部(辽东半岛)出现低空急流的次数最多,其次是西北部,最少的是南部(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低空... 利用2008年环渤海地区常规探空资料对该地区低空急流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的低空急流属于中尺度低空急流,东北部(辽东半岛)出现低空急流的次数最多,其次是西北部,最少的是南部(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低空急流出现的等压面较低,主要出现在925 hPa和850 hPa上;低空急流季节变化明显,春季出现最多,秋、冬季次之,夏季较少;它的平均风速为15~16 m/s,风向以SW向为主,其次是NW向,大多出现在1 500~1 600 m和700~950 m的高度上。平均速度的大值一般出现在冬季,而冬季对应的平均高度是最低的;在夏季出现的低空急流的速度最小,而高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急流 时空分布特征 垂直风切变 环渤海地区
下载PDF
中国地区低空急流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2
作者 赛瀚 苗峻峰 《气象科技》 2012年第5期766-771,共6页
概述了近40年来中国地区低空急流的研究成果,重点就我国低空急流的结构特征、可能机制及其对强对流天气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包括对低空急流按所在高度和风向两种方式进行分类、低空急流的空间分布和形成原因等。最后指出了目前研... 概述了近40年来中国地区低空急流的研究成果,重点就我国低空急流的结构特征、可能机制及其对强对流天气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包括对低空急流按所在高度和风向两种方式进行分类、低空急流的空间分布和形成原因等。最后指出了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我国针对低空急流本身结构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急流 暴雨 强对流天气 中国
下载PDF
基于NCEP FNL资料的环渤海地区低空急流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赛瀚 苗峻峰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99-610,共12页
利用2008年NCEP FNL全球分析资料,研究了环渤海地区低空急流的时空特征,并与探空资料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低空急流的日变化特征明显,18时(世界时)达到最大;季节变化非常明显,春季出现的次数最多;它的风速范围为12-14 m... 利用2008年NCEP FNL全球分析资料,研究了环渤海地区低空急流的时空特征,并与探空资料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低空急流的日变化特征明显,18时(世界时)达到最大;季节变化非常明显,春季出现的次数最多;它的风速范围为12-14 m/s,风向以SW为主,主要出现在925 h Pa上;环渤海地区低空急流在西北部以高层(700和850 h Pa)为主,在东北部和南部以低层(925 h Pa)为主;在700 h Pa上,各时次出现低空急流的个数差异不大,在850 h Pa上出现低空急流最多的时次主要是12时,在925 h Pa和1 000 h Pa上出现低空急流最多的时次是18时;由高层到低层,低空急流的中心由西北部逐渐向东北部移动,低空急流的强度在春季逐渐增强,在秋冬季逐渐减弱。NCEP FNL分析资料能够捕捉到更多的低空急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低空急流 NCEP FNL全球分析资料
下载PDF
热带气旋“巴威”北上引发辽宁省强降水的形成机制分析
4
作者 刘硕 王金丹 +4 位作者 阎琦 李萍 田莉 谭政华 赛瀚 《暴雨灾害》 2023年第2期150-159,共10页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中央气象台热带气旋资料、数值模式预报资料以及全球再分析资料等,对北上热带气旋(TC)“巴威”引发的辽宁不同阶段降水特征和强降水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上热带气旋“巴威”影响下,辽宁...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中央气象台热带气旋资料、数值模式预报资料以及全球再分析资料等,对北上热带气旋(TC)“巴威”引发的辽宁不同阶段降水特征和强降水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北上热带气旋“巴威”影响下,辽宁强降水过程分为TC远距离影响、外围螺旋雨带影响和TC本体影响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辽宁均产生了对流性强降水,第二阶段对流强度弱于第一阶段,而第三阶段辽宁产生稳定性降水,降水强度偏弱。(2) TC北上过程中为辽宁降水提供持续的水汽和能量输送,前两个阶段均存在干冷空气作用和锋生强迫动力机制:TC输送的暖湿气流与辽宁境内干冷空气相互作用产生较强锋生,通过锋生强迫作用,第一阶段在对流不稳定下激发垂直对流,而第二阶段在湿对称不稳定下形成倾斜对流。TC本体影响阶段,TC强度快速减弱,辽宁位于TC热动力均减弱明显的偏西侧,同时缺乏适当的冷空气而锋生较弱,导致降水偏弱。(3) TC外围螺旋雨带影响时,强降水与850 h Pa强锋生区域基本吻合,对TC降水预报具有一定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巴威” 强降水 锋生 湿对称不稳定
下载PDF
大连地区一次副热带高压边缘暖锋暴雨机制分析
5
