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故如甲木墓地人群牙齿磨耗和食物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7
1
作者 张雅军 仝涛 +1 位作者 李林辉 赤列次仁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7-118,共12页
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位于阿里地区噶尔县,是迄今为止阿里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埋葬最集中的古代墓葬群。2012-201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开展发掘工作,发现并清理了11座墓葬,其中8座墓葬的时代略... 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位于阿里地区噶尔县,是迄今为止阿里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埋葬最集中的古代墓葬群。2012-201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开展发掘工作,发现并清理了11座墓葬,其中8座墓葬的时代略早,约为公元3-4世纪。另外3座为公元7-9世纪的吐蕃时期墓葬。本文对时代略早的8座故如甲木墓地出土的人骨进行了牙齿磨耗的观察,计算了每颗牙齿的平均磨耗等级以及前后部牙齿的磨耗差别指数,并选择了7组不同时代、不同地点、不同生业类型的古代人群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故如甲木的古代人群牙齿磨耗与畜牧业人群的磨耗接近,这也符合故如甲木当时的生业类型,即以牧业为主,辅以青稞和谷物的种植栽培。从牙齿磨耗推测故如甲木的人群在食物结构中有足够的动物性食物,这与碳氮同位素的食物结构分析结果也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故如甲木墓地 牙齿磨耗 食物结构
下载PDF
西藏阿里曲踏墓地及加嘎子墓地可见残留物的科技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任萌 杨益民 +3 位作者 仝涛 李林辉 赤列次仁 吴妍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2-128,共7页
西藏阿里地区汉晋时期的曲踏墓地出土的苇草编织器中,多发现疑似"秸秆"的植物碎屑;同时期的加嘎子墓地也出土了一块保存较好的炭化食物遗存。本文利用多种分析手段对其进行综合测试。分析表明,曲踏墓地的植物碎屑样品为大麦... 西藏阿里地区汉晋时期的曲踏墓地出土的苇草编织器中,多发现疑似"秸秆"的植物碎屑;同时期的加嘎子墓地也出土了一块保存较好的炭化食物遗存。本文利用多种分析手段对其进行综合测试。分析表明,曲踏墓地的植物碎屑样品为大麦的秸秆、糠麸等,且青稞的可能性较大;加嘎子墓地的食物遗存是由稻米和麦类作物(主要来自青稞)碾磨成粉后制作而成,并夹杂了大麦、小麦、水稻、小米等种子。可见当时阿里地区的先民有着多元化的食物来源。上述结果为认识前吐蕃时期西藏阿里地区的社会生活及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阿里地区 秸秆 食物遗存 植物微体化石 蛋白质组学
下载PDF
西藏古代碉楼演变 被引量:1
3
作者 赤列次仁 《炎黄地理》 2022年第2期75-78,共4页
碉楼是青藏高原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它的历史年代悠久,分布范围辽阔,建筑风格独特,功能内涵深奥,具有重要的价值。早在20世纪之初,西方的一些探险家和传教士就关注到了这一独特的建筑类型,他们对川西高原的部分碉楼以拍摄、记录等... 碉楼是青藏高原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它的历史年代悠久,分布范围辽阔,建筑风格独特,功能内涵深奥,具有重要的价值。早在20世纪之初,西方的一些探险家和传教士就关注到了这一独特的建筑类型,他们对川西高原的部分碉楼以拍摄、记录等方式向外界进行了宣传。20世纪20年代,任乃强、庄学本、马长寿等中国少数学者也对碉楼做了一些开拓性的考察。上世纪90年代开始,学者们相继从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建筑等角度不断拓宽学术视野,呈现出多元化和日渐兴盛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遗存 碉楼 川西高原 学术视野 庄学本 西藏古代 任乃强 功能内涵
下载PDF
拉萨《磨盘山新建关帝庙碑》及铜钟铭文重录与相关问题略考
4
作者 陈祖军 赤列次仁 旺久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1-80,共10页
据《卫藏通志》记载,清前期,拉萨建有两座关帝庙,一座在札什城,一座在磨盘山。札什城关帝庙早毁,磨盘山关帝庙保存至今。作者对磨盘山关帝庙铜钟铭文进行重新辨识,订正了《拉萨市文物志》录文的错误,并以铭文所录88位将领职衔、姓名及... 据《卫藏通志》记载,清前期,拉萨建有两座关帝庙,一座在札什城,一座在磨盘山。札什城关帝庙早毁,磨盘山关帝庙保存至今。作者对磨盘山关帝庙铜钟铭文进行重新辨识,订正了《拉萨市文物志》录文的错误,并以铭文所录88位将领职衔、姓名及题款年月为线索,结合史书及相关碑铭资料进行综合考证,大致推断出磨盘山关帝庙的创修与竣工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帝庙 铜钟铭文 修建时间
下载PDF
西藏阿里象泉河上游早期金属时代的生业经济与区域互动:来自故如甲木与曲踏的证据
5
作者 陈相龙 张雅军 +4 位作者 仝涛 张旭 王明辉 李林辉 赤列次仁 《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9-120,F0002,共13页
