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麦克斐逊与莫里森小说的后现代豪语、误读与反讽(英文)
1
作者 赫尔曼.比弗斯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21,共9页
近35年来,随着美国少数族裔作家(包括非洲裔美国作家)在“美国性”定义问题上的重要性日益突显,美国文学研究的重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到底是什么构成了“非洲裔美国人身份或黑人身份”?这一问题在非洲裔美国文学内部引发了激烈的对话,... 近35年来,随着美国少数族裔作家(包括非洲裔美国作家)在“美国性”定义问题上的重要性日益突显,美国文学研究的重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到底是什么构成了“非洲裔美国人身份或黑人身份”?这一问题在非洲裔美国文学内部引发了激烈的对话,而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和普利策小说奖得主詹姆士·阿兰·麦克斐逊的小说中,这类讨论显得尤为深刻。本文通过细读莫里森的小说《柏油娃》和麦克斐逊的两篇短篇小说,即“我为什么喜欢乡村音乐”和“活动空间”,探讨其中隐含的关于种族真实性问题的争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作品通过旅行而不是通过对种族概念的抽象化,传达出作品人物对自己身份和身份归宿的理解。就本质而言,这些故事是在对一个观念进行言说,即身份是一个过程问题而不是位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族真实性 旅行 翻译 非洲裔美国小说 身份
下载PDF
劈开政治体:论《看不见的人》和《宠儿》中作为修辞的调解和冥想(英文)
2
作者 赫尔曼.比弗斯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6-32,共7页
本文将拉尔夫·埃利森的《看不见的人》与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进行对读,不是将后者视为前者文化资本的产物,而是将两者置于一个对话关系之中加以审视,试图论证:莫里森同样运用了调解和冥想,以爵士乐演奏的形式,开拓了一条通... 本文将拉尔夫·埃利森的《看不见的人》与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进行对读,不是将后者视为前者文化资本的产物,而是将两者置于一个对话关系之中加以审视,试图论证:莫里森同样运用了调解和冥想,以爵士乐演奏的形式,开拓了一条通向洗清奴隶制时期"梦想之罪"所必须的民族反思的新路径。为探求在动荡的美国政治体中得以康复的切实可行的形式,这两部小说都将调解与冥想并置,以此激发读者对社会凝聚力的诸多特征作出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体 调解 冥想 修辞 社会凝聚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