作者 王秀萍 赛瀚 +1 位作者 刘晓初 李燕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4期16-23,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逐时降雨量资料以及NCEP逐6 h再分析资料(1°×1°),对2020年8月31日大连地区一次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边缘暖锋暴雨过程的环境场特征和动力、热力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远距...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逐时降雨量资料以及NCEP逐6 h再分析资料(1°×1°),对2020年8月31日大连地区一次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边缘暖锋暴雨过程的环境场特征和动力、热力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远距离台风活动的有利背景下,由副高、500 h Pa高空槽和850 hPa暖式切变线共同影响所致。大连地区处于副高边缘,台风造成副高西伸北抬,副高和台风外围的偏南暖湿气流共同为暴雨区输送充足的水汽条件,为此次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场。暴雨发生前大气对流不稳定,深厚的湿层和暖云层以及较低的云底高度,是产生较高降雨效率的有利条件。850 hPa比湿>14 g/kg,超过区域暴雨阈值;近地层出现强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并配合上升运动区,对强降水的预报具有明显指示意义。高空急流提供强辐散“抽吸”作用,对流层中下层西南风的不断加强和向下传播出现低空和超低空急流,高、低空急流耦合形成较强的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降水。超低空急流的出现对此次暴雨的产生、发展和维持发挥关键的作用。暴雨区上空存在广义位温等值线密集带和陡立区,由于凝结潜热释放而引起广义位温高值区呈漏斗状向下伸展,中低层强暖平流促使湿斜压性显著增强,有利于暖锋锋生,从而导致整层饱和大气的抬升,最终产生强降雨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对流不稳定 超低空急流 广义位温 暖锋锋生
下载PDF
台风“狮子山”并入温带气旋过程及引发东北强降水的分析 被引量:22
6
作者 刘硕 李得勤 +2 位作者 赛瀚 田莉 赵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04-816,共13页
使用常规观测、最佳台风路径数据、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亮温(Black body temperature equivalent,TBB)、全球协同探空站资料和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第10号台风"狮子山"并入温带气旋过程中,二者相互作用下引发的东北... 使用常规观测、最佳台风路径数据、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亮温(Black body temperature equivalent,TBB)、全球协同探空站资料和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第10号台风"狮子山"并入温带气旋过程中,二者相互作用下引发的东北地区强降水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台风"狮子山"并入温带气旋过程中,其结构由对称的热带涡旋云系向非对称斜压云系发展,最终演变为成熟的温带气旋云系。受温带气旋的影响,台风"狮子山"逐渐进入到强垂直风切变环境,台风涡旋环流、水汽输送、垂直运动呈现明显的不对称和垂直向西倾斜结构,暖心结构遭遇破坏,水汽输送逐渐远离台风环流;台风影响下的高低空急流有利配置对温带气旋形成正涡度平流输送,伴随着锋生作用,使得温带气旋获得动力和能量而发展。对东北地区强降水的分析发现,台风并入温带气旋过程中,温带气旋加强发展,带来了增强的动力、水汽和能量的输送,是引发东北地区强降水的主要原因,降水主要发生在暖平流带中,600 h Pa与900 h Pa之间的厚度梯度大值区对强降水的落区具有很好的指示,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促使强的垂直上升运动,配合强暖平流和充沛水汽的输送,对应着强降水的发生。高层弱的干冷空气缓慢向低层侵入,使得降水持续时间长、结束缓慢。降水总体具有持续性,伴有较强对流降水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温带气旋 强降水 非对称性 倾斜结构
下载PDF
东北区域数值模式产品在天气预报业务中的检验 被引量:7
7
作者 赛瀚 李燕 +2 位作者 刘硕 全美兰 孙悦程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年第5期119-127,共9页
利用2015年大连地区7个主要气象站的地面气温、降水、风向风速和相对湿度观测资料,针对东北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WRF)产品中常规天气要素进行检验分析,了解掌握WRF模式对不同天气要素的预报能力,以期为天... 利用2015年大连地区7个主要气象站的地面气温、降水、风向风速和相对湿度观测资料,针对东北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WRF)产品中常规天气要素进行检验分析,了解掌握WRF模式对不同天气要素的预报能力,以期为天气预报业务中WRF模式产品的订正提供参考。结果表明:WRF模式产品的气温预报准确率整体上08时起报的比20时起报的稍好,最低气温预报效果比最高气温稍好,且WRF模式对升温和降温的趋势预报较好,具有一定参考性。WRF模式产品的降水预报准确率相对较高; WRF模式对风向的预报准确率可以达到50%左右,而风速的预报准确率可以达到60%—70%;大雾天气的预报,可以相应参考WRF模式的相对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检验 气象要素 预报
下载PDF
大连地区气温的统计特征及数值预报检验 被引量:5
8
作者 赛瀚 黄艇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25期259-268,共10页