对故如甲木与曲踏两处墓地人与动物骨骼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并据此重建两地早期金属时代的生业经济。两地主要以牦牛、羊等畜产品为生计,青稞等谷物所占比例较低。经济结构的不足使该地区人群更易于与周邻接触,而外来的物品、技... 对故如甲木与曲踏两处墓地人与动物骨骼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并据此重建两地早期金属时代的生业经济。两地主要以牦牛、羊等畜产品为生计,青稞等谷物所占比例较低。经济结构的不足使该地区人群更易于与周邻接触,而外来的物品、技术等的传入推动了本地社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业经济 文化互动 象泉河上游地区 故如甲木 曲踏
原文传递
也谈粟在史前西藏的传播
6
作者 赤列次仁 《中国藏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19,209-210,共12页
从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粟以来,粟在史前西藏的传播便是一热门研究问题,但是目前基于植物考古的资料十分有限,除了为我们提供一些关键的节点之外,尚不足以对西藏地区内部的传播问题加以全面把握。文章在考古发现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运... 从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粟以来,粟在史前西藏的传播便是一热门研究问题,但是目前基于植物考古的资料十分有限,除了为我们提供一些关键的节点之外,尚不足以对西藏地区内部的传播问题加以全面把握。文章在考古发现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挖掘出历史文献与语言学上的一些新证据。从文献资料反推显示,至迟在吐蕃时期,以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带为主的吐蕃腹地似乎是没有本地种植粟的。从语言学材料看,粟名在上古汉语、古今藏语、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现代语,甚至现代南亚语的发音均显示出高度的一致性,因而认为它很可能与史前汉藏语系和藏缅语族的人群及其语言扩散事件有关。结合这一区域考古发现与历史语言地理学上的相关性来看,西藏地区最早的粟或是藏缅语族的群体从黄河上游携带至藏东的横断山区,再顺着藏缅走廊传播至中南半岛北部;西藏腹地史前遗址考古发现的粟,推测除了从横断山区向西沿雅鲁藏布江一直扩散之外,也不排除从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地低海拔地区北进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西藏 考古 农业 藏缅语族
原文传递
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 被引量:53
7
作者 仝涛 李林辉 +1 位作者 赤列次仁 姚娅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9-50,2,共22页
2012~2014年,对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开展发掘。故如甲木墓地为竖穴土坑墓葬群,曲踏墓地属洞室墓群,墓葬形制完整,文化内涵丰富。两处墓地的发掘,对于建立西藏西部考古学文化体系、推进西藏早期文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西藏 阿里地区 故如甲木墓地 曲踏墓地 前吐蕃时期
原文传递
西藏首次考古出土的古象雄天珠 被引量:8
8
作者 仝涛 李林辉 赤列次仁 《文物天地》 2015年第1期114-118,共5页
自远古至今,在西藏和喜马拉雅山地带,最神秘也最受欢迎的珠饰当属一种被称之为"g Zi"的天珠。这种珠子主要为橄榄形,是一种蚀花或者染色的玉髓,上面布满黑白相间的纹饰。在藏民族色彩绚丽的诸多饰珠中,天珠的色调显然是最素... 自远古至今,在西藏和喜马拉雅山地带,最神秘也最受欢迎的珠饰当属一种被称之为"g Zi"的天珠。这种珠子主要为橄榄形,是一种蚀花或者染色的玉髓,上面布满黑白相间的纹饰。在藏民族色彩绚丽的诸多饰珠中,天珠的色调显然是最素雅的一种,与其他珠子形成鲜明的反差,但正是这种外表普通的天珠,一直以来在西藏文化、西藏医药和喜马拉雅地区的宗教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藏文"g Zi"意为明亮、闪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珠 喜马拉雅山地 象雄 色彩绚丽 宗教传统 橄榄形 象泉河 我国新疆 上游地区 喜马拉雅地区
原文传递
西藏定结县恰姆石窟 被引量:8
9
作者 夏格旺堆 熊文彬 +5 位作者 何伟 边顿 洛桑次仁 曲扎 赤列次仁 王鹏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8-82,I0016-I0020,共20页
恰姆石窟群共有三区105座洞窟。其中,ⅠK1为单室造像窟,平面形状呈马蹄形,在西、北、南三壁发现泥塑和壁画。ⅠK2为多室窟,窟内残存有泥塑和壁画。ⅠK3为相邻的两座单室窟,仅见壁画。该石窟群的发现,对探讨西藏早期佛教艺术、佛教发展史... 恰姆石窟群共有三区105座洞窟。其中,ⅠK1为单室造像窟,平面形状呈马蹄形,在西、北、南三壁发现泥塑和壁画。ⅠK2为多室窟,窟内残存有泥塑和壁画。ⅠK3为相邻的两座单室窟,仅见壁画。该石窟群的发现,对探讨西藏早期佛教艺术、佛教发展史,甚至后弘期初期西藏社会历史的进程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定结县 恰姆石窟 泥塑 壁画 11世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