为了提高大连地区温度预报的准确率,笔者利用2003—2013年大连地区自动站温度资料、2013年6种数值预报产品以及大连市气象台预报的产品,统计2003—2012年10年7站20—20时最高、最低温度在不同季节的出现时间的频率,对2013年数值预报产... 为了提高大连地区温度预报的准确率,笔者利用2003—2013年大连地区自动站温度资料、2013年6种数值预报产品以及大连市气象台预报的产品,统计2003—2012年10年7站20—20时最高、最低温度在不同季节的出现时间的频率,对2013年数值预报产品进行温度检验,检验时效为24 h。结果表明:大连地区最高、最低温度出现时间的频率分布均呈双峰型,最高温度多出现在14时和21时,最低温度多出现在5时—8时和21时;在6种数值预报产品中,一般是SCMOC对南部地区的温度预报的较好,对北部地区的温度来说是ECMWF预报的相对较好,而且整体上最高温度的正确率总是低于最低温度的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地区 气温出现时间 统计特征 温度预报检验
下载PDF
辽宁省短时强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9
作者 李燕 赛瀚 +1 位作者 刘静 刘硕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年第4期56-63,共8页
利用1971—2003年辽宁省53个地面国家级气象站降水自记纸记录的经数字信息化处理后的逐小时降水量数据和2004—2014年自动气象站的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4—10月辽宁省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4年辽宁省短时强降水... 利用1971—2003年辽宁省53个地面国家级气象站降水自记纸记录的经数字信息化处理后的逐小时降水量数据和2004—2014年自动气象站的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4—10月辽宁省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4年辽宁省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次数与年降水总量分布对应,均呈东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的分布特征,与辽宁地区的地形和低空西南急流的风向等气候特征密切联系。1971—2014年辽宁地区年平均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为1.5—3.5次/a,并呈剧烈的振荡变化,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与辽宁省旱涝变化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7月和8月辽宁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最多,辽宁省东部的丹东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明显偏多;6—8月旬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7月下旬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达到峰值,辽宁地区不同地域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的变化趋势也不同。受辽宁地区地形和低空急流的日变化影响,辽宁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的日变化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辽宁省北部和最西部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的日变化不明显;辽宁省南部地区短时强降水多出现在后半夜至早晨,其他地区短时强降水多出现在下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地形 低空急流
下载PDF
变性台风“麦德姆”(1410)环流中的锋生现象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梁军 丛春华 +2 位作者 张胜军 张黎红 赛瀚 《海洋气象学报》 2017年第4期49-57,共9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年鉴、FY-2D(0.1°×0.1°)云顶亮温、逐时自动气象站降雨量、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锋生函数对台风"麦德姆"(Matmo,1410)影响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期间的降水特征进行了... 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年鉴、FY-2D(0.1°×0.1°)云顶亮温、逐时自动气象站降雨量、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锋生函数对台风"麦德姆"(Matmo,1410)影响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期间的降水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Matmo影响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期间,其低压环流与西风带高空槽相互作用,在其西侧和东北侧分别有冷锋和暖锋锋生,两条锋带均向东移。强锋生区首先在低层生成,随后尽管高空锋区向下延伸,但并未与低层冷锋重合,低层冷锋锋生强度减弱。2)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降水均发生在台风低压环流的锋生过程中,但山东半岛的降水明显多于辽东半岛。这与锋生强度密切相关,辽东半岛的锋生强度和垂直运动较山东半岛明显偏弱。3)强降水与台风环流内冷、暖平流活动密切相关,冷暖平流交汇之处对强降水有较好的示踪作用。山东半岛始终处于冷暖平流交汇处,其西侧斜压不稳定加强,上升运动发展,强降水出现在冷锋带上暖平流区内;而辽东半岛由冷平流转为暖平流时,对流运动向其东北方向发展,强降水位于辽东半岛东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降水 变性过程 锋生
下载PDF
大连地区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中尺度特征及加密自动气象站数据的应用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燕 刘晓初 +2 位作者 赛瀚 张彩凤 赵惠芳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8年第3期9-17,共9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气象站风场资料及雷达回波资料对2016年8月7—8日大连地区一次漏报的局地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加密自动气象站数据的应用。结果表明:2016年大连地区此次局地大暴雨过程T639、欧洲和日...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气象站风场资料及雷达回波资料对2016年8月7—8日大连地区一次漏报的局地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加密自动气象站数据的应用。结果表明:2016年大连地区此次局地大暴雨过程T639、欧洲和日本3种数值模式预报结果差异较大,均漏报了暴雨和大暴雨量级降水。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对此次暴雨过程的暴雨与大暴雨量级降水落区均无明显预报指标,而卫星云图上有TBB<-45℃的中尺度对流云团与强降水区域对应;最强短时强降水区域雷达回波上有对流风暴单体,最大回波强度达55 d Bz,高度上升至4 km,50 d Bz强回波从地面伸展至6 km高度,且强度均匀,为低质心强降雨回波;同时,由加密自动气象站风场资料可知,提前1 h左右强降水落区有中小尺度辐合线形成,最强区域为中尺度气旋,这个指标配合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资料可以在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和数值预报均无明显特征时,作为局地大暴雨预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密自动气象站 大暴雨 数值模式 中尺度气旋 对流风暴单体
下载PDF
大连地区2013年7月连续性暴雨成因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燕 刘勇 赛瀚 《干旱气象》 2016年第4期670-677,共8页
利用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发生在大连地区的7次连续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7月大连地区连续暴雨期间,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均有强高压维持,有利于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至贝加尔湖并长期维持形成... 利用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7月发生在大连地区的7次连续暴雨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7月大连地区连续暴雨期间,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均有强高压维持,有利于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至贝加尔湖并长期维持形成大槽。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位置稳定偏西、偏北,为大连连续暴雨天气建立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来自华北、华东的2条水汽辐合带向大连地区汇合,大连西南方多低值系统东北传是暴雨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中尺度对流系统。θse垂直方向的"不稳定层结—中性层结—稳定层结"结构促使强烈上升运动的产生和维持,同时强烈的水汽通量辐合与涡度、散度场的有利配置为连续暴雨提供了强大的热力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暴雨 副热带高压 阻塞高压 低值系统 不稳定层结
下载PDF
2018年盛夏大连地区极端高温干旱天气环流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秀萍 李燕 +2 位作者 张悦 赛瀚 李潇潇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年第4期70-77,共8页
利用1951—2018年大连地区7个站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2018年7—8月220个自动站的降水资料及1948—2018年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盛夏大连地区极端高温干旱天气过程的基本特征及大气环流异常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连地区各站... 利用1951—2018年大连地区7个站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2018年7—8月220个自动站的降水资料及1948—2018年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盛夏大连地区极端高温干旱天气过程的基本特征及大气环流异常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连地区各站的高温日数和高温持续日数均列历史首位,持续无降水日数远超历史同期纪录,降水较常年偏少7—8成。大连地区上空受正压结构的异常反气旋性环流控制,并叠加欧亚(EU)遥相关型,同时,东亚沿岸由南至北为“负—正—负”的高度距平分布,呈“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负位相的特征,对流层低层菲律宾附近至日本以南地区维持异常的气旋式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西偏北,与异常偏东偏北的南亚高压相向运动,强度同步发展加强并叠加在大连地区上空,引起整层大气增温。高空西风急流异常偏北,冷空气活动偏北不易南下。在副热带和东亚中高纬大气环流的这种配置下,大连地区上空受异常反气旋控制,在其南侧存在一个气旋性环流,阻挡暖湿气流向大连地区输送,加之异常辐散下沉运动影响,不利于形成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干旱 欧亚EU波列 大气环流异常
下载PDF
2010-2019年春季影响大连的温带气旋特征及爆发性气旋成因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燕 赛瀚 +1 位作者 黄艇 高燕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1年第6期53-61,共9页
利用常规和加密气象观测、NCEP再分析、云图等资料,对2010—2019年春季影响大连的温带气旋特征及爆发性气旋造成的极端天气的物理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季进入到渤海、黄海北部的气旋平均每月2.4个;气旋一般先进入黄海,进入黄海和... 利用常规和加密气象观测、NCEP再分析、云图等资料,对2010—2019年春季影响大连的温带气旋特征及爆发性气旋造成的极端天气的物理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季进入到渤海、黄海北部的气旋平均每月2.4个;气旋一般先进入黄海,进入黄海和经渤海进入黄海的温带气旋总计有84.5%进入黄海北部,且春季进入黄渤海的气旋73%会给大连地区带来大风或降水天气,影响大连东部沿海的几率远高于其他地区;产生较强灾害性天气的爆发性气旋多发生在春季,路径基本都是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爆发性气旋主要是因为温带气旋经过黄渤海后短时间快速降压,到大连陆地发生爆发性发展,这种温带气旋的发展一般从低层开始,具有较强的锋区和斜压性,爆发阶段位于正涡度平流最大的高空急流出口区,对应低空位于低空急流左前方辐合区。较强的冷、暖温度平流是造成极端降水和大风天气的主要因素,暴雨的形成主要是温带气旋带来的暖湿气流持续输送,并伴有较强上升运动促使的水汽垂直输送,整层水汽充沛;当低空急流发展和冷、暖空气交绥时,出现了在高湿、高温的湿斜压锋区上的强降水;而北路强冷空气与黄、渤海上爆发性发展的温带气旋形成极强气压梯度,是出现极端大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渤海 温带气旋 锋区 斜压性 温度平流
下载PDF
辽宁东南部一次强降雪天气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燕 赛瀚 +1 位作者 刘晓初 张彩凤 《海洋气象学报》 2021年第3期84-93,共10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5年2月25日辽宁东南部一次强降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雪过程发生在低空切变线东侧暖湿区对应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的辐散区内,有强的水汽辐合中心;地面偏南气流受山...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2015年2月25日辽宁东南部一次强降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雪过程发生在低空切变线东侧暖湿区对应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的辐散区内,有强的水汽辐合中心;地面偏南气流受山前地形抬升作用在强降水区形成风向辐合和850 hPa以下急流中心,是造成强降雪的主要原因之一;暴雪过程开始前6 h出现温度平流随高度减小的配置,假相当位温空间分布上锋区的形成,有利于不稳定层结的建立;8~12 h前正涡度平流、中低层风向辐合带、近地面冷空气层的建立以及次级环流的形成加强了上升运动,对强降雪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在降水相态是雨或雨夹雪时,雷达回波最大强度达到40~45 dBZ,而强降雪时回波强度为20~25 dBZ;当大连本站850 hPa温度以及1000 hPa与850 hPa两层等压面之间的厚度处于雨雪转换临界值时,大连南部为雨或雨夹雪,北部为雪,此时出现强降雪,回波高度基本在6 km以下,最强回波25~35 dBZ维持在1 km以下,近地层为弱偏北风,与其上的西南风在边界层形成切变层,将暖湿气流抬升,为强降水提供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不稳定层结 冷垫 雷达回波 相态
下载PDF
2018—2019年大连地区冷流性与非冷流性两次大雪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16
作者 李燕 赛瀚 +3 位作者 辛明月 刘晓初 程航 李昊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2年第6期39-47,共9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雷达资料等,对2018—2019年大连地区两次预报难度较大的冷流性局地降雪和非冷流性局地降雪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冷流性局地降雪过程500 hPa以下均为西北气流场,有较强冷平流,1 km以上风速较...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雷达资料等,对2018—2019年大连地区两次预报难度较大的冷流性局地降雪和非冷流性局地降雪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冷流性局地降雪过程500 hPa以下均为西北气流场,有较强冷平流,1 km以上风速较大。非冷流性局地降雪过程近地面至850 hPa存在风切变,近地面有辐合线,为南到西南风,850 hPa以上有逆温层。两次降雪过程均属于不稳定性降雪,地面均有中小尺度辐合线,冷流性局地降雪落区位于中小尺度辐合抬升区的下游,非冷流性局地降雪落区位于中小尺度辐合抬升区。冷流性局地降雪的水汽来自西北方干冷空气,在经过渤海海面时,海气作用使暖洋面水汽长时间蒸发辐合抬升。非冷流中小尺度降雪的水汽主要来自南方暖湿空气的水平输送,水汽条件建立时间短。冷流性局地降雪雷达回波从渤海西北向东南移动,强回波面积大;非冷流性局地降雪雷达回波从西南向东北移动,走向与回波移动方向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流性降雪 非冷流性降雪 中尺度 网格产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